《肠子的小心思》笔记


肠子的小心思 /(德)恩德斯著;(德)恩德斯插画;钱为译. —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9(2016.5重印)
ISBN 978-7-5537-5517-5


Part 1 迷人的肠子

排便便的奥秘

  外括约肌服务于较为高级的主观意识,内括约肌则隶属于不受主观意识控制。
  当便便到达内括约肌时,它会反射性地张开,先试探性地放出一支小分队去侦查一下情况。
  经常憋着不去厕所,内括约肌就会越来越倦怠。如果内、外括约肌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离便秘就不远了。

如厕姿势

  蹲坑式平均耗时 50 秒,而且实验对象一致认为便便过程很舒爽。相比之下,坐便式如厕平均耗时 130 秒。
  肠道闭合机制不是为坐着上厕所设计的,在坐姿状态下它没法完全打开出舱口。
  痔疮、肠道内憩室、便秘似乎只集中爆发于那些习惯用坐便器的国家。
  坐在马桶上也可以达到蹲坑的顺畅排便效果——只要脚下垫个小板凳,上半身微微向前倾,找好角度——成了!现在你又可以在大便的时候读书、折纸或者专心发呆了。

唾液腺

  唾液腺是四个小凸点,两个分布在腮帮子内侧靠中间的位置,正对着上颌第二磨牙。许多人都误以为,这两个凸点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咬到肿起来的。另外两个小凸点位于舌头下面的舌根处,在舌系带的两侧,左右各一个。它们是唾液腺导管在口腔开口处形成的黏膜乳头,我们的唾液就源自于此。
  由于正对着源源不断分泌唾液的舌下腺开口处,下门牙的里侧很容易形成牙结石。唾液中的含钙物质可以帮助加固牙釉质,可长期不断地接受四面八方唾液的礼遇,还是招架不住的。不仅是牙齿上,那些在牙缝和口腔晃荡着的无辜小颗粒也顺带着被钙化,成了牙结石。牙结石本身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是相较于我们自身光滑的牙釉质而言,它的表面实在太粗糙了,很容易沦为引起牙周病或龋齿的病源微生物的寄居之地。
  唾液是被过滤了的血液,血液经由唾液腺过滤形成唾液。唾液腺负责把红血球筛选、拦截在血管里。相反地,钙、激素或者免疫系统的抗体则会顺利通过唾液腺的筛选被保留在唾液中。唾液腺还会往唾液里添加一些额外的物质,比如含钙物质,甚至有镇痛功能的物质。
  我们的唾液中存在着一种比吗啡还强效的镇痛成分“唾液镇痛剂”。该成分在唾液中的含量微乎其微,不然的话我们估计每天都会处于“嗨了”的状态。但即使只是微量,它也帮了大忙,因为口腔其实特别敏感!这里是全身上下神经末梢最集中的地方,即便卡了一粒最小的草莓籽都会引起不适。同样的小伤口,在手肘上我们可能都不会有所察觉,可要是换到嘴里,立马疼得撕心裂肺,以为是腮帮子被戳得裂了大洞。
  这还是在有镇痛剂的情况下呢!要是唾液里没有这种镇痛成分,那痛感简直无法想象。我们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唾液腺会分泌出大量的口水,也就夹带着释放出额外量的镇痛物质,所以通常喉咙疼的时候,吃完饭会觉得好很多,或者吃完饭后口腔里的小伤口也没那么疼了。当然了,不一定非要是吃饭,嚼嚼口香糖,我们的口腔也能自发分泌这种镇痛剂。
  这种唾液镇痛剂甚至还具有抗抑郁的作用。有些人心情差的时候喜欢暴饮暴食,这是否恰是潜意识急需大量唾液镇痛剂的外在表现呢?
  唾液还能抵御各种有害细菌的入侵。
  睡觉时几乎不会分泌唾液,只要一醒来就立刻开工。
  正因为夜里几乎不会分泌什么唾液,所以很多人早上醒来会口臭或者觉得嗓子疼。一整夜近八个小时没有唾液冲洗,对于口腔里的微生物来说只意味着一件事——彻夜狂欢。有害细菌终于可以冲出牢笼肆意妄为了,而口腔和喉咙处的黏膜却没有唾液灭火队来救援。
  睡前刷牙可以大大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目,当我们熟睡时,活跃在嘴巴里的细菌就只剩残兵败将了;

扁桃体

  整个咽喉都被免疫组织咽淋巴环覆盖。咽淋巴环里又有几个大的探测热点:最下面是舌扁桃体,就是之前提到的舌根处的小丘壑;左右两侧是腭扁桃体,就是通常说的扁桃体;上侧还有咽扁桃体,临近鼻子和耳朵(小孩子患扁桃体炎时经常会肿很大)。如果你以前做过扁桃体切除手术,于是觉得自己不再有扁桃体了,这个想法可是大错特错哦,至少从医学上来说是不成立的。
  它们的职责也全都一样:发现入侵异物、训练免疫细胞。
  扁桃体的黏膜上皮向扁桃体内部陷入形成隐窝。意义在于最大限度扩大表皮面积,便于部署最多的部队。在这些沟壑里藏着脱落的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菌等,有时候里面藏污纳垢太多又一时半会儿去除不掉的话就会导致扁桃体发炎。
  要确定口臭是否来自扁桃体。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手指或棉签在自己的扁桃体上擦拭一下,如果取出来闻着有臭味,那你就可以开始“寻宝”游戏了。

肠胃系统

  口腔后面连接着一个 2 厘米宽的食道,食道穿过喉咙避开胃的顶端,从侧面插入胃囊。因为胃的右侧比左侧短很多,所以胃囊的形状如同一个往右倾斜的半月形小袋子。之后连着的是小肠,7 米的小肠曲里拐弯地绕在一起,最后晕晕乎乎地绕进大肠。大小肠的连接处还拖了一个貌似多余的盲肠,除了爱发炎以外似乎也没什么本领。
  我们走路迈每一步时都会自动绷紧腹部肌肉,这时腹部的压力差不多是平时的两倍。当我们大笑或者咳嗽时,腹部的压力甚至会增加到四倍。
  胃的上方有胃气泡,气体的密度小,经过一段时间后都会飘到胃的顶部,而这里离侧面的出口(贲门)还有一段距离。
  如果是躺着打嗝的话,向左侧躺打嗝会容易很多。

  食道紧贴脊椎的腹侧,当你挺身仰头的时候,食道也会被纵向拉长,这时候食道变窄,上下闭合得更紧。所以,饱餐一顿后,挺起背坐直可以更有效地预防胃酸倒流。
  胃的位置比我们想象中要高很多。它差不多始于左边乳头的下方,终止于右肋弓的下方。如果你的胃痛低于这个倾斜的区域,那应该就不是胃痛了,很可能是肠子痛。胃的上方是心脏和肺,所以吃得太饱后,深呼吸这个动作的难度系数会一下加大很多。
  喝下的液体流出食道后可以顺着胃右边较短的一侧直接抵达小肠的入口,固体的食物吞下后则会被扔给胃较长的一侧。胃就是通过这样的分工来有效工作的,可以直接进入下一环节的走一边,需要进一步消化分解的走另一边。
  其实整个肠子只有最后一米才和粪便有些关系,在这之前的肠道里面是非常干净的(而且也没有臭味)。它们食欲满满、勤勤恳恳地处理着我们吞下去的所有东西。
  为了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面积,肠子折了又折。皱褶创造的消化表面积相当于把小肠延长到了 18 米。小肠表面仅 1 平方毫米上就长着 30 根细小的绒毛。如果把小肠壁的表面积全部加起来,差不多是体表皮肤的 100 倍。

  苹果咬下去脆脆的声音之所以听着就觉得美味多汁,是因为这时千百万个苹果细胞被我们牙齿像戳气球那样碾碎,释放出果汁。苹果越是新鲜,它里面保存完整的细胞就越多,咬起来也就越发脆。
  蛋白质不管是遇热还是遇酸,都会变性凝成白色的块状物。肠胃更喜欢变性后的蛋白质,因为这样方便进一步加工、吸收。所以烹饪相当于外包了第一步原本应由胃来完成的“解体”工作,这样本来需要消耗体内能量来完成的事,在体外便可以完成。
  食物在经过了口腔和胃的两道碾磨加工后,现在就剩下在小肠里做最后一步的分解啦。大块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这里被分解为可吸收的营养物质,然后通过小肠壁被送入血液。这时候苹果块已经不再是苹果块了,而是含有亿万个养料分子的营养液。
  每根小肠绒毛里都包含了一根很小的毛细血管,用来负责运送吸收了的营养分子。所有的毛细血管会汇总起来,把吸收的养分输往肝脏接受质量审核。一旦发现有毒有害物质,肝脏会把它就地消灭,防止它混迹在大部队中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如果吃得太多,肝脏还能帮我们把过剩的养分储存下来,这里是人体的第一个能量仓库。
  离开肝脏后,养分满满的血液会直奔心脏,心脏再马力十足地把它泵向全身上下的细胞。拿一个糖分子来说,它可能被运送到任何一个需要它的细胞里,比如右乳房的皮肤细胞,在那里它被吸收,与氧气燃烧,产生能量用以维持细胞的活力。在产生能量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些其他副产物:热量及少量的水分。我们的身体里,每时每刻无数的细胞里都在发生着这样的能量反应,正是它们的副产物让我们的体温恒定在36~37摄氏度之间。
  事实上,我们的体重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通过呼吸吸收的原子,而并非吃下的饭菜。而对于植物来说,绝大部分的重量甚至就是来自空气,而非土壤……
  所有的器官都需要我们消耗能量,只有到了小肠那里,我们才能挣一些回来,也正是小肠让吃饭变得如此有意义。很多人刚吃完饭不但没有变精神,反而还会犯困,这是因为吃下去的东西先要被各种形式消化,离小肠还远着呢。这时胃囊被摄入的食物撑开,我们已经不觉得饿了,但是为了给胃提供足够的动力去工作,身体不得不聚集起额外的能量,输送相当一部分血液到胃里。
  饭后犯困,很多科学家都相信,是因为血大多流向了胃而导致的脑供血不足。饭后疲倦也许还有其他原因:我们的身体会在饱餐后释放出一种化学信息素(同种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可以刺激大脑某一特定区域,从而让我们觉得疲劳。
  疲劳感会干扰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没法专心工作,但对于小肠来说这却是件大好事。要知道,只有身体处在放松状态的时候,小肠才能最高效地工作,因为此时它可以指挥、动用体内大部分的能量,而且血液里也不会充满“压力荷尔蒙”。所以从消化的角度来看,吃完饭可以偷得片刻清闲的小职员,可要比压力山大、精神紧绷的高级经理成功得多。

  腹腔的器官都是被一层保护液包裹着的:当我们挤压肚脐左侧的时候,保护液就会被挤到右侧。

  大肠的任务是处理掉那些在小肠里不能被吸收和没有被完全吸收的食物残余。既然任务不同,构造自然也不相同。这里没有了小肠里天鹅绒般的绒毛,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肠道菌群,它们在这里安居乐业,负责分解掉最后的食物残渣。

  阑尾本身就是个免疫器官。当我们经历了一轮严重腹泻后,肚子里的很多“肠道居民”都会被连带着扫地出门,大肠壁上处处人去楼空,这对于新的菌群来说是抢占地盘的绝佳时机。根据帕克和布林格的实验结果,这时阑尾会成为救世英雄,它会把自己圈养的菌群放出来,派往大肠各处保卫家园。腹泻后为了保险起见,可以去药房购买些益生菌产品,它们也可以帮忙一起重建肠道菌群。

  大肠会争分夺秒,一直到消化完它能消化掉的所有东西。就算小肠里面已经有第二餐、第三餐光顾了,大肠也完全不受干扰,有条不紊地做着它该做的事。在这里,食物残渣还会经历大约16小时严格的再加工。所谓慢功出细活,没有这一步,很多营养物质都会白白流失掉,比如像钙这样的重要矿物质,只有在这里才能被充分地吸收。不仅如此,脂肪酸、维生素K、维生素B12、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也可以在大肠里被进一步吸收。
  大肠的最后一米负责精确调节体内水和盐分的平衡:残渣中的水分会被重新吸收,剩下的残渣会被“烘焙”成大便。在这里被吸收的水量相当可观,差不多有整整1升。要是少了这一步,我们每天要额外多喝整整一升的水呢。还有,因为大肠调节盐分的结果,我们的大便总是咸的。当然,我可没有鼓励你去尝尝的意思哦。
  大肠最后几厘米血管的血液不经过肝脏,而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凡能被吸收的之前也被吸收得差不多了,到了这里也没什么好吸收的了,现在就是为排出去做准备。医生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漏洞”,制造出了栓剂。与口服的药片相比,用栓剂的话需要的药量不是那么多,起效却更快。口服的药片剂量比较大,是因为它要先经过肝脏才能到达病灶,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有效药物成分已经被肝脏“解毒”过滤掉了。栓剂则可以绕过肝脏走捷径,也避免了给肝脏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对于小孩和老人尤其适用。

糖分

  糖分子一旦连在一起组成了多糖结构,它们吃起来就没有糖的甜味了。这类糖链叫碳水化合物,面包、面条、米饭的主要成分都是它。一片吐司面包在我们的肚子里被消化酶切剪完毕后得到的糖分子,和吃几勺白糖得到的糖分子是一样的。两者唯一的区别在于,白糖本身已经是很小的分子,到达小肠后根本不需要消化酶加工就可以直接被吸收进入血液,会导致血糖瞬间升高。
  消化酶可以比较快地就分解掉白面包里的糖分,而消化全麦面包就要很久。这是因为全麦面包里的糖链结构尤为复杂,想把它们分解掉只能一段一段地慢慢拆解开。
  糖分进入血液,血糖升高,为了达到最健康的平衡状态,身体会分泌出大量的激素,尤其是胰岛素。一次性进入血液的糖分越多,身体就会反应得越激烈。而在激烈战斗之后,身体很快又会感到疲倦。对身体来说,糖分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原料,假如它可以慢慢地进入血液、慢慢地被吸收,那身体就可以把它更好地利用起来,为细胞小火添柴,或者用来合成自身的多糖结构,比如小肠细胞上鹿角形状的糖萼。
  甜食里的白糖能更快更轻易地被人体吸收,糖分进入血液后可以迅速转化成能量,这种工作效率让我们的大脑很满意,于是它会继续鼓励支持我们对甜食的偏好。但这根本就是个美丽的骗局,因为在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糖分的摄取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严重的供大于求过。比如在美国超市的货架上,80% 的加工类产品都添加了糖分。而我们的身体却完全没跟上现代工业的进化速度,还在天真又无知地贪食着垃圾食物里的糖衣炮弹,直到最后血糖紊乱、肚子疼得瘫倒在沙发上,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糖分子结成一种叫作糖原的多糖结构,存在肝脏里;也可以将糖分子转化成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里。糖分是唯一可以让身体拿来就用、不用花太多力气就能制造出脂肪的原材料。
  身体里的糖原储备差不多只要出去慢跑一圈就会被消耗掉。准确地说,差不多就是你脑子里面出现“怎么突然间跑得这么费力了呢?”的时间点。所以,营养生理学家建议,如果想消耗脂肪,至少需要运动 1 小时以上。只有当你开始觉得体力不济的时候,能量现货(糖原)被消耗得差不多了,身体才会舍得开启轻易不会动用的能量储备(脂肪)。

脂肪

  脂肪是所有营养成分中最高效也是最珍贵的物质!脂肪分子里的原子排布超级巧妙,与同等质量的碳水化合物或者蛋白质相比,每克脂肪所蕴含的能量高达它们的2倍。身体利用脂肪去包裹大大小小的神经。人体中的一些重要激素也由脂肪组成,不仅如此,甚至每一个细胞都被脂肪壁保护着。
  身体必须采取别的方式来吸收脂肪——通过淋巴系统。每一根血管的旁边都有一根淋巴管相伴,即使毛细血管也如此。血管粗壮鲜红,把养分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而淋巴管则纤细、半透明,它们负责从各个组织中回收血管泵入的液体,运送免疫细胞,确保身体每处的工作都井然有序。
  淋巴管不像血管那样拥有充满肌肉的管壁,它工作起来需要重力的帮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早上刚睡醒的时候,眼睛常常是肿着的。即使脸上的每根小淋巴管都是开张忙活着的,可是睡觉时平躺的状态下重力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等起床站起来,淋巴管里一整晚从血管里运送过来的组织液才能开始往下流(之所以我们站一整天也不会使淋巴液全聚集在下肢,是因为每走一步的时候,腿部的肌肉都会强有力地挤压一下淋巴管,把体液再泵回上身)。
  在小肠里所有的淋巴管都汇集到一起,变身成一条宽大的淋巴管,迎接所有经过层层消化抵达这里的脂肪。
  这根大淋巴管叫胸导管。在我们一顿饱餐后,饭菜里的脂肪被吸收汇聚到胸导管,胸导管起始的地方叫作乳糜池。胸导管从乳糜池向上弧形穿过横膈膜,最终抵达心脏。当脂肪在乳糜池中积聚后,就会通过胸导管被运送到心脏。也就是说,不管你吃的是高级橄榄油还是廉价炒菜油,都会被直接送到心脏去,别指望肝脏能帮你把把关。
  有害油脂怎么解毒呢?只有让心脏先把这些脂肪都泵到全身上下去,等哪颗脂肪油滴碰巧被泵到了肝脏,解毒工作才会开始启动。所以,下次你还想去快餐店大快朵颐的时候,想想那里用的廉价油,可要三思而后行呀。
  吃下糟糕的油脂会给健康带来很多副作用,而好的油脂则对健康有积极的作用。不用多花太多钱就可以买到正宗的冷榨橄榄油(特级初榨橄榄油),就连蘸着面包吃都像是给心脏和血管做了一次精油 SPA。
  大量有关橄榄油的研究都表明,它对动脉硬化、氧化应激、阿尔茨海默病和眼部疾病都能起到预防保健作用。另外在治疗各类炎症上,比如风湿性关节炎,橄榄油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它甚至还能预防某些癌症的发生。此外,对于减肥人士来说,还有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橄榄油不但不会增肥,还有帮助瘦身的潜质。
  其实高品质的橄榄油有时比普通质量的贵不了多少,但是口感却会好很多。它吃起来既不会油腻也不会有哈喇味,而是散发着一股清新的果香。因为含有鞣酸,所以吞咽的时候喉咙里会有点辣辣的感觉。
  橄榄油千万别拿来炒菜,高温会破坏掉它的化学结构,使橄榄油的健康属性大大降低。使用完橄榄油后一定要拧紧瓶盖,并且放在冰箱里冷藏。炒菜最好用炒菜油或者是固体油,比如黄油、椰子油之类的。饱和脂肪酸的化学结构即使在高温下也很稳定。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不仅耐不住高温,而且还容易和空气中的自由基发生反应。
  和植物油比起来,像肉、蛋、奶中的动物油脂含有很多花生四烯酸,在体内被代谢转换成加剧炎症疼痛的信息素。相反地,植物油诸如菜籽油、亚麻籽油、大麻籽油则含有更多的 α-亚麻酸,有抗炎的功效。坚持食用优质植物油,对那些患有慢性炎症、经常头痛或痛经的人大有好处。
  橄榄油对于皮肤和头发而言,并不是灵丹妙药。用纯橄榄油涂脸会对皮肤产生轻微的刺激,而用纯橄榄油护理头发的话,大多数时候头发会油得让你不得不马上把它洗掉,只要一洗,保养效果当然就荡然无存了。
  就算吃的都是有益的油脂,但也要注意过犹不及,只要超过了身体的容纳能力,就会对健康有害。
  每日摄取的脂肪含量应该占所有膳食能量摄取的25%左右,最多不超过30%。平均来说,这差不多代表每天55到66克脂肪的摄入,当然运动量大的大高个可以稍微再多摄入一点,而运动量小的小个子就最好再少摄入一些。先不管吃下去油脂的好坏,一个麦当劳的巨无霸差不多就能占去每天脂肪需求量的一半,而赛百味的一个照烤鸡肉三明治只含有2克脂肪,至于要从哪里摄取那剩下的53克脂肪,就取决于你自己了。

氨基酸

  豆制品和肉制品都是由氨基酸分子组成的,氨基酸分子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蛋白质,吃起来的味道也会完全不同。蛋白质到了小肠里被消化酶分解成一个个氨基酸,而只有氨基酸才能被小肠壁吸收掉。
  植物蛋白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经常种类不齐全,所以也被称为不完全蛋白质。
  豆类中尽管不含甲硫氨酸,但却含有大量的赖氨酸。所以只要把谷类和豆类搭配起来,比如做腊八粥或者豆沙包,就完全可以满足人体对氨基酸的需求。鸡蛋和牛奶也可以补全“不完全”的蛋白质。还有米饭配炒豆角、意大利面焗奶酪、花生酱吐司、墨西哥腰豆卷饼。
  我们的身体没那么讲究,只要每天整体上保持膳食平衡就行了。有些植物就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所有氨基酸,比如黄豆、藜麦、苋菜、螺旋藻、荞麦、奇亚籽。其中,豆腐当之无愧地享有“素肉”的美誉。

好胃口不能理解的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症

  乳糖酶不是由肝脏或者胰腺分泌的,而是小肠绒毛自家产的。对于正常人来说,乳糖进入小肠,一碰到小肠壁就会被自动水解成单糖,然后被吸收。但是如果小肠停产乳糖酶的话,那结果就是肚子疼、腹泻或者胀气。
  虽说得了乳糖不耐症很不爽,但是它并不会对人体的消化和吸收有太大影响,跟乳糜泻比起来还是要好太多了。
  每个人都有生产乳糖酶的基因,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75%的人这个基因的活性会慢慢失去。
  除了西欧、澳大利亚和美国一带,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喝牛奶完全没问题的成年人基本上等同于珍稀动物。
  现在我们这儿超市的货架上堆满了琳琅满目的零乳糖产品。有统计数据显示,高达1/5的德国公民都有乳糖不耐症,所以不含乳糖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超市的货架上。年龄越大,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概率就越大,这件事可不一定是等到六七十岁才中奖。如果哪天你发现自己一吃奶制品就肠胃胀气或者轻微腹泻,我只能说,年龄到咯。
  不过你可千万别以为得了乳糖不耐受就不能喝牛奶了!大多数情况下,肠子里总还是有一些乳糖酶的,只是它们的活性可能差不多只剩下原来的10%~15%那么多。

便便外刊

  便便的3/4都是水分哦。我们每天差不多要这样排出去100毫升的水分。在肠道的消化过程中,大约有9升水会参与其中,但是8.9升水又会被回收回去,所以最后留在马桶里的纪念物绝对是效率的最大值。留在纪念物里的水分是经过精心测量的:便便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要刚好能舒适地排出体外。
  除去水分,固体部分有1/ 3是细菌,它们都是从肠道菌群里光荣退役的。
  还有1/3的固体是无法消化的植物纤维。我们吃的食物中蔬菜和水果越多,排出来的便便就越多。所以,每天的便便量都会有差别,基本上是100~200 克,但有时也可以达到500 克呢。
  最后1/3固体是个杂牌军,基本上都是身体内的垃圾,比如残留的药物、体内的色素或者胆固醇,等等。
  正常的便便都是屎黄或者屎棕色的。小便也是黄色。这个黄色来自于身体每天都努力生产的重要产品—— 血液。身体每秒钟都有240万个血细胞诞生,但同时也有这么多的血细胞作废—— 血细胞中的红色素先会变成绿色,然后再变成黄色,这个颜色渐变的过程在你撞青了胳膊或者腿的时候就可以观察得到。黄色素的一小部分可以通过小便被排出体外,而大部分则是通过肝脏到达肠道,然后被细菌再加工成棕色。
  一旦便便出现灰色,一定要及时去看医生。
  凝固的血液是黑色的,新鲜的血液是红色的。这里的问题可不是出在血色素上,而是整个血细胞都被排出来了!如果是便便里夹着鲜红色,那八成是你得了痔疮,治是要治的,但是问题还不算大。但是如果便便是深红色或者黑色的,请你务必去医院好好检查一下。当然如果你前一天碰巧吃了红菜头(甜菜),那就另当别论了。

  第3类:香肠形状,但表面有裂纹
  第4类:像香肠或蛇一样,光滑且柔软(像牙膏一样)
  最理想的便便是第4类,水和固体比例堪称完美。如果你属于第3或第4类,在恭喜你的同时还请观察一下它们是多快沉入水底的,如果是像石头一样迅速沉下去,说明便便里可能含有太多的营养成分,它们在排出来之前还没有被彻底吸收掉;如果便便漂了一小阵才慢慢沉下去,说明里面含有气泡,这是肠道菌群有在好好工作的表现。

Part 2 有趣的肠神经

平滑肌

  平滑肌是我们的主观意识没法去控制的。
  血管壁就主要是由平滑肌组成的,我们害羞时脸会红、紧张时脸会白,背后的操盘手可都是它哦。害羞的时候平滑肌会松弛下来,使得面部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涌入,脸就红了;而在焦虑紧张的状态下,平滑肌会收缩,使得血管变窄,血流受挤压,血液一时供应不上来,脸就白了,而且这个时候血压也会跟着升上去。
  肠道壁也主要由平滑肌组成,而且还是三层平滑肌。

食物在我们体内的旅程

  软腭和咽后壁收到信号,兴奋地封锁住鼻咽通道,防止演员错入鼻腔。这个动作大得连住在隔壁拐个弯才能到的耳朵都听见了——就是吞东西时的咕咚一声。
  别人呛到的时候去拍拍背,除了感情支持外其实并没什么用。
  蛋糕糊糊“砰”的一声被推进胃里,胃壁开始全力加速运动,蛋糕糊糊随着一道漂亮的弧线被打到前方的胃壁上,随即又被全力弹回。游戏闹出的动静你肯定见识过,就是饭后让人尴尬的“咕噜咕噜”声。胃里一热闹起来,肠子也跟着开始蠢蠢欲动,正因为如此,我们大吃特吃一顿之后,经常很快就会想上厕所。
  一块小小的蛋糕就足以让我们的肚子忙上个半天。胃差不多要蠕动两个小时才能把蛋糕糊糊研磨成细小的颗粒。
  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像蛋糕、米饭、面条这样的,都能很快地抵达小肠然后被进一步消化吸收,进而血糖升高。而蛋白质和油脂通关的时间明显要长得多,一块牛排差不多要在胃里待满6个小时才能顺利通过幽门全部抵达小肠。所以如果我们一餐只吃了肉食或者油腻的煎炸食物,那么餐后总是有再吃个甜点的欲望,原因又是出自本能。血糖可等不及你慢悠悠地消化完牛排,你得先用甜点预付点给它。总而言之,碳水化合物可以很快产生饱腹感,让你恢复元气,但是说到耐力和充饥能力,那还是要数蛋白质和油脂。
  小肠见着蛋糕就不放了,通过不断地收缩舒张,蛋糕糊糊在小肠里周而复始的分离合拢中被一再混合。同时小肠绒毛从各个方位伸进蛋糕糊糊,一边搅动一边吸收。等到这团糊糊差不多被搅匀了后它就会被大力前推至下一个环节。
  医生们都建议多摄入膳食纤维,因为膳食纤维很难被消化,它们在肠道里被搅拌的时候会挤压到肠壁,然后又被弹回,这样的过程有助于肠道加速蠕动,食糜可以被迅速搅匀然后向前推送。
  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残留在胃里和小肠里的大多都只剩一些大型的或是杂七杂八不相关的东西了,比如整颗的玉米粒、包有肠溶衣的药片、食物中残存的细菌或者是一不小心吞下的口香糖。
  小肠是很爱干净的,它在吃完大餐后一定立刻把打扫干净。在结束消化工作后的2小时再去参观小肠,里面已经是闪亮如新了,连一点儿异味都没有留下。清理活动在小肠消化结束1小时后就开始了。先是幽门大开,把胃里剩余消化不掉的全部扫地出门。进而小肠接过接力棒,发出强劲的波群把垃圾迅速向前推进。“咕噜咕噜”叫的声音不仅来自胃,更主要的是来自小肠。肚子咕咕叫并不是因为饿了,而是正好趁不消化的空当在打扫卫生。只有当胃和小肠都差不多清空了,大部队移师后,管家才卷起袖子干活。如果上顿吃了牛排,在胃里消化就要耗6个小时,到了小肠又要耗5个小时,管家也只能等11个小时,直到清场后才能打扫。
  如果清扫过程中间又进食了,清扫任务就会立即中断。如果总忍不住吃零食的话,那管家永远都没机会打扫卫生。基于这个考虑,有的营养学家推荐,在两次进食间最好留出5个小时的空闲。如果你认真地咀嚼,做好消化前准备工作,那剩余的大型垃圾也会相对变少,也算减轻了清理工作的负担。

  蛋糕抵达大肠时已经面目全非了。还能见到一点蛋糕原材料影子的,可能只有水果夹层里的一点水果纤维了,其他的全都变成消化液了,这些水分在大肠里会被重新回收进体内。当我们害怕或者紧张的时候,大脑会不自主地惊动到大肠,大肠还来不及好好回收水分就拉了,这就是紧张型腹泻。
  虽然大肠总是懒洋洋的,但每天还是有这么三四次,它会打起精神认真地把食物残渣往外扫扫。如果肚子里的存货够多,这个清扫动作甚至能让你一天去三四次厕所,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肚子里的货也就够每天卸载一次。据数据统计,甚至每周只排便三次也还属于正常范围,尤其对于女性来说更是这样,因为女性的大肠通常要比男性的更加慵懒一些。
  从蛋糕进嘴到便便出来平均下来要一天的时间。性子急点的大肠只需要8个小时,而性子慢一点的能磨叽到三天半。经过在肠胃里的搅拌混合,蛋糕里的某些同志能拖到12小时,甚至42小时后才依依不舍地告别大肠。对于那些消化缓慢的人而言,只要没什么不适感,便便硬度适中,慢一点就慢一点吧,没什么好担心的。

反酸:亲兄弟也难免有打架的时候

  觉得胃烧心的时候,胃酸已经开始倒流进食道,但只是在食道的最下端,所以灼烧感在胸腔;而胃反酸的时候,胃酸和各种消化酶能一直涌到喉咙口。

  一个人是如何由一团胚胎细胞生长而来的。简单地说,我们差不多是由三根“管带”衍生而来。第一根管带贯穿我们全身并在中间打了个结,这个是血管系统,中间的结就是所有血液汇集的地方——心脏。第二根管带几乎与脊背平行,这是脊髓中的神经系统,从这里衍生出遍布全身的大小神经。管带的一头向上生长膨大,在身体的顶端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囊,最后成为大脑。第三根管带由上而下、纵向贯穿整个身体,这是原始肠管(简称原肠)。
  原肠负责构建身体的内部结构。它向左右隆起两个细胞团,长成两片肺。原肠往下面的一小段则向外翻转形成肝,同时也将形成胆囊和胰腺。至此,原肠的宏伟工程才刚刚步入正轨。它开始投身于复杂的消化系统建设工程,先建了根灵活矫健的食管,又建了个可以储藏食物数小时的胃囊,最终原肠完成了它最伟大的作品:以它命名的肠子!
  肠神经系统负责食道,保证吞咽。
  女性怀孕时产生的孕激素本来是帮助子宫在孩子出生之前处于放松且舒适的状态。但是对贲门括约肌也起作用。放松的括约肌再加上大肚子从下往上对胃施加的压力,自然又使得胃酸撒了欢似的往上蹿。
  你也可以试着一段时间做饭不放味精。味精的学名叫谷氨酸钠。它也是鸡精、蘑菇精的主要成分,很多天然食物里也会少量存在。在人体里,神经会释放出谷氨酸盐,作为神经间传递信息的递质。在舌头上谷氨酸钠可以刺激舌神经,增加饭菜的鲜味;可是到了胃里它可能会骚扰到神经的正常工作,因为神经可分不清它到底是吃进来的还是同事给它的信号。放弃食用过量的味精,说不定可以帮你缓解反酸、烧心的症状。即使发现不是味精惹的祸,至少也算健康生活了一段时间。
  胃酸之所以酸是有它的原因的,比如它能杀菌、摧毁过敏原、帮助消化蛋白质等。

呕吐:不想要的都统统吐出去

  呕吐是精心策划、严格执行的。数以百万的微小受体时刻测试胃里的东西、检查血液、加工处理大脑所获得的观感。庞大的神经网络将收集到的每条信息上传到大脑,大脑继而对收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和权衡,根据警报程度的高低做出最终判定:吐还是不吐。
  即便胃部空空如也,要吐还是有的吐的,因为小肠也同样可以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胃还会特意门户大开,绝对不设路障。

  没法呕吐的动物在觅食时就需要格外小心。像老鼠吃东西的时候会试探性地只啃一小小口,只有确定没问题了它们才会放下心来接着吃。如果发现有毒,它们大多数情况下都只会感到恶心,之后它们也学乖了,就再也不会去碰它。啮齿目动物(如老鼠、松鼠)的肝脏拥有更多解毒酶,因此它们的排毒能力远远在我们之上。相比之下,马就不行了,它也不懂怎么试吃,马要是吃了不好的东西,那基本上小命就没了。
  如果呕吐物里还含有不少清晰可辨的小块儿,就说明这些东西应该来自胃。如果呕吐物看起来越细小、颜色越黄、味道越苦,就越有可能是来自小肠的礼物了。

晕眩

  目前对各种旅途眩晕症最有力的解释是:一旦眼睛接收到的信息与耳朵接收到的对不上了,大脑就晕了。
  耳朵里面不仅有听觉器,还有一个平衡器,它的作用是调节控制身体平衡。当你在汽车或火车里看书的时候,因为书是静止的,所以眼睛接收并且传达给大脑的状态就是“几乎没动”,而耳朵里的平衡器上报的却是“迅速移动中”。或者是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开车时眼睛望向窗外飞速掠过的树干,如果头稍稍跟着移动一下就会产生错觉,觉得那些嗖嗖而过的树干比我们移动的速度要快,所以这次眼睛快了、耳朵慢了。不管是上述哪种情况,大脑都会陷入混乱纠结的状态。在大脑的程序中,只有在中毒的时候眼睛和耳朵才会不匹配,比如喝得烂醉或者嗑了药的情况下,即使是坐着不动也会天旋地转。这样一想,也难怪大脑会乱紧张了。

  海燕呕吐是为了自我防御。因为一般谁要是吐了,其他动物都会嫌弃地走开。

防吐窍门

  1. 远眺。晕车或晕船的时候,可以向远方地平线眺望,这样可以帮助同步眼睛和耳朵接收到的信息。
  2. 让自己尽量放松。戴上耳机听音乐,侧身躺下来或者试试其他一些放松技巧。这些措施都有助于身体平静下来,身体自身的感觉越安全越靠谱,大脑中的报警情绪影响就越小。但是这招只对部分人管用。
  3. 吃生姜。生姜里的某种成分可封锁大脑的呕吐中枢,从而阻碍大脑传出呕吐信号。吃的姜糖或者其他姜类制品中光有生姜味还不行,必须要含有真正的生姜成分才管用。
  4. 吃晕车晕船药。药店里卖的晕车晕船药看起来差不多,但是药用原理可各有不同。有的可以抑制大脑的呕吐中枢(与姜的作用原理一样),有的可以麻醉胃肠道里的神经,有的可以抑制胃肠道里的报警信号。抑制报警信号的药物和抗过敏的药物作用原理几乎一样,两者都是通过抑制组织胺(一种化学传导物质)来达到功效。但是防晕的药物更多作用于大脑,而在大脑内抑制组织胺会让人产生疲倦感,这也就是吃完这类晕车晕船药会犯困的原因。新型的抗过敏药在这方面就改进了很多,几乎不会对大脑产生影响。
  5. 按摩内关穴(P6)。内关穴位于手腕下三指的位置,刚好在小臂两条凸起的肌腱中间。如果没法去针灸师那里,你可以试着自己寻找并轻轻地按摩这个穴位直到觉得舒服一些。这个穴位在国际医学上都得到了广泛认证,有40多项的对比试验都证明它对恶心和呕吐有良好的疗效。但它的作用目前为止还不能用西方医学来解释,根据中国传统中医的说法,按摩这个穴位可以刺激从手臂通向心脏的经络,放松横膈膜,为胃部以及骨盆输送能量。

  放松和催眠(骗子太多,记得一定要找专业的催眠师)可以训练神经的韧性,为它穿上一层坚实的保护外套。训练得越多,神经就会变得越强健,对抗个普通的考试或者工作压力便不在话下。

  身体如果要吐的话,主观意识是控制不住的

便秘:今天,你拉了吗?

  10%~20% 的德国人都饱受便秘困扰。要确定自己是不是便秘圈中的一员,你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两条: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三次,排出的便便有 1/4 以上的质地都非常硬,排出来的经常都是驴屎蛋,排便的时候经常要费老大的劲儿,经常要靠辅助办法(开塞露)才能排便,拉完总觉得意犹未尽。
  判断是否便秘的最好标准不是上厕所的频率,而是上厕所有多困难。便秘的等级和成因有很多种,旅行的时候最容易便秘,生病或者压力大的时候也会容易便秘,最糟糕的就是长期习惯性便秘了。
  几乎每两人中就有一人体会过旅途中的便秘,尤其是前几天。肠道是个有强烈习惯依赖症的家伙。肠神经会记下我们爱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每天做多少运动、喝多少水,我们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去上厕所。如果一切如它所料,它干起活来就会精神抖擞,认真监督肠道肌肉完成工作。
  旅途中我们吃着飞机上难以下咽的航空餐、超市买的小面包或者是一堆以前见都没见过的食材调料。本该午餐的时间里我们却被堵在路上或者排着长队等着买票。另外水也不敢多喝,不然找厕所太不方便,飞机里、空调车里的干燥空气还火上浇油地让本来就缺水的身体更加干燥。这还不算最厉害的,最厉害的还有昼夜颠倒的时差问题。旅游简直就是对肠子的惩罚。

解决便秘

  对于轻度便秘患者(时间不长、程度不重),我在这里教你们三招,让你的肠子克服心理障碍、重现活力。

  1. 多吃膳食纤维,它能按摩肠壁,帮助增加肠胃蠕动。膳食纤维在小肠里不会被消化掉,效果最好的是洋车前子壳和李子。这两种食物不仅富含粗纤维,还含有一种特殊的成分,可以帮助肠道吸收更多的水分,从而使得便便湿润柔软有弹性,一般坚持食用两三天就能看到明显的改善。所以你可以在旅行前一天或者第一天开始吃一些洋车前子壳或者李子。要是你的行李箱里面放不下李子了,不如去趟药店买一些便于随身携带的粗纤维片剂或者粉剂。30 克的粗纤维听上去只有一点点,但作为一天的量已经足够帮你消化啦。
    非水溶性的膳食纤维虽然可以让肠子蠕动得风生水起,但是也容易引发肚子疼;水溶性的膳食纤维虽然没法提供十足动力,但是可以帮助食物消化得更好,让便便更柔软。那么去哪里找比例适中的膳食纤维呢:果蔬的外皮通常都含大量的非水溶性纤维,而果肉却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
    光吃膳食纤维不多喝水也没用。如果水分不够,那这些纤维也就是硬邦邦的一团,只有水分充足它们才能膨胀成一个有弹性的啫喱球。
    山梨糖醇可以用作通便剂。常见的几种水果中就含有山梨糖醇,比如李子、梨还有苹果。之前说的李子助消化,这也是原因之一。大人常常警告小朋友不要一下子喝太多的新鲜苹果汁,那样会拉肚子,这也是原因之一。山梨糖醇和乳果糖一样都不会被吸收,所以它也经常被用来做代糖的甜味剂。所以超市里用了山梨糖醇的无糖润喉糖经常都会标明“过量食用会导致腹泻”字样。
  2. 多喝水。因为大肠会从便便中抽取水分来补充给身体。小朋友发高烧的时候会蒸发掉体内很多的水分,以至于吃下去的东西一直卡在肠道里。坐远途飞机也会造成一样的困扰,因为机舱内干燥的空气会在不知不觉中吸走我们体内的水分,你肯定知道坐在飞机里鼻子有多干。在这种情况下,强烈建议你多喝水,一定要比平时喝得多得多,这样才能把流失的水分补回来。
  3. 不要憋大便。有便意的时候就一定要去上,尤其是到了你平时上厕所的那个点,就更不能憋了,因为这是你和肠子之间定的不成文的规矩。如果平时你是每天早上上厕所,旅行的时候肠子给你按点发来了信号,你却完全无视、硬是憋着,这就算破坏规矩了。肠子想按规矩办事,你不干,本来肠神经和肌肉配合起来要把便便运出去的,现在只能再往回运,等待下次机会。一来二去,到了这个点不把便便往外运而是往回运就变成了新规矩,要把规矩再改回来就费事了。雪上加霜的是,便便在等待区的时候,肠子还会回收些水分走,所以等待的时间越长便便就越硬,你上厕所就变得越艰巨。
  4. 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和它们最喜爱的食物(能帮助它们在大肠里繁殖)能为疲倦的肠子注入新的活力。要想了解更多相关情况,可以咨询药房或者继续读这本书哦。
  5. 多散散步?高强度的运动能对肠道蠕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如果你没有准备好汗流浃背,只是为了上厕所的话,就不必强迫自己出去走一圈了。

  如果某一区域水中的盐、糖等离子的含量高于另一区域,那另一区域的水就会渗透进这一区域,直到两边离子浓度变得差不多。运用这个原理可以使蔫了的蔬菜叶重新变得水灵,只要把它浸在水里半小时,捞出来的时候就又变得新鲜爽脆了。这是因为蔬菜叶中含有的盐分、糖分等要远远高于碗中的水,所以碗中的水会源源不断地钻进蔬菜叶里。

  大肠分为 3 段,一段上升的升结肠、一段平行的横结肠和一段下降的降结肠。上厕所的时候一般被排空的只有降结肠段,到了第二天它会重新被填满,然后新的一轮清空和填满就又开始了。

大脑和肠子,到底谁指挥谁?

  年轻的海鞘穿越浩渺的大海,寻找一个适宜居住的家园:最好能找一块安全的岩石,所处区域海水温度宜人,周围食物资源又丰富。一旦它找到这个理想居所,它就会定居下来,定居是指,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它都不搬了。为了庆祝乔迁之喜,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掉自己的大脑。虽然这听上去很不可思议,但是为什么不呢?反正也不需要搬家了,就这么无知者无畏地生活呗。
  丹尼尔·沃伯特(Daniel Wolpert)为海鞘找到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理由:大脑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行动服务。
  行动算是生物完成的最不同凡响的一件事了。不行动的话,那我们根本不需要肌肉,也不需要神经,甚至可能连大脑也不需要了。正因为我们能够行动,才有了现在的人类文明。为了行动起来,大脑协调着各项感官,不断积累着经验。世界因为我们而川流不息。要是我们变成了一棵树,那想动也动不了了,装个大脑又有什么用?
  海鞘定居后就把脑子吃了,是因为它不用再动了,于是大脑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不行动光长个脑袋的话,除了浪费能量还能干吗?
  我们人类对自己极其复杂的大脑备感骄傲。我们能发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能思考哲学,能研究物理,能探讨宗教,大脑这些炫目的才能可以引发一系列复杂的行动。大脑的才华满溢让我们把它推上了高高在上的圣坛,突然之间,我们把生活的一切经历全部挂钩在了大脑上。但作为一个人,“人”代表的含义可不仅仅只是有大脑。
  也许大脑并不是一人独尊地在领导着我们的身体。肠道不仅拥有数不胜数的神经,而且它还拥有很多种身体其他部位没有的特殊神经。肠道配备了各式各样的化学信息素、神经绝缘物质和不同的神经传导方式——如此齐全、复杂的装备,人体里唯一可以与之媲美的就只有大脑了。所以肠道的神经网络系统也被称为“肠脑”,或者“第二脑”。如果肠道真的只是负责运运食物、打打嗝、放放屁,那身体花这么大心思在这里配了一个这么庞大精良的神经系统,岂不是纯属吃饱了没事干?所以,这背后一定另有玄机。
  肠道发出的信号可能会抵达大脑很多不同的区域,但不是全部。比如它们绝不会抵达位于后脑勺的视觉皮层,要不然我们就能看到肠道里发生的各种事了。
  相比起激励作用的脉冲信号,起阻碍作用的信号似乎更容易传送到这些小白鼠的大脑里,此外它们对压力的反应也更强烈。
  服用了益生菌的那组不仅比参照组小白鼠游得更久、积极性更高,而且它们血液里测出的压力激素也有所下降。不仅如此,它们在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测验中都明显优于参照组。
  迷走神经是连接肠道和大脑的高速直达通道。用不同的频率去刺激迷走神经可以让实验对象产生不同的感受,可以是舒适也可以是恐惧。
  肠道巨大的表面积让它当之无愧成为了全身最大的感觉器官,它要是称第二,眼睛、耳朵、鼻子、皮肤都不敢称第一。从眼睛、耳朵、鼻子、皮肤收集到的信息会抵达主观意识层,我们利用这些信息对周边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身体是一辆车的话,这些器官就像是车里的停车辅助系统。而肠道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后台系统,它感知着身体的内部世界,运行在潜意识层。
  肠道和大脑的合作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它们共同设计构建了小婴儿大部分的感官世界。不管是吃饱的满足、饿肚子的失落、一肚子胀气的折磨,还是爸爸妈妈喂奶、换尿布、轻轻拍打小肚子时的舒服和疼爱,这些都构成了婴儿刚开始对“自我”的认知,而和这个认知关联最紧密的就是肠道和大脑。随着小婴儿渐渐长大,他也会慢慢学着利用其他的感官来感受世界,再也不会因为饭菜太难吃而扯开嗓子大哭大闹了。但是其他感官的加强并不意味着大脑与肠道的连接消失了,不但没有消失,这个连接反而变得更加紧密,更加默契。如果肠道出了问题,会暗暗地导致我们情绪低落,而一个健康、营养充足的肠道则会悄然地改善我们的情绪。
  丘脑是门卫。比方说,眼睛反复告诉了丘脑20次:卧室里挂着的一直是同一条窗帘。丘脑选择了把这条信息挡在门外,因为这对我们的知觉真的无关痛痒,所以即使看见了窗帘,我们也压根不会注意到窗帘,脑子压根就不会往窗帘上想。但是假设眼睛汇报给丘脑,房间里换了新的窗帘,丘脑这次就会把这条信息放行,“新窗帘”这个想法就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里。
  当肠道发现这顿饭酒精含量出奇地高,通报就会被传达到大脑的“呕吐中枢”;当肚子胀气的时候,“疼痛中枢”就会被激活;当遭遇病原体的时候,“不舒服”的信号就会被传递给大脑。这些刺激信号之所以都能够传递到大脑,是因为肠道自己把门的和给大脑看门的都认为这条信息极为重要。当然这不仅限于负面的信息,也有好的信号,比如酒足饭饱后让我们坐在沙发上心满意足、昏昏欲睡的信号。其实肚子传上来的不少信号是会到达意识层面的,就是说我们会明确地感受到肚子传递的信息;但是另一些信号是在大脑的潜意识区域进行加工处理的,所以我们一般很难把它和肠道联想在一起。
  肠道和大脑之间交流的信息中,压力很可能是它们之间最大的激燥信息。当大脑有棘手的问题时(比如时间紧迫或者愤怒),它需要借一些额外的能量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而肠道就是它的首选对象。大脑会派出交感神经通知肠道,身体现在处于一个紧急状态,需要从它那里调用点能量,特事特办,必须无条件服从。肠道就会极为配合地削减消化用的能量,减少生产黏液,大幅降低肠胃系统的血液循环。
  这种紧急措施只是权宜之计。要是大脑一天到晚不停地给肠道下这种紧急命令的话,肠道即使有再好的脾气也会有受不了的一天,为了避免没完没了的“紧急状况”,肠道开始向大脑传输“不妙”的信号。这时种种压力后遗症就出现了:筋疲力尽,没有胃口,浑身不舒服,或者拉肚子,等等。
  压力可以是长期的,要是肠道长期这样牺牲自己自然会变得不健康。肠壁会由于血液供给不足和黏液保护膜减少而变得脆弱,这会导致栖居在肠壁里的免疫细胞们释放出大量的化学信息素,这又会导致肠脑变得越来越敏感,同时肠道自己的信息过滤屏障变得弱不禁风。压力就意味着身体要透支一部分能量——千万注意不要透支太多,要知道“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微生物学家还提出了一个理论:压力是不卫生的。压力状态下肠道里可以存活下来的菌群和正常情况下是不一样的。压力可以改变肚子里的生态环境,可以在这种动荡的环境里完美适应、迅速繁衍的菌群,大多数时候都能把你的情绪胃口一起倒没了。别忘了造成这样糟糕的微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是你自己,而最后你自己也成了肠道细菌的牺牲品。要想把环境再改善回来是需要花时间的,这就意味着即使过了压力爆发期,肠道依然可以持续性地败坏掉你的心情。
  来自肚子的感觉,尤其是那些让人心有余悸的经历,让大脑学会在下次行动前先思考一番,比如下次是不是真的还打算当着全办公室人的面做演讲,比如下次是不是还打算一口气吃下那么多的红辣椒。同样地,这个感觉也会在肠脑里储存下来,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肠脑会在潜意识里给出自己的意见,这大概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直觉”吧。
  那就是肠子不仅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在我们下决定的时候参与一定的决策工作,甚至它还可能影响到我们日常的行为举止。BALB/c型小鼠胆子小些也害羞一些,而NIH-SWISS型小鼠则胆子大也更热衷于探险。科学家消灭原生菌群后给两组小鼠分别注入了对方鼠种身上典型的肠道菌群。有趣的事发生了。在接下去的行为模式测试中,两组小鼠的表现完全颠倒了。这个试验证明,至少对于小鼠来说,肠道是可以影响到行为模式的。
  我们还是可以利用已经有的知识,从身边的小事着手一点一滴地来改善健康。就拿最平常的一日三餐来说,吃饭时不要有负担,不要火急火燎,不要三心二意,而是应该轻轻松松地享受食物。这点对小朋友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肠脑和大脑是同步发育的。吃饭的时候不要在电视机前蹦来蹦去,家长也不要给太大压力,不要动不动就斥责“不吃完饭就别离开饭桌”。任何一种紧张情绪或者压力都会激活阻碍消化的神经,这不但会使吸收的效果大打折扣,也会减缓消化工作,让肠子背上沉重的负担。
  酒精在抵达脑神经前会首先抵达肠神经,所以“喝一杯酒放松一下”,有多少放松的是脑神经,而又有多少放松的是肠神经呢?
  目前为止被证实有效的修复神经屏障疗法真是少之又少,而催眠疗法正是其中的一种。真正好的心理疗法就相当于给神经做了一次复健体操。它可以让神经放松,然后再教会神经怎样在正常状态下去工作。当然,脑神经可比肌肉要复杂得多,所以给脑神经的复健练习可不能像肌肉的复健练习那样那么循规蹈矩。作为教练,催眠师的常用道具是神游或者联想力,而通过这些催眠练习疼痛信号应该可以减缓,对某些特定刺激的感知方式也可以得以调整。
  肌肉训练时练习得多的部位就会变强壮,神经也是一样,频繁使用一个神经的话,它就可以被强化。做这些训练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找个专业可靠的催眠师。电视里演的那些催眠术都是骗人的把戏,与电视里的相反,做真正的催眠练习时患者必须神智清醒,因为所有的练习都要依靠患者自己掌控。
  在服用了抗抑郁类药物后,神经变得更具可塑性。
  所谓的可塑性就是指神经自我改变的能力。青春期的时候大脑之所以会觉得如此迷茫,是因为这时候神经的可塑性实在是太强了——凡事无定数,一切皆有可能,周围到处都是闪闪发光的诱惑。青春期差不多到25岁才彻底结束,从这时起神经会稳定下来,开始根据之前学习到的经验模式工作。那些实践证明可行的事,神经会继续这么做,而那些令人不快的经验教训,神经就会注意绕道避行。所以青春期那些无缘无故的愤怒和大笑都会一去不复返,随之一起消失的还有墙上各种偶像的海报。
  虽然神经不再那么容易重新塑型,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也倒是件好事,稳定的神经让情绪和思想也开始稳定下来。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比如神经固定在了消极的思维定式上。焦虑紧张的肠子也可以把这种信号根深蒂固地留在头脑里。

  Bud Craig 的假说:岛叶就是我们产生“自我”意识的地方。
  他的论述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岛叶能从全身获得各种感觉信息,其中每个信息如同一个像素,岛叶负责把这些零散的像素拼成一幅完整的图像。比如当你坐在一把椅子上的时候,感觉到与椅子接触的那部分屁股被压扁了,还感觉到又冷又饿。所有这些感觉在岛叶里拼凑出了一个画面:一个饥寒交迫的自己坐在一把硬邦邦的椅子上。
  第二部分:根据丹尼尔·沃伯特的说法,大脑的任务就是行动。每一个行动的背后总是有目的的,岛叶绘出的感觉地图可以帮助大脑有计划地安排行动。岛叶描述的“我”正挨饿又受冻地坐在那里,大脑的其他区域就会相应地被激活——是时候去做点什么了。于是“我”还是坐在那里但开始瑟瑟发抖,或者索性站起来,到冰箱里去找吃的。行动的最高目标就是把我们带回一个健康的平衡状态,从寒冷到温暖,从难过到开心,从疲劳到活力。
  第三部分:大脑也只是身体众多器官之一。岛叶给身体勾画图像时,大脑当然也会被包括进去。尤其是大脑几个区域,比如负责社会性情感、道德伦理和逻辑的区域。负责社会性情感的脑区讨厌看到自己与伴侣发生争吵,负责逻辑的区域会对一个怎么也解不开的谜语提出质疑。岛叶为了勾画出一个更有实用价值的“自我”状态图,很可能也借鉴了对环境的认知和以往的经验教训。于是,冷就不再是单纯的冷了,而是一个代入特定环境、有前因后果的感知:“奇怪,房间里暖气明明开着,我怎么还是觉得冷呢?是不是发烧了?”或者是“好吧,温度突然一下降了那么多,我还是加件衣服吧。”同样是觉得冷,但是人类能对这个感觉做出的复杂反应是其他动物无法企及的。
  岛叶采集到的信息量越大,我们就越能做出明智的举动。可是岛叶是怎么分辨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重要性的呢?也许它已经对各个器官论资排辈了一下,谁提供的信息对健康平衡最重要,谁的话语权肯定就越大。考虑到综合能力,大脑和肠子在这个话语权排行榜上即使不是独占鳌头,也肯定是名列前茅的。
  岛叶先勾画出一个身体感觉的全貌图,大脑再把它加以润色丰富。根据巴德·克雷格的理论,大约每40秒钟就会诞生一幅这样复杂的图片,这些图片连在一起就是一部电影——一部关于“我”的电影,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

Part 3 喧闹的微生物世界

一个人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长期以来一直以为是无菌的地方,原来也住满了原住民,比如肺部。
  有些细菌一遇氧气就挂掉,因为它们的能量来源是某种酸或金属元素。
  人身上能闻到的各种气味其实都是细菌一手创造的,不管是爱人皮肤上淡淡的自然香味,还是邻居身上能把人熏得八丈远的狐臭,“罪魁祸首”都是活跃在我们身上的微生物。
  人体世界的细菌大多数都是无害的,不但无害,而且是有益的。1克粪便里所含的细菌比地球上的总人口还要多。这些微生物能帮助我们分解消化不掉的食物,为肠道供给能量,制造维生素,降解毒素或者药物,操练免疫系统,等等等等。肠道菌群状况与我们是什么血型有关。
  大肠杆菌在肠子里连百分之一的量都不到,而肠子里还生活着上千种其他不同类别的细菌。而且不仅仅有细菌,还有一些其他少数民族住户,比如病毒、酵母、真菌和其他多种多样的单细胞生物。 

免疫系统和肠道细菌的爱恨纠葛

  给新生儿输不同血型的血是不会有排异反应的。一旦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基本发育完成,就只能兼容同一种血液类型了。
  无菌小白鼠过于好动,完全不像普通的老鼠那样行事谨慎小心,吃得比普通小白鼠多,消化比普通小白鼠慢。它们的盲肠奇大无比,萎缩的肠子里面也没有绒毛,肠子里面的血管和免疫细胞也要少很多。最普通的病原体就能轻易地打倒它们。
  给它们注入了其他老鼠的肠道菌群后,令人惊奇的事发生了。如果给它们注入的是患有 2 型糖尿病小鼠的肠菌,很短的时间后它们就会开始没法正常代谢糖类。如果喂给它们的是肥胖老鼠的肠菌,很快它们也会开始肥胖。
  就像我们生活着的大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一样,我们体内的小世界也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与每个人的小世界都不尽相同。

肠道菌群进化论

  我们出生前还在妈妈的子宫里的时候,是完全无菌的。除了和妈妈的互动,9个月以来我们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摄取的是妈妈已经消化过了的食物,我们呼吸的氧气妈妈也提前过滤过了。妈妈通过血液把这些食物和氧气传送给我们,而她的血液已经经过了免疫系统的杀菌消毒。我们被羊膜包裹着,外面又套着肌肉发达的子宫,子宫颈又被牢牢密封着。我们就像在一个层层包裹的保险箱里,这里没有寄生虫,没有病毒,没有细菌,没有真菌,更不要说会有第二个人能碰到我们。我们比消毒过的手术台还要干净。
  这辈子我们再也不会有像在子宫里的时间,那样被保护着,但也是那样的孤独。一旦出生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便会立刻融入到熙熙攘攘的众生中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大一点的生物都会有至少一种小生物去陪伴它、帮助它,作为回报,这个小生物可以寄居在它身上。一旦我们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也会自动遵守这个规律,因为我们的身体结构就是这样设计好了的。我们的细胞表面很适合细菌依附,它们就这样依附着我们,千百年来和我们一起共同进化。
  一旦保护膜不再密封,哪怕只开了个小口,细菌就立刻浩浩荡荡迁居过来了。我们刚才还是100%由人类细胞组成的,一瞬间就会被数不清的微生物占领,以至于最后我们浑身上下所有的细胞里,只有10%是人类细胞,而剩下的90%都是其他各种微生物的细胞。因为人类的细胞比这些小寄居客的细胞要大太多了,所以我们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已经完全被占领了。在我们第一次看到妈妈温柔的眼神之前,妈妈子宫里的细菌们已经过来和我们一一打过招呼了。首先打招呼的是阴道里的保护菌,它们是这块圣地的守卫者,通过制造酸性物质将其他细菌全部驱赶干净。
  就在上述登场的过程中,细菌的一代移民已经成功迁居到我们体表和体内,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妈妈阴道和肠子里的菌群,其次就是些皮肤菌群,再次就是混迹在医院里的各种微生物。这个搭配其实还不错,乳杆菌用乳酸来保护我们免受坏人的入侵,其他的微生物就正好用来训练一下免疫系统,或者帮助我们分解母乳里消化不了的东西。
  这些细菌中的好大一部分只需要用20来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我们人类花20多年都不一定能完成的事情——制造下一代。当第一代移民欣慰地看见曾曾曾曾孙从它眼前游过时,我们才在妈妈的怀抱里躺了不到2个小时。
  尽管细菌数量以这种疾速的方式增长着,但直到肠道里面的菌群列国志最终成型,差不多还要3年的时间。在此之前,我们的肚子里一直都是混战的状态,群雄争霸,权力更迭。有的细菌进来后迅速扩张蔓延但又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有些来了以后会陪伴我们终生。至于谁会进到肚子里来,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亲亲妈妈,咬咬椅子腿,用脸擦干净了整个汽车玻璃窗,给邻居家的狗一个湿漉漉的热吻……我们天真烂漫到处玩耍时,各种细菌大摇大摆地进入我们的体内,很快就建造好了它们的帝国。
  在列强争霸、慢慢形成终极帝国版图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各种外力相助,妈妈是其中最大的后援团。不管我们在车窗玻璃上舔了多少次,只要经常亲亲妈妈,就可以被妈妈身上的菌群保护起来。此外,妈妈通过母乳也可以把某些特定的肠道菌群传给我们,双歧杆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小宝宝在出生后的几年里缺乏双歧杆菌的话,他长大以后变胖子的概率会比其他人要高很多。
  母乳喂养可以均衡改善小婴儿的肠道菌群,比如母乳喂养的小朋友日后对谷蛋白过敏的风险会低很多。母乳喂养的好处真的很多,如果妈妈奶水充足的话,那在宝宝的营养均衡这件事上你基本上可以高枕无忧了。母乳就是宝宝饮食的天然圣品,再完美不过了。母乳可以轻松满足小婴儿所有的营养需求,不仅如此,它还可以把妈妈的免疫系统代传一点给小宝宝。而这些抗体可以帮助捕获小宝宝体内的有害细菌(比如亲邻居家小狗时吞下去的)。
  断奶后小宝宝的饮食结构突然完全改变,这就引爆了菌群世界的第一次大革命。幸亏大自然想得周到,第一批细菌居民除了喜欢母乳以外,也还是能处理些简单的碳水化合物的,所以小宝宝不喝母乳改吃米糊了,它们也还是能应付得过来。但如果马上给小宝宝吃的是一盆豌豆糊,情况就没那么简单了。这种复杂的蔬菜单靠小宝宝自己的菌群是搞不定的,必须有新的菌群迁居进来帮忙才行,而这些细菌会根据小宝宝的饮食需求配置出相应的技能。
  日本人的肠道细菌就跟海里的细菌兄弟们借了一个基因,专门为了吃寿司时好分解海苔用。所以说我们肠道里究竟都住了何方神圣,配了什么宝物,往往取决于我们的饮食习惯和需求。一个纯种欧洲人,享受完寿司自助餐,回家却会便秘,因为他肚子里没有“海苔消化菌”啊。
  单卵双胞胎虽然拥有相同的基因,但是他们体内菌群成分并没有比普通兄弟姐妹更加相似。不仅仅是基因,生活方式、遇见的人、生过的病或者业余爱好等等都共同决定了我们肚子里的小世界。
  小宝宝长到3岁的时候,肠道菌群差不多开始定型了。这时候我们能往嘴里塞的差不多也都塞进过嘴里了,肚子里的细菌也由刚开始几百种慢慢累积到了数不清的程度。
  最初的肠道居民可以为整个身体未来的健康状况打下重要的基石。各项研究都表明,小宝宝出生后的几周内获得的菌群对免疫系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小宝宝仅仅出生3周,就可以根据它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来判断以后它患过敏、哮喘或者神经性皮炎的可能性有多高。
  在西方工业国家,差不多1/3的孩子是通过剖腹产“优雅”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不用在产道里挤来挤去,也不用担心那些讨厌的副作用,比如会阴撕裂或者胎盘脱落,剖腹产根本就是一个完美的生产方案嘛。绝大多数剖腹产的孩子经历的人生第一个瞬间是和另一个人的皮肤接触。因为没有经过妈妈的产道,自然也少了产道菌群正式入住这个环节,以至于剖腹产小朋友的肠道菌群都是从别的地方七拼八凑来的杂牌军:其中有些是来自护士姐姐右手的大拇指,有些是花店员工的——沾在爸爸为妈妈买的花束上,有些是爷爷家狗狗身上的……突然间连平时八竿子打不着的小事都变得举足轻重起来,比如医院付给清洁工的钱够不够高——这直接决定了清洁工对工作的热情,间接决定了电话、办公桌、卫生间等等有没有被打扫消毒得很彻底,然后也间接决定了剖腹产小朋友可能的肠道菌群来源……
  皮肤菌群的自我管理可比产道菌群要松散得多,因为它太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皮肤接触,这些皮肤上的细菌很可能很快也会出现在小宝宝的肠道里,病原体和其他轻量级危险分子都可以大摇大摆地通过这种方式去逗逗小宝宝的免疫系统,陪它练练手。剖腹产出生的宝宝,他们的肠道菌群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调整到正常状态,所以抵抗力相较于顺产的宝宝会弱一些。比如被医院里的细菌感染到的新生儿中,有3/4都是剖腹产出生的。除此之外,剖腹产出生的婴儿以后患过敏症或者哮喘的风险要比顺产的婴儿高不少。不过一项美国的研究表明,如果给剖腹产的新生儿口服一种特定的乳杆菌,可以把他们患过敏的概率降低。
  不管顺产还是剖腹产的孩子,到了7岁的时候,他们的肠道菌群已经看不出有任何区别了,但是影响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发育的最佳时机早就过去了。当然剖腹产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营养不良、滥用抗生素、太过干净或者太脏也都会造成早期肠道菌群发育出师不利。

成年人体内的肠道居民

  蜜蜂是从某种肉食黄蜂进化而来的,之所以这个进化能够发生,是因为它们体内迁入了一种新的肠菌,可以帮助它们从植物花粉中吸取能量,就这样这些食肉动物进化成了素食者。有优质肠菌的蜜蜂,即使肚子里面还有一些寄生虫给它捣乱,它也还是要比其他蜜蜂更强一些。
  在一位美国人的肚脐里居然找到了只有日本近海才有的细菌,这位被研究对象却从来没去过亚洲。全球一体化的结果是每天有成千亿上万亿的细菌蹭着免费飞机环游世界。
  每个人都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细菌菌群,就跟指纹差不多。检测电脑键盘上的细菌基因,可以找到电脑的主人。所有我们接触过的东西,都带有我们的“微生物指纹”,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两个特别的细菌收藏,只有他有而别人没有。
  在一个基因被转录翻译前,它们都只是一份染色体信息。有些会很久以后才会兑现,比如更年期或者老年斑;而有些也许虽然存在但永远都不会被激活。
  胖子体内有更多分解碳水化合物的肠菌基因;老年人体内抗压的肠菌基因会减少;在东京能找到消化海苔的肠菌基因。
  再比如说吃黄豆这件事。黄豆在前列腺癌、血管疾病或者骨质问题上都有预防保护作用。豆制品带来的保健效果在亚洲人身上超过50%,而在西方人身上只有25%~30%。这个差异并不是人种间的不同基因造成的,而是肠菌——亚洲人的肠道里有一种特殊的细菌,它们可以从各种豆制品中有效提取出最健康的精华部分。

肠道菌群所扮演的角色

  菌群在前胃还有另一个好处。细菌富含蛋白质,等它们光荣退休以后可以直接向下滑进下一个胃里,在那里直接被消化掉。从这个角度看,牛自己就有个自给自足的蛋白质供应链,自己圈养的微生物小肉排自己消化掉。
  啮齿类动物的肠菌和我们人类的一样,也主要聚集在消化道的尾端,但是人家可比我们勤俭多了,大好的肠菌小肉排怎么能白白浪费掉?既然不想浪费,那就把它们再吃回去。没错,意思就是啮齿动物会吃掉自己的便便。这方法虽然简单又环保,但是我还是宁愿选择去超市里烧钱,买些肉制品和豆制品来弥补一下排出去的微生物蛋白。其实即使我们没法直接“吃掉”这些微生物蛋白,却还是从它们那里获取到了一些营养,肠菌从食物残渣里又分解出很小的营养分子,这些营养分子通过肠壁细胞被我们吸收进体内。
  消化分解这项活儿其实细菌在肠子外面也可以完成。比如酸奶就是由细菌部分消化了的牛奶,牛奶里的大部分乳糖都被分解转化成了乳酸和较小的糖分子,所以酸奶在口感上会比牛奶酸一些也甜一些。除此之外,乳酸还可以让牛奶里的蛋白质凝结,这就是为什么酸奶会比牛奶稠很多。被预消化的牛奶(酸奶)减轻了身体不少的工作量,现在只要接过细菌的接力棒继续消化就行了。
  细菌不仅仅是消化食物这么简单,它们同时还生产新的物质。比如白菜做成酸菜以后维生素含量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发酵酸菜用的细菌同时也制造了维生素。而奶酪中香醇的味道、爽滑的口感和奶酪里的洞洞都是细菌和真菌努力工作的结果。或者发面时用的老面,也叫面头或者面起子,靠的主要就是里面所含的诸多酵母菌。还有一样酵母代谢的产物,被写进了古今各大诗词里,它就是酒精。但你千万可别以为这就结束了,拿葡萄酒来说,品酒师那些对葡萄酒天花乱坠的酒评,在酒瓶里可都找不到哦。葡萄酒的余香之所以是“余”香,是因为细菌需要时间来完成它们的工作。在舌头靠里的地方有可以对食物进行加工的细菌,所谓的余味就是食物在被它们加工后释放出来的味道。所以每个专业的品酒师品出的味道都会有点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他们各自舌头上的菌群。尽管如此,我们品酒的时候还是愿意去聆听品酒师的感悟,毕竟只有他对自己的细菌最有自信。
  在西方人的饮食中,有90%的营养来自吃进去的食物,10%来自细菌每天的给养。
  体重这个问题,可不仅仅关系到你吃了多少卡路里,还关系到那些每天和你同吃同喝的细菌兄弟都是谁。
  超重人群的肠道菌群多元性较低,特定的细菌会占主导地位,尤其是那些代谢碳水化合物的细菌。苗条的小白鼠每天都会排出一部分没有消化掉的卡路里,而相比之下肥胖的小白鼠排出的卡路里就要少很多了。小肥鼠肚子里的“发胖”菌连食物里最后一点卡路里都不放过,全部都吸取出来贡献给主人。有些人尽管吃的并不比别人多,可是肚子上的肥肉却比别人长得快几倍,也许只是他们的肠菌吸收卡路里的效率要高很多。
  细菌可以利用没有消化掉的碳水化合物生产脂肪酸,喜欢蔬菜的细菌制造的脂肪酸主要供给肠道和肝脏,而其他细菌制造的脂肪酸则会供给全身。所以一根香蕉与半块巧克力虽然所含的卡路里一样多,但是香蕉却没有巧克力发胖效果好,因为从香蕉里代谢出来的脂肪酸在当地就分完了,而巧克力的脂肪酸可是把全身各处都喂了一遍。

  肠菌可以影响它主人的胃口。吃饭的两个要素——兴趣和饱腹感,理论上细菌都有办法影响到。对我们来说一顿饭吃什么、吃多少可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对于细菌来说可就是性命攸关。
  要想引起大脑对某种食物的兴趣,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大脑被严密的屏障所保护着。细菌可以制造出能通过屏障的小分子,比如说酪氨酸和色氨酸。这两种氨基酸在大脑中分别可以转化为多巴胺和血清素。多巴胺就是恋爱时让人死去活来的爱情激素;血清素就是“幸福荷尔蒙”,如果血清素太低的话会引起抑郁的。酒足饭饱后那种心满意足、昏昏欲睡的感觉就是血清素带来的幸福感哦。
  肚子里的细菌对某种食物特别渴望,如果我们可以满足它们的愿望,作为奖赏,它们会间接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我们自然也会变得开始渴望它们渴望的食物。聪明的细菌充分利用了我们自身的激素来达到它们的目的。
  如果我们按照细菌的需求吃饭,我们体内传递饱腹感的信号物质就会明显地增多。
  肠道菌群是免疫系统最重要的教练,是消化吸收时得力的助手,是维生素的生产商,还是解除食物发霉和药物毒素的大师……

健康的元凶:坏细菌和寄生虫

  沙门氏菌大概是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了。并不是只有鸡肉里才会有沙门氏菌,而是它比较喜欢活跃在鸡肉里。沙门氏菌,只要以75摄氏度的温度煮个10分钟就全都歼灭了。
  从吃下沙门氏菌到奔向厕所可以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如果不是年纪太小、年纪太大或者体质太弱的话,那靠肠子的自我清洗一般就够了,这时候吃抗生素反而弊大于利。

  1. 使用塑料菜板。与木质菜板相比,塑料菜板清洗起来比较方便,而且木质菜板的槽缝比较容易养细菌。
  2. 所有和生肉、鸡蛋壳接触过的东西都要用热水彻底地冲洗干净。除了洗手之外,菜板、餐具、洗菜篓甚至洗碗布都要好好地冲洗干净。
  3. 肉类和蛋类都尽量煮透后再吃。最好用新鲜优质的鸡蛋,并且记得一定要放在10摄氏度以下保存。

  全世界有一半的人胃里都有幽门螺杆菌。并不是每一个有幽门螺杆菌的人都会得胃病(在德国大约1/3的人都有幽门螺杆菌),但是大部分的胃病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因为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下栖息建窝,在那里搅来搅去,导致胃黏膜这个保护屏障变得脆弱,结果就是富有攻击性的胃酸不只是把食物消化掉了,还顺带着把自己家的细胞也消化掉了一点点。要是这些细菌还是带小毒针或者有空泡毒素的品种,胃细胞还要再遭受额外的摧残。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里,差不多有1/5的人胃壁上都有小的损伤,而大约 3/4的胃溃疡和几乎所有小肠里的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服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杀死病菌,胃部的问题也会随之消失。如果不愿意服用抗生素,还有一个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是服用萝卜硫素,这是一种从西蓝花里萃取出来的植物活性物质,它可以抑制住幽门螺杆菌用来中和胃酸的酶。如果你想尝试一下用萝卜硫素来治疗的话,记得一定要选质量好的产品,而且在服用两周后一定要去医院复检一次,看看幽门螺杆菌是不是真的已经消失。
  损耗掉的细胞会被由胃里的干细胞制造出来的新鲜细胞迅速补充上。但如果需要补充的细胞太多,干细胞负荷过重,忙中出错产个癌细胞也是有可能的。差不多1%的幽门螺杆菌携带者会患上胃癌,1%的概率听上去还挺低的,但是请想想,全世界差不多有一半的人口都是幽门螺杆菌的携带者,即使是1%也已经多到可怕了!相比较而言,没有染上幽门螺杆菌的人患胃癌的概率要低近40倍。
  幽门螺杆菌,尤其是那些带着小毒针的危险品种,其实对我们的身体也有不少好处。虽然危险品种的宿主患胃癌的可能性提高了一些,但是他们得肺癌和中风的概率却差不多要降低了一半。
  其实在这个实验之前,各家都已经在猜测了,觉得身体既然可以容忍这个细菌这么长时间,那它总得有些什么优点。
  除了哮喘以外,幽门螺杆菌的携带者患湿疹的概率也要低很多,差不多能低1/3。也许之所以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得了肠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其他慢性炎症,就是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这个和我们共同生活了几万年的小伙伴给抛弃了。
  很难简单地概括它到底是好还是坏。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它在每个人的体内都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是释放了有毒物质伤害我们的身体,还是间接保护了我们的身体?然后还要看我们的身体对它又是什么态度:是觉得长期受它折磨,还是已经拿它当自己人,为它为自己都准备了充足的胃黏膜?
  世界卫生组织强烈建议重视胃病,出现胃部问题时一定要好好地咨询医生,彻底找到致病根源。如果家族有胃癌、特定的淋巴癌或帕金森病史的话,幽门螺杆菌还是清除掉比较好。

  弓形虫的患者并不会感染其他人,只有猫咪的粪便放置了 2-5 天孵化时间的弓形虫才具有传染性,但是它们可以存活五年,比如在没被处理掉的猫屎里,比如在刚打扫完猫屎的手上。
  但是如果怀孕期间感染上弓形虫,那就大事不妙了。弓形虫可以通过血液感染胎儿,而免疫系统之前没见过弓形虫,所以也来不及反应阻止。当然不是说母体感染胎儿就一定会被感染,但是一旦被感染上,会对胎儿造成严重或者致命的伤害。如果能及早发现感染,还是可以用药治疗的,但是大多数人感染的时候根本没感觉,所以发现感染的概率实际上并不高,最佳的治疗时期因此也总是被错过。在德国,弓形虫检查甚至都不算怀孕检查的常规项目。如果医生在第一次孕检的时候问你是不是养猫,那一定是个好医生,你可千万别以为他只是在跟你随便地闲聊,记得要好好地回答他哦。
  家里有孕妇的时候,猫沙每天都要清理干净(孕妇可千万别自己动手),最好不要吃生肉,水果和蔬菜必须洗干净。

  感染弓形虫的小白鼠会进入有猫尿的盒子。
  感染弓形虫者出交通事故的比例更高,尤其是当弓形虫没有进入冬眠状态。在出交通事故的士兵里,主要的风险因子有两个:一个是弓形虫感染症状明显,另一个是有某一特定的血型(猕因子Rh阴性)。血型也是感染寄生虫病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有的血型就比其他血型更能够预防暴发性感染。
  恐惧感在大脑里属于杏仁核的管辖区域。眼睛和杏仁核之间直接通过纤维连接着,所以人们看到蜘蛛时马上就能感到害怕。甚至即使是位于后脑的视觉中枢受损成了盲人,我们仍然能够通过眼睛“感觉”到它。如果杏仁核受到损伤,我们就没法再感受到恐惧。
  弓形虫在中间宿主家最喜欢寄居的地方是肌肉和大脑里,而大脑里准确地说是在三个地方(按居住频率依次递减):杏仁核、嗅觉中枢和位于脑门后面的大脑区域。脑区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新的想法。“脑海里闪过无数个念头”的区域就是指这片脑区,无数的念头,哪个取得了胜利,哪个就会被执行。所以弓形虫挑选这里当寄居地并不是随随便便的决定,在这里它可能甚至可以直接为自残自杀的念头推波助澜。
  嗅觉是最基本的感官之一。很奇怪的是,人们可以梦到所有其他的感觉,唯独没有气味。梦是没有气味的。
  一个美国服装品牌甚至还在店里喷满了性信息素,也难怪这家店门口总是排着一大长排少男少女。
  感染弓形虫者患精神分裂症之比例比正常人群高出一倍。弓形虫可以影响到我们对恐惧、气味的感知和行为。从交通事故、自杀倾向和精神分裂症的比例来看,弓形虫并不真的只是个老老实实的寄居客。

清洁卫生和益生菌

  吃生食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也不要随意亲吻陌生人,手上碰完致病源后要用热水好好地冲洗。总之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就是清洁。
  益生菌是指可以食用的、对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益生元是指可以在大肠里刺激益生菌活化或生长的食物。
  130年以前在欧洲,人们发现肺结核原来是由细菌引起的。从那时起,吐痰被认为是一种没教养的行为,毛巾和牙刷变成了严格的私人物品,与其他国家文化相比,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也大得多。于是一代传一代,不随地吐痰成了社会的基本准则。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也在社会上推广开来,人们努力给乱糟糟的生活带来一些秩序。
  在那时候,去浴场洗澡还只是富人们才可以享受的,直到20世纪初在德国,医生规定每个人每周必须洗一次澡。从1950年开始每周洗一次澡的规定才真正地得以实施起来。那时候人们对清洁的认识还停留在除脏和除臭。老百姓们一般都是每周六洗澡,一大家人用同一盆水,因为爸爸工作最辛苦,所以爸爸可以先洗,爸爸洗完了其他人再一个接一个地洗。现在让哪家人用一盆水洗澡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事。
  事实上,一个国家越干净,那个国家患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的人就越多。一个家越是干净无菌,这家人患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的可能性就越高。三十年前在德国,差不多每十个人里面才有一个人患有某种过敏症,而今天,每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过敏的。但是相比之下,细菌感染致病的比例却没有下降。今天的科学研究给打扫卫生带来了新的定义,干净并不是指要把有害的细菌都赶尽杀绝。
  这个世界95%以上的细菌都对我们无害,而且其中的很多甚至还对我们有益。其实一般家庭里面根本就用不到消毒剂,除非家里有人得了传染病,或者狗狗在客厅地板上拉了一坨大便。
  如果家里地板上只是有几只鞋印,那在水里加几滴清洁剂就已经可以清除掉地板上90%的细菌了。这样无害的地板居民还有机会再重建家园,至于坏的细菌本来就少,这样一拖应该就所剩无几了。
  所以打扫卫生的意义在于有效减少细菌数量,而不是完全消灭它们。即使是坏的细菌也可以为我们所用,比如它可以帮我们训练一下免疫系统。比如洗碗池里的几千个沙门氏菌对于免疫系统来说就是参观动物园,只有当沙门氏菌繁殖过快的时候,它才开始变得危险。

  有一家公司生产出了一种细菌组合剂,可以在打扫卫生时当作普通的清洁剂来使用。这个组合剂里的细菌全都是没有味道的,它们可以通过繁殖扩散来驱赶发出臭味的细菌。用这个方法来清洁卫生设施简直是太棒了。
  干净不是指一个细菌都不留,干净是指优化细菌组合,让有益的细菌始终占上风。换句话说就是,消灭真正危险的细菌,有意识地栽培有益的细菌。

  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杀死几乎所有的病菌。是细菌制造了抗生素。抗生素是微生物们用来互相掐架的武器。
  数不清的细菌被养在一个巨大的容器里(10 万升),里面装满了营养液,它们就负责专心产抗生素就行了。我们则负责把抗生素分离出来,再把它们压成药品。不同抗生素使用的毒素不同,它们能够有效杀死的细菌类型也不同。
  整个旧金山及其周边地区就只有两个人在过去的两年中没服用过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感冒”,这个回答让每个学微生物的人都不能忍,因为感冒经常根本不是由于细菌引起的,而是病毒!抗生素的工作原理主要有:把细菌打死、毒死或者让细菌断子绝孙。这里面根本就没病毒什么事儿,人家病毒就是纯看热闹的。
  所以很多时候得了感冒,吃抗生素根本不管用。如果你非要说尽管是病毒感冒,但吃了抗生素就是觉得好多了,那么要么是免疫系统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要么就完全是心理作用。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吃抗生素,完全就是在帮倒忙,因为被抗生素杀掉的大多数细菌其实都是有益的。
  当然有的情况下,比如得了肺炎或者小朋友发炎高烧不退,那抗生素该用还得用。抗生素可以抑制病菌继续繁殖,这样免疫系统就可以专注解决剩下来的病菌,我们才能很快好起来。
  腹泻是服用抗生素后最常见的副作用。如果你没有拉肚子,那第二天早上上厕所的时候,千万不要吃惊为什么自己比平时多拉这么多,这些都是死去细菌的尸体啦。
  抗生素会使肠道菌群产生明显的变化,不仅微生物的多样性会降低,肠菌的作用也会改变,比如胆固醇的吸收、维生素的生成或者食物的消化能力都可能会受到影响。小孩和体弱的老人都要特别小心,因为这类人群的肠菌本来就不是很稳定,用完抗生素以后恢复得也会比较慢。
  可惜近几年各大制药企业都没有再研究新的抗生素了,因为这个业务领域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利润可言。

  1. 能不吃抗生素的时候就不要吃。如果一定要吃抗生素,那就要吃到位。吃到位是指剂量够多、时间够长,这样才能保证把漏网之鱼的数量降到最低。到最后也没杀死的那些,反正吃多少也杀不掉它们了,但至少你把能杀掉的都杀掉了。
  2. 吃有机肉类。国家与国家间的细菌抗药性也有很大差异,让人吃惊的是,这个居然和家畜的养殖管理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国家像印度和西班牙,几乎根本不管喂养家畜时用了多少抗生素,这些家畜的体内自然而然充满了各种抗药性的细菌。有机饲养的家畜,在使用抗生素上有严格的规定,一旦超出的话就不能作为有机肉出售,而只能按普通肉类处理掉。
  3. 好好地冲洗水果和蔬菜。因为动物的粪便经常被用来作肥料。在德国,瓜果蔬菜是不检验抗生素残留物的。只有奶制品、蛋类和肉类才要求检测抗生素含量和特定的有害细菌。所以吃蔬菜水果的时候还是多洗一下吧,不要图省事,非常少量的抗生素就已经可以让细菌产生抗药性了。
  4. 旅游时更要提高警惕。1/4的人旅游完回家肚子里都带回来了一些纪念品—— 当地的抗药性细菌。其中大部分过几个月后就会自行消失,但有一些则会长期留宿下来。如果是去细菌繁荣昌盛的国家旅游,那就要更加小心了。比如去印度或者其他某些亚洲国家,还有中东地区的时候,记住一定要经常洗手,所有瓜果蔬菜必须彻底清洗,必要时可以用开水烫一下再吃。南欧国家也好不到哪里去。煮熟、削皮或者管住嘴别乱吃,这不仅是预防腹泻最好的方法,也是杜绝抗药性细菌最好的方法。
  5. 植物也能制造抗生素,而且不会造成抗药性。当植物受伤的时候,受伤部位必须要有抗菌的物质保护,不然细菌就会乘虚而入转眼间把它啃得精光。感冒初期的时候,当出现泌尿感染或者口腔、咽喉发炎的症状时,不妨试试浓缩的植物抗菌类药物吧。像芥末籽油、萝卜籽油、洋甘菊或鼠尾草精油都属于这类产品,而且它们不仅可以抗菌,有时也可以抵抗病毒。

  肠道里随之空出来的位置还是应该尽快填上的好,当然最好是由好的细菌来继承这个位子。这时候就该益生菌出场了,它们可以帮助肠道重建一个美好的家园。
  好的那些细菌有个官方的统称,叫“益生菌”。其实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食用益生菌了。
  几个南美人应该是最有体会了。他们带了几个孕妇去南极生小孩,本来打的如意算盘是想让这些小婴儿在法律上获得“南极籍”,以便今后有权开采南极的石油储备。但结果是这些婴儿还没回到家就全都夭折了。原因是南极太冷了,那里根本就没几个细菌,所以小婴儿出生以后没法从周围获得足够的细菌储备,以至于一回到正常的气候环境中,他们连最普通的细菌都抵挡不住。
  世界上的每一个文明里都能找到用细菌制作的传统美食:德国有酸菜、腌黄瓜和酸面包,法国有酸奶油,瑞士有带孔的奶酪,意大利有意式香肠,土耳其有咸酸奶。在亚洲,这类食物更是数不胜数:酱油、康普茶、味噌汤、韩国泡菜、印式优格,等等。这类有细菌参与的食物加工过程被统称为“发酵”。发酵大概是最古老、最健康的方法了。在发酵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酸,这就是酸奶或腌菜吃起来会酸酸的原因了。好细菌和它们产的酸,保护着食物不被坏细菌侵犯。发酵出来的食物味道各有不同,这是因为发酵所用的细菌品种也各有不同。比如同样是做酸奶,各地区的细菌都不一样。南方国家的人喜欢用耐高温的细菌,而北方国家的人则喜欢用喜好常温的细菌。
  酸奶或者其他发酵食物的制作都是纯凭运气。人们把盛牛奶的桶放在户外,牛奶里的细菌(要不来自奶牛,要不来自空气)使牛奶凝结变稠,一种新的食品于是就产生了。要是哪次发酵出来的酸奶特别好喝,那就从里面直接挖一勺出来放到下个牛奶桶里,下个桶的牛奶很快就也能变成同样好喝的酸奶了。不像今天,以前制作酸奶都由一个很大的细菌团队协作完成,虽然这个团队的成员是谁基本上全得听从命运的安排,而今天的酸奶里只有几个有限的菌种。
  随着食品生产的工业化,发酵食品中细菌的多样性却大大减少。因为食品的生产加工被流程标准化了,只有固定几个菌种是被允许使用的。现如今,牛奶在被挤出来后都要经过高温消毒,虽然高温杀死了潜在的病原体,但同时也杀死了潜在的“酸奶菌”。所以说,超市里买的牛奶你在外面放再长时间也别指望它能自己变成酸奶。
  很多以前通过细菌来发酵的食物,现在都变成了用醋来加工,比如超市里大多数的酸黄瓜罐头。就算有些食物仍然通过细菌来发酵,但在发酵完以后也会高温加热杀菌,超市里卖的酸菜很多都是这样,而新鲜的酸菜通常只能在有机食品店才能买到了。
  滥用抗生素、糟糕的饮食、生病、压力等等都很不利于益生菌的生长。

  1. 按摩和大保健。许多益生菌都可以给我们的肠道做个保养,它们自带的基因能制造小分子的脂肪酸,比如丁酸盐,这对于肠道绒毛来说简直就像是做精油护理一样。护理过后的肠道绒毛生长得更茂盛也更健康。肠道绒毛越茂盛,吸收起营养、矿物质和维生素来就越给力;肠道绒毛越健康,对有害物质的阻挡就越严密。所以吃了这类益生菌的结果就是,身体得到的营养物质增多,有害物质减少。
  2. 保安服务。好的细菌可以保护我们的肠道,因为这里也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它们怎么会愿意把自己的“行政管辖区”随便拱手让人呢?所以有时候它们早早地就把那些容易感染的地方霸占了,等坏细菌来的时候那里已经没位可占了。如果这个逐客令还不够明显,没关系,还有专职保安业务的细菌呢,它们可有的是办法。比如它们可以制造小量的抗体和抗生素,或者释放不同的酸来驱赶入侵者。有些益生菌特别喜欢和坏细菌抢吃的,没法吃上一顿安生饭的坏细菌很快就会没了耐心主动退出,估计它是想静静了。
  3. 咨询和培训。最后一点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最了解细菌的就是细菌。益生菌和我们的肠道免疫细胞合作,简直就是上演一出无间道,我们可以从它们那里得到重要的内部消息和专业意见:比如哪个细菌长什么样;要生产多少黏液才够保护好肠道;肠壁细胞要预备多少防御素(对抗细菌的抗体);免疫系统应该进入警备状态还是应该放松迎接新人。
  4. 体弱多病的人可以服用些益生菌,尤其是在容易感冒的季节里。经常服用益生菌可以有效预防感冒。如果觉得药店里卖的益生菌产品价格太高的话,你也可以改成每天吃一盒酸奶。之前说过了,虽然酸奶里的细菌到了肚子里已经没几个活着的,但如果只是想轻轻地推一把免疫系统,也不是非要活细菌不可——光是看到细菌空壳,免疫系统就会小雀跃一下。4周,肠道面积那么大,你要给足益生菌工作的时间。第二个关键词是保质期,过了保质期后细菌的成活率就不能保证了。除此之外,细菌们具备的能力各有不同,有些比较擅长帮免疫系统演演无间道,有些实战经验比较多,看到引发腹泻的坏细菌卷起袖子就能上去干一架。所以你买之前一定要在药店里问清楚,每种细菌都是干什么用的。

  目前所有的益生菌都有一个局限性:要经过胃部强酸、消化道消化酶的侵蚀和分解,能到活着到达肠道的数量很少,又受到肠道原住民的排挤很难存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补充益生菌或是喝酸奶、养乐多等效果不明显。
  因此还是补充益生元好一些,可以有效增殖人体内原有的益生菌,大概一个月就能达到肠道菌群的良性平衡。
  益生元可以促进好细菌的生长。补充益生元,可以壮大好细菌的队伍,让它们有足够的力量和坏细菌抗衡。
  细菌要比我们小得太多,所以细菌看待食物的角度自然与我们完全不同。一颗小小的玉米粒对它们来说就已经是一顿大餐。
  小肠无法吸收的食物都统称为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肠道菌群的挚爱,有的细菌特别喜欢消化不掉的植物纤维,有的特别喜欢消化剩下来的肌肉纤维……
  几乎每个医生都会告诉你,要多补充膳食纤维。但是你真的知道为什么要补充它们吗?因为它们可以保障有足够多的食物能够顺利到达大肠供细菌们享用,尤其是好细菌们。细菌们吃饱喝足了才会有动力为我们制造维生素和健康的脂肪酸,或者尽心地训练免疫系统。
  所以益生元的意义就在于,它们是只有好细菌才喜欢吃的膳食纤维。比如白砂糖就不是益生元,因为龋齿细菌也喜欢吃它。益生元必须是坏细菌讨厌的食物,即使吃了它也造不出有害物质来。而好的细菌吃了益生元则能够不断壮大,在和坏细菌的斗争中抢下更多地盘。
  可惜我们平时摄入的膳食纤维远远不够,就更别提益生元了。我们每天需要的摄入量在30克左右,而大部分的欧洲人差不多只能达到一半的量。这让好细菌怎么能够有充足的营养呢?没有足够的补给,好细菌在肠道里的仗只会越打越艰难,有时让坏细菌占了上风也不足为奇。
  其实要为好细菌鼓鼓劲根本就是举手之劳。益生元有很多种,总能在里面找到一样你喜欢吃的,你要做的就是多吃这个喜欢吃的益生元就可以了。比如我奶奶最喜欢吃土豆沙拉,我爸就最爱莴苣橘子一起拌沙拉,我妹则芦笋、鸦葱怎么都吃不腻。
  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特别喜欢吃百合科和菊科植物。葱、芦笋、洋葱和大蒜都属于百合科,莴苣、鸦葱、洋姜和洋蓟都是属于菊科的。除此之外,抗性淀粉也很受它们的青睐。抗性淀粉也被称为抗酶解淀粉,因为它们在小肠里不能被酶解吸收。土豆、香蕉、大米里面都含有抗性淀粉。而且把土豆和大米烧完冷却后再吃,还可以提高里面抗性淀粉的含量,所以土豆沙拉和寿司比土豆丝盖浇饭要更受乳酸菌的欢迎,因为里面能顺利通过小肠到达大肠的口粮更多。如果你平时不怎么吃这些食物,那就赶紧改变下饮食习惯吧。而且如果你经常吃它们的话,哪天突然不吃了,还会想得不得了呢!我的奶奶最喜欢吃土豆沙拉和葱姜蒜,她肚子里的细菌们肯定过得和谐又健康(虽然我奶奶对此毫不知情)。以前即使全家所有人都感冒倒下了,奶奶仍然跟没事人一样,还会熬汤给我们喝,弹琴给我们听。我猜这一定是她肚子里的细菌对她的报恩。
  排废气有一个测评标准,响——可以,但是臭——不行。像是乳杆菌或者双歧杆菌,它们代谢出来的气体是没有味道的。如果谁从来都没有屁放,说明快把细菌们饿死了,它们没东西可吃也没活可干呐。
  如果你只想专门补充益生菌,那也可以从超市或者药店里直接购买纯的益生元产品,像低聚木糖、菊糖、低聚半乳糖等,它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给某些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提供养分。
  有的益生元我们的身体自己也能制造,比如低聚半乳糖(GOS)。母乳里面不会被消化掉的膳食纤维里有90%都是GOS,而牛奶里就只有10%。这样看来,GOS应该是对人类的小婴儿有什么特殊作用,不然母乳里面也不会平白无故地多出了这么多。如果在奶粉里加入一些GOS,那奶粉喂养的小婴儿的肠道菌群会变得和母乳喂养出来的差不多。有些实验结果甚至表明,喝了添加GOS奶粉的小婴儿患过敏和神经性皮炎的比例会比喝普通奶粉的小婴儿要低。从2005年起,GOS被允许添加在奶粉配方里,奶粉生产商可以选择添加,但不是必须要添加。
  很多女性到了更年期都会有骨质疏松的问题,更年期对于卵巢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中年危机,因为它要从生产雌性激素的一线岗位退休下来。这个转变对卵巢来说难以适应,对骨头又何尝不是?它们也需要足够的雌性激素来维系正常的骨密度!
  好细菌有利于健康。我们吃饭就应该挑它们爱吃的吃,尽量帮助它们壮大队伍。鲜美的面条和香喷喷的奶油面包只有我们爱吃,我们肚子里的细菌喜欢吃的是膳食纤维,瓜果蔬菜才更能引起它们的食欲。不管是新鲜的芦笋、精致的土豆寿司还是药房里卖的益生元,都可以激励它们更加努力地工作,让我们嘴里吃着开心,身体备感舒适。

  有害细菌会大量繁殖的三个条件包括:封闭的空间、潮湿温暖的环境和唾手可得的养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可以提供给你们几个简单又实用的生活小窍门:稀释、烘干、温度和清洁。

稀释

  在日常家务里,清洗瓜果蔬菜也是用了稀释的方法。通过水洗,从泥土中带上来的大部分细菌都被冲掉了,剩下的那一点点也已不成气候。在韩国,主妇们还会在淘菜的水里加一点点醋,让细菌处于恶劣的酸性环境里。给房间通风也是应用了稀释的方法。
  如果餐具冲洗完了以后你又用洗碗布在上面抹了一圈的话,可能这个意图是好的,但是实际效果就跟你用舌头在盘子上又舔了一圈一样。因为洗碗布温暖、潮湿,里面充满了细小的食物残渣,听上去是不是很像微生物的天堂。要是你在显微镜下观察过洗碗布的话,估计你这辈子用它的时候都会有心理阴影了。
  所以洗碗布只适合用来擦洗掉碗碟上大块的污渍,之后一定要用水再好好地把餐具冲一下。厨房里的抹布、手巾也是一样的,一定要彻底清洗干净之后晾干,否则它们也会成为细菌完美的大本营。

烘干

  细菌在干燥的表面是没法繁殖的,有的细菌甚至会旱死。刚刚擦过的地板在干了以后是最干净的。用墩布拖过的地板再进行烘干是最干净的。香体剂的使用也是同样的道理,腋下涂完香体剂以后不利于细菌繁殖,于是体臭自然就淡了。干燥真的是件美好的事。食物适当地烘干以后就可以保存很久的时间都不会坏,比如面条、麦片、饼干、葡萄干、红豆和肉干都是运用了这个储存技巧。

温度

  冬天对细菌来说这是每年最难熬的日子。用冰箱储存食物,我们可以让细菌的日子每天都像冬天一样难过。但是冰箱里总是存放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容易成为细菌的天堂,所以冰箱里的温度最高不能超过 5 度。
  不止低温,高温对细菌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大部分的东西在常温下洗洗就可以了,这是运用了之前说过的稀释的原理。但是处理厨房抹布、内衣或者病号的衣物时,除了稀释,不妨再用高温(60 摄氏度以上)加一道保险栓吧。超过40摄氏度大部分的大肠杆菌就会死掉,而到了70摄氏度的时候就连顽固的沙门氏菌也会挂掉。

清洁

  “清洁”是指把表面的由油脂和蛋白质组成的薄膜清除掉。这样所有包裹在这层薄膜里,或者藏在薄膜下的细菌就可以一并被带走了。
  大多数情况下清水加清洁剂就够了,但有的时候却必须要做到极致。比如药厂的流水线,尤其是直接要注射进静脉的针剂,一个细菌都不可以有。药理试验室经常用碘来消毒,因为碘可以升华。固体碘在加热后直接气化。加热后的碘升华成蓝紫色的蒸汽,把整个实验室都笼罩了起来。
  碘还可以凝华。只要把温度冷却下来,弥漫在整个房间的碘蒸气就会直接凝结成固体,一颗颗微小的晶体把细菌包裹在里面然后坠落到台面上、地面上。这时工作人员就会穿着无菌服,穿过好几层空气消毒闸门,进到实验室把碘晶体清扫干净。
  我们涂手霜的时候用的其实是同样的原理:细菌可以被牢牢地锁在这层油脂里,我们洗手的时候就可以把它们和油脂层一并洗掉。如果是皮肤自己的油脂,那不要用肥皂光用水就够了,这样也可以保护油脂层不会被完全破坏掉,洗完手后它很快就又可以修复起来。太频繁地洗手或洗澡是没有意义的。要是把起保护作用的油脂膜完全洗掉了的话,会让皮肤毫无防备地完全暴露在周围的环境中。这个时候要是有腥秽的细菌入侵进来,出汗时气味就会变得更重。于是再洗,更臭,简直是噩梦般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