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口语表达》笔记


即兴口语表达 / 孙光磊 , 于舸等 著. -- 浙江 : 浙江传媒学院, 2020.03
2086709


第一章 开篇导入

1.1 为什么要学习即兴口语表达

中国男性平均每天至少要讲 7000 字
中国女性平均每天至少要讲 20000 字

通过口语表达,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甚至情感。

语流:前后连贯、相对完整的语言链。

语流不畅:表达能力不强而又缺乏训练的人,在话出口的那一刻,如果言语知觉迟钝、内部语言编码不顺、言语表达定势没有形成、动态语境适应力薄弱,说话就会吞吞吐吐、前后脱节。

犹太谚语:有些人的到来,点亮了整个房间;而有些人,只有他离开以后,房间才亮了起来。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1.2 即兴口语语言样态

1.2.1 即兴口语界定

文字没有人情味。和自然的口语相比,文字成了人为的东西,严格说来它就是一种技术,它塑造了现代人的智能活动。——柏拉图

  先秦时代,口语和书面语地位大致相等,人们注重论辩和演讲,书面语记载的大多是经过粗略加工的讲词和辩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口语的面貌。
  六朝之后,口语和书面语距离拉大,文言和白话双轨并行,这种语言传播的传统给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比起口语的松散随意,书面语有着严格的范式和语法,在传播思想方面准确性强,这种人为设置的语言障碍一直是上层统治阶级保持优势的法宝,是统一社会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工具。

  白话: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到五四运动以后才在社会上普遍应用。

  汉语口语是词性自由、语序自由以及无时态、超时态的灵动的语言。

  广义:即兴口语是自然状态中的口头语言现象。
  狭义:即兴口语指的是较严肃场合中,带着一定目的而使用的,经过加工提炼的边想边说的口头语言。

  边想边说是即兴口语的典型状态,即兴口语要求口语表达主体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时达到两种要求:尽可能多地增加语言信息量、传达信息的语言还要具有高度的准确性。

即兴口语的界定:
  语境上,分为:“规范口语”和“日常口语”;
  生成性上,分为:无文本依托的“原生口语”和有文本依托的“次生口语”。

规范口语:主要指即兴发生的会议讲话、论辩、谈判、演讲、主持人语言、面试语言等。
日常口语:是非正式场合,出于交际需要而采用的即兴语言。

原生口语:自发口语,没有文字依据。
次生口语:非自发口语,把书面文本转化成口头语言的口语。

规范口语 日常口语
界定 大众传播的言语行为 人际交往的言语行为
对象 表达对象的公众性 表达对象的选择性
个性 言语个性受媒介意志制约 言语个性受交际语境制约
语体 有时带有书面语色彩 不带有书面语色彩
语音 讲究语音规范 不讲究语音规范
思维 有准备地边想边说 无准备地边想边说
内容 表达内容有规定性 表达内容无规定性
信息 强调信息含量和密度 不强调信息含量和密度

1.2.2 即兴口语的特征

突发性:有经验的口语表达者,往往机敏地选准一点,迅速组合思维进行言语化转换,成功完成即兴表达。
原生态性:口语具有用法上的潜在灵活性,说话人常常在说话半途中改变意思或半路重组句子还经常出现插入语和自我打断,语气词比较多,句子结构比较松散。
情境性:口语更注重实用、情绪而非逻辑,是群体的、热闹的、互动的。
套路性
具象性

口语先于书面语出现,是语言的原生态,书面语基于口语加工和改造,更为精致。

口语要求句子短小,结构简单,不讲究完整的规范,零句多,整句少,停顿较多。

即兴口语更注重语境而不依赖语法,语境有助于确定话语的意义,即兴口语往往把概念放进某个情境之中,
  
口语表达中“重复”的“套路”很多。
决定因素:口语表达的需要。口语表达的听众在跟随口语的思维上是单向性的,不可逆的,多重复也可以让听众便于理解和记忆,便于接受和流传。如三叠式叙事结构。
因外部有声语言诉诸听觉,留在记忆里的时间只有七八秒钟,在这之后记忆就会模糊不清、残缺不全。

很多时候,如演讲或会议中阐明观点,可用这种套路来表达,只说三点或三类。
古今中外,一些久久流传的民间的民间故事和口头文学中的人物,往往好坏分明、善恶易辨,因为口头传承需要更鲜明的形象便于记忆。

即兴口语是以声音符号为中介,创造听者在聆听时通过联想和想象间接地体味、把握和理解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它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激发起人的想象和情感活动。
善于使用即兴口语的人往往能够在言语过程中主动选用生动的具象型语汇,并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因素。
评书表演艺术家描绘人物故事情节的维妙维肖的语言,能够带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视觉形象感:
“一个鼻孔出气”、“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听觉形象感:
“穷的叮当响”、“狗捧鸭子呱呱叫”
嗅觉形象感:
“顶风臭八百里”、“墙里花开墙外香”
味觉形象感:“吃香的喝辣的”
触觉形象感:“热锅上的蚂蚁”

1.2.3 即兴口语的表达尺度

囗语句子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由语调来完成。

日常口语发音特点:不够清晰,重音和非重音交替出现,并且会根据民族习惯的不同,而选择把重要的部分放在句首或句尾。

即兴口语的语调:根据不同的场景有“高低强弱”的变化,最重要的检验维度是“清晰”。

即兴口语的用词:
口语化:口语化、通俗化、有感染力,最重要的检验维度是“生动”;要求说话者所用的词语尽可能是日常生活的口语词,如生气就比愤慨容易听得懂。
通俗化:通俗是语言功力炉火纯青的标志。

即兴口语的用句:多用短句子,少用长句子;多用单句,少用复句;注意形成画面感。

即兴口语的语速:要适中,每分钟 200 字左右是最好的。

有一辆宾利轿车很贵,售价888万
真贵;非常贵;真是太贵太贵了;反正我是买不起。
够在上海买一套房子了;相当于40人的年薪。
一个农民,从商纣王还没有出生时就开始工作,不吃不喝一直干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许才能买得起。

1.3 即兴口语表达心理素质的培养

1.3.1 即兴口语表达中必备的心理素质

自信:自信是意志和力量的体现,是人们对自我认识感到满意的心理倾向,它是口语表达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看上去自信的人也在努力克服恐惧。扬长避短。演练。
自尊:自尊是在自信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自我态度,它能满足肯定自我形象与维护自我威信的心理需求。在口语表达中一般表现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负责,同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感高时,人不会感到害羞。
真诚:真诚是高尚人格的体现,也是人际交往中必备的个性心理品质,只有真诚,以心换心,才能使交流的双方从心理上确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真诚是交流的前提和基础。

1.3.2 如何克服即兴口语表达的心理障碍

  一般说来,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很多人初次在陌生人或公众面前说话的时候,会出现轻微慌张与胆怯,属于正常心理现象。
  在公众面前演讲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克服胆怯:不断锻炼自己,多上场表达几次,多拥有几分克服胆怯的经验。

  自卑是过低的自我评价,是消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缺乏信心,妄自菲薄,过分怯懦,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
  “冒充者综合症”(自我能力否定倾向):即便按照客观标准取得了成功,但是本人却认为是不可能的。

克服演讲恐惧与自卑的最好方式,就是反复投入生活的主流中去,在公众面前做一次又一次的演讲,克服一个又一个心理问题,直到乐于演讲的习惯产生。——卡耐基

  自傲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自傲的实质是自我评价过高,对自己的成功做夸大的评价和内部归因,对自己的失误大多做外部归因,表现出自傲心理的人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身上,他们往往有一定的口语表达基础,但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他们在交际会话中滔滔不绝,自以为技压群雄在独自演讲中高谈阔论,不顾听众的情绪。

  正确认识自己与评价自己,刻画出自己真实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会处于各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的包围之中,有人会赞许你表扬,也有人会批评,甚至责备。在各种各样的评价中恰当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

  自我关怀:看自己应该跟看自己的朋友一样,我们看朋友总是比看自己更加客观,不会觉得朋友是神,也不会觉得朋友一无是处。如果朋友犯了一个错误,不会把他骂的一无是处,而会鼓励他,对自己也应该是这样。

第二章 即兴口语表达思维能力的开发

2.1 创新思维与语言

  克服思维定式。

  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学生最重要的素质都应该是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创新思维,富有创见的思维:
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类比思维等。它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阐发见解。创新思维能力的根本在于独立思考,多思多练。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包括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口语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它包括口语交际、演讲、辩论、朗诵、面试等。

即兴口语表达快速形成的实质就是快速思维的构成。
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的原料是语言信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活动的外化表现。

科学统计表明,词汇量少的人智力开发较差。

思维比说话快 5 倍以上。

即兴表达时,思维比说话更加活跃,常常讲一句想几句,甚至想一大段。

2.2 思维的种类

2.2.1 形象思维与语言表达

创新思维:

  • 理性的判断推理
  • 合情合理的假设
  • 非理性的直觉、想象、灵感和联想

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等使用更多。
形象思维活跃的人,不一定语言表达能力就强;语言表达有条理的人,也不见得形象思维能力很强。

对自己熟悉、感受过的、认识上比较稳定的事物思考,在叙述前,头脑中浮现出这个事物的形象,它还在不停地转化运动,从中思考判断,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开口叙述之前,要在要在内心先看到它们,看见总体、侧面、动态变化、主要特征、本质、对未来有所预测,才能有比较透彻的认识。

第一,认真观察事物,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
第二,捕捉住形象内部与外部最主要的特征,语言表达准确,有条理性,有可听性。
第三,要找到与对象的情感连接点。
第四,通过事件来树立形象,表达形象。
第五,语言表达要简洁,切记不要冗长。
第六,先写三句到五句提纲,然后再拿掉提纲。
第七,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过去、今天和未来。

2.2.2

想象是事物表象在头脑中的重新分解综合。

使想象力更丰富:

  • 培养自己兴趣的广泛性。
  • 努力投入生活,增加对人和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 不仅再造想象,而且要创造想象,凝炼升华出新东西。
  • 多层次、多侧面、不同角度地思考练习,不断探索新领域。
  • 发挥独有的特长和优势,做到立意新,角度新,手法新。

创造力的前提是丰富的想象力。

练习方法:
  确定“有感”构思。刚开始做练习的时候,可能想象展不开或者拿不定主意,可先粗略地做出几种构思,反复琢磨之后确定自己最勇敢的一个构思,再作进一步的加工想象。
  事前理出主线,确定中心。展开后,在即兴的情况下可能想得太多太杂,容易散乱。在表达的时候不妨事前理出主线,确定中心归纳起来是思路清晰,但是千万不要死记硬背。
  对关键之处重点思考,用词生动传神,要对所叙述的关键之处重点思考,用词要生动传神,富有灵气和神韵。
  要有内心的感受,学会为自己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感受节奏,表达节奏,切忌平淡无味。

①通过想象,赋予一个含义。
②确定一个名词。
③提炼主题。
④根据主题内容进行扩展,形成一段逻辑完整的语言表达。

练习:
菱形+长方形→博士帽+书本
夜晚三五好友围坐,听窗外雨声→夜雨思乡

2.2.3 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

  逻辑思维是人们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的思维。用于学习科学知识、推理、判断,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符合逻辑思维的思考和表达
首先,我们认识和叙述一件事物,必须抓住其基本的规律和个性。
第二,明确主要矛盾、因素、冲突。
第三,在整体与部分之间、环境与个体之间,要把握其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四,要善于提炼。
第五,用最快的速度,找到事物之间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的连接点。

根据汽车、灯台、盆景生发一段即兴口语。

2.2.4 类比思维与语言表达

类比思维(旁通思维或侧向思维、转移思维):是从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关系中受到启发,从其他领域离得很远的事物中获得启示,从而产生出新设想,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触类旁通:当一个人对某个目标孜孜以求时,他的大脑皮层里会建立起一种优势灶,一旦这种思维收到某个偶然事件的启发,就容易产生与优势灶相联系的反应。

口语表达的内容是否生动、形绿、创新与否:口语表达者的知识面、想象力、思维转移能力(触类旁通)

类比思维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思维方式,通过它口语表达者会相对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目表达路径又是相对简单易行的。

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康德

用一个领域的事物解释另一个领域的事物。

亲爱的太太,晚上你在家里等女儿回家,墙上的挂钟已经是 12 点,你女儿还没有回来,10 分钟长不长啊?肯定是太长啦。如果你在纽约大歌剧院听一场歌剧《卡门》,演得真是非常的精彩,同样也是 10 分钟过去,你会觉得很久吗?这时间真是太短了!
所以同样是 10 分钟,一个感觉很长,一个感觉很短,相对不同,也就是时间的长短是一种相对的差误。太太,这个就叫相对论。

2011 年 10 月 7 号上午,SOHO 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就乔布斯逝世,发微博调侃苹果公司,称“‘苹果’董事会应该马上做一决定:大量生产 1000 元人民币以下一部的 iPhone 手机和 iPad,让更多人用上‘苹果’,这是对乔布斯最好的纪念”。21分钟后,有网友转发了此微博,并评论说,“潘总哪天如果去世了,也请贵公司推出 1000 元一平米的房子吧,十几亿人民都会纪念您”。

2.2.5 逆向思维与语言表达

  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思维,也就是“反过来想一想”,把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过来加以思考。

“东施效颦”
传统的释义: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逆向思维释义:
  东施效颦的目的是设法让自己变得美好,她的动机是单纯而积极的,她不保很多其她看到西施之美而无动于衷的女子,只做一个与事无补的湾观者。她在行动,想改变现状。
  另外,她勇于挑战自我,不怕别人讥笑。执看追求美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逆向新意立论是:东施效颦,我们应该肯定她追求进步的精神,而不应该嘲笑她。我们应该对“东施”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指导。

正向思考:我喜欢这个零节井说出理由;
逆向思考:我并不喜欢这个零节,同样说出理由。

我喜欢雨。我喜欢春天的雨,春雨润物细无声,总是默默给予你帮助。夏季的雨,酣畅淋滴,帮你冲刷掉所有的郁闷和痛苦。秋季的雨,绵绵长长,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冬季的雨,报知春天的来临,在困境中给你安慰和希望。四季的雨就像四种人,这四种人都能做你的朋友,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朋友。
我不喜欢雨。春雨有一种摸不着、看不透的感觉,无法依靠和信赖。夏天的雨,过于直接,不讲究方式方法,好的坏的通通冲刷干净,而且喜怒无常。秋雨绵绵湿衣裳,十分难缠,经常让人着凉感冒。冬雨则是雪上加霜,落井下石,冷若冰霜。四季的雨就像四种人,这四种人都不能做我们的朋友,一定要和他们保持距离。

逆向思维要根据正向思维的论据、论证做完全相反的论述,而不能丢掉正向思维的论据、论证。
逆向思维特别要求:思路清晰、反应迅速。

2.2.6 发散思维与语言表达

  发散型思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

  特点:不依常规、寻求新意。

  从不同角度、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分析

A:水。
B1:水,是生命之源;是生命的传承。
B2:水带给人欢笑,也带给人悲伤。
B3:水,看似柔弱,却能水滴石穿,人格如水。
B4:水,看似透明,纯洁,但也免不了遭到破坏和污染。
B5:人生如水,看似平淡无奇,而其中却包容着说不尽的点点滴滴。

发散性思维的类比论证:就是以客观对象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为中心,发散出两种不同个性的事物,产生两种不同的思路进行比较。以一种或两种具有本质性、规律性及富有哲理性的结论作为结尾。

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多阅读,关注社会,留意生活。
思路宽广、转换灵活,是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两项标志。
另外,要克服固定观念,克服“本来如此”的想法,尽可能多地为自己提出不同侧面的思考要求,这样才能从新的角度想自己或他人,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东西。

2.3 思维短路与即兴口语失误的产生

2.3.1 思维转换延迟导致言语失误

  口语“短路”往往用来指人的思想空白或思维断裂,它会直接映射在口语表达中,造成失误。

第一个是思维转换延迟导致言语失误。一般人习惯于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当需要在变化了的情景中表达时,就会有习惯的力量出来干扰,使思维转换延迟滞后,导致失误。这些习惯力量主要包括方言习惯、母语习惯、职业习惯以及其他习惯等等。

习惯对人有很强的影响力。
  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由于是说话人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听或说的语言形式,因此方言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即使一个来自方言区的人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标准的普通话,在某个情境中偶尔也会冒出个方言音或者方言词,干扰普通话的表达。尤其是当说话人刚说完方言时,大脑还停留在方言的思维方式上,不能及时的从方言转换到普通话的思维方式上来,就很容易发生口语表达的失误。
  行业语是社会方言的一种,指的是各行各业使用的专门词语。长期从事某一职业的人,由于职业习惯的影响,交际时就会不自觉地联系到自己的职业上去。在讨论和本行业无关的话题时,也倾向于用自己的行业与来表述,俗称“三句话不离本行”。每个人都可能有多种身份,在不同身份下的言语状态也大不相同。说话人受到职业习惯的影响,没有把思维及时的从职业情境转换到其它情境中。
  语言形式具有线条性,上下文情境会干扰口语表达,在线性流程中,上一句话可能就对下一句话产生引导的作用,如果这种引导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内容不一致,就很容易产生表达失误。

2.3.2 思维空白、断层导致失误

原因:
话题不熟悉
精神过于紧张
精神过于松懈

第三章 即兴口语语流失畅的矫正

3.1 降低语言冗余度

语流失畅是言语失误的一种表现,它是口语表达者在说话时,无意中偏离原来主要想表达的主旨意思所致的错误,表现为停顿、重夏、改正、口吃、失言。
具备张口就说的即兴口语能力是一件好事,但是即兴口语丰富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无限生成。无限生成是即兴口语表达中的不良习惯,它是以极少的语料,使言语无限扩张,利用语言生成的递归性,产生大量无用的语言垃圾的冗余现象。
语言是为了表达观点或传递信息的,而不是为了掩饰思想的匮乏,说一口“流利的废话”。
原因:
准备不足
思想不集中
追求完美,希望面面俱到
口语表达不良习惯,习惯型的附加语、口头禅:那么、然后(社会生活影响,幼儿时期母亲和老师讲故事时常常说然后)、也是、还是、可以说(让步色彩,勉强认可的意思)、嗯、啊

一般生活口语一句话大概 7 个字左右。
广播电视工作语句相当一部分带有书面语性质,一句话超过 15 个字。

解决方法:
首先,要进行一番语言的学习,经常查查字典,学学语法,练练修辞。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建立正确的语义概念。正确的理解,是正确地感觉和表达的前提。
第二,在理解的基础上,常常回放自己的录音,认真听,仔细分析,发现错误,马上大声纠正,认真说几遍没有“杂质”成份的语句。
第三,对于从事专业囗语表达的人,提高逻辑能力。尝试着多写作,文稿在写过之后反夏修改增删,在一次次修改中体会各种逻辑关系和逻辑推理的表达,炼词炼句达到一定的数量,逻辑能力就会惊人地转化到即兴话语上来。
最后,要善于熟悉社会生活;观察、阅读的视野要宽阔;头脑积累各方面的常识。

对于真正善于表达的人来说,其过人之处就是擅长对语言信息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擅长对语言信息、存在方式进行设计,对信息交换过程进行优化

3.2 言语缺失

言语缺失:话语中断,调取失败、组接失控。开始比较流畅,但中间突然中断,表达就变得语无伦次起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突然卡壳,不是瞬间找不到合适的词儿,就是组织不起整个句子。

原因:
①语料不足,语言资料以块状储存在头脑中的语料库里,一些相近的还会放在固定的语言格里。表达时,会从个人所收集储存的语料库中直接调取与话题相应的词语和语言结构。
只有语汇丰富、语言能力强才能一次调取即成功。
②语料组接失控,调取的不是特别清晰的词语,导致前言不搭后语甚至中断。
完善语料建构,我们要在流畅的语流中一秒钟说出 2-3 个词汇,不能有选择性错误。
词汇的存储有序,囗语表达者就能在一瞬间,从数以万计的心理词库的词汇海洋中,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那一个词。
语义错误的产生,往往发生在语义相关联的词汇之间,这表明语义相关的词在词库中是储藏在同一个区域的;在词汇检索过程中,如果语义区域内意义相关的词被错误地激活了,就会发生语义提取错误。
语音错误则表明大脑中还有一个语音区,如果检索已经到达了语音区域,但外部刺激错误地激活了这一区域内的语音相似的词,语音错误就产生了。
我们在说话前会从心理词库中选择恰当的词作为说话的内容,但是有时会有两个或者几个词同时符合说话的要求,这个时候就会发生碰撞,不仅是心理筛选出来的几个词发生了冲突,还包括看到、听到的词与所要说的话产生的冲突。从脑中提取语言材料组织话语的时候发生了冲突,想要使用的语言形式、想要使用的语言部分被替代了,产生了负偏离。我们的心理词库中有一个个的语言格,具有相似特征的词汇存放在同一个语言格之内。负偏离的发生,很多就是处于相同或相近的语言格内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冲突产生了不正确的表达形式。
说话者要从心理上扩大这些造成冲突的语言单位的差异性,减少它们相似特征在心理上的作用。
人的“心理语库”是由许许多多平行的、交叉的、带有包含和被包含关系的语言格构成的。我们可以在心理上,缩小每个语言格内所包含的内容,将每一个语言单位及其所包含的信息明确化,着重强调具有相似性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差别,扩大不同语言单位之间的差异性。
正确的理解,是正确地感觉和表达的前提。

3.3 即兴口语中的口误分析

人们在口语表达中,总是追求最理想的表达状态,不出现任何失误,然而这只可能在机器操作中实现,由人脑生成的自然言语,是达不到这种理想状态的。
言语失误中,口误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口误如何产生

  1. 潜意识的干扰
    动机和意向是即兴口语产生的起点,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每个人都有表述自己意念的动机和愿望,但并不是所有的意念都愿意被别人了解,那些不应当表达出来的意念,就被压制在潜意识里。当我们精神紧张、注意力分散或处于疲、焦点等状态时,伴随着压制力量的松弛,干扰的意念就会跳出来,导致囗误。
    心理倾向是囗误发生的一个重要干扰因素。如果某人在表达时带有某种心理倾向,在表达时就有可能流露出来,造成口误。想出去偷偷吸烟,一紧张说成了“散个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还可以解释口误发生频率的差别,成年人即兴口语表达中的口误大大多于儿童,就是因为成年人的意识动机比较复杂, 说话的时候经常会有不同意念出现,互相干扰,形成口误。儿童通常想到什么说什么,很少存在压制某种意念的情况。
  2. 内部言语阶段词汇提取失误
    当人有了言语的动机和意向后,言语产生就进人内部言语阶段,从心理词库中提取所需要的词汇,作为下一步组合造句的材料,语音口误的产生往往发生在语音详尽的词汇之间。
    人脑中至少存在着两个有组织的区域——语音区域和语义区域。

减少口误的办法

  1. 集中精力,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不过度关注听话人对自己的态度。
  2. 集中注意力,放慢语速,保证充足的思维时间。语速越快,口误的频率越高。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场合讲话的时候很少出现口误,说出来的话准确鲜明,和他们说话时语速较慢有一定联系。
  3. 增加认知,扩大不同词语的心理差异。查查字典,学学语法,练练修辞。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建立正确的语义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理解,是正确地感觉和表达的前提。每个人需要掌握的常用词汇数量是有限的,需要接触的新词中成语和专有名词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熟悉程度比较低,遇到这些新词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错误。适当补充相应的知识就能减少口误的发生。确实不熟悉可尽量避免讨论相关话题。
  4. 平定情绪,保证良好的即兴口语状态。在说话时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沉着冷静,对于减少囗误的发生有很大帮助。当说话者处于疲劳、醉酒或是着急、烦躁的状态时,出现口误的频率就比较高,大脑神经不能高效率地进行语言编程、支配言语器官。
  5. 保持身心健康,保证良好的交际状态也能有效地减少囗误的发生。

第四章 即兴听悟

4.1 掌握“TQLR”听辨法

常言道,会说的不如会听的。

如何听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从接受心理机制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种见解。
比较典型的见解是说话听不清的主要原因在脑而不在尔。这个见解认为,在大脑当中有一个控制耳朵接收音量的开关大脑,不仅接收来自耳朵的信息,还对耳朵发射信号,要求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人说话的声音上面。
由于有了听对方的积极意愿,对方的话语就会以同样的音量到达你的双耳。加拿大科学研究总会总结出一种科学的听辨方法,受到普遍推崇,其方法缩写为 TQLR,分别是英文 Tuning in, Questioning, Listen, Review 四个单词的首字母,被翻译为“调频-提问-聆听-付现”。
调频,这是借用无线电调频的术语说明注意指向的调节,意思是要求听者在听话时将思维注意调向对方表达的话题,并唤起脑子里库存的与话题有关的一切回忆,排除干扰因素。
提问,从一开始听就在头脑里形成疑问,比如说他为什么要说它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说的话有没有依据?他还将说些什么等等。
聆听,这是关键的环节,说的是要聚精会神,要是自己尽量提高听话一次听清的准确率,听清每句话、每个词,最好是边听边记并做归纳和提炼。通过相关联想预测说话者还会说些什么。
付现,这是听的终端环节反映的,是听话的组合能力和听话品评能力的高低。具体来说,就是要边听边回忆前面说的内容,并与眼前说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思辨推断,将听到的内容暂时存放在记忆仓库里面,然后继续听下去。
虽然 TQLR 四个步骤是在连贯的合成状态下完成的,但是 TQLR 听辨法通过科学分解,从听知、听记、听悟三个方面揭示了言语交流中听辨的基本规律,自觉运用这个方法,可以提示我们如何听得清、记得住、理解准、反应快。

几种听辨训练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悄语听辨”
找来一个讲座的是音频文件,音量放在低档,坚持听上个 15 分钟左右,然后复述出你所听到的内容,放大音量,再重复听一遍,再说出你听到的内容做一下对比。
第二种方法:“闹语听辨”。
尝试在喧闹的场所同别人谈话,可以找一个热点话题内容来谈,或者将电视音响的音量开大一些同别人讲话。在这个过程当中,力求听清对方的每一句话。
第三种方法:“快语听辨”。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话说得越来越快了,快与正在成为一种富有时代色彩的语言风格,这就对我们的听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的训练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多与说话快的人对话,听清他们说的每一句话,亦可请一位语速比较快的朋友说一段话,听后复述他说过的内容,再让他评判一下你的复述是否准确完整。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的听辨训练,有两个小提示要送给你:
首先听也是一种心理素质,要有顽强的自控力,全神贯注的听,甚至对于有些含糊不清、枯燥无味的讲述也要沉得住气,能够听得进去、听得明白。
其次听一段话要注意关键词句和结尾的金句,边听边过滤掉无用的信息,浓缩要点。即使别人说的再急、再快,听的时候也要尽量放平我们的心态。即便有的地方没有听清也不要紧,重要的是不要让我们的思维停下来,也就是不要中断我们的听感,也许听着听着联系上下语境已没有听清或者没有记下的内容,在后面的部分就浮现出来了。

4.2 动态语境下的听辨训练

①排除一切干扰,增强抗干扰能力,看着对方的脸,强迫自己聚精会神地听下去。
②浓缩信息要点,边听边将对方最重要的话记住,或将对方的话整理成几句话,记住几个最能表明对方观点的关键词。
③梳理对方思路,对方的表达在乱要沉住气并找到逻辑线,切忌用自己的主观思路代替别人的思路。

除非房子失了火,你听别人说话时,最好看着对方的脸
④增强定向意识,准确判定话题的指向,切勿把注意力滑向无足轻重的方面,认真听辨目标以后要坚持定向追踪。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改变方向。
⑤谨防超前判断,听要听全、听完整,别人没有说完,不要轻易武断地下结论,更不要轻率地打断别人的话,把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别人。
⑥不要因人废言,注意力要集中于对方所说的内容,不要因为自己不喜欢对方这个人,就分散注意力或者干脆选择不听,当然还有注意不能专拣和自己心意的那种听,对方一旦说出了和你不一样的观点,就横眉冷对心理完全排斥,也就是不要因言废人。
⑦适应对方的语速。每个人说话的语速是不一样的,对方说得快要特别留心听,说的慢,也不可以分神,可以利用它表达的涧溪整理和思考已经得到的信息
⑧要善于听出弦外之音。有时说话者说话比较隐晦,此时听话者就要特别留意含有潜台词的关键处。

  • 鼓励别人说话
  • 不喜欢的人在说话的时候,也注意听
  • 无论说话的人是男是女、年长年幼,都注意听
  • 朋友、熟人、陌生人说话的时候,都注意听
  • 注视说话者
  • 忽略足以使你分心的事物
  • 微笑点头以及使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别人说话
  • 深入考虑说话人所说的话
  • 试着指出说话者所说的意思
  • 让说话者说完他的话
  • 试着指出他为什么说出那些话
  • 当说话者犹豫的时候,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 复述他的话,弄清楚后再发问
  • 在说话者讲完之前,避免批评他
  • 无论说话者的态度和用词如何,都注意听
  • 事先知道说话者要说什么,也注意听
  • 询问说话者有关他所用字词的意思
  • 询问说话者,让他更完整地解释他的意思

4.3 提高听悟力的途径

TQLR 听辨法,从听知、听记、听悟三个方面揭示了言语交流中听辨的基本规律。

培养自己的即兴听悟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训练听辨注意力。
注意力是听知的基本能力。必须在各种复杂情况下把思维“调”向信息源,并目毫不分心地抵御干扰,精确了解话语内容。具体地说,听人说话的时候,要控制注意指向,快速捕捉对方的说话内容的重点,对于话语的特殊语调、语气尤其要留意。
②训练听辨记忆力。
听辨记忆多为暂时性记忆,因为后面的内容要与前面的内容连贯起来,作为整体性思考,这样才能悟出真正的含义所在。要根据别人话语的结构、关键词、语速、重音甚至态势语,归纳对方的讲述要点。所谓不知所云,常常是忽视听辨记忆,无法进行准确判断造成的。
③训练听辨的理解力言语所表达的信息随语音的消失而流逝,理解跟不上就会越听越糊涂。要听出别人的思路和语义,就要有快速的理解力。言语的表层意识与内在含义常常并不是一致的,因此要听出哪些是题内话,哪些是题外话;哪些是正确、真实的话,哪些是错误、虚假的话;哪些是友好、赞扬的话,哪些是不怀好意或发牢骚的话;哪些是直率坦诚的话,哪些是试探性、带有言外之意的话。这些都可以在言语交际实践中随时训练。
听不仅是一个感知的过程,更是一个心理过程,需要全方面的提升,听得素养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相信每个人都需要有意识地倾听倾听,让我们更加包容,让交流变得有质量。

交流过程中 60% 的时间都在倾听,却只保留了 25% 所听到的内容。

①每天拿出三分钟让自己安静下来,让听觉系统重置和调整,再一次感受到宁静
②在声音混杂的环境中分辨可以听到多少种独立的声音:咖啡厅、湖边鸟叫
③享受身边平凡的声音:洗衣机、咖啡研磨机
④改变倾听状态
⑤RASA:Receive、Appreciate、Summarise、Ask

第五章 口头复述

5.1 什么是口头复述

复述是把读过、听过的语言材料重新叙述一遍的口语表达技能。

对复述材料的基本要求:
1)忠实于原材料的内容或要点
2)完整准确地体现原材料的中心和重点。
3)条理清楚,反映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
4)口语化,尤其要将书面句式、词语转换为口语。

  1. 记忆
  2. 思考:必须综合、概括材料内容,作适当的取舍,认真选词组织安排材料,在记忆的基础上思考。
  3. 表达:围绕中心内容去思考,准确、明晰地说出来。

5.2 怎样进行口头复述

5.2.1 详细复述

  复述可以分为详细复述、概要复述、扩展复述、受式复述 4 种。

  详细复述是用自己的话严格遵照原来材料的内容、顺序、结构,完整、准确、清楚地将原材料的内容原原本本地重述出来。

  要语脉清晰、细而不乱、通俗易懂。

  详细复述的训练可以推动富有表现力的书面语汇向口头语迁移,丰富口语。

解读:

  1. 分析结构、顺序、内容
  2. 抓住关键词:时间、地点、事件

转换:
词汇转换:书面语向口语表达的转换。截至目前→到目前为止
句式转换:长句子转换为短句子
数字转换:口语一般不强调数据精确性,会用约数代替确数,便于记忆
标点转换:添加说明。渤海大学(锦州师范学院)→前身为锦州师范学院的渤海大学

5.2.2 概要复述

  概要复述就是在总体把握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概括出中心、主干、要点,略去铺陈的、解释性的、修饰性的次要成分,简明扼要地复述出原始材料的基本内容。

  要把握整体、紧扣中心、舍去枝叶、保留主干、缩减篇幅、反映原貌。

  1. 阅读仔细。留意能提示自己记忆的重点语句,做到既有框架记忆,又有细节记忆。
  2. 复述记叙性材料,讲清过程,围绕过程讲清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
      复述议论性材料,要突出论点,论据、推论过程和结论。
      复述说明性材料,要讲清事物的形状、方位、结构、性能特征。
  3. 防止取舍不当,偏离中心。
  4. 口语力求规范、通俗、清晰、流畅。

5.2.3 扩展复述✫

  扩展复述是对原材料作适当的扩充展开的重复性叙述。

  在理解原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丰富细节,扩展情节,续编结尾,增加修饰性、说明性的内容等。

  要领:

  1. 合理想象,但不背离原意及其基本框架。切不可违背原来的思想、内容、风格。
  2. 根据中心确定重点扩展的部分。
  3. 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描述、渲染等手法,切不可任意发挥、胡编滥造。

5.2.4 变式复述

  变式复述是将原有材料的人称、结构、体裁、语体等加以变换的复述,类似改写。
  把原材料的体裁从戏剧变换成故事;或者把文言变换成白话文进行讲述。把原材料的人称从第三人称变换成第一人称,给人以亲切感;或者把第一人称变换成第三人称,使表述比较客观。
  从顺序上来说,议论性的材料可以变换它的论证结构;说明文可以改变解说的角度;记叙性的材料可以把顺序改为倒叙,用悬念引起注意或者可以安排插叙,对于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或插入必要的说明以增强理解都很有好处。
  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讲故事的高手往往会制造各种各样的戏剧冲突。学会讲故事,首先要学会怎么去制造戏剧冲突,让人越听越想听。

第六章 口头描述

6.1 什么是口头描述

6.1.1 描述的定义

  描述,是通过观察,将人、事、物、景等表达对象的特征及形态,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给人听的一种口语表达方式。
  视觉形象→直观性口述
  描述是通过观察将人、事、物、景等表达对象的特征以及形态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给人听的一种口语表达方式。
  要抓住特点而进行,而不是为了描述而描述。
  描述一个人物,这个人物的外貌特点、性格特点、为人处事的特点是什么?描述一个物体,这个物体的性质特点、形状特点、用途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描述某一处景物,这一处风景和别处的风景相比特色是什么呢?描述一个场面,这个场面又是什么特点呢?
  人物的行为往往就体现了人物的特点,而要把行为描述准确和生动需要加强我们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好的描述往往不怎么用繁复的辞藻和句式,寥寥几笔就可以白描出人物的形象。

6.1.2 描述的特征

  描述的特征: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
  要做到直观具体形象,就必须善于观察,捕捉细节,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描述不是解释和说明,不是介绍和解说,它需要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通过描述,仿佛所描述的对象就在面前,可以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触摸到一样。

“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要做到这一点,你就要收集有关细节,如面部表情、音调、姿势等。”——雷尔迈·莫林

6.1.3 描述与复述的区别

  描述的语言需要自己来生成,进行一度创作。而复述是根据已经有的原材料进行的二次加工。
  描述的语言更加强调,形象和直观性。

6.2 怎样进行口头描述

6.2.1 观察能力的培养

  播音员、主持人和记者要做一个热心人、有心人,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会观察的方法,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双充满激情的眼睛,观察社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很多新闻融在了看似平常的现实生活中,融在了不引人注意的琐碎的小事里,融在了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身上,就看善不善于发现、捕捉,会不会挖掘、筛选。古人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处处留心皆新闻”。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我们每天都要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如果漠然视之或者熟视无睹,就会认为一切很平常,但是只要多观察多留心,对任何事物都保持一颗好奇心,就不难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就能找到好的新闻线索。
  观察的要领是什么呢?
①观察要具体,首先要全面,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去了解全貌;其次要细腻,要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做逼真的描绘。
②观察要深入,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身边的事物所处的环境和人的特点来着手,比如家里桌子的位置有轻微的变化,一个朋友的眼皮是内双的,今天路上的车辆比以往少了一点,由此可以去推断为什么上发生了什么。
  观察周围的时刻会带来无穷的乐趣,生活当中经常练练观察力是很有趣的,在最初练观察力的时候,最好能够养成有意识的观察。针对一个平凡无常的事物,应该有意地细微地观察它所具有的特征,注意到常人难以发现的地方;还有通过对比,也是训练观察力的好方法,比如说今天和昨天的窗户上的灰尘有什么变化?观察不仅要观察其内在本质,也要着重于发现事物的变化。
  总之,只要有一颗观察的心,并付诸实践。长此以往,就可以训练出潜意识里的观察能力及对于什么事物都会习惯性地去观察的好习惯。

6.2.2 感受能力的培养

  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由于观察的途径要求不同,就产生了科学的观察和艺术的观察的不同特点。
  科学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他是以理性的方式把握对象,在观察的时候要求尽可能地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观情感的干扰,力求客观。有的时候,为了摆脱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科学工作者常常有借助了仪器来排除错觉,如显微镜、放大镜等等。
  艺术观察的往往是为了从审美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观察对象。

  艺术观察和科学观察的区别在于:
  第一,它超越了事物的实用价值,注重把握事物的形象特征。
  第二,艺术观察注重将主观情感投射到观察对象中,使观察结果因浸染了观察者的情感色彩而更富有个性和表现力。

“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的,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上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张洁

  艺术观察还要用带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使观察的结果染上个性的情感的色彩。
  感受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受到客观事物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一定的认知和理解因素。
  平时观察事物的时候,如果只是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不强调同时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的心理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欠。

6.2.3 转换编码的练习

  将观察和感受到的东西说出来,必须经过由外部语言到内部形态的转换编码过程,用词要准确,语句规范生动。
  有观察有感受,如果不能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表述的清晰准确连贯得体,没有语病,那显然就还没有达到描述的生动形象的要求。所以要提升描述的能力,请在培养观察和感受能力的同时,积极地练习,多多积累词汇和修辞手法。

第七章 即兴评述

7.1 正确理解即兴评述以及概念

  即兴评述:夹叙夹议,评述结合的综合性表达方式。

  在学习即兴评述口语表达时,语言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即兴评述有时虽然缺乏时间的准备,但是说话者能否急话慢说关乎说话质量。
  需要靠平时的知识储备,充分的准备有利于知识的积累锻炼思维能力,整体提高训练的效果。

  没有无准备的即兴:

  1. 时间的“即兴”
  • 即兴通常时间较短,而非说什么没有时间。
  • 口语只是即兴评述的手段,而非全部。
  • 即兴评述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发表观点、形成交流。
  1. 部分的“即兴”
  • 说话者在某一方面已经有较深的积淀了,但具体话题是即兴的。
  • 针对某一话题的内容是事先考虑好的,但具体的语言是即兴组织的。
  • 没有命题,即兴说几句,说话的环境和对象是临时的。
  • 在有准备的说话中,突然面临的提问是即兴的。
  1. 表象的“即兴”
  • 在即兴评述当中,通常用于评述的话题和事实是临时提供的。
  • 口语组织是即兴的,但用于事实的价值标准、知识储备等内在因素却是长期积累的。看似即兴评述实有太多非即兴元素的参与,这些元素往往决定着评述的质量。这就需要平时积累,要多看书、看杂书、看方方面面的书、看节目,这样就是长期积累。

对于口语的理解:

  1. 口语组织与表达,是即兴口语显性的关键因素。无论一个人理解有多深,感受有多丰富,如果完成不了与他人的交流,就会直接影响评述的效果。
  2. 价值体系、知识结构、思辨能力是即兴评述隐性的基础因素。知识储备不足常面临无话可说,价值体系缺失可能导致判断出现失误,思辨能力不强则难以深化内容、条分缕析。
  3. 即兴评述的经验是即兴评述直接的相关因素。相关经验可以在即兴评述的时候调节心理状态、打开思路、从容表达。这就需要不断地做即兴评述训练,包括在演播室的训练、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能力
  4. 把握好“评与述”的关系
  • “评”是目的,“述”是手段。叙述是评的基础,评是叙述的目的,两者有机结合。
  • “述”有选择,“评”有针对。“述”是要摆事实,“评”是讲道理。“述”要求为“评”服务,“评”要注意针对“述”的内容。
  • “述”要具体,“评”有分寸。
  • “评”中有“述”,“述”中有“评”。评与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7.2 即兴评述的分类以及整体评述要求

分类:

  1. 先叙述后评述:用简要复述、详细复述或者描述的方式把新闻事实、名人轶事或者评述的内容先叙述出来,然后再进行评论。形式为:自述自评、他述我评。
      一般来说,先术后评这种形式,叙述的比重偏大一点,评论的部分少一些。先叙述后评述是平素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常用于评述人物、事件、见闻、讲话等等。
  2. 先评论后叙述: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简要复述、详细复述或者描述的方式把新闻事件、名人轶事或者评述的内容叙述出来。这种评述方式,在节目当中运用比较少见。
  3. 边评边述:复述的过程当中,随时插入评述的内容。要把握两者的区别,避免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混为一体,使听者受到误导。边评边述要求评述者非常熟悉叙述的内容,并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感受。在叙述的过程当中,随时随地进行点评,使述与评成为一体。这种方式在点评文章、评价人物事件时,经常用到。

评述的要求

  1. 价值导向要正确。价值观要具有普遍性,要与公共道德、主流舆论、法规政策、文化习惯合拍。
  2. 要合理复述、事实要准确、叙述要清楚。要抓住事实这个关键细节或引用他人的观点,以明确事情原貌,说明舆论的情况。要注意细节的选取,哪些细节是有利于帮助受众建立理解事实的背景。
  3. 要准确选择“落”点,观点鲜明、论据翔实。选择最容易评说、最容易出彩的点确立论证的角度,观点鲜明,立场坚定。用事实来说服别人,找到充分可靠的论据。多角度思维有助于打开思路,触发灵感、产生新意。
  4. 语言要通俗生动,逻辑要严谨。联系所熟悉的社会环境,站在受众的立场,以平等的心态说一些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话。层次要分明,要符合逻辑,少用一些描写、比喻、夸张的语言。
  5. 有序展开评述语脉
  • 给评论对象下定义
  • 分析评论对象的出现原由。
  • 分析评论对象的影响。
  • 分析评论对象的对策。

7.3 叙述和立论的要求

叙述的要求:

  1. 评述的首要任务就是掌握事实的材料,事实必须要准确无误。
  2. 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明了表达的先后、轻重、开合、详略;怎样开头、结尾、链接、过渡、呼应等,清楚地交代出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
  3. 鲜活生动。要思想新、立意新、角度新、构思新,语言要富有情趣,充满灵性,具体形象。

立论的要求:

  1. 实事求是。事实判断是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出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排除任何的主观判断,克服惯性思维。比如说一提到富二代、官二代,就容易产生负面判断,认为很多都是靠着父母不求上进的,这就形成了惯性思维。有些习惯认知并不符合客观实际,评论者要避免受其影响,
  2.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性的分析理解认识越深,论点建立的基础越坚实,对论点的挖掘也就越有深度。
  3. 见解独到。

7.4 常见的论证方法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由论据到论点的联系方式,即从论据的真实性推出论点真实性的推理形式的总和。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确凿、典型、充分或新颖的事例证明论点。
它的优点在于说服力较强,易于被读者接受。
一般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
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

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古诗文名句、反应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等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境中。
(2)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绍他人的话。自己的见解应是议论的主体。过多的引文,容易将自己的议论淹没。

概括总体性事实,事例要典型确凿,较有影响力。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慎用市井琐碎事件。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点面结合,中外古今相映成辉。
枚举个别事实,常见的就是引用名家的名言、古诗文的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等。这种方法可以充实论述的内容,增强论述的底蕴,充分证明观点,强调说服力,同时也可以展示作者的修养和积累,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性。要引用的名言警句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放到最恰当的语境当中。引用要简洁不易过多,议论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话,自己的见解应该是议论的主体。

演绎论证:引用众所周知的普遍原理或用公认的科学原理与道理推断出一个论点的论证方法,它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

归纳论证:通过一些个别的事例(论据),归纳其共同的属性,综合它们的共同本质,得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结论(论点)。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注意点:
1、要精选生活中人们常见的事物作为喻体。
2、是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不能引喻失义,把老师比作越用越脏的帕子。
3、要把比喻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的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

类比论证:把两种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用一事物的属性来论证另一事物也应具有的属性,从而确立论题的真实性。侧重展现事物间的共性。
注意点:
1、类比对象应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属性,防止出现机械类比。
2、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论述复杂问题时只用类比说理就会显得不够真实。

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

类比能够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使论述更加生动。
要注意类比对象是否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
由于用来类比的前提是特殊的事物,所以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论述复杂的问题的时候,只用类比说理就会显得不够真实。在表述上多用可能。
即使一个基本正确的类比结论当中也包含着某些谬误。一般来说,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

因果论证:通过论证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来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运用因果论证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要善于多角度分析原因和结果。
1、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2、分析产生的原因。
3、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

反驳论证:用自己的论证推翻别人的论证。包括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直接反驳,短兵相接,一针见血。间接反驳包括归谬法和反证法。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作对比,揭示事物的差异性,其作用是增强论证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对比论证的方式运用的范围很广,因为可以比较的事物很多,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
对比的双方要具有可比性,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

第八章 提问沟通

8.1 一对一交谈 如何有效提问

8.1.1 一对一交谈 如何有效提问(1)

掌握沟通节奏、让人喜欢与之沟通的诀窍:会提问

  • 真正会提问的人,善于学习和总结,能够通过提问向他人学习知识、总结经验和教训;

  • 真正会提问的人,更懂得聆听别人,充分满足别人的倾诉欲望,获得别人的信赖与尊重;

  • 真正会提问的人还善于分析和判断,精通信息的搜集和利用。

  • 提问时态度要自然语气要随和。

  • 利用对方关心的话题引起提问。

  • 提问要注意察颜观色。

  • 所提问题不要令对方尴尬,善意的问题
    更有利于话题顺利开展。

  • 所提问题一定要让对方觉得有话可说。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的闭合型问题不适合与人交谈中使用。

  • 如果与对方不太熟悉,所提问题应尽量避免涉及私人信息。

  • 与人交流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向人请教时,态度要谦虚,语气要和缓。

  • 针对不懂的问题提问时,可以先从自己懂的一些问题着手。

  • 可以借助不懂的问题与交流对象另约沟通时间或地点,这样可以进一步建立你与对方的关系。

无论是行走于社会还是工作与职场或是周旋于亲友之间,我们总免不了与人打交道。如果能灵活掌握提问的技巧,那么在与人交往时,我们就能充分利用提问去打开他的心扉,让人们愿意与你沟通,并觉得与你聊天是一件轻松惬意的事情。

8.1.2 一对一交谈 如何有效提问(2)

  有人之所以恐惧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是觉得自己口才不好。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不一定双方都善于表达。有些人看上去说的不多,但人们却很愿意与他们交流,这通常是因为这些人提的问题很巧妙。在他的问题引导下,另一方往往就能顺势聊的越来越有意思。

你看这件衣服怎么样? -还行× -挺好看的,你准备拿来搭配你的新大衣吗?√

  这样一来,既让对方感受到了你的回应,又吸引对方继续聊下去与人交流。其实要想聊的双方开心并不在于你会不会说,而在于你会不会想办法让对方说。
  人们都希望表达自己的欲望。
  当你通过合适的问题吸引对方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的时候,他们自然觉得与你聊天是件开心的事儿。

  1. 如果你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提问之前应该先观察,找准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再提问。比如看到对方看书的时候可以针对书的内容展开提问,看到对方对下棋感兴趣的时候可以问一些棋类知识的问题。
  2. 要注意别人是否有忌讳,如果某些方面有忌讳就要迅速岔开话题。比如得知对方正为没成功升职苦恼,就不要再火上浇油去询问相关的问题,除非他主动向你倾诉。

  其实任何领域都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不要羡慕那些人际资源丰富的人,总是在关键时刻有贵人相助。为建立这些人际关系,他们所花费的心力一定也是巨大的。人际关系,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生到熟的过程。当下的了无头绪,其实只是他们已然经历过的一个阶段而已,面对眼前的了无头绪,不必手足无措,而要懂得有目的的提问,利用提问打开交流壁垒,拓展人际资源。

  具体的提问方式是这样的:

  1. 与人交流,在不了解具体情况之前,多提有助于了解对方情况的问题。比如:我看您刚才一直在看那几幅画,请问您是那位画家吗?
  2. 发现对方对眼前话题没有兴趣的时候,迅速利用问题转移新的聊天方向。比如:您的手机看上去很不错,是华为最新的型号吗?我一直没有用过这个牌子的手机,您觉得好用吗?
  3. 发现对方在赶时间,直接提问会更好。比如:张老师,知道您很忙,我就想问您一下,这门课结束后,您是否可以推荐一些与这门课程相关的书目来阅读?

  人与人见面后相互的寒暄能拉近与对方的关系,也是与他人开始沟通和聊天最常用的方法。陌生人初次交往,不可能一下子就聊得火热,大家通常都会心存戒备,这是交往的一大障碍。寒暄可以冲破这个障碍,巧妙的提问能在与对方的沟通中有意无意地穿插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和谈论,一些对方比较了解的事,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放松戒备心理,并很快与你就某一个话题聊起来。在嘘寒问暖的过程当中要把握三点:

  1. 表达自然;
  2. 与对方建立认同感;
  3. 保持亲和的态度。

  常用的提问方式有:

  • 最近还好吗?好久不见,在忙什么呢?主要用于熟人之间。
  • 请问您是哪里人?你也喜欢登山吗?用于陌生人之间。
  • 用夸赞式提问哄对方开心。比如朋友圈里看到你儿子照片了,超萌、超有趣啊!他几岁了?
  • 用言他式提问拉近对方距离。比如今天听天气预报了吗?好像有大暴雨呢!这几天商场打折促销,你去了吗?

  当然嘘寒问暖也要适度,尤其是在职业行为中的人际交流,一两句就可以了,需要尽快进入主题。

8.2 提问的技巧

8.2.1 提问的技巧(1)

如何寻找一种能够“以一生十”的提问方式

  你有没有面临过这样的交流困境?你提了一个问题,对方依据问题做了简单的回答,然后便是令人尴尬的双方沉默。两个人似乎都想找话题,可是每一开口自己都觉得没话找话,对方更是觉得索然无味。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当然不能任由这种尴尬的气氛继续堆积,应当根据彼此之间的了解去寻找一种能够以一生十的提问方式。以一生十的提问方式是要找到能够利于彼此交流的关键信息。这种关键信息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所谓的关键信息必须是双方都感兴趣的,最好与双方的利益得失具有紧密联系;
  2. 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紧紧围绕关键信息展开,即每一个问题都不能脱离核心问题;
  3. 所提的每一个问题要有一定的秩序,不要杂乱无章,更不要重复颠倒,那样会让对方失去认真回答的兴趣。

  这种不断衍生新问题的提问方式由于环环相扣,会让人觉得交流很自然,而且始终围绕着核心问题展开。而这一问题正是对方感到骄傲和自豪的话题,所以才会话题不断。
  以一生十的提问技巧是建立在双方信息进行良好把握的基础之上的,不是随意的想起什么就问什么,更不能故意没话找话浪费彼此的时间,所以一定要掌握合理的问话技巧,真正的做到问出一个问题,可以引起多个问题。

提问时如何充分激发对方的关注

  当你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扔给对方,泛泛地问有没有什么想法时,对方只好给你一句没有任何意义的回答“还不错,挺好的”。我们来看一个对话场景:提问方首先提其他工厂,因为消防问题被勒令整顿,再针对消防问题进行提问,这种问题直接影响到对方的实际效益,因此必然会引发关注。
  用问题激发对方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是好奇兴趣,也可以是某种需求。
  无论是什么,只要在提问的时候能够充分激发对方的关注,他们就会认真对待,之前静如死水、平静无波的沟通局面,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打破。可以利用一些新奇事物来吸引对方的好奇心。提到的新事物要尽量考虑到对方的需要,比如可以问家里有适龄儿童的人“你知道中山路上新开了一家大型儿童乐园吗?”也可以着眼于对方眼下关注的重要需求,比如“你的论文写的怎么样了?”,“评职称的时间是不是快到了呀?”
  能够激发对方关注的问题,才是真正走入对方内心的好问题。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去完成一项真正走心的交流。

提问时要尊重对方,不涉对方“雷区”

  有些提问有助于双方沟通的顺利进行帮助我们从中获得丰富的信息,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而有些提问作恰恰相反,比如一些涉及对方雷区的问题、对方忌讳的事情、不适宜在特定场合提到的事情。比如看见家里有人去法院,这些最好不要轻易提问,因为人们不愿意别人知道这些事,更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谈论这些。
  提问一定要慎重,要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使用合理的提问技巧,始终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理解。这样对方在回答你的问题时也会尽可能的给予你相应的尊重与理解。

8.2.2 提问的技巧(2)

  任何交流都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则而言,只不过很多时候,这些规则犹如一条暗线,虽然存在却不会让人明显感觉出来。如果交流缺乏必要的秩序和规则,那么这样的交流很快就会因为无序而变得散乱零落。
  与朋友们一起热闹聊天,要想实现让所有人都觉得亲切自然放松的目的,懂得沟通技巧的人早已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付出了很多努力,他们在暗自敲定沟通的主题与规则掌握者沟通的主导权。

如何暗自定好主题与规则:
  这一技巧的关键在于一个“暗”字,一定要注意不能表露出太过明显和强烈的掌控欲,以免引起对方警惕和逆反。巧妙的技巧犹如一条暗线,在不知不觉间将话题的走势引向了你所期待的方向,
提问技巧:

  1. 需要自然的与整体沟通情境相融合。如果不能相互融合,就显得太过生硬,根本没有办法掌握主导权。比如当大家埋头工作的时候,你忽然提出现在谁想和我一起去爬山的问题时,你恐怕只会得到大家的白眼。
  2. 可以通过选择性提问来掌握主导权。比如你觉得去哪里更好?是博物馆还是动物园?

  提问时,如何利用自己特有的风格给对方留下印象。
许多知名记者之所以能写出一篇个性十足的报道,之所以能从许多采访对象口中或许丰富的信息,之所以能给采访对象乃至全国观众都留下深刻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提问具有浓烈的个人风格。比如有些记者提问始终透着亲切和善,让人如沐春风。有些记者提问,干脆直接让人感觉到效率十足,有些记者的提问则精准犀利,让人大呼过瘾。
  不仅仅是记者这个行业,各行各业的人们每天都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我们需要在提问中渗透进我们特有的风格一变,让我们的提问更富于灵性和个性风格。显著的提问就如同一篇有亮点的文章,让人一见被眼前一亮,没有风格的提问,犹如缺少调料的菜肴,让人感觉索然无味。
  提问也是一门艺术,适合别人的风格不一定适合自己,这就需要在讲究技巧的同时去努力确立自己的风格,让人一见到就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你独特的提问风格,甚至让人一遇到相似的情景就会想到你这个人。
  在确立自己的提问风格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的语言风格和性格特点来展开。比如性格比较跳脱的人,可以利用一些语气词确立活泼开朗的风格,其次可以适当的依据对方的性格。特点和交流环境展示自己的风格。比如在比较严肃的场合面对性格严谨的提问对象进行提问时,不妨更着重于展示自己认真严谨的风格。

总结:

  1. 善于找到“以一生十”的提问方式,真正做到提出一个问题,可以引起多个问题,但要注意不能没话找话。
  2. 能够激发对方关注的问题,才是真正走入对方内心的好问题。
  3. 提问一定要慎重,要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使用合理的提问技巧,始终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理解。
  4. 提问要掌握沟通的主导权,巧妙地在不知不觉间将话题的走势引向你所期待的方向。
  5. 提问也是一门艺术,提问时一定要有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才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8.3 如何规避无效与低效提问

8.3.1 如何规避无效与低效提问(1)

无效提问:根本不用问的问题。也就是你可以预判对方可能会怎么回答的问题或是不该问的问题以及因为不正确的提问方式而导致被拒绝回答的问题。
低效提问:包括程序化的提问、浅层次的提问等。

  1. 规避见什么问什么
      有的人非常乐于提问,但是却不善于提问,走到哪问到哪,见到什么问什么。比如这是什么地方,这是什么东西啊?这个东西怎么长得这么奇怪?诸如此类的问题,让人感觉没有见过世面什么都不懂,导致轻视你的问题,乃至你这个人。
      提问需要经过思考之后再去问,不要见什么问什么,那些简单说明或介绍就可以弄明白的问题,不必问;与双方之间的交流没有关系的细枝末节,不必问;上搜索引擎,随意一搜就可以得出答案的问题,也尽量不要拿出来问。尤其是在正式场合,更要控制好自己的好奇心,琐碎无用的问题,问的越多说让对方轻视你。
      要根据具体的交谈对象去思考相应的提问,不要问一个时间宝贵的专业人士很简单的皮毛问题,否则会引起对方的轻视和厌烦。例如问正在向大家传授专业知识的地质学家“这个地球仪很漂亮,你在哪里买的?”。
      不要问与交谈对象没有任何关系的闲杂问题。
      不要问与个人私生活联系紧密的琐碎问题。

  2. 规避“行话”太多
      对于观赏者而言,欣赏某种专业性的事物上存在着外行内行之别,对于参与者而言,这种内外行的差别就更显著了。交谈是需要双方都参与到其中的一种行为,如果双方专业知识不对等,最好不要在其中掺杂过多的专业内容,也就是行话。除非是专门的专业交流,否则如果行话过多,对方连热闹也热闹不起来,还会觉得无聊透顶。有人觉得在与人交流的时候,时不时的说一些行话或许会显得自己更加专业、更加高端。专业和高端不是靠行话卖弄出来的,而是通过专业的行为体现出来的,比如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完美极致的做事效果等说你果真专业,即使没有华丽的行话来装饰别人,也能够充分感受到你的专业水平。更何况隔行如隔山,很多在自己专业领域的佼佼者面对跨行业的话题也会觉得很无力。
      行话,某种意义上属于一种社会方言,一个喜欢在任何场合都秀行话的人,就好像一个不考虑对方能否听懂,一味使用自家方言与人交流的人。

  3. 规避目标不清晰,问不到重点
      提问是交流的一种手段,必须要为实现交流的目的服务。如果提问时目标不够清晰和明确,提问会失去重点,彼此之间的交流也会没有交点。提问应始终围绕自己的沟通目标来问值得问的问题。一些根本不必要提问的问题提出来,既浪费彼此的时间,又会令对方感到迷惑和猜疑,不明白你究竟要干什么。
      越是熟悉的人之间提问时,越应该明确目标、直奔重点。目标清晰,提问时的思路才清晰,别人也更容易展开,同步思考,双方之间的交流才会更加高效。

8.3.2 如何规避无效与低效提问(2)

  1. 规避脱离情境的提问
      比如别人正在讨论中午吃什么,有人问“昨天的电视节目是不是很有意思?”;双方一直在谈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事情,其中的一方忽然问“明年的世界杯在哪举行?”。
      脱离情境的问题就是与现有的沟通情境没有任何联系的问题。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在与人交流沟通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思维的同步性与敏锐性。提问始终要围绕着彼此交流的目的来进行,而且每一次提问都要尽可能地与之前的谈话保持应有的联系。也就是说,沟通的时候不要走神,集中注意力到彼此的谈话中,而且在每一次提问前都尽可能地整理好自己的思路,让对方觉得话题开展的自然顺畅。
      提问时可以围绕前面所谈论的话题内容来展开话题,比如“我对 NBA 比赛不是很了解,刚才我们看到那场比赛当中那位个子最矮的球员叫什么名字?”。也可以根据现有的话题来巧妙延伸新的话题。比如“您刚才说到海明威的硬汉作品,一下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我国有没有与他风格相近的作家呢?您觉得谁的写作风格是不是有这方面的特点呢?”只要问题与具体情境相符,与前面话题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即使是转移新话题也不会显得突兀。

  2. 规避不客观的提问
      提问时不够客观,是指在提问时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主观情绪个人看法或不够中立的态度带入到提问当中。这种提问带有一定的诱导性,一旦顺着提问者所持的态度进行回答,那么就会被动的陷入提问者设置的情绪或态度当中,一方面会显示出你的偏颇和狭隘,另一方面也会令对方怀疑你的动机,认为你有意诱导他做出带有强烈主观意味的回答,而这种回答通常不利于他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小伟,你看小马这份文案做的,真是差劲。你知道他最近在忙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吗?

  在这个场景当中,提问者就是带着浓烈的主观色彩的提问,即使对方明知小马最近在做什么,也不能当真去回答,因为一旦回答了,并有可能间接的认定自己,也认为小马做的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只好假装有事赶紧离开。
  可以换一种相对客观,不带有主观情绪的提问方式,只有客观的提问别人才能放心的,给出客观的回答,你才能获得更充分的信息。所以在沟通中涉及第三方的评价时,自己先不要表现出明显的态度,尤其是有关于他人的负面评价,更不要率先讲出来,更不要拿自己的。负面评价去试图左右沟通对象的回答。如果想要试探对方的态度,最好中立地提出问题,比如说“你觉得上次小李那件事处理的怎么样?”另外涉及其他两方孰优孰劣的提问也不要直接提出来,否则会让人觉得难以回答。
  比如“你觉得小赵和小邓两个人哪个人业务能力更强?”,换一种问法可以这样问“你觉得小赵和小邓两个人各有哪些优势?”这样别人在回答时更容易驾驭,因此也更愿意回答好。

  1. 规避越俎代庖式的提问。
      越俎代庖原是指超出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在这里指提问时问一些本不应该自己去问的问题。越俎代庖,问不符合自己身份特点、职务范围的问题会引起他人的反感,觉得你的提问多此一举,自然不愿意认真回答。很多问题,不同的人问是有不同的意义和效果的,如果是符合身份或者职权范围的人去问,那么别人会觉得问的理所应当是认真负责,对方也愿意积极配合。
      对于注重门第和礼仪的人来说,关系到彼此重大事宜的问题最好是身份相当的人去谈。如果派小辈或者身份级别较低的人去谈,对方会觉得自己的身份地位受到了轻视。

伯父,我爸爸问您什么时候方便,两家人一起坐一坐?
这件事让你爸爸自己来和我定吧!

  在有些情况之下是领导交办的事情,但感觉超越自身提问范围的问题,如果确实有必要问,在问之前一定要做好铺垫,想办法让对方理解你的提问缘由。这样,对方更愿意回答一些。

刘律师,我们经理再三托请我问问您,能不能正式到我们公司做法律顾问?他说不好直接问您,怕您为难。
哦,你们经理太客气了!这样吧,您就告诉他,这件事我需要认真考虑考虑,一个星期后我一定给您答复。

  为了防止越俎代庖式的提问,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不要随便向与自己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的人,询问比较隐私的问题。比如“张总,昨天在餐厅里遇到的那位女士是您太太吗?”
  • 在工作场合不要询问自己职权范围之外,尤其是和自己有竞争关系者的工作细节问题。以免让被提问者和提问中涉及到的同事产生戒备提防心理。比如“小张,你有小金新客户的电话吗?”
  • 如果身边坐着更适合提问的人,要想办法把提问权转接到对方手上。比如“张总,这位是我们销售部的孙总,您二位好不容易见面,正好可以聊一聊。”
  1. 规避非此即彼,滥用限定性问题的提问。
      有时为了有效的引导沟通的方向,我们可以提一些限定性提问,给对方一道选择题。例如“我们今天去还是明天去?”、“你是不是打算进行这项投资?”这种限定性问题如果运用得好,除了可以有效的引导沟通的方向,还可以帮助那些犹豫不决的沟通对象尽快做出选择,以提高彼此的效率。
      可是限定性问题也要合理运用,以免过度。所谓的过度,一是指过于频繁的使用及不分对象,不分时机,不看场合,胡乱使用,只要和人沟通,总是想用限定性的问题去控制对方。过于频繁地使用,会令周围的人对你心生厌烦,觉得你的掌控欲太强,自己时时受到限制。另外如果提一些让对方无法选择的问题,也是对限定问题的一种滥用,比如你非要让他人在两种都不满意的答案里面选择出所谓的满意答案,比如“明天是踢足球还是打篮球?”或者让别人评价另外一些人的是非,比如“您来评评理,觉得甲做的对还是乙做得对?”在提问的时候,当你提供的选择让对方觉得其实已经不是有助于自己做出判断的时候,这种选择性提问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对方会觉得回答你的提问其实就相当于受到你的挟制甚至逼迫,明明不愿意选择和无法选择,而你却非要强加于人。
      如果限定性问题使用的好,也会产生好的效果。二零一零年,全球最大代工厂富士康的员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发生八连跳的系列自杀案件。在召开的发布会上,记者向富士康的负责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您公司的员工屡屡自杀,您觉得自己在管理上负有责任,还是员工心理素质不高?”在这个提问当中,记者出的这道选择题既做到追问责任,同时也没有忽视员工自身的原因,是相对客观的限定。

小结:
首先,不要问琐碎无用的问题,这会让对方轻视你;
第二,提问时使用的“行话”太,会造成沟通障碍;
第三,目标不清晰,问不到重点是大忌;
第四,当提问脱离情境时,问题会令被提问者摸不着头脑,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要规避;
第五,提问时不够客观也会导致人际沟通障碍;
第六,越姐代庖式的提问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最后,过度或滥用限定性问题的提问,会令周围的人觉得你掌控欲太强,自己时时受到限制。

第九章 演讲

9.1 什么是演讲

演讲的定义: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态势语为辅助手段,面对听众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演讲是一个人沟通能力的体现,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人人都应该重视演讲能力的培养演讲。

演讲对于口语表达的意义:
  在英语国家当中,历来都被广泛利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界人士都常常借助这种方式来同广大群众进行交流。有数据表明,美国百分之九十五点三的中学都开有英语公众演讲教育课,这正是因为演讲对于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和基础性。
  不同于日常的轻松的会话形式,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需要集中地、系统地表达自身对事物的认知与看法,比如一次课堂作业展示、一次项目推广、一次商业谈判。拥有良好的演讲能力,有助于我们自信的表达获得最终的成功。
  一位美国企业家曾经说过,“如果中国的企业家都会演讲,中国企业的市值会增加近 30 倍。”。然而现状却是有将近百分之八十的中国企业家不会演讲。其实任何一个行业本质上都是在销售,演讲是让我们的品牌和产品被市场认知了解的最快的方式,同时也是帮助我们打造自身形象、塑造产品价值最关键的一步。

  • 在整个演讲过程当中眼睛同听众保持接触
  • 身体姿态自然,不因为紧张而做作
  • 能运用基本的手势来强调要点
  • 能运用停顿重复和总结来强调观点
  • 每次演说前确定具体的目标
  • 对听众的需求、忧虑、态度、立场进行分析
  • 在组织思路时,先写下几个主要的论点
  • 特意准备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开场白
  • 演讲的结尾呼应开头,且必要时能够要求听众采取行动
  • 制作的投影片简明扼要,有助于达到演讲的目标
  • 论点论据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助于支持我的主张
  • 把紧张焦虑转换成热情和动力
  • 清楚地叙述观点对听众的好处与利益
  • 热切强烈地讲述观点
  • 事先演练,以免过分的依赖讲稿而集中注意听众的反应
  • 演讲稿只写关键词以免照本宣科
  • 预测听众可能会提的问题,并且准备相应的回答
  • 声音清楚,语速适中,富有感染力
  • 有意识地运用语音声调和语速来表示强调
  • 演讲前检查场地及相应的设施
  • 准备演讲时估计将会遭到的反对意见
  • 整个演讲过程我会充满自信
  • 演讲前检查衣着打扮是否得体

  成功的演讲,必须以流畅的内部语言结构为基础。需要高效整合资料,快速构思语言结构,准确生动地组织词汇和句子,甚至演讲中使用的语言不应该仅仅是准确流利,语音、语速、语调等等方面都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生动表达。要想获得演讲的成功,就要做到有话可说。要做到有话可说,就是要平时积累材料,练习理清逻辑、快速构思的能力。
  演讲是口语表达的形式之一,一个人可以通过演讲来锻炼自己的口才。
  演讲,又不同于其他的口语表达形式,它是比较高层次的口语表达演讲,对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演”和“讲”的关系:
  “讲”为主,“演”为辅。“讲”是讲明道理,诉说对一问题的看法。“演”是借助声音、表情、动作来加强演讲的生动性。
  演是次要的,适当的演有利于烘托气氛、表达情绪,有助于思想观点的传播。但是如果演的过度了,则适得其反。演和讲,二者都要服从于内容,力求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过分强调的所谓的演讲技巧,反而会弄巧成拙。

9.2 演讲的特点

  演讲是在社会实践的直接需求下产生的,具有公共交往的性质。人们在开展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种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必然会要发表见解、提出主张、释疑解惑、抒发感情,已达到说服人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的目的。演讲者是针对现实生活当中的某个问题,运用现实生活的真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图启迪、说服、激励听众,达到让听众接受演讲者的观点,付诸行动的目的。在这种活动中,无论是演讲者主持者,抑或是听众,都会有自己的目标指向和心理定势,都十分重视演讲的实际效益。
  就演讲者来说,当然力图当场感召听众说服听众,达到其预定的目的。就听众而言,从社会价值观念出发,同样也希望从演讲中获得知识的启示。古今中外的著名的演讲都切中了时代脉搏,属于那个时代的声音。
  一场富有吸引力的好的演讲,不仅可以生动地反映生活,提示真理,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同时也可以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演讲活动所发挥的认识作用。
  教育作用、美感作用,正是社会实践的直接需求,具有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二艺术性演讲,为了达到启迪心智感人肺腑的目的,需要借助一些艺术表现方式来创造感染力。思想美文字美语言美形象伟声音没等都可以通过演讲过程体现出来。演讲者要把自己表达的内容运用语言态势等表达方式,利用环境因素,使自己的多种能力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从而产生巨大魅力,是演讲成为一种高级的具有极大美感的有现实价值的口语表达形。式,使听众得到美的享受。三综合性整个演讲活动必须有演讲者听众和二者同处一起的时候,作为演讲者来说,要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达到影响别人说服别人的目的,他就需要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高尚的道德品质较高的语言素质良好的主体形象得体的态势语言演讲正式以上要素构成的综合的实践活动。

9.3 演讲的分类

  1. 从内容上划分
      内容分类是演讲的基本分类方法。
      ①政治演讲。政治演讲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出于某种政治动机的演讲,演讲者通过政治演讲,传达了一定的政治思想政治立场或者政治策略。比如外交演讲、军事演讲、政治宣传演讲等等。
      ②生活演讲。指演讲者就社会生活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风俗现象而做的演讲。
      ③学术演讲。演讲者就某些系统、专门的知识和学问而发表的演讲,比如易中天的《说三国》等等。
      ④法庭演讲。法庭演讲最突出的特征是公正性和针对性。
      ⑤宗教演讲。宗教演讲是指宗教神职人员宣传宗教故事、教规教义的演讲,在特定的宗教场合当中很常见。

  2. 从表达形式上划分
      ①命题演讲。指由别人拟定题目或者演讲范围,经过准备后所做的演讲。特点是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内容稳定、结构完整。它很常见,在各种各样的演讲比赛当中遇到的基本上都是以命题演讲为主。
      ②即兴演讲。即兴演讲指的是演讲者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眼前的场面情境、事物、人物临时起兴发表的一种演讲。比如说欢迎的致辞、聚会的临时演讲、婚礼的祝词等。特点是有感而发、时境感强、篇幅短小。
      ③辩论演讲。辩论演讲是由双方或者是两方以上的人们跟针对某个问题产生不同意见而展开的面对面的语言交锋。目的是坚持真理、批驳谬误、明辨是非。
    比如常见的法庭上的论辩、外交论辩、赛场论辩以及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的生活中的论辩等等。特点是针锋相对、短兵相接。
      这种演讲对演讲者的要求更高了,要有正确的思想高尚的品质,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应变性。

  3. 从演讲的目的上来分
      ①以信息传递为主要目的的演讲。演讲者的立足点是在于使听众清楚明白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不是鼓励或者是煽动。比如说我们常见的各种品牌手机的产品升级换代后举办的产品发布会上,企业负责人发表的这些演讲主要是为了宣传新产品的特点和优点。
      ②以使听众信服为目的的演讲。这种演讲在上述演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使听众清楚明白自己的看法,还要使别人信服。比如说学术演讲常常都是试图使听众信服自己的观点,生活演讲也经常如此。
      ③以激发听众产生某种行为为目的的演讲。这种演讲不仅让听众明白信服,还要在此基础上使听众产生某种行为,对演讲者的要求更高了。
      ④以活跃氛围为目的的演讲。这种演讲目的是为了调节情绪,能使听众在轻松的氛围当中接受演讲者的观点看法。常见的脱口秀节目当中,很多演讲就是这样的,让人们在校生当中被带入了思考。

  演讲的类型多种多样,它的分类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定,但是每次分类都必须同同一角度采用同一标准,这里,我们只介绍了一些基本的分类,探讨演讲的分类,了解各种演讲的性质和特点。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演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人们参加演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9.4 演讲的准备

9.4.1 演讲的准备(1)

  做好演讲没那么简单,很多人把演讲等同于写议论文,有的甚至就是对着稿子的内容照本宣科。这样的演讲注定是要失败的。
  准备越充分,演讲的时候就相对的说不紧张,如果准备不充分,就很可能在现场洋相百出,最终反而适得其反,影响到自己在他人心目当中的形象和地位。
  演讲要做哪些准备呢?

  1. 选择演讲话题。
      选择的标准是适合演讲者、适合听众、适合组织者。适合组织者指命题演讲,组织者给出了题目或题目的范围,当然要围绕这个来展开演讲;适合听众指的是话题要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是他们想听的、爱听的;适合演讲者值演讲者要能够驾驭这个话题,要很擅长这个话题。
      演讲一开始就告诉大家是关于什么的话题引起大家的兴趣,接着举几个例子,大家一听还挺有意思的,不知不觉就被带进演讲中去了。
  2. 分析听众。
      分析听众指的是在演讲前要具体研究听众以制定演讲的战略,准备好话题。要看这次演讲主要是讲给什么人听?听众的相似点有哪些?他们的年龄段大概是什么?他们这群人的痛点是什么?
      也就是说听众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有哪些共同的兴趣等等。最后,要看听众的规模以及他们的态度。只有充分把握的听众的特点,才能够对症下药。在演讲当中准备和他们相关的话题和素材,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发共鸣。
  3. 搜集材料。
      搜集演讲所用的材料要根据演讲的内容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而言,要是适合听众的材料、不同类型的多样化的材料。在话题确定以后、了解听众之后收集整理听众喜闻乐见的材料,决定是否使用视听素材等。准备的材料内容多样化一些,会增加演讲的趣味性。

9.4.2 演讲的准备(2)

  在前面的准备充分之后,我们就可以动笔来写演讲稿了。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的内容和形式。

  演讲稿的作用:

  1. 保证内容正确全面和富有逻辑。演讲稿是演讲思路的整理,可以反复检查修改调整,以确保演讲内容的正确和逻辑的严密。
  2. 可以加强语言的规范性和表现力。在反复的练习当中,会发现演讲的时候有的话语是有语言毛病的,有些可以换个句式和修辞手法,让自己的演讲更加生动一些。
  3. 有助于克服怯场增强信心事先准备好演讲稿,并且对演讲内容滚瓜烂熟,在台上就不会慌了。
  4. 可以帮助演讲者适当的掌握时间。日常说话的语速是两百到三百个字之间,每分钟根据每个人自己的特点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这个范围,那我们在写演讲稿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个速度来估算自己,讲多长时间我就准备多长的演讲稿。

  演讲稿的特点:

  1. 内容要有针对性。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他为了用思想、感情、示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征服听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
  2. 语言要具有可讲性。演讲是要诉诸口头的,写作演讲稿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易说能讲,以此为前提。如果说有些文章和作品主要通过阅读欣赏来领略其中的意义和情感,那么演讲稿的要求则是上口入耳。一篇好的演讲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讲者来说应该要好听。因此,把演讲稿写完之后,最好能够通过试讲或者默念加以检查。凡是你说不顺口或者是听不清楚的地方,比如说太长的句子等等,都应该要修改和调整。要做到音节和谐、上口入耳、语句精炼、通畅易懂。一般来说,演讲稿的句子不宜太长,要谨慎的使用文言和方言词语。在语音方面要避免因为同音词而产生的误解,最好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3. 演讲稿的表达要具有鼓动性。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会有一种激发听众的情绪,赢得听众好感的鼓动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而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如果演讲稿写得平淡无味,毫无新意,即使在现场你演得再卖力,效果也不会好。

9.4.3 演讲的准备(3)

  演讲稿要设计好开头和结尾.
  一场演讲,在你登台之前,观众多数都在低头看手机或者呢和旁边的人说话,怎么开头才能把观众拉到你的演讲上来呢?要唤起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缩短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使二者之间的感情迅速沟通,要试试有效的开头方式,比如调动观众跟着思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办法。
  演讲者一开场就说,请闭上眼睛打开双手,想象一下你们的手中可以放些什么一个苹果或者是钱包。接着他让大家睁开眼睛,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他的回答是的,你的双手中可以放下一个婴儿,他是如此之小,让你忍不住想呵护他。这次演讲的主题是关爱孩子,如果你的演讲主题是出乎意料的内容或者是非常有画面感的内容,不妨也试试这个技巧吧。
  直接抛出一个观众没有注意过的问题。当你第一次面试的时候紧张吗?你小时候曾经被蜜蜂叮过吗?你最后一次采摘水果是什么时候呢?如果你中了五百万彩票,你会干什么呢?
  叙事式的开头也很不错,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内容新奇等等特征,很容易赢得观众的关注,激起他们的兴趣。不过叙事要做到叙事简明扼要短小精悍,不可拖沓;所讲的事情要具有针对性,能够触发听众的兴趣;所叙述的事情要和中心论题密切相关。
  演讲的开头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实物展示开头等等,可以根据演讲主题和内容多样设计。

  演讲的结尾和开头一样重要。好的演讲结尾可以赢得掌声,让听众记忆深刻,回味无穷。演讲结尾的时候,我们一般需要引导听众回顾一下本次演讲的主题。感谢你的听众来聆听你的演讲,同时表达本次演讲的感悟。
  有些演讲的结尾还需要引发听众的思考和认知上的改变,呼吁听众采取行动,不断地强化主题,把演讲再一次推向高潮。
  演讲的结尾要做到:

  • 不能匆匆了事,要耐人寻味;
  • 要激情洋溢,富有鼓动性;
  • 要新颖巧妙,不落俗套简洁精炼;
  • 收拢全文,提示要旨。

  常见的结尾的方式有以下一些:

  1. 总结式结尾。在结尾的地方要总结演讲的内容,能够起到提醒强调的作用,给听众留下完整的总体印象。
  2. 感召式结尾。提希望、发号召、表决心、立誓言、祝喜庆、贺成就等。用这种结尾激起听众感情的波涛,给人以心智的激励。
  3. 抒情式的结尾。这是在叙述典型事例和生动事例之后油然而生的激情,以抒情的结尾言尽而意未尽,留有余韵,给人启迪。
  4. 警言式的结尾。通过引用谚语、成语、警句、诗词等方式来结尾。这种方式,言简意赅,多有韵律,使内容显得充实丰满,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5. 呼应式结尾。与开头呼应,使整篇演讲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结尾方式有很多,更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演讲风格以及契合演讲主题的方式。在写演讲稿的时候,开头和结尾还是要紧扣着演讲主题和自己的表达习惯和风格。

9.4.4 演讲的准备(4)

  制作和使用视觉辅助工具。
  由眼睛通往大脑的神经要比从耳朵通向大脑的神经多上好几倍。
  科学证明,我们经由眼睛所赋予的注意力要比经由耳朵所赋予的注意力多 25 倍。
  假如你想让听众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就要把你所说的内容直观化。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演讲者通过各种视觉媒介来辅助演讲,比如图片、PPT、视频等。
  乔布斯通过独具特色的演讲技巧,自信成熟的台风,成功将苹果产品推广,掀起了追捧的热潮,他对商业演讲中所独创的新颖的风格更是被不少后来的科技创业者模仿。在这些引发轰动的商业演讲中,除了修辞等语言技巧,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乔布斯对于演讲当中视觉辅助的大量使用合理的使用视觉辅助是可以全面提升演讲的效果的。
  现场基本是以全黑的幕布加一块大黑色屏幕作为演讲的背景,乔布斯本人只穿了件普通的黑色罩衫和牛仔裤。这样简化的舞台和穿衣搭配可以排除多余的视觉信息的干扰,让听众专注于演讲中的要点。整套演讲的 PPT 都十分简洁明了。
  在演讲过程当中所使用的 PPT 的图片基本都是相同的,或者是搭配好比例的尺寸,颜色的饱和度也是当颜色选取适当,而且色彩的种类并不多,多数的图片尺寸很大,配文字数比较少,而且字体简洁,字体的大小远小于图片,贴近图片边缘。黑色的 PPT 背景和舞台的整体颜色十分相称。视觉辅助工具除了图片、视频还有图表、实物等。
  图表的运用使大量的数据看起来没那么枯燥。
  总结起来看视觉辅助工具的好处:

  1. 加强记忆
  2. 节约时间,一图胜万言
  3. 强化记忆。使用视觉辅助工具在一个星期以后,听众对演讲内容记忆的比例还高达 50%
  4. 更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思考速度比说话速度快,因此听讲的时候容易走神儿,视觉辅助工具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也可以使演讲更加有趣
  5. 可以帮助控制演讲者的紧张情绪。展示视觉辅助工具,就要做有目的的身体活动,从而不分散注意力,就可以让身体释放一点紧张的情绪。

  使用视觉辅助工具时,要注意的问题:

  1. 不能够喧宾夺主。视觉辅助工具是演讲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每个句子和观点都需要,否则听众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它吸引了,演讲就成了一种伴随的配音了
  2. 制作的原则是简单明晰,如乔布斯的范例。

9.4.5 演讲的准备(5)

  态势语,又称体态语,它是一种利用表情、手势、身姿等非语言因素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言语辅助形式。
  它是有声语言的补充,可以辅助有声语言,使有声和无声二者彼此互补相得益彰,让演讲得到完美的体现。演讲当中,设计什么样的态势语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应该是演讲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应该是和有声语言相协调的。
  演讲当中需要注意的常见的态势语表达如下:

  1. 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可以表现出更多的无声语言。透过眼神可以知道对方的心理状态。演讲的时候,我们的目光应该遍及全场,不能够指定在一个方向或者是角落演讲时候的目光,应该准确真实自然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才能够赢得听众的心领神会。
  2. 面部表情。表情是人们内在情感的表现,它通过面部来表现。面部表情可以准确灵敏地反应出人们的种种情绪。一般而言,当我们表现出严肃愤怒疑问忧愁的时候,面部表情往往表现出肌肉绷紧、眉头紧缩,当表现出一种平和和蔼可亲,想要取信于理解友善的情感的时候,面无表情,往往表现出一种疏松的状态。
  3. 手势。可以使人的情感形象化具体化,比如两个手平端,向上挥动,往往是号召人们行动起来;举起双拳在空中晃动,往往是号召人们起来斗争和奋斗;单手向前伸,眼睛看着掌心,掌心向上做小范围的平移表示肯定;要表示否定和厌恶的内容的时候,方向往往是向下的。指示方向、表示形状大小,在演讲当中都可以使用,但是手势动作的区域都是在肩和腰之间这个区域,表示号召的时候可以往上在肩以上的部位啊,表示否定和厌恶用的比较少。
  4. 身姿。身姿语包涵了站姿坐姿和行姿。演讲当中主要用到的是站姿,正确的站姿应该是全身站立,头部保持直立。站立的时候,两个脚自然分开,距离和肩膀同宽,女性可以把两脚合拢。双手轻松的下垂,靠在身体的两侧,脚后跟站稳,重心放在右脚上,这样给别人一种精神的和自然的感觉。
  5. 服饰和形象。演讲对于服装的基本要求是整洁大方、庄重朴素、轻便协调、色彩和谐,根据不同的场合呢,可以自己调整。对于饰品,我们要避免叮当作响的手镯或者是任何闪光的东西,这些会分散听众对演讲内容的注意力。总体形象要做到得体大方。在演讲中,关照各个方向的观众,用手势来辅助演讲。
  6. 编辑摘要。编辑摘要,对于演讲稿的写作和记忆都很有帮助,包括以下步骤:
    ①写出要点和次要点
    ②列出结构提纲
    ③摘录出重要材料的关键性信息
    ④提示词和标记
    编辑摘要,帮助我们确定演讲的重点和中心内容、理清思路、把握演讲的逻辑架构,挑选典型的材料帮助我们论证。在记忆演讲稿的时候,我如果拿着摘要来记会大大的提高记忆的效率
  7. 前面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完了,接下来要做的是反复演练。演讲稿写好之后,上台演讲之前需要大量的全面的练习,包括以下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①熟悉内容,不要去纯粹的背稿子,要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边念边记,以至于这个内容烂熟于胸才行。
    ②强化声音,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上要多下点功夫去琢磨,使自己的演讲更加生动。
    ③体态的表达。对着镜子好好的雕琢一下自己的态势语,要做到自信大方,从容不迫。
    ④视觉辅助物的运用。运用准备好的视觉辅助工具是不是特别恰当、特别到位,在操作的时候要非常的熟练,图片的翻动,或 PPT 的翻页要和演讲内容配合无间,这个是要反复演练的。
  8. 熟悉演讲环境。熟悉环境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紧张的情绪,可以提前去熟悉一下现场的环境。我们一般都不太习惯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我们习惯的是一对一的聊天,而当面对多人讲话的时候就超越了我们的舒适区,焦虑就因此产生了。从心理学上来说,人们在面对危险的时候,大脑通常有两个反应机制:战斗、逃跑,而我们站在舞台上的时候也会把舞台当做一个面临的危险,也会同样的启动这两个机制。要战胜恐惧,可以先到现场,对演讲时的空间环境提前熟悉,从而免去对环境的恐惧心理。另外在演讲当中,演练的时候还要注意把握最佳的空间距离,演讲空间距离的确定对演讲的成功有很大影响。到了演讲的现场,就可以根据听众有多少听众大概是怎么做的,可以确定你的演讲位置了。
    ①如果场地比较大,应该尽量的靠前一些,适当的变换下你的站姿。这样的尽量的自然轻松一点,不要站的太正规太僵硬的,否则很容易强化距离感,很多的演讲视频当中,这些演讲者都会做到这一点。
    ②如果是有讲台的场地,那就不要像做报告似的,总是站在讲台上,因为讲台本身就把你和听众有意识地隔开了,如果还是老站在讲台上面,非常板正,那么这种距离好像又多了一层,让人觉得好像跟与己无关。如果是演讲比赛,选手非常多,到了后来大家都听得昏昏欲睡了,这个时候可以试着走动一下,站到讲台的一侧,甚至可以走到讲台前面去向听众提问,只要做的很自然就行了,走动幅度不宜太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的。

第十章 所谓会说话,就是懂幽默

10.1 冷场时,就运用幽默

  一看到幽默,我们就会想到滑稽搞笑。虽然幽默和搞笑能让人开怀大笑,但是二者有本质的不同,搞笑是浅博的逗乐,幽默则是智慧的闪现。
  人们大都喜欢有幽默感的人。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生动最实用的共同方法。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机智风趣、谈吐幽默的人往往拥有更多的朋友,和一个面露微笑幽默风趣的人相处,我们会有一种轻松感,精神愉快,彼此气氛融洽,沟通起来更加愉快。与不苟言笑、面带怒容、言语乏味的人在一起,我们往往会感到压抑沉重,不自觉地敬而远之。

  1. 与我接触的人都说我是一个开朗的人
  2. 老师很欣赏我的口才,因为一个会说话的人将会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在一些严肃的场合,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我也会适度的开一些玩笑
  4. 我常常看相声小品喜剧漫画以及其他一切可笑的艺术形式
  5. 我经常收集一些好笑的故事,有趣的故事
  6. 我常常把一些有趣的事讲给朋友同事和家人听
  7. 我善于用开玩笑的方式来表达一些我难以说出口的话
  8. 我善于利用玩笑来提醒别人记住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9. 当别人讲笑话,我看见一些开心的事,我会真诚地随着他们一起大笑
  10. 当我处于尴尬难堪的境遇时,我能用自嘲的方式来化解窘态
  11. 我认为心情愉快,能提高工作效率
  12. 我认为幽默能化解许多人世间的矛盾,当我笑的时候,别人就难以对我发脾气
  13. 就是我独自一个人,当我想起好笑的事情的时候,我也会笑出声来
  14. 偶尔我会突发奇想,做出一些可笑的事情
  15. 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用幽默来寻找自信,激励自己战胜挫折的勇气

  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彼此都进行不下去的话题,这就是冷场。实际上生活中有很多人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提出的一些话题经常不能引起别人的兴趣,或者人们不愿意对此作出反应,这样就导致了冷场。他要么会选择沉默,要么会用一些含糊的理由搪塞你。
  生活中与人交流一定要学点幽默的方式和方法,在遇到冷场的时候,幽上一默,可以让你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10.2 “自黑”,幽默的最高境界

  “自黑”,又称自嘲,是当一个人有了过错,受到别人过分的嘲讽时,通过“自毁形象”来化解尴尬的一种手段。
  自黑是幽默的一种,它其实就是让听众知道我对大家是坦诚的,通过放下身段,巧妙地把自己开涮,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调动现场的气氛,让自己博得满堂彩。
  许多娱乐圈的明星或是拥有讲话技巧的人,往往都懂得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自黑来化解自己的尴尬,实现用劣势向优势的逆袭转变。
  杨幂演唱《宫锁心玉》的主题曲《爱的供养》,有人吐槽她的嗓音嗲、难听,更有人编了个段子放到网上来讽刺他“你们不要再黑杨幂了,我的命都是她救回来的,我因为一场车祸昏迷了三个月之久,有一天,护士打开收音机,里面放着《爱的供养》于是我爬起来把收音机给关了。”。对此杨幂也特意发微博回应称“每一天,都希望自己能过的开心,过的有意义~比如没事做的时候,就想唱唱歌,救救人什么的……”,幽默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发起者的话题中就地取材,将尴尬不知不觉的转移给了对方。当然,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也顺利地从杨幂唱歌难听,变成了杨幂霸气回应抨击者。杨幂打了一个漂亮仗,为此好多人被杨幂机智的反击折服,纷纷路转粉。自此以后,许多公众人物更加喜欢用自黑来吸引大众的视线。比如湖南卫视的主持人,欧弟经常调侃自己的身高和长相,却反而赢得了许多观众缘。
  其实,对于敢于自黑的人绝对是拥有一颗强大内心的人。自黑者往往拥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以黑自己来取悦身边的朋友。自黑的本意并不是真的黑,而是在传达一个态度,我不会惧怕任何人对自己有恶意或者善意的抹黑。另外自信的自黑还体现了一种人际交往的大智慧,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喜欢真实的感觉。比如有些人对外界表现的自己很高大上,大家就会觉得你特别装,若是你真的出点丑,大家反而会觉得你很接地气,觉得与自己有相同的地方,当然就更愿意与你交流交往了。
  自黑者运用的是一种化攻击为赞美的有效手段,是别人对你恶意攻击,你努力接住,而不是把这种攻击反击回去。这样大部分的人都会对你表示赞许,认为你大度性格好等等,当然,你反其道而行之的态度也会吸引更多人与你做朋友。所以生活中一个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避重就轻的自黑来迎合对方,让事情变得既好笑又不失分寸。假如一个人开自己的玩笑,并且也不会建议别人加入自己的玩笑,大家都把这些讽刺的话当成玩笑,谁都不会当真,又很开心,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自黑者也因此而拥有了好的人缘好的。

10.3 如何运用幽默式批评

  大部分人除非特殊情况,不然是不会轻易的去批评别人的。所有人也都不喜欢被别人批评,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可能会因为有意无意的言行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说出不恰当的话或做错事。
  在日常交际中,你不可避免地会发现别人的错误或者缺点,如果不及时指出,可能会导致他犯更大的错误,自己可能也会因为没有及时指出别人的错误而内疚。因此与人交往批评是必要的,而且要及时。不过有句老话讲情愿唱白脸也不愿意唱黑脸,可见生活中最难说的话之一,就是指出他的错误,批评他人。如果是对自己的下属扳起脸来教训他,他心里肯定会非常不服气,觉得你不近人情。若是对比你地位高或者是你的上司批评或者是提意见,更要注意选择一个好的方式。如果采用隐晦的批评方式,被批评的人可能不明白你批评他的真正用意;但若采用过激的批评方式,可能会导致被批评者有逆反情绪,觉得你不给他面子伤了。他的自尊心不仅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反而会让彼此的关系恶化。
  而聪明的人总是会运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批评,给别人一个台阶下,从而软化自己批评的锋芒。
  小杜是一个时尚主编,由于他经常跟一些女性打交道,所以特别注意批评人的分寸。一次一位编辑拿着自己设计的所有文章的标题形式和内容去见他问他自己这样写标题行不行。小杜看了一会儿稿子,不停地用它做扇风的动作。那个编辑好奇的问,“主编,您是不是觉得屋里太热了?”小杜回答他说“不是的,我有一个一见到熟人就紧张的毛病,要不停地扇风才能缓解紧张。我从你设计的标题上看到了许多熟人的面孔,所以不得不不停地扇风。”。听了小杜的话,那位编辑不好意思地退出了他的办公室,又重新设计了标题的内容和形式。小杜正是运用了这种幽默的批评方式及批评了编辑的设计,没有新意,又给那位编辑留了面子,不至于由于被批评而产生不好的情绪影响接下来的工作。
  其实生活中懂得用幽默来批评他人的聪明人处处可见,比如在公众场合,一个人踩了另一个人的脚却毫无反应,被踩的那个人就会以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说声“对不起,我的脚硌到你了。”幽默的回答不仅从反面提示了他的错误,更唤醒了对方,让对方减少被攻击的感觉,从而主动道歉。
  公交车上一个小伙子坐在孕妇专座上面,而孕妇却在旁边被人挤,另一个会说话的年轻人在他面前故意大声的念“乃父专座”。小伙子更正说“错了,是孕妇”,年轻人就立即笑着说“孕妇在这儿呢”,拐弯抹角地把批评的意思间接化,能让他更容易接受。
  在上火车的时候,人们使劲往前挤,你此时大喊道“别再挤我了,再挤我就成人干了。”。虽然你说出了自己的委屈,表达出了强烈的不满,但大家会被你夸张的语言给逗乐,并且意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
  幽默的批评他人其实就是在批评他人的时候,让批评的语言变得力气不足而诙谐有余,因为幽默的语言往往会伴有夸张反问以及与现实有很大出入的语言,这样就会把回答中攻击性的含义虚幻化了,让对方感到这并不是一种很认真的批评,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评意见,你就会把批评这个本身带有很大锋芒的语言软化了。
  在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非常复杂,随时随地都会存在许多因素刺激你在批评他人时说出过激的言语,但是这样就会给别人留下不愉快的回忆,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因此不妨试着在愤怒发作之前用幽默的语言来宣泄软化你批评的锋芒。这样你在批评他人时也能够拥有好人缘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

10.4 用幽默捍卫自己的尊严

  与别人交流的时候,难免还会遇到一些野蛮无理的人对我们进行斥责和羞辱。很多人都会选择骂回去,以此来捍卫自己的尊严,甚至会打回去以彰显自己忍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态度,但是急于回击别人的无理损失最多的是你自己,而不是那个羞辱和斥责你的人,因为如果你以自己的无力回击别人的无理外在的表现也是低俗野蛮的,这样就会破坏你原来在他人心目中塑造的良好形象,严重的将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面临危机得不偿失。其实面对一些傲慢无礼的人,最好的反击方式就是幽默举一个生活场景中的例子。
  多多今年十岁,但是在数学上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有一次多多跟着她的妈妈去一个朋友家里玩。恰巧那个朋友家有一个比自己大几岁的哥哥正在做数学试题卷。多多见那个哥哥写了半天,也没有写出正确的答案,出于好奇就瞄了一眼试卷。不一会儿,他就报出了正确的答案,在场的人全都惊呆了,大家纷纷夸赞多多聪明,那个男孩看自己被一个比自己小的人比下去了,就很不服气地讥讽道“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不一定有用”,没想到多多回答道,“那哥哥,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肯定很聪明了”,惹得满屋子的人都哄堂大笑,那个讽刺多多的少年也羞红了脸。多多,正是借用了少年的话来反击,表面上礼貌风趣的夸奖了那个少年,实际上是暗讽他现在很笨,巧妙地把少年抛来的讽刺又还了回去。
  生活中,许多人运用幽默来反击他们的无理,得到了比直接反击更有力的效果。许多名人演说家也将幽默作为自己反击他人的力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没有成名的时候去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他与一位女士坐对面,出于礼貌,他说了一声“您可真漂亮”,没想到那位女士却高傲讥讽道“可惜我没有办法同样来赞美你”。马克吐温回答说“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句假话就行了。”。那位女士听了马克吐温的话,羞愧地低下了头。
  马克吐温表面上赞同女士对自己的侮辱,实际上是借那位女士的话反击了她,所以懂得说话艺术的人永远不会直接用一些侮辱性的语言来反击。无礼让自己落下一个素质低的把柄,运用幽默的话间接地回击他人,既表现出了自己的大度,又能让自己的反击效果成倍增长。
  其实说话幽默的人并不是天生就具有幽默感,幽默感不会不期而至。
  幽默源于生活,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形成的。

10.5 幽默,高超的沟通艺术

  幽默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人们适应环境的一种特殊语言工具。
  有些人其貌不扬,却由于富有幽默感而获得了许多俊男靓女的青睐,拥有了美满的婚姻生活。而有些人资质平平,没什么过人之处,却由于自己的风趣幽默收获了周围人的喜爱,仿佛好运气也总是围着他转,升职加薪更是水到渠成;还有一些人在面对一些尖锐的问题的时候,明明处于劣势,却能够运用幽默轻松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令他人对其刮目相看。
  婚礼中赵经理想出了一个难题,想考验一下小段,借互相敬酒的时机,就问道“段经理,大家都说你非常聪明,有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我想让你帮我解答一下,我媳妇儿跟副总媳妇儿是表姐妹,你说到底是副总媳妇漂亮还是我媳妇漂亮呢?”。此话一出,大家心里都偷着乐,因为回答哪个漂亮或者哪个不漂亮都不行。大家以为这下可难倒了小段,都等着看他当众出丑,可是小段却自信地回答说“漂不漂亮,我说了不算,他们的老公才最有发言权”,赢得了满堂喝彩。
  一个拥有幽默感的人跟别人谈话可以让他人感觉到轻松、快乐,可以瞬间拉近与谈话者之间的距离。幽默可以在你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困境时淡化自己的消极情绪,采取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方式去处理这些问题和烦恼。幽默更可以化解尴尬,促使自己机智而又敏捷地解决与他人的矛盾。由此可见,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实用的沟通技术。卡耐基曾经说过,关于沟通除了词汇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话变得有趣味。
  怎样提升幽默感呢?

  1. 要培养乐观自信的处事态度。幽默与乐观,自古以来就是孪生姐妹,一个可以在不顺心的境遇中保持乐观心态的人,往往能在这些逆境中发现一些戏剧性的因素,当然言语就会充满趣味。生活中好多人往往由于不自信,遇到好笑的事情,错失了与大家分享快乐的机会,当然幽默也就与你擦肩而过了。而自信的人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即使是说错了也无所谓,关键是他能够及时的说出自己的幽默话题,在自娱中与他一下。
  2. 经常利用幽默的资源,有句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你就要从心里接受和喜爱具有幽默感和爱讲笑话的人,并经常和这些幽默的资源混在一起,比如和幽默的人交往、向一些幽默的人学习记住他们的经典话语、经常看一些笑话、搞笑视频、娱乐节目,会对提高自己的幽默感有很大的帮助。
  3. 多多运用实践经验进行锻炼,有了理论,只有积极的实践才能让自己记忆更深刻,表达更流畅。平时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拿爸妈、爱人等关系比较亲密的人做陪练,茶余饭后幽上一默,刻意培养自己幽默的细菌。而一旦有了合适的语境,就要毫不犹豫的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用起来,并要注意与时俱进,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幽默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