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总结

前言

本文不再更新,适用版本为 2018 年全国Ⅲ卷


默写易错句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众女嫉余之眉兮,谣谓余以善淫
  • 郁邑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屈心而抑志兮,忍而攘
  • 何方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 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扪参历井仰息,以手抚坐长叹
  • 臧否,不宜异同
  •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 各抱地势,心斗角
  • 玉石,金块珠
  • 秦爱纷奢,人亦其家
  • 钉头磷磷,多于在之粟粒
  • 奈何取之尽铢,用之如泥沙
  • 定乎内外之分,乎荣辱之境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 匪我期,子无良媒
  • 女也不爽,士其行
  • 言既遂矣,于暴矣
  • 淇则有岸,则有
  •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
  • 山川相,郁乎苍苍
  • 寄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余则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 人生如梦,一江月
  • 浮光跃金,静影沉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四周星
  • 山河破碎风飘,身世浮沉雨打萍
  • 恐滩头说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弦惊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勤为探看
  • 荡胸生云,决眦入归鸟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 澹澹,山岛竦峙
  • 当余之从师也,负行深山巨谷中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
  • 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
  • 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 不宜妄自薄,引喻失义
  • 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遥想公当年,小乔初嫁了
  • 噫吁嚱,危乎高哉
  • 飞湍瀑流争喧,砯崖转石万壑雷
  •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
  •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默写易忘句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绿云扰扰,梳晓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 必能漏,有所广益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理解性默写

1. 《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 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 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元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赢得仓皇北顾”。
4. 《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 李白《蜀道难》中“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6. 杜牧《阿房宫赋》中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7. 《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8. 严格的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识。
9. 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0. 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成语

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按图索骥: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
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没头没脑:毫无线索或没有根由
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曲终人散: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有消亡的一刻,曲子停息了。人也就都散了。或比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庐山真面目: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不可理喻:形容蛮横或固执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拍案而起:形容非常愤慨
利令智昏:因贪利而失去理智,不辨一切
河清海晏:比喻天下太平
汪洋恣肆: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
激浊扬清: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
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
双管齐下:比喻做一件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慷慨解囊: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
雨后春笋: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大音希声: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三令五申:多次命令和告诫
朋坐族诛:指诛连治罪,残酷镇压
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
目光如豆: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焚琴煮鹤: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荒诞不经: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
荒谬绝伦:没有比这更荒唐更不合情理的了
荒诞无稽:十分荒唐,不可凭信
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
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迫不及待:形容心情急切
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
拍手称快: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
拍案而起:形容非常愤慨
抱残守缺: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
山高水长:比喻恩德深厚
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泥沙俱下: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
风雨如晦: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天花乱坠: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文言文

实词

①《师说》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动词·喜爱
译文: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②《六国论》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动词·爱惜
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它们的国土。
③《过秦论》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动词·吝惜
译文: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④《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动词·爱慕、欣赏
译文:我唯独欣赏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⑤《诗经·邶风·静女》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通“薆”,隐藏
译文: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风雨不动安如山。
形容词·安稳
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
②《六国论》
然后得一夕安寝。
形容词·安逸、舒服
译文:然后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比喻短暂的时间)。
③《信陵君窃符救赵》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
译文:公子解救人危难的精神在哪里?
④《鸿门宴》
君安与项伯有故?
疑问副词·怎么
译文:您怎么会与项伯有交情呢?
⑤《季氏将伐颛臾》
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译文: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①《荆轲刺秦王》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蒙受、遭受
译文: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了八处。
②《屈原列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介词·表被动
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
③《屈原列传》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动词·通“披”,披散
译文: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④《涉江》
被明月兮佩宝璐。
动词·通“披”,穿
译文: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

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加倍
译文: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了。
②《鸿门宴》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动词·通“背”,违背
译文:希望您详细(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忘恩的。

①《琵琶行 并序》
自言本是京城女。
本来、原来
译文:(琵琶女)说,(她)本来是住在京城的女子。
②《种树郭橐骆传》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树干
译文:摇动它的主干并观察它稀疏还是稠密。
③《<指南录>后序》
今存其本不忍废。
稿本、诗稿
译文:现在保存着它的底稿,不忍心扔掉。
④《论语·学而》
君子务本。
根本
译文:君子应该是以做人之道为本。
⑤《伶官传序》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推究本源
译文:或许探究他的成败的根源,都是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①《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以鄙远。
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译文: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②《为学》
蜀之鄙有二僧。
名词·边远的地方
译文: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僧人。
③《孔雀东南飞 并序》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轻贱
译文:我人低贱,东西也不值钱。
④《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
见识短浅
译文:先帝(刘备)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①《木兰诗》
可汗大点兵。
军队、士卒
译文:可汗大规模地征兵。
②《过秦论》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兵器
译文: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
③论积贮疏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战争
译文: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匮乏。

①《吕氏春秋·察今》
病万变,药亦万变。
疾病
译文:疾病千变万化,用药也随之变化。
②《论语》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担心、忧虑
译文: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③《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有病、患病
译文:蔺相如每到上朝的时候,常常推说自己生病了而不去 。
④《捕蛇者说》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困苦不堪
译文: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事,那么我早就困苦不堪了。

①《石钟山记》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
细看、观察
译文:经过慢慢的观察,(我发现)原来山下都是石洞,不知道它的深浅。
②《赤壁之战》
向察众人之意,专欲误将军。
详审、细究
译文:刚才我查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
③《屈原列传》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洁净的样子
译文:人们之中又有谁愿意让洁白的自身,接触到污秽的外物呢?
④《陈情表》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
译文:以前的太守名逵考察推举臣为孝廉。
⑤《齐恒晋文之事》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看得清
译文:眼光敏锐足以看到秋天鸟兽生长的细毛的末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草。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
名词·朝廷
译文: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
②《蜀相》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名词·朝代
译文: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
③《阿旁宫赋》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译文: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国的宫人。
④《秦晋崤之战》
先轸朝,问秦囚。
动词·拜访、拜见
译文: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
⑤《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动词·上朝、朝见
译文:蔺相如每到上朝的时候,常常推说自己生病了而不去。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动词·通“增”,增加
译文:这样便可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②《琵琶行 并序》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副词·曾经
译文:同样都是沦落世间的人,既然相逢,无论先前是否认识,都会同病相怜,同声相应,那又何必在意是否相识呢?
③《信陵君窃符救赵》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却”
译文:现在我就要死了,侯生却没有一句半句话送我。
④《愚公移山》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译文: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丘都不能削平。

①《石钟山记》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动词·乘坐
译文: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
②《涉江》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动词·登上
译文: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不已。
③《陈涉世家》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量词·辆
译文:战车有六七百辆,马千余匹,士兵万余人。
④《过秦论》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介词·乘着
译文:凭借有利的局势,就着这种便利,支配割裂天下,分割掠夺江山。
⑤《秦晋崤之战》
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古代兵车一辆叫一乘,这里用作名词,指兵车
译文: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一跃而登上战车。
⑥《论积贮疏》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动词·相连、相依
译文: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匮乏。

①《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
连词·如果
译文:如果我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两地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很高兴地召见我。
②《六国论》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副词·实在
译文: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啊。
③《愚公移山》
帝感其诚,命令娥氏二子负二山。
形容词·真诚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
④《谏太宗十思疏》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真诚的心意
译文:原因是(帝王)在处于危机忧患之中时,肯定会付出最大的诚意来优待手下的人才。

①《苏武传》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名词·台阶
译文: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
②《五人墓碑记》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动词·修治、整理
译文:就清理已废的魏阉生祠的旧址来安葬他们。
③《陈情表》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动词·任命官职
译文: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任命我做太子洗马。
④《左忠毅公逸事》
手长镵,为除不洁者。
动词·清除
译文:用手拿着长镵,装作打扫垃圾的人。
⑤《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动词·逝去、过
译文: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

①《木兰诗》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动词·告别、辞别
译文:早上告别爹娘离家,晚上住宿在黄河边。
②《鸿门宴》
大行不顾细谨,大理不辞小让。
动词·计较
译文: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
③《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
婉言道歉
译文:秦王害怕他将璧弄碎,于是婉言道歉。
④《送东阳马生序》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名词·言辞、文辞
译文:写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信中)言辞十分顺畅透彻。
⑤《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疾夫舍曰欲知而必为之辞。
借口、理由
译文:君子痛恨那种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做法。
⑥《秦晋崤之战》
使皇武子辞焉。
动词·告诉
译文:(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
⑦《屈原列传》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文辞,这里指文学
译文:楚国出现了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辞,凭着辞赋好而被人称道。
⑧《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
古代的一种文体
⑨《赤壁之战》
近者奉辞伐罪,旌糜南指。
言辞,这里指命令
译文: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
⑩《琵琶行 并序》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推辞
译文: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①《师说》
尤且从师而问焉。
跟随
译文: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②《琵琶行 并序》
弟走从军阿姨死。
动词·参与
译文:兄弟参军去了,当家的阿姨也死了。
③《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动词·听从、顺从
译文:我听从他(指给我出点子的那个部下)的建议,大王您也赦免了我。
④《过秦论》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名词·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
译文:因此,军队离散,盟约解除,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
⑤《桃花源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介词·表示地点,相当于“自”“由”
译文:看见捕鱼的人,于是非常惊讶,问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⑥《鸿门宴》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从
译文:沛公(刘邦)第二天率领百余人(骑马而来),拜见项王。

①《石钟山记》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副词·大概
译文: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
②《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形容词·通“怠”,精神困倦而无所得
译文:学习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变得精神困倦而无所得。
③《梦溪笔谈》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副词·几乎、近乎
译文:永嘉的山山水水几乎都已经玩遍了。
④《庄子·秋水》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危险
译文:我如果不是到了你这里,就危险了。

①《木兰诗》
当窗理云鬓。
面对、向
译文:坐在窗前梳理头发。
②《鸿门宴》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抵挡
译文:您(指沛公)觉得大王您的士兵勇士足够来抵挡项王吗?
③《促织》
惴惴恐不当意。
符合
译文:心里害怕不合县官的心意。
④《捕蛇者说》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抵,相抵
译文: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可以用蛇来抵他们的租税。
⑤《过秦论》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在……的时候
译文:在这个时候,是商鞅辅佐秦孝王。
⑥《指南录<后序>》
北邀当国者相见。
动词·主持、掌管
译文: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
⑦《蜀道难》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占据、把守
译文: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⑧《赤壁之战》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应当
译文:诸位将士官吏胆敢有再次提议投降于曹操的人,与这个奏案(的后果)相同。
⑨《苏武传》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动词·判处
译文: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
⑩《孔雀东南飞 并序》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赢取。
副词·必定、一定
译文:我不久就会回来,回来一定娶你。

①《游褒禅山记》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道路
译文: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
②《鸿门宴》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动词·取道
译文:从郦山下来,选择了通往芷阳的小路走。
③《陈涉世家》
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正道
译文:讨伐没有道义、施行暴政的秦国。
④《论语》
道不同,不相为谋。
志向
译文: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⑤《送东阳马生序》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我因此把我学习时的困难告诉给他。
⑥《师说》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里指风尚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⑦《师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理、规矩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⑧《论语》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名词·主张、学说
译文:(自己的)主张已经行不通了,(自己)早已是知道的。

①《劝学》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获得、具备
译文:善心累积自然成为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感到心神安定,这是做圣人需要具备的条件。
②《促织》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与“无”一起,表示“莫非”、“岂不是”
译文: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这画)莫不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③《石钟山记》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能够、可以
译文: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
④《捕蛇者说》
故为之说,以

任务驱动型作文

范文

教学中的功利思想要不得

近日,一就读于某小学的友人之子谈起其在班上受到奖励之事,着实令我夸奖了他一番。谁知他竟说:“两角钱的奖励太少了,还不够买个冰淇淋!”原来,他们的老师为了在期末考试排名中竞得好“成绩” ,便采取奖优罚劣的方法来“鞭策”学生,规定:凡是在单元测验中考90分以上的学生,每次奖2角钱;未达分数线者则共同负担奖金的出资。于是,学生们纷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谁也不愿去作那无谓的“奉献” 。这么一来,好了“尖子” ,次次喜气洋洋;却苦了“差生” ,次次测验都成了“债务人” 。 无独有偶。日前,我有幸听了一教师上的公开课。课中,授课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发言的方法令我始料未及。她举着几包铅笔对八九岁的学生说:“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奖品,同学们要积极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回答对了的同学,下课后到老师这儿来拿奖品啊!”真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老师的提问未说完,齐唰唰地,班上有过半的小手举得高高,但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却不见得高。 功利思想感情如此冠冕堂皇地进入课堂教学令人担忧。首先,课堂教学中的功利主义思想教育有悖于教育目的和规律。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学校,其所施行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得到发展,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素质教育。如果在教学中渗透功利思想,会使学生,尤其是那些被视为“差生”的学生望而生畏,厌倦学习,稍有不慎,就在“利”前一败涂地,从而背上沉甸甸的心理负担。为了打破这一负担,寻求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很可能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破釜沉舟,铤而走险。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心理残缺的“人才” ,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其次,课堂教学中的功利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因缺乏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对附着于正当途径中的不良手段往往辨认不清。接受教育时,他们会不加甄别地全盘接纳。无形中,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干什么事都要沾“利”的种子。久而久之,学生便变成缺乏人情味、唯利是图之辈,一旦无“利”可图,哪怕父母之命也恕难从命、斤斤计较了。这样的学生,还能健康成长吗? 再次,课堂教学中的功利思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并不是靠“功利”来调动的,而是靠教师的亲和力来引导、调动。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陶行之所说的那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如果教师一味以“功利”来诱导学生,学生为了“功利”而不加思索地胡乱作答,既不能开启他们的心智,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丧失求索思考的信心,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又从何谈起呢? 是故,教学中的功利思想要不得。

范文来自校长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