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训练280法》书摘


播音主持训练 280 法/闻闸编著 . —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7
ISBN 7-81004-804-X


第一篇 语言表达基础训练

  语言表达基础训练共有三个部分。
  这一篇里涉及到所有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共同规律。这些基本要求将与各种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体裁结合,才能形成具体某一篇播音创作或主持表达的样式。
  进行这些训练,可以使用词、词组、句、段,也可能要使用某一内容、某一体裁的整篇文稿。重要的是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形成正确的方法,最终要做到习惯成自然,开口便是。

第一章 发声吐字训练

  这一章所讲的训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发声,二是吐字,三是普通话的要求。其中还有发声与吐字的关系,吐字与普通话发音准确的要求。
  通过训练,发声能够持久、稳定、通畅、相对松弛;吐字能够正确、清晰、圆润、悦耳、灵巧自如;与此同时,普通话语音也更准确、清晰。
  训练要有步骤地一步步进行,不能贪快,功夫和能力的获得没有捷径;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断断续续会事倍功半。要做明白的训练者,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别练了这又忘了那。
  特别注意播音工作与发声吐字的训练不能混为一谈,训练应该单独开辟时间进行。练到一定水平,才能带到实际播音主持当中。

1 呼吸练习的准备

  人发出语音时,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声带是发出声音的振动体。呼吸是发声控制的关键。为发声而练习呼吸,是基本功。
  呼吸的准备状态:
  一、心理准备
  呼吸是身体的训练,练习呼吸的时候人的心态要稳定,心情要平静。人的精神要饱满,要处于积极状态。
  二、姿势准备
  坐姿:
  坐椅子或者凳子的前二分之一,以利于两脚能够踏住地面,上身能够直立。
  站姿:
  两脚与肩同宽,两腿站直,平分重心。脊椎竖直,不驼不塌不扭;在头顶正上方有向上找一个尖状物体的想像。两肩自然下垂。
  无论坐姿还是站姿,头部要端正,向上竖直,不偏不倚,略颔首。

2 为发声而吸气

  吸气是发声的前提,吸气之后才会呼气,呼气才有可能发出声音。
  吸气要领:
  两肩放松,自然下垂。
  口鼻同时进气,吸到肺底。气吸入时,后腰部要撑开,为吸入的气息提供存储的空间和控制的区域。
  有一种说法叫做吸气的时候“两肋开”,实际上两肋要比后腰高一些,两肋开的概念是不正确的。实际的控制部位不能是两肋。
  正确发声的吸气需要后腰部位撑开,这是吸气的重要要领。后腰部位,也就是盆骨上方可以撑开的部位。如果还不能理解和找到正确的位置,可以笑一笑,笑的时候腰部一弹一弹胀开的部位,就是吸气时要稳定撑开的部位。当然,要真笑,别假笑。假笑不能找到正确的部位。
  气吸入时,小腹有肌肉“站立”的感觉。是指小腹的腹壁肌肉稍有紧绷,不是向内瘪进去,也不是向外凸出来。所谓“站立”,就是小腹肌肉不赘软,能够靠肌肉的一定硬度立住。
  吸气后不要立即放松,稍停若干秒,体会一下后腰的部位和小腹的“站立”。
  吸气不能抬高肩膀,吸气不能胸部起伏。如果发生这样的现象,就要放松重新进行练习。
  辅助练习:
  到花园吸闻花香,寻找沁人心脾的感觉。
  到食堂吸闻饭菜香味,寻找吸入肺底的感觉。
  向上抬较重物体,寻找后腰与小腹用力之处。

3 呼气相对保持吸气时的感觉

  自然的呼气状态没有呼气控制,顺其自然。
  为播音和主持说话的呼气就要有所控制。要让呼气平稳、持久、均匀,强弱随人的意愿。
  呼气要领:
  吸气肌肉群在呼气时成为制约呼气的力量,也就是呼气时保持着吸气的感觉,用吸气的感觉来控制呼气的力度。这实际上就是说,吸气的感觉是控制呼气的钥匙。
  呼气是发声动作,控制的难度较大。
  不是用胸来控制呼吸,胸部要放松。不是用脖子来控制,脖子也是放松的。
  腰部的控制十分重要,要防止腰部控制位置在练习时悄悄地变高,时刻注意保持正确的位置。
  男子呼气在 60 秒以上,女子呼气在 45 秒以上。
  辅助练习:
  吹蜡烛,让火焰尽可能小而又不离开。
  吹桌面的灰尘,均匀地吹开。
  进行体育活动,寻找深呼吸的感觉。

4 初步发声

  在呼气练习的基础上开始发声,在这个阶段暂不顾及发出的声音是什么字音。张口不要大,可以是似 a 非 a 的,似 e 非 e 的音。声音由很弱开始,一点一点逐渐加大音量,直到正常,可以小声但不要过大。尽量延长出声的时间,试一口气发声多长时间。
  这一练习的目的在于寻找声音通畅的感觉,从腰部开始用力,声音快速到达口腔,中途的过程非常迅速,几乎没有过程的感觉。也就是在腰部用力的同时,口腔就直接送出声音。这一过程应该是十分通畅的,没有阻碍的。
  如果发声的途中某处紧张,那就不是正确的。比如,胸部紧张,有发堵的感觉是不正确的;喉部紧张,或者下颌紧张,也都是不正确的。

5 “管子”的意识

  练习通畅发声时,可以想象声音在胸和喉部经过一根通畅的管子到达口腔。
  要想象这是个比自己脖子细一些的管子。管子应该是上下直立的。左右不能扭曲,前后不能扭曲。为此,人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头都要和身体处在统一的一条垂直线上,脖子要略向后靠,保持管子的直立通畅。
  想象中的管子不能瘪,不能挤,也不能胀撑,只能是不紧不松的状态。
  声音经过这个管子的过程是迅速的,没有障碍的。发声的力量用在腰腹部,而不是用在管子处。
  声音经过管子时,管子本身不能处于紧张状态。如果管子紧张,就会使声音受阻,音色有一种紧张感,声音也容易发生嘶哑。

6 腰部稳定

  始终保持腰部的撑开感觉,是发声呼吸练习的初步。在完全巩固了这一动作之后,再考虑其他的控制方式。
  腰部撑开,是吸气时的要领之一,也是呼气时控制气流量和发声时控制声音的关键。初学者往往不能一下子找好丹田控制的部位和方式,而腰部控制就比较容易找到,容易控制。
  相当多的初学者在最初练习腰部撑开时,会不自觉地改变腰部撑开的位置。本来吸气时应该撑开后腰紧邻胯骨的位置,可是常常有人分散了注意力,没有守住这一部位。他们吸气时撑开的位置往上转移,转移到肋骨下的部位,这是不正确的。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这种情况好象是腰部撑开,实际上已经偏离正确的方法。所以,应该时时刻刻注意保持腰部的位置,时时刻刻小心检查是不是腰部撑开的位置向上转移了。

7 正确唇形

  唇形是吐字时的基本状态之一。也是面部表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正确的唇形,不仅能够使面部表情具有美感,而且有利于正确吐字。
  在说话的连续吐字过程中,唇形是不断变化的。然而,唇形的多样变化是在基本唇形的基础上变化的。所以要进行基本唇形状态的训练。
  基本唇形的具体状态:
  向上提起颧肌。表现为嘴角向上提起、同时稍稍向后拉开,上唇大致成“一”字线,露出上牙门齿尖或更多一点门齿。这因每个人的嘴部构造而异,有人上门齿容易露出很多,有人不容易,只要努力使上门齿露出一部分即可。
  与此同时,下唇自然张开。如果发 a,那就要张得大一些,如果发 e,应该稍小一点。但是注意不能张得过大。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笑容来寻找正确的唇形。真心的笑开颜,笑出声来,这一唇形的动作如果“定”住,那几乎就是正确的唇形。这里,不考虑心情的因素,只取唇形的姿态。因为即使表达不愉快的话语也需要同样的唇形。
  唇形是口腔控制的首要的要素。唇形正确,发声吐字容易正确;如果唇形有误,发声吐字也会受到影响。

8 打开口腔

  播音与主持的时候说话的口腔比生活中说话的口腔要大一些。目的是加强口腔共鸣,美化声音。打开口腔的基本状态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实际上是一个完整动作。
  打开口腔的四个相关动作是:
  第一个动作是向上提起颧肌,保持正确的唇形,前一节已经重点讲过。
  第二个动作是打开牙关。也就是拉开后牙上下之间的距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大口腔容积。而且是要纵向加大容积。打开牙关的重点是上牙努力,而不是下牙用劲。
  第三个动作是挺起软腭,反射声音。挺起软腭也是为了增大口腔容积,挺起软腭,肌肉稍变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射声音。挺起软腭时要特别注意,是口中的上半部分努力,不是向下压舌面。有人称为“半打哈欠”的感觉,是贴切的。
  第四个动作是轻收下巴。下巴放松是发声的一个关键之点,在第三个动作挺软腭时要防止下巴和舌根紧张。所以要小心翼翼地轻轻地向后收下巴,放松下巴。可以想象牙疼得不敢动作,还可以想象下巴含满水,要努力不使水洒出来。
  打开口腔是吐字基本动作,是发 a 的状态。实际说话的时候,是在这个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变化的。不同的字音口腔的开合度不一样。但是,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遵循的。这样吐出的字才能是有站立感的。

9 发好 ɑ 音

  当有了初步的呼吸方法,有了口腔的初步控制,就要考虑二者的结合。也就是要发好 ɑ 音。
  尝试的步骤:
  1. 先找好并控制好腰部撑开的感觉;
  2. 然后摆好唇形,打开口腔;
  3. 从弱起发声。此时发出的即是正确的 ɑ 音。
  按照以上方式试发 ɑ 音。
  尽量延长声音,在延长的过程中不断判断,不断调整,寻找正确的感觉。要时时按这三个步骤进行巡回检查,考虑是否在保持正确状态。
  在发声的过程中,要保持腰对呼吸的控制。声音可以弱一些,重要的是状态正确。逐渐就会发现自己的声音有变化。
  最初练习时,常出现的问题有两个:
  1 腰部的控制有困难,最初还可能会顾此失彼。要记住:第一重要的是腰的控制,不能有改变。
  2 口腔总是开度不够大。主要是上下后牙的距离开度不够,练习时宁可稍大一点,不能不够。
  ɑ 音是练习口腔基本状态的最佳选择,所以发好 ɑ 音可以带好其他音。因为 ɑ 音在汉语的 400 个基本音节中占 165 个,发好 ɑ 音非常重要。

10 声音在口腔中的路线

  声音在口腔中的路线是一种主观的感觉。
  声音从咽喉部上来以后,要让其沿着划分口腔上部左右的中间线行进。
  首先,声音要向上提到软腭处,然后转折向前,这条线紧贴口腔的上颚,沿软腭、硬腭向前运动,从门齿和人中部位冲出。自我的感觉是中间线有运动的过程。
  注意,声音不能在口腔中没有回旋的过程,不能是贴着舌面直接到口腔外。
  声音从口腔中出来时要收聚,送到面前的“话筒”上,当送到话筒上时要将其聚成一个点。不能是散开的。
  声音送出之后,也不能是泼洒出去不回来,要想象声音在不断延长的过程中,有到达话筒后被拉回、收回,再被送出去循环的感觉。

11 在 ɑ 的基础上发好 i,u,e,ü

  在基本发好了单音 ɑ 之后,可以从已经发好的 ɑ 过渡到其它单元音。过渡的意思就是保持已经正确的发 ɑ 音的状态发一个新的音。
  从 ɑ 过渡到 i,u,e,ü,舌在动作时要轻,口腔的动作要慢,逐渐到位。要努力保持发 ɑ 音时的口腔感觉,舌、下颌等部位不发生紧张,要通过已经正确的 ɑ 音带动其他的音也能正确。
  发 u 音的时候还要注意舌后要够一定的高度。发 e 音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舌根放松。
  同时要不断地自我检查,监督自己的呼吸控制是否正确和声音在口腔中路线是否正确。口腔打开的程度是每个音都不同的,其他的音都比 ɑ 音的开口度小,是在打开口腔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变化的。要注意的是,当唇形变小时,口腔里面不能变小,一定要打开牙关,挺起软腭。

12 口腔里的珠球感

  按照正确的方法发音,会逐渐感到口中的发出字音的效率较高。用力不大,声音的响亮程度达到最佳。有时,还会听到声音中的各种频率,最为明显的是飘在声音上的高频音,像一丝金线飘在声音顶端。
  此时,能够感觉到自己嘴里字音好似一颗“珠”或“球”。
  无论是发 ɑ,还是发 i,u,e,ü,都要逐渐找到并稳定在这个“珠”或“球”的位置。
  如果要寻找这个“珠”或“球”的位置,可以在硬腭前部寻找,就是发英语 A 音的位置,或者汉语拼音 ei 音的位置。可以试着将那个地方很薄的一点肌肉收紧,能够获得“珠”或“球”的位置。
  这里的“珠”或“球”应该是竖立的椭圆形。同时它应该是向上贴挂在硬腭前部的位置。

13 上下扩展音域

  当单个单元音发得较好时,应该分别向高音扩展和向低音扩展。一个一个音分别练好。
  首先是 ɑ 音的扩展,然后再从 ɑ 音过渡到其他几个音。
  向上扩展是指从自己练习最舒服的音高向上高一个音练习,也就是大约从音乐简谱的 1 到 2。应该从较弱的声音开始。小心翼翼地保持正确的呼吸状态,注意腰的控制,丹田的控制,口腔的控制,然后逐渐加大到正常音量。有了一定的心得再向上扩展一个音。
  向下扩展也是从自己最舒服的音高向下一个音练习,从控制的声音开始练习。向下扩展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不能脖子用力,不能憋嗓子,不要压舌根。要努力保持正确的腰部控制状态。
  无论向上还是向下扩展,都不要以唱歌的方式发音,要以说的心态来发音,关键在保持硬腭前部的“珠”、“球”感。

14 丹田的意识

  每一次发单元音,要逐渐延长发音时间,尽量延长一秒发音,以求发音持久。当然,练到一定程度,发音的时间也就稳定了。
  当正确的发音延长到最后的时候,小腹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在肚脐向下约一掌的位置,也就是腹直肌与腹斜肌汇聚之处,会有轻微地上提,并且肌肉收缩成一个硬结。
  这个部位就是丹田。
  最初,丹田的控制作用不易把握,要用后腰来控制呼吸和发声,练习到一定阶段,就会很自然地形成对丹田的感觉。久而久之,就可以放弃后腰的意识,直接由丹田控制发声。
  要建立这样的意识:每一个音的“根梢”都是由丹田处生长出来的,中间连着一条不松不紧的“直线”沿着后背上到口腔中,拉住字音这个“珠”和“球”,丹田的“底座”坚实稳定,口中的“珠”和“球”像上升的气球,要有上贴感,中间连接的“线”要轻轻拉直,不能弯曲,不能紧缩。

15 胸部支点的意识

  汉字是有声调的。单发的延长音只是阴平音,也就是第一声。
  可以建立胸部支点的意识,来帮助练习各种声调情况下的声调控制。胸部支点的位置在两个乳头之间。可以想象在那里有一只喇叭与嘴同时发音。
  第一声是在胸部支点左右进行,位置不能抬高。
  第二声是从丹田出发,上升滑向胸部支点,不能向上超越。为着不让声音超过胸部支点,丹田就一定要有拉住的力量。第二声发声不能拐弯,可以认为是直线上升。
  第三声是自胸部支点始,在丹田下方绕行。围丹田绕行的路线一定不能改变,并且绕行动作要迅速。
  第四声是从胸部支点出发,向下行进,迅速进入丹田。有被丹田吸收的感觉。
  腰撑开,丹田收紧,胸部的控制,实际上是一个完整发声的动作,如果一处正确,就意味着都正确;一处有误,可能就不正确。丹田和胸部控制如果尚不能把握,可以用后腰撑开的方法慢慢过渡。
  以胸部支点练习声调,不要一个字一个字练习,至少是练习两字词。要慢速地练习两字词的声调变化,继而练习三字词、四字词,严格遵守各种声调字音的出发点和终止点。

16 防止肚脐中心

  前面已经练习过了用丹田控制声音,到了字音和声调练习时,初学者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以肚脐及肚脐上的肌肉收缩动作代替丹田收纵的控制。这是一种假象,练习者自己可能以为是正确的方法控制发声和吐字,其实不然,实际上是错误的。久之,形成毛病,难以纠正。
  这是最值得警惕的。
  要时时小心,不断提醒自己,监测自己的声音,检查自己的感觉。可以用腰部撑开的感觉来测定自己的丹田控制是否有效,并且注意随时回到正确的状态。
  实际上,丹田控制和肚脐使劲发出来的声音是不同的,是能够听出来的。要练习自己的耳朵,随时能听出声音的不同。练习中要小心,不可以肚脐代替丹田位置!

17 声调运动

  连续声调的变化是发声练习的重要方面,一共有 16 组。全面练习中的几个重点是:
  两个第一声为一组,前面字音要低一些,后面的字音要高一些。并不都是高平音。如:播音、非洲、珍惜、音标。
  两个第二声为一组,同样前面的字音要低一些,后面的字音高一些。如:国旗、连绵、茫然、结合。
  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为一组,前面的第一声或者第二声的字音要低一些。如:波澜、青年、宣传、新闻、原因、国歌、奇观、离休。
  以上“前低后高”的现象是自然衔接关系。
  两个第四声为一组,后面的字音降调要比前面的字音陡一些。如:胜利、浪费、大会、庆贺。
  两个第三声为一组,前面的声调变成与第二声相似的声调。如:感想、表演、鼓掌、领导。
  学习这些连续声调变化的主要规律,要与胸部支点的控制结合起来。按胸部支点到丹田的运动变化来控制声调的变化。

18 吐字要领

  在发好单元音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就要发好每一个音节,也就是每一个字。细分起来,每个字的字音分为四个部分:字头、字颈、字腹、字尾。
  吐字时的字头是一个字音的开头部分,也就是声母部分。在清楚无误的前提下,一般说来字头要轻巧,要短促,要有叼住弹出的感觉。
  字颈是在字头和字腹之间的一部分,因此也称介音,有 i,u,ü。吐字时字颈的发音要领是:先摆好介音的口型,然后发音。由于已经先有口型,发音时介音的过程就可以省去。这样缩短了吐字的过程,避免了拖音。
  吐字时的字腹是每个字音的主要部分,即主要元音,要发得响亮悦耳。其要领是:拉开和立起。所谓拉开,就是指在时间比例上,相对字头字尾要长一些;所谓立起,就是指打开口腔的状态比较充分。特别要注意主要元音是 i 的音节,一定不要把字腹发得太急促。
  要注意区分哪些音节(字音)中的 i,u,ü 是字颈,哪些音节(字音)中的 i,u,ü 是字腹。
  吐字时的字尾是主要元音后面的部分,这个部分在吐字过程中不能发得太完全,太清晰;也不能发得过弱。要做到:趋向鲜明。
  不是每个汉字都有这样完全的四个成分,有的音节只有一个成分: ɑ (啊)、e(鹅)、u(屋)、 i(依);有的音节只有两个成分: ing(英),en(恩),bo(播),mɑ(马);有的有三个成分:bɑi(白),hou(后),xin(新);有的四个部分都有:quɑn(全),jiɑng(江),zhuɑng(装)。无论哪种情况,都没有缺少其中的主要元音。

19 声与字,腰腹与口腔

  前面重点练习的是声音。也就是如何能够把自己的声音通畅而不受阻碍地发出来;并且发得明亮,悦耳,持久,高低上下自如。
  语言的交际还不止于此。语言交际需要有不同的字音表达,也就是通过口腔的变化发出不同的字音。在发好单元音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就要发好每一个音节,也就是每一个字音。
  发声主要是由呼吸系统完成,而字音则是口腔形状的变化而形成的。在说话的时候,字音的变化速度快,变化形状多样。
  发声和吐字的配合是练习的重点。
  有人将二者比喻为水管压力和水龙头的关系。水管比作发声,水龙头比作口腔形状。水管要适应水龙头的形状不断改变压力。也就是说,不同的字音需要不同的呼吸状态来适应。同样的字音在不同的音高时也需要不同的呼吸状态来适应。反过来说,在改变呼吸压力时,口腔的动作也不应因此而失去正确的状态。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改变呼吸压力,不是改变呼吸控制的部位,不能因为口腔变化转移控制部位。只能是在同样的部位(后腰、丹田、胸部支点)控制发声。
  因为字音众多,所以在理论上说,要逐一字音进行练习,实际上,要以词、词组或短句为单位练习。每个字的声与字的配合,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连续变化需要同时进行练习。

20 灵巧的舌头

  在吐字发声的过程中,舌头的作用十分重要。没有舌头,只能发一个单音,最多有嘴的开合变化。舌头的变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语音。舌头动作准确,吐字才能清楚;舌头动作灵活,吐字才能利索;舌头动作有弹性,吐字才能有力度。
  什么样的舌头最好?瘦一点、小一点、舌前有尖,运动灵活。可惜大多数人的舌头都没有长成这样。舌头是一条肌肉,它有弹性,能收能缩,还像我们的身体其他部位一样,可以训练得收放运动控制自如。要围绕汉语语音的发音要求练习舌头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度。可以想象自己的舌头左右瘦了一些,想象舌头稍有些缩短,想象舌头前面形成了一个尖。想象的目的就在于让舌头确实收缩,适应发音的需要。口腔已经打开(打牙关、挺软腭),收缩了的舌头在口腔里的运动自然要大一点,动程也要大一些,从而,运动的速度也要快一点。如果能够按照发音的要求做到这些,那舌头就是很灵巧了。
  注意,舌头的收缩想象并不是要把舌头收缩得僵硬,舌头要始终处于有弹性的快速运动状态之中。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可以有针对性地练习。比如,连续说“来”有困难,可以在发好的基础上逐渐加速练习,加强舌头的弹动力量。再比如,连续嘬口音的“北京曲艺曲剧团”说不利索,可以慢速正确地发音,逐渐使舌头灵活起来。

21 胸腔共鸣的点与面

  前面讲过的胸部支点的概念帮助我们控制呼吸和发声的状态。
  如果我们对于胸部支点给予进一步的重视,在我们的意识里努力想象让胸部支点处生一张嘴,让声音在这一张嘴里说出来,胸部也好象在随之震动。这样的追求,会产生一种新的声音色彩,即胸腔共鸣。如果把身体的发声比作音箱,胸腔共鸣就像音柱里的低音部分。
  慢慢体会,可能会感觉到,胸腔共鸣或许是一个点,或许是一个面。点面的大小全在于我们自己的控制。需要什么样的声音效果,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如果嗓音过单,就要加大胸腔共鸣的面,获得较重的共鸣。一般来说,胸腔共鸣过重,会有浑浊不愉快的感觉。
  应该注意,不能把胸腔共鸣与憋着气、压喉头压低声音混为一谈。可能在听觉上两种声音有类似之处,但稍一仔细,就会发现二者完全不同。一是通畅的胸部震动,一是喉头压挤的声音。应当追求正确的胸腔共鸣的感觉,不要单纯追求低音音色。

22 鼻腔共鸣

  鼻腔是一个与口腔和咽腔连通、固定大小的腔体,声音进入鼻腔之后能够激起共鸣。鼻腔共鸣产生的音色能够改善、美化说话的声音。
  如果把人的胸腔共鸣比作“人体音响”的混和声音中的低音部分,口腔共鸣出来的声音比作中音部分,那么鼻腔共鸣就好象高音部分。应该说人说话的声音以口腔发出的声音为主,鼻腔共鸣的比例很小,只是部分色彩。
  吐字的鼻腔共鸣要防止鼻音状态。鼻音是元音鼻化,元音在吐字过程中不该进入鼻腔,如果进入鼻腔就会出现鼻音。鼻腔共鸣并不是元音进入鼻腔,而是整体字音的一部分进入鼻腔,引起鼻腔共鸣的色彩。

23 元音 ɑ 和 e 的位置变化

  在普通话语音中,不同音节里的元音 ɑ 和 e 的位置各自有微小的差别。虽然差别微小,但是很明显,影响着发音。
   ɑ 在单独发音和在 iɑ、uɑ、iɑng 等音节里的位置正常,是中央 ɑ。由于在音节里受到前后辅音的影响,ɑ 的发音位置有了微小的改变,在音节 ɑi、ɑn、uɑn 里 ɑ 的位置偏前一点,如:白、盘、关;而在 iɑn 和 üɑn 里 ɑ 的位置偏前还略高一点,似英语里的 bɑg(书包)、cup(茶杯)等闭音节中 ɑ 的发音,如:前、泉;在音节 ɑo、iɑo、ɑng、uɑng 里 ɑ 的位置偏后一些,如:包、要、钢、王。
  e 在单独发音时是正常位置,即后 e 的位置,在 eng 里也是这个位置。在 ei、en 里由于受 i 和 n 的影响,发的是前 e,如:给、恩。ou 中的这个开始的 o 实际上是接近前 e 的位置,唇形要比 e 圆些,如:周、授、走。
  掌握好这些发音位置,就能够在快速的发音吐字过程中,更准确,更灵巧,更利索。

24 发好复合音

  复合音包括复合元音和复合鼻尾音,也就是复韵母和鼻韵母。
  复合音是由两个以上的音素组成的。复合元音是两个以上的元音组成,发音时从一个元音经过一系列元音滑到另一个元音。复合鼻尾音是由一个或两个元音再加鼻音 n 或者 ng 组成,发音时由元音过度到鼻音。
  复合元音里面有的音开口大,有的音开口小。我们把开口大的在前面的称为前响音,有 ɑi、ɑo、ei、ou;把开口大的在后面的称为后响音,有 iɑ、 ie、uɑ 、uo、üe;把三个元音组成的复合元音称为中响音,有 iɑo、iou、uɑi、uei。
  复合鼻尾音也有这样的特点,也可以把他们看作是前响和中响的复合音。前响的音有 ɑn、ɑng、en、eng、in、ing、ong、ün、iong;中响的音有 iɑn、iɑng、uɑn、uɑng、uen、ueng、üɑn。复合音有两点要说明的是,iong 实际上是接近 üng,应该视为前响音;ong 和 ɑo、iɑo 中的 o,实际应该发 u 或者接近 u 的音。发前响的复合音时,前面那个开口大的音,发的时间要长一点,发响亮,后面的音要短一点,不能太完整,中间的过渡要快。发后响音时,前面的元音要发得短一点,尽快过渡到后面的音上,后面开口大的元音要发得响亮。发中响音时,中间的元音要开口大,时间稍长一点,前后的过渡要快。

25 发好 iou(iu)、uei(ui)、uen(un)

  有三个原是中响音的复合音:iou、uei、uen,实际发音情况是复杂的。
  中间的元音有的时候要发成中响,有的时候就不能发成中响,这个元音弱化,或者几乎消失。它们的变化与声调有关。在声调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的时候,中间的那个元音在发音时或者变小,或者几乎没有发音;而在声调为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时,中间的元音要发音,或者较小,或者较亮。
  中间元音的变化还与前面的声母有关。
  具体请看下面的表:

展开图片


  因此,把 iou、uei、uen 缩写为:iu、ui、un 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不能把它们简单地看作前响音,后响音,或中响音去刻意追求,具体发音是根据具体情况看声调和声母条件自然变化的。

26 发好 b 和 p

  辅音 b 和 p 是双唇阻清塞音。b 是不送气音,p 是送气音。
  发这两个辅音要把双唇闭住,让气流冲开。发音时,闭上双唇是关键。播音员和主持人在发这两个音时,闭唇不能过松,更不要过紧。实际上是唇的中三分之一内侧稍有一点力量即可,与上唇相连的人中部位的下方可能有一丝不易觉察的伴随用力。唇的力量在发音的过程始终是变化着,没有顿住、僵住的力量阶段,很快就拼合到后面的元音了。
  注意:双唇不能使劲抿住,也不要上唇全部绷紧。那样唇形不好看,也会使字头的发音过程太长,声音发僵。
  练习:
  标兵 摆布 辨别 背包 表白
  评判 偏旁 批评 爬坡 澎湃

27 发好 d 和 t

  辅音 d 和 t 是舌尖前阻清塞音。d 是不送气音,t 是送气音。
  发这两个辅音要让舌尖抵在上牙床,然后向下弹动,放开气流,连接后面的元音。发音虽然是整个舌头在动,但是发音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舌尖的动作。
  发这两个音时,要让舌前部缩出尖状来接触上牙床,不能把舌头使劲向前推,失去舌尖的感觉。舌头向下弹动的力量不能用力太猛,特别是 d,最容易整个舌头一起向前向下使猛劲,吐出的字头显得很重,好象吐字很有力度,其实失掉了美感。播音队伍中,这样发音的人很多,一定要注意克服。

28 发好 n 和 l

  n、l 都是舌尖中阻清塞音。n 鼻音,l 是舌边音。有的地区的人发不好这两个音,常常混淆。
  n 的发音方法是:舌尖和上牙背、舌的两侧和上两侧牙共同构成阻碍,挡住气流,迫使声音改道进入鼻腔。l 的发音方法是:舌尖抵住上牙背,舌的两侧向下左右摊开,让声音左右分开从口腔里出来。
  这里关键是舌的两侧,向上是 n,向下是 l 
  舌头两侧向上就堵住了从嘴里出来的气流,只能从鼻子发 n 的音,如果捏住鼻子,就出不来声;如果堵住嘴,不影响发音。
  舌头两侧向下,声音是从嘴里出来的 l 音,如果捏住鼻子,不影响发音;如果堵住嘴,就出不来声。
  利用这个办法,认真练习,可以很快发好这两个音。
  练习:
  留念 农历 老牛 两难 年龄 哪里 内陆 耐力

29 发好 g 组的辅音

  辅音 g,k,h 是舌面后阻(也称舌根阻)的辅音,g、k 是清塞音,h 是清摩擦音。g 是不送气音,k 是送气音。
  发 g、k 两个音,舌面的后部轻轻地抬起与软腭接触,然后放开,让气流冲过。h 是舌面后部与软腭接近,气流从中间挤过去摩擦成音。
  要特别小心的是,发 g、k 时舌根部不能用力。有些含有 g、k 的词汇在语义上都有用力的意思,如:革命、克服、干劲、坎坷等等。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在这两个辅音上使劲。
  所谓的唇舌力度与这个部位用力没有关系。相反,舌根部不能使劲、僵硬,因为舌根部使劲非常可能导致嗓子发紧,发痒,上痰。吐字的音色也显得发噪。
  h 的发音如叹气。声音应该是清爽的,不要在咽部发出类似打鼾那样的声音。
  练习:
  广阔 凯歌 骨科 概括 航海 好汉 悔恨

30 发好 j 组的辅音

  辅音 j、q、x 是舌面前阻音。j、q 是清塞擦音,x 是清摩擦音。j 是不送气音,q 是送气音。
  j、q、x 这一组音的发音问题主要在于发音的位置和舌头的形状。发这三个音时的方法是,舌尖抵下牙背,舌面前部抬高,寻找硬腭前部的位置,j、q 与其接触,然后随气流打开并摩擦发音,x 与其接近后气流从中间挤过去摩擦成音。由于舌尖向下,所以舌前部在口中为团状。
  发这组音最大的问题是,舌尖向上接触、接近的位置不在硬腭前部,过于偏前,不仅语音不准确,也引起“咝咝”的噪声,从话筒里传出来不好听。问题严重者舌尖位置也已经不在下牙背,上翘到牙后的位置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尖团不分”。
  解决这组音的问题,首先要让舌尖保持在下牙背。再就是舌面前部向上寻找正确的接触、接近点——硬腭前部。怎样才是正确的呢?可以先发i的音,用这个音来帮助,在同样的位置发 j、q、x。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音的舌头形状大致相同,舌面点在大致相同的位置。j、q 先与上部接触,然后打开;x 与上部有一个缝隙摩擦;i 是有更大的缝隙,并且振动声带,发没有摩擦的声音。
  练习:
  经济 坚决 机警 借鉴 交接 进军

31 发好 zh 组的辅音

  辅音 zh、ch、sh、r 是舌尖后阻音。zh、ch 是清塞擦音,sh 是清摩擦音,r 浊摩擦音。zh 是不送气音,ch 是送气音。
  zh、ch、sh、r 这一组音常常被人们称为卷舌音,是相对与 z 组音而言的。其实这一组音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翘舌音。发这一组音时,舌尖翘起,指向硬腭前部。zh、ch 与其接触然后随气流打开并摩擦发音,sh、r 与其接近后气流从中间挤过去摩擦成音,r 同时振动声带,所以是浊音。卷舌的说法可能会造成误区,真的把这四个音发成了卷舌音。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集中注意与舌尖,寻找硬腭前部;同时舌体抬高,将舌的中段升至上牙圈内。
  有人发这一组音时,舌尖的位置没有后退到硬腭,而只退到上牙床后面一点的位置,那是不正确的,容易夹带出“一”的音,出现嗲的音色。改正的方法是由舌中段带动舌体向后,直到舌尖接触或接近硬腭前部。
  练习:
  政治 长城 出产 事实 山水 柔软

32 发好 z 组的辅音

  辅音 z、c、s 是舌尖前阻音。z、c 是清塞擦音,s 是清摩擦音。z 是不送气音,c 是送气音。
  z、c、s 这一组音的特征是舌尖指着上牙背,或接触或接近发音。发 z、c 音舌尖与上牙背接触,然后随气流冲开并摩擦;s 只是舌尖接近上牙背,让气流从中间挤过去摩擦成音。
  有相当多的人舌体较大,舌尖指向上牙背有困难。对于播音工作者来说,可以让舌尖抵住下牙背,舌面前部收缩成尖状代替舌尖与上牙背接触、接近。
  还有的人实际上不是大舌头,可发这一组音的时候,发音像大舌头。因为他不是舌尖也不是舌面前部与上牙接触、接近,而是将整个舌头伸向前去,接触前面的半圈牙。正确的概念应该是舌尖或舌面前的部分只与上门牙接触、接近,舌体要有向后缩的感觉。
  练习:
  最早 字词 猜测 思考 松散

33 发好 m、n 和 ng

  m、n、ng 三个音都是浊鼻音。m 是双唇闭住,迫使声音从唇部返回咽部向上进入鼻腔发出;n 是舌尖前部和上牙背、舌的两侧和上两侧牙共同构成阻碍,挡住气流,迫使声音改道进入鼻腔;ng 是舌面后部(舌根部)向上与软腭接触挡住气流,声音在咽部回旋一下就直接进入鼻腔了。
  发 m 比较容易。
  n、ng 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前后鼻音。许多发言区的人发不好前后鼻音,主要就是阻挡气流的位置不正确,很多人既没有像 n 那样在前面挡,也没有像 ng那样在后面挡,而是舌体中段抬高阻挡气流,使声音进入鼻腔,好象是个“中鼻音”。所以,在克服前后鼻音不分的毛病时,要特别强调位置的概念。n 要在舌尖处堵住,ng 要到舌后面阻挡,强调 n 和 ng 位置的前后距离。
  练习:
  面貌 美满 秘密 认真 拼音 征程 命令 银鹰 静心 城门 亲情

34 送气音要用吸气的感觉发音

  在汉字普通话中,有 6 对辅音是送气和不送气相对应的,他们是 b 和 p,d 和 t,g 和 k,j 和 q,zh 和 ch,z 和 c,每组的后一个因是送气音。送气和不送气有着区别语义的作用。在一般概念中,送气要明显。但是在播音和主持的时候,嘴对着话筒,就要小心对待了。有的人手持话筒一开口说话,就把话筒喷得“嘭嘭”直响。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朋友们、同志们”中的“朋”字和“同”字中的字头辅音p和t是送气音,嘴里只有送气没有控制,以致于送气太多震得话筒出现这样的杂音。
  艺术发音的最佳要求是,既要送气又要控制送气的力量,只要能与不送气音区别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用吸气的感觉来发送气音。当然,发送气音时并不是真吸气,而是找这样的感觉,用吸气的感觉控制送气的力量。这样的方法,还可以解决讲话喷唾沫星的问题。

35 用词典帮助纠正语音错误

  精确语音的学习和纠正是一件困难的事。有的人注意力很集中地发单个字音不成问题,但是一到句子当中就不能很熟练地正确发音了。还有的人正确发音没有问题,但是由于方言影响,认不准哪个字应该发哪个音,比如,zh 组的音和 z 组的音,单音都发得很好,可就是经常弄混淆,会“正确”地把音读反了。
  可以用朗读词典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是一种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方法。假如 zh 组的字和 z 组的字下面的词逐条朗读(只读词,不读解释部分),速度可以慢一些,但必须发音正确,再读下一个词。再如,n、l 不分者,f、h 不分者,当正确领会发音要领之后,就可以将词典的所有有关这类字下的词条逐条正确朗读。
  这样做,可以建立要纠正的字音与其他字音组成的词的组合读音概念,大量的其他字音的伴随练习,不但建立了前后正确的语感,巩固强化了正确读音的概念,也使练习不只是一个或几个枯燥单调的音。这样的练习也可以有效地解决读者记忆混淆的问题。
  最好能选用正反逆序编排的词典。词典里有的字下面的词条多,有的少,这正反映了实际工作的需求,词条多的正是日常使用频率高的字,应该重点练习,练习量也应该大一些。一般来说,将词典读过两三遍,就会有令人较为满意的纠正效果。

36 绕口令

  绕口令的练习是为了让口齿更加清楚。练习绕口令也要有计划地进行。因为绕口令的点不同,所以也要为解决自身的某个问题来安排练习。
  练习绕口令时,心中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绕口令所说的事物,也就是说要努力去表达所说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而不是总想着绕嘴的字音。经验证明,越注意字音越容易说错,相反,专心说明内容反倒会少出差错。
  绕口令一方面练习唇舌的利索准确,另一方面还要练习所有快速的吐字都在正确的方法下进行。
  练习绕口令,要注意每个字的吐字规范,不能只为简单地不说错字音而忽视了打开口腔等要领,更不能只为了语音就压着喉部扁着声音单纯去“绕”。

37 练声要按计划进行

  练声是获得自如发声的必然阶段。练声要练得心里明白,要有目标、有方法、有计划地进行练习。
  练声切忌盲目,有的人一说要练声,张嘴就发“啊”,为什么发声,要解决什么问题,都心中无数,练了一段时间也没有效果。一定
  要明确自己在一段时间内要解决的问题,明确练习的方法,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比如,当要解决打开口腔的基本状态,练习发“啊”;或者要寻找胸部支点的感觉,要练习声调组合的成语和词组。
  练声是一件长久的事情,要想事半功倍,就要持之以恒。声音的问题要分轻重缓急一个一个解决,每一个练习步骤要经过一段时间,再检查效果如何,以便确定或者调整下一步的计划。没有明确计划的练声,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

38 练好不练坏,练慢不练快

  练声要练“好”不练“坏”,练“慢”不练“快”。
  有时某个音总是不能发得如愿。初学者常常会反复练这一个难点。这是很危险的,往往会巩固缺点。而缺点一旦形成固癖,就很难改正。练的时候要以“好”带“差”。要用发得好的音来带有缺点的音。发一两声或若干声正确的,用正确的感觉再来发有困难的音,以求逐渐解决困难的问题。
  练习时要慢慢进行,在发声的过程中寻找正确的状态。有人练声总是慢不下来。原因是他没有寻找和判断的过程。其实,练声不是为慢而慢,如果一边练声一边总是在监测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还可能觉得时间不够充分。速度快了反而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

39 练声要练词和句

  练习吐字要练完整的词与句。尽量避免练单个音节。因为练习单个音节容易容易形成句中一个一个字跳动的毛病,时间久了难以改正。
  在练习读词的时候,要注意腰腹力量与口腔中的词、句配合,随着词中的每个字的口形动作不同而改变腰腹的气压。读单个的字,会一个字换一下气,而读词或者短句,就会是以词句为单位换气,但是在一组词语中各个字的腰腹压力也有相应的变化,要小心翼翼地练习这些连续的变化。
  诗词朗读练习是练习吐字的方法之一。
  还可以用记录速度朗读新闻稿件或专题片稿件,在慢速中寻找正确的方法。
  同时,还要注意积极地表现词的意思。

40 练声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练声是基础,播音创作是应用。
  练声与播音是两个领域的活动,各自追求的目的不同,思维的方式不同,所思考的内容不同。练声是考虑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样的声音效果。播音考虑的是如何将自己所说的内容让听众观众听得明白,理解透彻。
  播音创作的时候不能去想练声,更不能在播音时想着如何纠正毛病。如果是那样,就必然会干扰播音的正常思维,破坏播音创作。练声就如同练习武术的基本功,真正搏斗的时候只能全神贯注于搏斗,不能再想练习基本功,否则就会影响搏斗,败下阵来。
  练声是较长久的工夫,练声的结果只能逐渐体现在播音创作之中。也许你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忽然发现,练声的效果出现在播音或者主持的谈话之中了。

第二章 语言心理训练

  言语表达是心理学的课题之一。所有的说话都伴随着心理活动。这一章训练的目的,就是认识和掌握一般讲话的心理活动规律,自觉地运用到播音和主持的表达当中。也可以说,训练自己在镜头前和话筒前不丢失说话的正常心理活动。
  由于我们听到的表达结果是语言形态,是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所以往往总习惯于在声音形态上下工夫。然而,语言表达的很多情况是心到声音才能有可能到,心到之后声音的各种处理才有意义。进行这一章训练的时候,要努力去进行心理体验,会感到心累。不过,真的用心去播音去主持,那就是真正的进步。

41 克服紧张

  对于初学者来说,紧张是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克服紧张是第一步。什么是紧张?就是过多地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注意。消除紧张的办法有很多,都是转移这种不必要的过多的注意,见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稿件上,也就是集中在要说的内容上。比如,把注意力集中在小注意圈内,即在一个台灯照射的范围内,忽略圈外的情况,就可能释放紧张。再如,全神贯注于稿件,努力思索着要说的话,也可能将其他事物连同紧张一起放置在一旁。
  消除播音和主持的紧张,根本的办法是熟悉工作和环境,工作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经历得多了,也就无所谓紧张不紧张了。无数次反复的重复,对于工作的程序,场上可能发生的一切及其结果都心中有数,就不会有太多的不适应,从而也就不会有什么紧张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承受能力,是与心理的历程成正比的。

42 把握稿件

  播音员在工作之前要了解稿件的内容,理解和领会稿件的精神,做到心中有数。要从结构、主题、背景、目的、主次、基调几个方面入手:
  结构——从总体上逐层分解稿件的结构,在心目中建立对稿件的框架性理解。
  结构分析示意如下:

展开图片

  主题——知道了稿件的结构、内容,进一步的思考就是稿件的主题。要考虑稿件说明了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观点。
  背景——每一篇稿件都有其播出的具体背景。也就是说,就稿件所涉及的事物范围,从过去到当前的情况如何?在这个方面面临着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的——是指稿件对社会生活的指向性。知道播出的背景,就能明白本篇稿件对那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针对性。可能是为了说明、证明,可能是树立榜样,可能是借以警醒,……
  重点——知道了主题,目的,就不难知道全篇的重点在何处了。直接说明主题目的的语句,或者与主题目的关系密切的语句,就是稿件的重点。重点语句在全篇的布局情况各种各样,但是把他们单独列出来,就会看出其中的联系。
  基调——指全篇稿件播音整体的情感格调,基本色彩。基调是在前面分析领会的基础上把握的,与稿件内容、体裁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某篇稿件通篇播得喜悦、明快;或者朴实、含蓄;或者严肃批评,等等。

43 感受

  感受是播音创作中的核心环节。也是人类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之一。
  现实中人对客观世界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感觉知觉。当人们在另一场合向他人诉说的时候,在说话的人身上会呈现出一种与原来真实的感觉、知觉类似的、微弱的内心和身体相关部位的反应,伴随着所说的话。聆听的人也有可能被引发出相似的内心活动。
  这种非现实的由语言信号系统呼唤产生的内心和身体相关部位的反应被称为“感受”。生活中大多数的言语表达都是在这样规律之中的。
  播音、主持时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有相应的感受,才能刺激大脑带动人体的发音系统产生反应,才有可能使说出的话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很多人企图在一个个字音上用力来实现表达的效果,事实上不能奏效。而感受引起的声音色彩的变化才是真正能打动人的。
  由此可见,播音工作和主持工作不只是用声音工作,而是用身心工作,以自己的身心与听众观众交流。

展开图片

  从感觉和感受的对照表中可以看出,感受容易被人们忽略。而从事播音主持这种职业的人不但不能忽视感受,而且还要抓住感受,强化感受,使自己说出的话在感受的引导下,富于形象,有感染力。有些记者型的主持人,由于感受强烈,就使得主持节目时语言生动,有现场感。

44 形象感受

  形象感受包括随稿件内容而产生的身体反应:
  眼睛看到的事物,包括形状、大小、色彩、明暗、远近、位置、高低、多少、动静,等等。这是数量最大的感受类型。
  耳朵听到的语言、声音、音乐,声音的远近,音量大小、音调高低、长短,以及是乐音还是噪声,等等。
  鼻子闻到的味道,香臭、怪异味道。其中包括两个方面:饭菜的香和花草的香。香水类的香是花草香的变异。
  舌头尝到的味道,酸、甜、苦、辣、咸、鲜等。甜、苦、酸、辣等还能引申到对生活的抽象感受。身体对外界的触觉,如事物的软硬粗细等质感,事物的轻重、环境的温度、湿度。还有身体的空间运动位置、运动感,等等。
  在语言表达的时候,随着形象感受,身体的相应部位一定要有哪怕是很微弱的反应。这是形象感受的特点。

45 集合抽象感受

  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我们很自然地能够理解和找到集合感受与抽象感受。比如对于苹果、水果、食品;桌子、椅子、家具、用品;电机、设备、工业、经济、贯彻、区别、知识、文明,等等概念的感受。播音主持中常说到的数字、比例数也可能是一种抽象感受。
  最高抽象可以是“意识”与“物质”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也应该有感受,虽然这感受是抽象的。集合抽象感受有时不容易捕捉,实际上我们每日每时的说话都伴随着相应的集合抽象感受。比如:说到“水果”时的甜润感;说到“雄伟”、“豪迈”时的宽阔感;说到“精神文明”时的高尚感,等等。
  在新闻播音中集合与抽象的概念和内容较多,因此抽象感受也较多。
  在表达时,集合抽象感受要向有关的具体感受靠拢,心中要有相关具体形象感受为依托,可以是很多具体感受在瞬间的迅速组合。

46 时空感受

  对于真实时间的一种缩小内心体验,是时间感受。
  播音和主持的时候,我们会经常说到时间,对于时间的长短,一定要有内心的感受。文稿中的时间表达,绝大多数是缩小的表达。比如,“一晃二十年。”“我整整等了他半个小时。”再比如“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内心对于不同时间长度的感受要有所区别。
  对于方位和区域想像,是空间感受。
  所谓方位,就是前后左右高低。对于说的人,自己要明确位置,要带有相应的感受说清楚方位,要让听的人能够正确理解具体方位。
  对于不同区域发生的事件,在讲和说的表达时,都是按先后顺序进行的。比如,北方的重工业,南方的轻工业,西域的牧产品,东部的海味。表达时要有此地彼地的感受。这样的感受小到一个乡里的不同村落,大到世界上的各洲各国。
  播音和主持时内心的时空感受往往是与形象感受相伴随而来的。

46 时空感受

  对于真实时间的一种缩小内心体验,是时间感受。
  播音和主持的时候,我们会经常说到时间,对于时间的长短,一定要有内心的感受。文稿中的时间表达,绝大多数是缩小的表达。比如,“一晃二十年。”“我整整等了他半个小时。”再比如“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内心对于不同时间长度的感受要有所区别。
  对于方位和区域想像,是空间感受。
  所谓方位,就是前后左右高低。对于说的人,自己要明确位置,要带有相应的感受说清楚方位,要让听的人能够正确理解具体方位。
  对于不同区域发生的事件,在讲和说的表达时,都是按先后顺序进行的。比如,北方的重工业,南方的轻工业,西域的牧产品,东部的海味。表达时要有此地彼地的感受。这样的感受小到一个乡里的不同村落,大到世界上的各洲各国。
  播音和主持时内心的时空感受往往是与形象感受相伴随而来的。

47 逻辑感受

  逻辑感受是有关事物之间关系的感受,比起形象的、抽象的和时间空间的感受来说,要复杂一些。
  生活中两项以上的事物联系产生逻辑关系,这样的逻辑关系对于我们来说,就如同形象感受、集合抽象感受和时空感受一样,也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伴随着这样的反应说出来的话就会生动,有感染力。
  逻辑感受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解证关系、条件关系,反正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承接关系的感受,等等。讲话人要善于悟出文稿中的这些关系,并且表现出来。形象感受、集合抽象感受和时空感受都要求感受准确,逻辑感受不仅要求准确,而且要有感受强弱的控制。

48 感受的综合

  感受的综合是指在一篇文章中的众多的感受(包括相互不一致的感受)综合成为一个总体的感受。
  句中的每一部分都有一定的感受,一句话有整句的感受,一个段落又有更概括的感受,篇章更是有总体感受。我们在实际表达的时候,要将具体的感受和总体的感受同时传递给观众听众。可以说,播音和主持时的每一句话都是总体的感受和每一处具体的感受叠加在一起传递给他人的。
  实际上,生活中几乎每个人的每句话都带有这几重的感受。只不过生活中说的话是被当时当事当地的情境引发出来的,一般没有组织得主题集中,修辞得当,流畅明白,当然不要求感受连贯。
  播音主持时将重合的感受表达好也确实是不容易的,伴随着有一定水平的文稿或腹稿,既要有每一处的具体感受,又要不失总体感受,能够将重合的感受表达好。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49 感受的主观性

  对于同一事物的叙述,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产生的想像和感受就不会相同。虽然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社会环境中,在同一文化大背景中,大都对事物的认识趋于一致,但是由于各自的个性差异,知识结构的不同,审美意识不同,感受还是会有所不同。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不是只停止在感受阶段,感受之后还有判断、评价等进一步的情感变化。一名中学生和一位艺术家、一位哲学家共同讲述一段他们都赞同的哲理,其语言效果有可能是三种样子:稚嫩、形象、深思。
  一名中学生和一位艺术家、一位哲学家共同讲述一段他们都赞同的哲理,其语言效果有可能是三种样子:稚嫩、形象、深思。
  一名少女,一位画家和一位农学家,看到金黄的麦田,各自的感叹也会有所不同。
  感受的主观取向不同,以及进一步的情感发展,是播音和主持的语言表达风格有所不同的原因之一。千人一腔的播音主持,实际上,或者是讲话时没有真正的感受,或者是感受很肤浅。

50 情感是评价的体验

  情感是人是否得到满足的评价的体验。
  在播音或主持节目中,人的情感从哪里来,就是来自对文稿的评价的体验。
  评价什么呢?评价感受。
  有了感受,还应该有与感受相伴随的几乎同时产生的评价。感受在前,评价相随。相同的感受可能会因为情况不同而有不同方向的评价体验。比如,同是下雨的感受,可能因实际生活中气候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评价。
  只有冷静的评价也是不行的,一定要有心中的评价体验。有了评价的体验,也就是在情感状态下,会使全身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和体态变化。

51 语言的情感状态离不开整体

  人的情感状态发生较大波动的时候,简单说有 6 个方面的反应:
  1. 血液循环的变化
  2. 肾上腺素分泌的变化
  3. 呼吸中枢的变化
  4. 体态的变化
  5. 面部表情的变化
  6. 说话声音的变化
  这 6 种情况是互相联系,同时出现的。不可能只有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我们可以看出,情感变化中的各种变化都是说话声音变化的原因。所以,语言中的情感色彩是人的整体情感反应的一部分,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只有全身心有了真正的情感反应,才能使说出的话带有真正的情感色彩。

52 内心真实最重要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语言表达工作者的能力在于,能够在自己内心没有感情的状态下,把声音控制得很有感情,打动别人。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的。
  声音的变化是由全身的变化而来的,与血液循环、内分泌和呼吸中枢的变化密切相关,不能单独形成。而血液循环、内分泌和呼吸中枢的变化不是没有感情的冷静状态下能够发生的,必须是相应的某一特定情感状态激发出来的。
  一名优秀的语言表达工作者的真正能力,是他能够比较迅速地引导自己进入某种真实的情感状态。能够根据语言表达的内容,及时从一种情感状态转换到另一种情感状态,并且还能够在总体上把握一种综合的情感状态。这一切的内心都是真实的。
  可以说一切表演艺术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内心的真实是最重要的。一旦失去内心的真实,所有的艺术手段都将失去光彩和魅力。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了一定水平的人都要有内心真实的强烈追求。

53 内在语使表面语的意义更丰富

  在稿件里并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出来,作者心中的相当一部分的意思包含在字里行间,如果只是把稿件最表面的意思说出来是不够的,一定要看懂、看明白隐藏在表面语言后面和文字之间的意思,并且把这隐藏的意思通过表面语的声音色彩表现出来。
  说话人自己如果想要在所说的表面语言中赋予一定的意思,也可以通过声音的色彩表达出来。
  赵忠祥在《岁月随想》一书中谈到他在《动物世界》播音时曾经说:“我开始有了一种对动物的理解,想到我解说过的动物所面临的越来越恶劣的生存环境,就似乎有了责任。动物们也要生存、要繁衍、要发展,它们为了能在自然界占有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要奋斗、要竞争、要拼搏,而且要有忍耐的性格。”他的这些意思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却已经通过表面语的语气色彩的变化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比如,“从小我就听到过关于黑土地的故事,把筷子插在土里,就能长出嫩绿嫩绿的幼芽,……”这不只是在讲神奇的故事,内在语的意思是说黑土地的肥沃,以及自己对黑土地的热爱。

54 反向内在语

  上一节讲的是同方向的内在语,也就是说,内在语与表面语的意思总体上是一致的。
  还有一种内在语是异向的。文字表面是一种意思,而实际上的含义是相反或者相异的。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就是这种情况。生活中这样的事可以见到,语言的艺术表达也是同样的规律。比如:电影《平原游击队》里的老人愤怒地向鬼子汉奸说:“皇军好,皇军不杀人,不抢粮食,不烧房子!”再比如: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对匪首座山雕说:“有了这张联络图,这牡丹江一带就是我们的了。”表面的意思是让土匪们得意,而在观众们听来是属于人民。
  播音主持的时候,也会有一些这样的情况。比如,反映拥军爱民的小故事《中计》中,张大爷想知道是谁做的好事,就故意吓唬小战士们,然后又心疼地拉着战士的手说:“孩子你中计了。”这里的“中计”就有反话的意味。

55 内在语的链环作用

  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各种各样,需要将这些关系细细地理清。有些表面语言的句子之间需要用内在语把前后的语句更贴切、更紧密地衔接。
  比如,新闻的导语说完之后,在继续讲述新闻的主体时,播音的语气有所降低,有的人只知降低调门,却不知怎样正确把握。实际上,在导语之后心里要有一转换语句:“欲知详情,请听我继续往下说。”
  在这样的内心提示下,语句的表达就会从导语的醒目色彩转换成主体部分从头说起的意味。如果没有这样的内在语,那在这个转换之处要么就会没有语气变化;要么就会生硬降调,变化得很不自然。
  很多文稿不写出语句之间的关联词,这些句子之间的“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如果”、“那么”、“一方面”、“另一方面”……,都需要说话人在内心说出来。这样,才能够把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表达得更清楚明白。这里的关键是说话人要自觉地意识到什么地方应该由内在语补充。要做到这一点,在事先准备稿件时要特别认真细致。需要注意的是,说话时句与句之间的时间空隙是有限的,不可能容得在心中默念那么长的一句内在语。怎么办?要将内在语转化成一种意思在心中快速掠过。

56 内在语的引导作用

  有些祈使句,句子短;还有些词组,只有几个字,意思厚重,表达要求高,不容易把握,很难一下说好,有的人甚至找不到音,不知怎样起调了。这时,内在语可以帮忙。由心中的内在语引导,将这样的句子表达好。
  比如,广告语中只要播音员说出“**空调”
  这样孤立的四个字。类似这样的情况,就要借助于内在语来帮助,心中在“**空调”四个字前面加上“我喜欢……”,或者“我赞美……”,或者“我向大家推荐……”这样的内在语,引导自己把“**空调”单独的几个字说得内涵充实,意味丰富。当然,内心还要有关于这个产品的质量、服务的充分理解和信任,才能表达好。
  再比如,专题片中有孤单的一句解说词,前后都是空白。有时这样的句子也需要有类似的内在语引导。

57 内在语的自我提示

  有的时候内在语是提醒和调整自己内心,使语句表达有更充分的依据,虽然这依据不需要让听的人完全明白,但至少要让听的人能感觉到其中有丰富的内涵,而不是空洞的,泛泛的。比如:长诗《雷锋之歌》中有这样三个相同的短句:“敲起来吧!敲起来吧!敲起来吧!”有人就会一声比一声高地呼喊,这样也算是有一定的理解,但是简单地提高声调,只会显得虚张声势。可以这样利用内在语提示自己:第一声“敲起来吧”是自我命令,第二声“敲起来吧”是向眼前的朋友呼唤,第三声“敲起来吧”是号召大家、所有的人都走向前去。在这样的内在语提示下,朗读的声音就会出现一种力度,而不至于空飘。
  比如,评论中的句子:“指导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是马克思主义。”这里一般人都不很自觉有内在语的处理,往往播得随意。如果内在语是“您不知道吧?”,就有可能播成教训人的语气。如果将内在语改为:“正如您和我所共知的”,这样仍旧不失评论的力度,却没有了对听众观众耳提面命的意味。

58 寻找向人说话的感觉

  我们在生活中每个人的说话,都是对别人说的。即使是自言自语,也是对一个人——自己说话。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话语都是对听众和观众说的,这是人所共知的。
  但是,许多人在镜头前和话筒前却丢失了对人说话的感觉。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话里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大词很少,而且没有长句。而广播电视中的语言,大词和长句很多。这种生疏,就使得播音时削弱了对人说的感觉。
  如:“发出通知”,“落实计划”,“任务繁重艰巨”,“隆重举行”,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99 北京春季居民贷款的房展示交易会”,又如:“耗资 1000 万元从国外引进具有 90 年代国际水平的柔性冲压焊接加工线的适时使用,使产品的内外质量得到了可靠保证。”生活中不常说这些词句,嘴里就不熟悉,当然就只能一念了事。所以要能有对人说的感觉,就一定要让自己熟悉社会生活中的大事,说到他们的时候能够说得自如。
  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寻找对人说的感觉。
  * 一定要在播音中努力还原生活中对人说话的样子,把话说到人们耳朵里,说进人们的心中。
  * 播音员和主持人要熟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方面的语言表达的方式,具体的用词造句,论说的逻辑,等等。把这些话变成自己熟悉的话语。
  * 面对长句,要学会语气放大,在播音时找回对人说话的感觉,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生动地说话。(关于语气放大详见第四章《新闻播音》111 节)

59 对多少人说

  广播电视里的话语是对众人说的,那面对“多少人”说话合适呢?当然不能是对千百人的状态。
  通常是以面对三四个人为宜,也就是说对一个家庭的人口。这样可以让音量大小正常。把听的人设想过多,会使语言失去常态:但如果音量过小,语言表达中那些丰富的情感细腻的语气也难以表现出来。
  设想面对三四个人,也会让自己播音的语气转换更加自然。可以设想这几句话是对甲说,那几句话是对乙说,另外几句话是对丙说。分别对甲、对乙、对丙说,也不排斥其他人共同收听,这符合人们说话时的常态。
  在特殊的条件下,可能会改变说话所面对的“人数,比如,夜间广播的节目主持,要考虑到收听的特殊心理状况,可以是悄声地面对一人而言。

60 想像听话人的反应

  在话筒和镜头前讲话,要加强对听话人反应的想像,这是呼唤自己心中有对象感,呼唤播讲积极愿望的重要手段。
  要努力想像对方对自己所说的每句话的具体反应。这样的想像应当比较丰富,不是简单的在听,或是简单的期待。不同的语句会引起听话的人不同的反应,要设想听自己说话的人可能产生的兴趣,理解,注意,期待,疑问,惊奇,以及相应的喜怒哀乐,等等。不同反应可以激起说话人自己不同的心态,继续说出下面的话。
  显而易见,想像得越丰富,越贴切,对于播音对象感的激发越有利,也能使表达更加准确。这样的想像,应建立在对于生活的了解。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中人们相互讲话时的各种反应,有助于这方面的想像积累。

61 使对象感习惯成自然

  在镜头前和话筒前找回对人说话的感觉,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行的,需要有一段时间的练习。从不熟练到习惯成自然,最终做到一开口就有对人说的那种强烈的指向性。
  一开始播音的时候,由于心情紧张,能不把文稿说错就满足了,顾不上别的,失去了对人说话的感觉。随着对工作的熟悉,最初的紧张感消失了,可是紧张形成的没有对象感的语言表达习惯却没有改变。
  这时要及时训练自己的对象感。
  可以邀请朋友坐在面前,实际对他播讲。
  可以在对面放一-张人物画片,对着画面中的人物讲述。
  可以请朋友在演播室外的音箱面前,监听自己对人说的感觉是否得体。
  可以在语句之间加入听众观众可能的反应提示,刺激自己对人说的感觉。
  可以自己模仿成功者的播音或主持语言对人说的感觉。
  可以反复练习尝试,直到能够抛开所有的提示物、习惯成自然,将每句话都说到听众观众的心里。

第三章 语言形态训练

  物理学会告诉我们,声音有音色的差别,还有音高、音强、音长三种基本测定方式。但是,在人类的语言当中,语句形态是千变万化的。
  未经训练,可能语言表达的方式比较单调,听起来使人感到乏味,也可能说话总是不觉尽意,甚至表达不贴切,不准确。这一章的训练,主要是丰富自己头脑中的表达形式的“仓库”。头脑的各种表达的形式储存多了,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甚至可能即兴创造。究竟应该在篇章的什么地方使用什么技法,那还是要靠对“仓库”的熟悉和对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目的的准确把握。

62 主次关系

  一篇文字在书写的时候,一般都写得字体同样大小。
  任何一篇文字在说出来的时候,都不能说得同样分量,同样意味。一定要表达得有主有次。也就是有轻有重,有强有弱。
  在同样大小、同样字体的一篇文字里,主次关系已经蕴涵在其中,词和词之间,词组和词组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有相对的主次关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说,是讲,还是播出来,都要把这主次关系表现出来。不能表现主次关系就不能算是及格的语言表达。
  重音,是句子里的词或者词组之间相对重要的词或词组,在表达的时候,要着意给予强调。而非重音,就要相对给予削弱。
  从全篇着眼,段落中的句子之间,篇章中的段落之间的主次关系也决定着其中的重音的表达。虽然是句子里的重音,应当给予一定的分量,但是由于处于次要的句、段中,也不能过于强调;相反,虽然处于主要的句、段中,整个句、段的力度有所加强,但是非重音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削弱表达。这就好象海拔高的地区的山峰和低谷与海拔低地区的山峰和低谷之间的关系。
  我们既不能没有山峰和低谷的重音与非重音之分,也不能没有高原地区、丘陵地带和平原区域的层次、段落之间主次关系的把握。
  文似看山不喜平。要想说出打动别人的话,更应该如此。

63 重音

  在播音和主持的时候,说话的语句中,不是每个词的轻重、快慢、高低都是一样的。相反,其中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有的重要些,有的次要些,有多重的层次。那些被强调的词,我们称它们为“重音”。能不能正确地表达重音,关系到能不能正确地表达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的意思。
  表现一个句子的整体状态时,语句的重音往往落在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上。重音表现得不很强烈。比如;“我手里拿着一本书”这样一句话,如果只是在总体上说明一种状态,就只是在最后一个字轻轻地加重一点。
  同样的一个句子,句中重音的位置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语句含意,这样的重音就是逻辑重音。还是以“我手里拿着一本书”为例,重音在不同的位置就会产生不同的句子意思:
  手里拿着一本书……谁?
  我里拿着一本书……部位?
  我手里着一本书……方式?
  我手里拿着一本书……数?
  我手里拿着一书……量?
  我手里拿着一本……拿什么?
  可能原话一个字没变,但句子的意思已经有质的不同。
  由此看来,重音是体现句子核心意思的词或词组

64 怎样判断重音

  生活中,说话人认为应该强调哪个词就强调哪个,很自然,用不着去刻意想重音。然而,在有稿件的播音时,我们要根据稿件的上下文来确认句子的含义,确认重音,以准确表达。总的原则就是在语句中确认最能表达说话目的的词语。比如,陈述事实的主要词语;主要的说明、修饰词语;表示判断的关键词语;主要的数量词。
  初学者应该注意在两、三句话中寻找重音,而不要总是只局限于在一句话中。明确了主要重音,其他的词语轻重可以顺其自然。当技巧熟练了以后,就能更成熟地掌握更多层次的轻重。
  要防止重音太多的现象。重音多了就不能说明语句的主要意图。处处使劲就等于没有对比,没有突出,结果就不能让人听出语句的主要意思究竟是什么。

65 寻找重音

  重音还有以下一些方法来寻找:
  * 并列和对比的词语可能是语句的重音。比如:“要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要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要结合我们地区的变化……”这其中并列的“工作实践”、“生活实际”、“地区的变化”是重音。
  再如,“当时面临的情况是,一无资金,二无材料,三无厂房,四无设备。”这一句中“资金”、“材料”、“厂房”、“设备”应为重音。
  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并列和对比的内容中重复的部分不能成为重音。上例中,“要结合我们的”就不能是重音。
  * 特别强调之处可能成为重音。如,比喻语句中的有关喻体的词语;象声词语;在特定环境中的“是”、“有”、“在”、“不”、“没”这些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
  * 在稿件内容的发展脉络上前后呼应的词语可能是语句的重音。如果将这些重音列出来,就像数学的轨迹,能够表现出稿件的主要线索。比如:“船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船员和乘船者的生命安全。”这一句中“质量”和“安全”为呼应性重音。

66 反义重音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有说反话的现象,说“好”而实际上是指“坏”;说东而指西,说你而指他。这样的意思要表达出来,实际上要在重音的表达上做文章。人们常说的曲折调就是反话中重音的表达方式。
  反义重音是重音表达的特殊情况。
  反话的表达与内在语的掌握是一致的。可以说,内在语是内涵,“倒腔倒调”是其外表。
  比如:“这样坑害老百姓,他竟然还到处向人们说他是在为群众操心,为大家谋福利。”这一句话里加着重号的部分,是反义重音,表达的时候,就要在强调的同时给子否定意味的腔调。

67 重音词语与非重音词语之间的关系

  重音与非重音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突出和衬托的关系,也就是强调重音的方式。有两种主要的方式。
  重音在语调的高峰之处。在重音之前的语句要“爬坡”,方法是重音前的句子音调逐渐提高和加强,直到作为重音的词语在最为强调之处。在重音之后的内容还要逐渐“落坡”。新闻中大多数的重音表达采用这样的法。
  在非重音与重音邻接时,重音有强烈的突出,音量加大,字音延长,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讲故事、专题片解说等描述、抒情类的稿件中有一部分重音的表达采用此法。谈话类和一般主持有时也会用到这种表达手法。

68 重音的表达

  重音的表达主要有三种手法:一是延长字音。二是提高声调。三是加大音量。通常是前两种方式结合使用,或者三种方式共同使用。加大音量方式很少单独使用。
  以延长字音和提高声调手法表现重音词语,在语句中听起来很像字音在“翻跟头”,也就是重音词语声音拖长,吐字的颗粒较大。相比之下,句子中的非重音的表达就显得“短、平、直”了,具体表现为字音之间的紧凑,吐字颗粒较小。由此可见,重音是在对比之中显现的。
  需要注意的是,重音在对比中的原则是“水落石出”,而不能“水涨船高”。也就是说,需要强调的重音应该是在前后较低较轻较弱的环境中突出,而不是在高调门之上的更高的调门。

69 语义需要的停顿

  说话时是向外呼气。人当然不能只呼不吸,所以,在说话的语句当中一定要停顿一下吸气。这就是停顿的基本状态。
  停顿与语义的正确表达有关系。
  判定语义的停顿—有的时候,播音一字不差,由于停顿位置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语义。要根据上下文来认定停顿的位置。这个例句就有可能因停顿位置不同产生两种理解:
  1)“最艰难的一次/夜行军一百公里以上。”
  2)“最艰难的/一次夜行军一百公里以上。”
  这里,1)只是说最艰难的那一次;2)是说最艰难的一类,可能有好几次。这就需要从上下文中判定怎样表达是正确的。
  如果判断有误,就可能出现“内塔尼亚/胡说”这样的错误。(注:内塔尼亚胡是以色列前任总理。)
  划分层次的停顿——在我们说话和播音的时候,停顿能够帮助表现内容层次的划分。有了停顿,可以使人听出前后之间分别的关系。

70 表现过程的停顿

  表现事物发展过程的停顿—真实的生活中,事物发展的过程可能有较长的时间。在播音和主持讲述时,需要表现这些过程,就要使用一定长度的停顿。
  比如:“一晃,/十年过去了。”这里的停顿,表现了十年变迁的过程。再如:“他敲了敲门,/怎么没有人答应?”这里的较长的停顿,表现了等待的过程。又如:“战斗一直打得十分激烈,直到拂晓的时候,/枪声才渐渐停了下来。”这里的停顿表现的是枪声停止的过程。
  显然,表现过程的停顿不能与真实的过程有同样的时间长度。必须是缩短的象征意义的停顿时间,只要能让人领会即可,这当中与时间感受和可能发生过的故事的感受有密切关系。
  当然,如果说话人不打算表现过程,只想直接说出结果,就没有必要使用这样的停顿手法。

71 表现心理活动的停顿

  当讲到人物的心理活动时,需要表现其心理活动过程,也要给予一定的停顿长度来表现。如:“他呆呆地愣了好一会儿,/不明白眼前发生的事情。”又如:“他想/我这到底是怎么啦?”再如:“话都到了嘴边,/可她却/始终没有勇气说出来。”播音主持时的停顿要比真实的停顿短,能够示意即可。
  在表现心理活动的停顿时,讲述人的心中也要有与人物相当的心理活动过程。无声的过程中,自己就像是那个人物在思考着。没有这样的思维过程,停顿会失去表现的意义,前后不能衔接得自然得体。
  当然,如果不想表现心理过程,只是说明思考的结果,也不必在这些位置停顿。

72 情感延续和蓄积的停顿

  话说完了,可是意犹未尽,这时就需要无言的停顿时间将说话时凝聚的情感延续,逐渐消失。如同歌手演唱,不能在歌声刚一停止的时候就一下子将情感也同时快速刹车止住,更不能还差一两个字音没说完就已经神散了。
  下一句话说出来之前,也需要时间将情感蓄积。人们常说,未成曲调先有情。情感达到一定程度话语出口才有感染力,这也需要一些时间。
  上一句情感的延续,同时下一句情感的蓄蕴,都需要停顿。
  有人的播音速度慢不下来,这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内心的活动太少,不需要停顿的时间就很难慢下来。内心活动充分了,停顿的时间就自然加长,速度也就放慢了。

73 制造悬念的停顿

  有的时候,为了吸引别人,话说到关键地方停顿一下,在人们期待的地方停住,便会造成一种悬念,产生强烈的效果。如:“就在这个时候,/……”再如:“我们厂的质量问题,现在已经到了/非下狠心抓不可的时候了(或:更上一层楼的时候了)。”
  这样的地方设置停顿,有一种吸引力,无论下面说什么都会让人听进去,效果强烈。在有悬念的地方如果不停住,连续地说下去,效果就比较平淡。
  要注意的是,设置悬念停顿之后的语言速度要较快,尽快满足刚刚被唤起的心理期待。只有这样一次次使人期待,又使人得到充分的满足,才能使听众跟随着你连续不断听下去。

74 强调性停顿

  在需要强调的词语之前或之后有所停顿,就能达到强调它的目的。
  任意位置的停顿都有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这样的停顿不能任意使用。强调性停顿,应该用在确实比较重要的地方,或是与主题密切相关,或是事物发展的关键之处。
  比如:榜上怎么会有/他的名字?
     钱/能帮助人,也能害人。

75 扬停与落停

  停顿时的句尾状态,主要可以分为“扬停”和“落停”两种。这是句子起伏走向的发展趋势。
  “扬停”一般是话没有说完的停顿,句子是扬起的,话好像抛出的链环飞向半空,或在空中平稳飞行的途中。话说到一半的停顿,带着对后面内容的预示,具有一定的悬念性。
  “落停”则是表现一种段落的结束感。句子是落下的,抛出的物体已经落在实处。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说清楚了。落停有一种解决感,说得自己与听话人都有完成的沟通的意味。如果以音乐来比喻的话,像音乐的乐句唱完一段的结句。
  当然,在这两大类停顿中还有着无数的细微的区别。比较难把握的是既是一个小段落的结束,又是大段落中的位置,这里的停顿似兼有“扬停”与“落停”。可以试着在落之后又扬起一点来表达,但是不能成为僵化的模式。

76 停顿时间

  停顿的时间长短,取决于说话人打算让听话人怎样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也取决于听的人是否听懂了,听明白了,是否已经开始对下面内容的期待。因为停顿是一种表达,是有目的表达,要根据说和听的需要采取适当的停顿,不能是某种硬性的规定。
  文稿中的标点符号是作者标示的语句停顿,是作者写作的呼吸感觉。我们可以参考标点符号的提示,但是要以自己对文稿的理解和感觉来处理停顿的位置,停顿的长短。播音和主持说话的停顿不能受文稿标点符号的局限。

77 似停非停 非停似停

  在长句中,有的地方从语义来看可以停顿,从播音上看也需要略微的心理调整,但是真要停顿,就会破坏播音的节奏,影响整体的理解。在这些地方,可以采取非常短的停歇。新闻播音中这样似停非停的地方很多。
  这样的停歇,只有播音者自己知道,听的人不是特别注意就不会理会,会觉得比较连贯。然而,这样没有真的停下来的地方也的确需要有一种缓冲,一种聚集,接着说下去,虽然语句运行没有停止,但这样的非停似停的处理实现了整理、蓄积的心理调整,在连贯的语句中起到了分节而又不割裂的作用。
  千万别把似停非停的处理变成实实在在的停顿!

78 克服半句停顿

  有的初学者有一种半句停顿的习惯,就是在句中一半的位置莫名其妙地停一下。这样的情况在新闻播音中时常见到,也许是因为句子太长,为了调整目光调整心态,以求更好地读后半句话。但这是不好的习惯,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这样,这祥无根据停顿的毛病要坚决克服。
  无论播音还是主持,都是向他人传递有效的信息内容,而不是陷在某种格式里面,更不是唱一种腔调。停和连都得有根据有目的才是。

79 不能停顿的位置

  在有的长句中,播音停顿的毛病表现在位置错误。如:“大会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发展旅游经济迎接新世纪》的工作报告。”这里,很多人习惯在“市政府”后停顿,是错误的。这个长句本不必停顿,有人呼吸不够,需要有一个停顿位置,那只能在谓语“听取了”之后稍停,其后的内容一般不能停顿。如果实在因呼吸的需要停歇一下,也只能是很短的似停非停的停顿,位置在书名号处为宜。这样的长句要事先设计停顿位置。拿过来就念,呼吸不能支撑了就任意停一下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80 表现急缓情感的连与停

  语言表达中,停和连是一对矛盾。停得短或者不停,相对正常的停顿来说,就是连。停短停长都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决定。
  停和连还有表现急缓的特殊“功能”。
  表现时间和情势的紧急,需要加快语速,但是,句子内部语速加快是有限的。如果把上句的句尾与下一句的句首连在一起,句子之间没有停顿,连上三四句,紧张的气氛就能显现出来。
  相反,如果句子之间的停顿从容,就不会产生急切的气氛。这一方法对于字数较多而又要求限时播完的稿件很有帮助。虽然将句子读得很快,甚至几个句子之间一口气说下来,只要在应该停顿的主要地方停得充分,仍然会产生从容不迫的稳步感觉,不使人感到急促。一次新闻节目做下来,能比正常播音多播一两条消息。

81 语句波形的变化

  人们说话,是一字一字先后说出来的,字连起来就形成一条条的线,这些线总是高高低低地变化,形成了一种起伏的波形。不管说话人是否自觉,这样的波形都是存在着的。说出的话千差万别,由话语而形成的波形也是千差万别的。
  波形与重音的表达有一定的关系。重音的地方往往是波形的高峰处,非重音的地方常常是波形的低谷,然而,这并不绝对。况且重音与重音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波形变化也就千差万别了。波形还与停顿时的“扬停”和“落停”有关。
  波形的变化还应该有声音的强弱轻重的变化,单线的波形表示坚柔、虚实就有一定的困难。如果一定要表现的话,就要把线条画成有粗有细的样子,有厚薄变化中的起落、有虚实相间里的攀俯,有细柔地飘过、有凝重地顿住、有尖巧地甩出……
  波形线条的起伏,主要显示语句的音高音低的变化,这是在这一节练习中认识和掌握的重点。词语的快慢不同和强弱轻重的变化,虽然也可以在波形中得到显示,但不作为波形练习的重点,可以通过语气和节奏方面的练习解决。
  虽然说波形多种多样,但是,归纳起来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两个基本要素,即上升和下降。多种多样的上升和下降的组合,就构成了形态各异的波形。

展开图片

  我们希望能够从笨拙地设计波形开始,按照设计吃力地表达,经过实践,再经过设计,再经过实践;最终到达理想自如的境界,即习惯成自然地脱口而出。

82 语句波形的“三忌”

  在表达时,语句波形有一个规律,即相邻的两个句子有“三忌”:
  句首忌同一起点—两句开头不能是同样音高起调。
  句尾忌同一落点——两句的结尾不能落在同样音高。
  句中忌同一波形——句中的波形不能相同。如果做到上面的其中一“忌”,就可以做到波形不同。
  练习时可以先尝试分高、中、低三个音高,在若干句话中反复做变化练习。实现以上“三忌”:
  第一句——中音起调(或者低音起调,或者高音起调)
  第二句——低音起调(或者高音起调,或者中音起调)
  第三句——高音起调(或者中音起调,或者低音起调)
  第四句——中音起调(或者低音起调,或者高音起调)
  反复多次进行练习。改变每句句首的音高,直到形成随时变化相邻句的句首音高的习惯。
  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同样的方法,练习相邻句的句尾不在同一落点。句首和句尾有了音高变化,句中的波形自然就不会相同了。
  练习的目的,是要让自己存储多种多样的语调波形,到用的时候就能够自如地呼之而出。初学时可能感到不熟练,逐渐地,最终要习惯成自然。

83 语句色彩与呼吸

  语句色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是能够辩认的,有一位表演艺术家说,“山”这个字,直白地说是一种说法。如果这座山很险峻;如果这座山很平缓;如果这座山摔死过人;如果这座山拣到过金子,那么这个“山”字的色彩就会说得很不相同。语句更是如此。
  怎样来掌握和表现语句的感情色彩呢?呼吸可以作为标志。张颂教授的《朗读学》书中有明确的论述。我们抄录如下:
  爱的语气一般是“气徐声柔”,
  憎的语气一般是“气足声硬”,
  悲的语气一般是“气沉声缓”,
  喜的语气一般是“气满声高”,
  惧的语气一般是“气提声凝”,
  欲的语气一般是“气多声放”,
  急的语气一般是“气短声促”,
  冷的语气一般是“气少声平”,
  怒的语气一般是“气粗声重”,
  疑的语气一般是“气细声粘(niɑ́n)”。
  请大家从每一位优秀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表达中体会这些语句色彩中的呼吸状态。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呼吸的变化中表现出感情的意味。
  当然,语句的色彩不只是以上这些,比如,诚恳的语气、感慨的语气,赞美的语气,等等,似乎都没有包括进去,需要我们自己进一步探索语气色彩的种类和发展。
  特别提醒的是,造成语气变化的呼吸变化,来源于真实情感的变化。当我们呼唤语气的色彩变化时,不要忘记它的来源——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84 语气强弱、刚柔的分级练习

  同一句话,同一类波形,同一种感情色彩,其感情色彩的强弱、刚柔可以有多种情况。可以按不同的情况来分级。
  初学的练习可以暂时分为 5 个等级,练习各种不同情感的不同级别的语气。要以第 3 级为正常的语气,向下减弱,向上加强进行练习。低的级别语气是很淡的,高的级别语气十分强烈。
  当 5 个级别的练习熟练之后,可以进行更细的分级练习。练习 8 个级别,练习 10 个级别。
  这一练习也是一种存储,当我们的不同程度的语气存储多了,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调用,以最恰当的程度表达出来所需要的语气。
  例如:美丽的春天走来了。(见附图)

展开图片

85 句子的节拍

  音乐是有节拍的,也就是重复出现的音的长短强弱关系。语言中的节拍没有音乐中那样严格的规定,但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这里介绍两种情况。
  * 句首第一个字说出的两种类型
  强拍起说出和后半拍起说出(也就是弱起)。后半拍起方式用的较少。这两种方式都要掌握。根据具体表达的需要熟练运用。
  * 节拍的变换
  比如:“山西省太原市六味斋酱肉店门市部
……”。在这句话中,如果前面的每个三字词都用大约 2/4 的节拍说出来,就很不舒服。如果根据文义,“六味斋”三个字用 3/4 的节拍说出来,就改变了单调的节拍。丰富的节拍变化合理运用于播音和主持的语言中,将会增添语言的美感。
  有时,在适当的地方,在某一拍中,从每拍两字改变为每拍三、四个字,然后又回到每拍两字。这样的变化也会有形式美感。

展开图片

  这只是一种语言语句变化的描述方式,并非要人们都像唱歌那样按节拍说话,相反,节拍的灵活与变化正是语句的特点。

86 多词长句的分组处理

  多词长句是播音中的难题,语句中的名词排列过多,说起来很费事,有时越播心中越不安。对待这样的情况,可以试着把它们分组说出来,5 个以上的词排列,可以分为两组,每 2-3 个词一组。7 个以上的词按同样的原则分三组或更多的组。分组以后,自己的心里就有底,不慌不乱。应当注意,分组是为自己表达所需,不要让听众观众听出来明显的分组间隔。这些名词虽然多,却只是句子中的一个成分,要说得相对完整。排列在最后的那个词要有相应的结束感。有时,要将并列关系的感觉说成递进的感觉,其效果更佳。
  比如:
  这条广告曾经分别刊载在(北京青年报》、《戏剧电影报》、《生活时报》、《青年参考报》、《电脑教育报》、《购物导报》、《科技生活报》、《精品购物指南》、《城市晚报》上。
  参加会议的有李永年、王广琴、张成林、李桂云、柳玉敏、杨谦、吴新宇、万国英、贾居良、郑欣和。

87 认识节奏

  节奏是物质运动变化周期的标志。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节奏。一天中有三顿饭,有白天黑夜之分;放眼望去,远处的山野高高低低,城市街道的建筑错落起伏。在艺术领域,节奏更是十分明显,音乐中的节奏令人动情;舞蹈中的节奏让人跃然;诗歌中的节奏使人陶醉;文章中的节奏引人入胜;就连绘画、雕塑中也包含着节奏,或紧张或舒缓。甚至敲钟,也有“沉浸”的节奏(铛——,铛——)和“昂扬”的节奏(铛-铛——,铛-铛——)变化。
  单调乏味的节奏使人厌烦。
  在播音和主持节目时,节奏的要素主要表现为声音的高低变化—抑扬,声音的大小变化——轻重,声音的速度变化—快慢。播音和主持的语言节奏是这些要素不断变化重复而显现的。
  播音和主持的语言节奏是就全篇情况来说的。一篇言谈总体上为一种节奏的类型。或是深沉,或是轻快,或是舒缓,或是高亢,……。这是根据要说的具体内容决定的,也是与其他稿件的节奏区别而言的。

88 节奏变化的原则

  在一篇文稿内部,节奏的变化是在对比中显现的。这是基本的原则。
  一篇深沉的节奏,一定需要有相对轻快的地方;一篇舒缓的节奏,一定需要有相对急切的地方。反之亦然。所以在播音和主持时,在要把握住总体节奏的基础上,还一定要强调节奏的对比: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欲轻先重,欲重先轻;
  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没有对比变化的节奏是不可取的。只有对比,才能使总体节奏更加突出。
  怎样设计节奏的对比呢?主要是依文稿内容变化来安排。一定要在全篇之中找到节奏松弛之处,也一定要找到节奏紧张之处;一定要找到高亢之处,也一定要找到低回之处。

89 情感色彩形成节奏

  可以依层次之间的情感状态形成节奏。
  语言引起的感受使我们体验到,文稿各部分中含有的情感分量不同,情感色彩不同。例如,平静的生活激起了波澜,紧急的情况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从心旷神恰到欣赏赞叹,从欢乐激昂到情意绵绵,要说的话里总是有多种多样的情感色彩。
  由不同的感受引起情感的变化,从而使表达产生各种不同的起伏,不同的浓淡色彩,不同速度,不同分量,必然构成节奏转换和对比。

90 主次关系形成节奏

  可以依篇章的主次关系形成节奏。
  一定要弄清楚篇章里面的主次关系。既然有主次关系,在表达上就要有由此产生的层次之间、语句之间的对比变化。由主次关系的变化引起语句的轻重变化、抑扬变化构成了节奏。主次关系不只是两个层次,可能会有最主要的,主要的,一般主要的,还有次要的,更次要的,最次要的,……他们在播音或主持的篇章中出现的机会不同,位置不同,频度也不同,就构成了较为丰富的节奏变化。最加以强调的那最重要的内容是节奏中最突出的地方,是“群山”起伏中的主峰,其余是主峰俯瞰下的高低错落的群峰。

91 时空变换形成节奏

  可以依层次之间的时空转换形成节奏。
  你如果向别人讲述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事情,就会因情景不同,空间距离不同,时间远近不同,从而使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的氛围不同,心境不同。
  比如,白天喧闹的街市和夜晚宁静的台灯下,深山探险队宿营与游乐场的碰碰车场,5年前紧张的初试和今天的论文答辩,等等。有时,好似处在同一时空里的双方、三方,也会在讲述过程中有不同的时空存在。
  为了要表现好鲜明的时间空间交替转换,就必然会引起语句的快慢变化、抑扬变化、轻重变化。这样,节奏的变化也就显现出来了。

92 形象之间构成节奏

  可以依人物、事物形象之间的差别形成节奏。人物,是播音和主持节目时所要讲到的最大量的内容。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特征。英姿飒爽的战士与欢乐嬉戏的幼儿园孩子,学生与科学家,煤矿工人与出租车司机,母亲与儿女,教师与地质勘探队员,领导干部与交通民警,外企职员与田里的农民,等等。即使同一岗位的人,也会因性格不同,各人经历不同而有相当的差异。
  除了人物形象,还可能会有事物的形象。其间差异也是明显的。
  能够觉察到各个形象之间特征的差异,并且认真地在表达时区别它们,包括动作、举止、说话的腔调、神态,也就产生了构成节奏的多重变化。

93 语言节奏与筋骨张弛

  语言是由人说出的,说话的节奏变化是与人的全身血肉之躯张驰的变化一致的,语言节奏实际上是人身体的筋骨紧张和松弛运动的声音表现。所以,在表现节奏的时候,我们要让全身心的张驰与语言的节奏一致。
  可以尝试全身绷紧说一段话,再全身放松说同一段话,体会身体收紧与放松产生的节奏效果。然后,练习以身体不同的张弛状态说不同节奏特点的话。
  有时,在说到某一段落的时候,我们说话人的内部节奏可能与外在的语言节奏不同。有内心节奏紧迫而外在语句节奏迟缓的情况;也有内心节奏舒展而外在节奏快捷的情况。这看似矛盾的节奏表现,实际上是用相反相成的手法表达内心的节奏。

94 词语的格式

  词是语句中的一个单位,无论词在句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重要或不重要,词内部的各个字之间的轻重关系是不改变的。下面分别说明:
  两字词中的多数是“中重”格式。即后面一个字比前面那个字说得稍微重一点。如:电视、胜利、民族、海洋。
  两字的人名属“中重”格式。
  两字词中还有一部分是“重中”格式。即后面一个字比前面那个字说得稍微轻一点。如:丈夫、母亲、粮食、顾虑。
  两字词中另一部分是“重轻”格式。即后面一个字要发得又轻又短。但是要注意不要模糊吃字。如:桌子、石头、早上、什么。
  三字词中的多数是“中中重”格式。即最后一个字比前面两个字说得稍微重一点。如:播音员、天安门、研究所、推土机、巧克力。
  三字的人名也属“中中重”格式。
  三字词中还有一部分是“中重轻”格式。如:枪杆子、小姑娘、明摆着、硬骨头。
  三字词中另一部分是“中轻重”格式。如:对不起、冷不防、走不动。
  四字词的基本格式为“中中中重”即最后一个字比前几个字说得稍微重一点。前三个字当中还有很微小的轻重变化,可以顺其语义而变。如:社会主义、万象更新、五光十色、年富力强。
  四字的人名也属“中中中重”格式。

95 多词组合名词的读法

  多个词组合而成的一个名词在播音语言中是常见的情况。这样的名词词组,不论有多少字,都应为“中中中……中重”格式。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这里,只是最后一个字比前面的字说得稍微重一点。中间部分的字都不能明显加重,这里的第一个“国”字、第一个和第二个“会”字都不能加重表达。这几处也不宜有停顿。否则,就会让人感到说的是两个或三个单位,那就不是这个词组原本的意思了。
  多词组合的名词性词组的表达都要依照这个原则。

96 颗粒与语流

  有些初学者在播音的时候,他们说出的每个单字的发音过于明显,个个字的“颗粒”一样大小,给人一种炒豆般的“哒哒哒哒”的感觉,与语句应有的流畅起伏的“线条”和“飘带”状态是相矛盾的。
  克服这种“颗粒”大于“语流”的现象,是要将每个字的“颗粒”大小服从于“语流”。我们当然不反对将每一个字都吐清楚,即使是快速的、轻松的句子,也应该吐字清晰。但是,在这一对矛盾中,应当以吐字清晰为前提,顾及整体效果,不能破坏语流连贯。
  不要过分强调吐字清晰,清晰是相对而言的。在句中,一定要有颗粒大小不同的意识。
  颗粒过于明显与练声的概念可能有一定关系,在练习说普通话时要以词或短句为单位练习,尽量不练单字,以免形成念单字的习惯不易纠正。此外,吐字时声母的力量过大也不好,要做到除特殊情况,声母在清楚的基础上越轻越短促越好。

97 括号和引号中内容的表达

  文稿中常常有引号和括号。
  一般情况下,引号中的内容语气要相对加强一些。
  一般情况下,括号中的内容要表达得相对弱一些。使人能听得出来是注解性质的语句。
  此外,一般情况下,破折号后面的内容也需要加强一些语气。

第二篇 播音训练

  播音是当今电台、电视台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
  播音的特点是手中有稿的朗读。但是这绝不是见字念字,在语言表达基础训练中,已经获得了的能力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播音中要分门别类地具体化。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节目,对于播音的要求更加专门。
  掌握好常用的播音样式,对于一名播音员来说,是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工作岗位的分工,有些节目的播音能力可能要更强一些。

第四章 新闻播音

  新闻节目是一家电台、电视台的龙头节目,一般来说是收听和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会播新闻,播好新闻,是一名播音员的基本功。
  这一章对于新闻播音的基本问题,新闻播音总体把握,新闻播音具体的处理方法,以及常见的问题,都做了训练讲解。其中也对新闻播音表达方式新的趋向进行了探讨。

98 寻找新闻的新鲜点

  新闻稿一般都比较短,几乎可以一目了然,新闻稿的层次结构和主题都比较容易掌握。这一方面的准备并不复杂。
  在准备新闻稿的时候,心中必须明确理解和把握新闻稿的灵魂——新闻的新鲜点。
  不论是消息动态,还是人物报道,或者是综合报道、系列报道都有着自身的新鲜之处。播音准备时能够明确新鲜点,才算真正理解了每条新闻。我们不仅要能看清新闻稿所说明的各个新闻要素,不仅要看到新闻事实在新闻背景材料中显现的新闻价值,而且还要看到这条新闻“新”在什么地方。是时间新,内容新,还是有新的思想,新的角度。理解准确,才能表达贴切。
  怎样看出新闻的新鲜点呢?
  要从时间的纵向比较来寻找,即要从新闻事物的昨天、前天的情况来考虑;还要从与此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其他行业系统的横向比较来考虑。在纵横两个方面就能看到这一条新闻的新鲜点。
  比如,同是有关家用电器售后服务好的两篇报道。经过分析,发现一篇的新鲜点是经过消费者批评之后的改变;另一篇的新鲜点在于连续几年之后又上一个新台阶。为了说明这一点,请大家收看几条电视新闻,并且考虑一下,比较一下,这些播音的新鲜点在哪里,如果自己播音,应该怎样找到。
  理解一条新闻,弄清事实,抓住新鲜点,应该在很快的时间里完成。初学时的思考可能要花费长一些的时间,实际工作中要做到迅速无误地完成。这也是制作新闻节目的需要。

99 播前弄明白名词概念

  在新闻中有许多关于当代经济、科技行业的报道,为了播音准确无误,文理通顺,要及时弄清不明白的概念、名词、原理,以及生字读音等。要勤查字典,要积极向有关人士请教,更应该在平时提高语文水平,积累百科知识。
  遇到不认识的字,查过字典后最好在注明拼音的同时,再写一个同音字。在快速语句中也许来不及拼读生字,可以直接读那个同音字。
  人名,要名从主人;地名,要依俗称。这是读音的惯例。对于人的姓名中不常见的字,要小心核对读音。当然,该规范的姓氏读音也要读正确,不能迁就。如:姓区(ōu),姓仇(qiú)。名字的读法,除特殊情况,要按照三字词的“中中重”的格式读,四字以上的词要按“中中中……重”的格式读。
  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的名字,有时很绕嘴,不容易读流畅。要事先由慢到快大声地多读若干遍,加强语感,以保证在正式快速的播音过程中不出毛病。

100 说清事实

  新闻是讲述事实的。所以新闻播音追求的基本目标就应该是说清事实。无论是广播新闻,还是电视新闻;电视新闻中无论是为画面新闻加解说,还是出面口播新闻,都是这一个基本目标。
  为此,播音员自己要真正知道每一条新闻中采写的是什么样的事实。把稿件提供的基本事实装在自己心里。努力追求将总的事实说得清楚明白。不能只是见句念句,也不能只是有段无篇。心中有数是在总体上的有数,而不只是某一局部。特别要防止打着手电看书的现象——看到哪里亮到哪里。
  全篇在胸,还要有序地将新闻事实说出来。报纸新闻可以让人反复观看,一遍没看明白还可以再看,哪里不清楚再找。听一遍就过去的新闻播音却没有这种可能。而且广播电视新闻的篇幅更短,所以新闻播音要特别注意说清楚新闻各部分的关系。
  当前,很多电视台的新闻导语和主体是分开播音的,播同一条消息的两部分的两位播音员甚至不谋面,这就更需要有遥相呼应说清事实的意识。
  说清事实,还包括相对的客观色彩。新闻播音时,播音员的主观评价不过多地表露,包含在所说的事实当中。要给听众和观众留有思考的余地。播音员的内在语可能是:“请看这样的事实”,“这是您所希望了解的事实”,“事实胜于雄辩”。而不应该是:“我已经被感动了”,“您一定要懂得……”。
  新闻播音的结构特点突出。根据新闻稿的内容,要播出不同层次结构的“台阶”感和“平衡”感。
  某一层次或结构(即新闻中的句子或者句群)与另一层次或结构可能是“台阶”关系,可能是向上一个台阶,也可能是向下一个台阶;某一个层次或结构与另一层次或结构可能是“等高”关系。新闻结构中的“第一”、“第二”的并列内容应该有等高和递进的意味。
  新闻结构中常常有“正方”与“反方”,这时应该明确是与非、困难与勇者哪一方应该气势更强些,以求构成主题需要的平衡。有时,“正方”、“反方”,以及并列结构的内容在文字数量上不大平衡,要靠播音的速度、强度的变化调整得较为平衡。

101 说明目的

  无论说什么话,都有目的,都是为了向他人施加影响。报告新闻,仅仅让人们知道有一个新闻事件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新闻事件使广大群众得到更多的收益,受到相应的影响,这就是新闻的播出目的。比如,向人讲述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不只是让他知道有这样一件事,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向他学习,拾金也要不昧。
  怎样让自己明白播出目的呢?要看这一条新闻所讲述的这一类事物理想的情况是什么样,现实中有哪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也就是“上情”—党和政府的号召和社会的需要,“下情”一实际生活中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从这两个方面的矛盾中认识到播出的目的。
  “拾金不昧”的“上情”是经济改革的进程中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下情”是现在有人经不住金钱引诱而犯罪。这样必然会认识到号召大家学习榜样的播出目的。
  新闻节目中各条消息的目的并不一定都能使人听明白,但是人们能听出来深刻的内涵。没有目的的新闻播音很可能播得十分浮浅。

102 分寸得当

  分寸,指适当的限度或程度。
  新闻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硬新闻,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事件,也有软新闻,科技、体育、卫生的新成果,自然界奇异现象。有动态非常强的消息,也有综合性经验性的报道,有重大题材有分量的长篇报道,也有短到三两句话甚至一句话的简讯。还有人物报道,文件发布,等等。播音员对每一条新闻的具体理解、感受,都会各不相同,千差万别。准确地表现出来这千差万别,就是分寸的把握。
  分寸的把握包括对每一条新闻的色彩的区别。比如,市场检测结果令人满意与瞄准高科技开发新的电子产品的色彩就有明显的不同。再如,现场办公和一般工作会议也有很大的不同。分寸的把握包括对每一条新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认识。也就是播音员对于它的态度,对它的关注程度。
  分寸的把握还包括对每一条新闻的审美情趣的体验。严肃庄重的和喜庆欢快的新闻不同,趣味性很强的新闻也各有千秋。
  新闻播音中的分寸把握是与播音员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政策水平密不可分的。这也不是朝夕之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新闻播音的最难之处在于对分寸的把握,这是播音员终生追求不尽的境界。

103 朴实

  当前新闻播音的语句形式是播报和播读的。精简的词句和较长的句式使得新闻播音难以去“说”。这种播读不是大音量远距离的“喊”,是在较近的距离和观众听众面对面地报告。播读比较接近“念”,但要防止出现无根据甩调的“唱”的现象。
  新闻一般篇幅较短,语句多是概述性质的,少渲染,少描绘,少抒情,偶有细节描写也多是夹在概述语句当中。因此,新闻播音的语气也应该是概述性语气,播音不去致力于语气刻画细部,只是把新闻具有的要素交代清楚,语气是朴实的。
  朴实,表现在语调起伏幅度小,华丽的色彩少,没有大起大落的表达方式,没有浓墨重彩的情感变换。但也应注意到朴实并不就等于没有语句的抑扬,而只是在一定幅度范围内的抑扬。

104 快速

  新闻播音还要求较快的速度。无论广播新闻还是电视新闻,都相对其他节目的播音较快。广播新闻,一般每分钟在 200 至 220 字左右。电视新闻语言的速度要更快,一般每分钟 220 个字到 240 个字,甚至更快一些。
  电视的画面新闻,由于有画面作为接受渠道之一,观众对新闻事物有了一定的理解,并对语句的上下文能够产生更多一点的“预知联想”;对于播音员口播新闻,由于眼神表情、口形动作都能帮助观众更快地理解,所以播音语速较快。再者,整个社会普遍文化水平提高,观众看电视新闻的时候注意力相对集中,自然对语句的理解就快一些,读慢了反而显得有些拖。
  当然,快是有限度的,要以观众能够听懂听清楚为限。个别时候,如告,画面对位,也要放慢语速。
  加快新闻播音的语速是时代要求,但并不等于所有的句子等速加快,快速是相对而言的。为着表达意思的需要,有些地方一定要稍放慢一些,有些地方要更加快一些。快速之中仍有疾徐之分。

105 流畅

  电视新闻不但速度较快,还要在快中流畅。流畅,表现在重音精,停顿少。
  * 重音精,就是在一条不长的新闻中,重音只是关键的词,只需把他们突出出来,加以强调。其他大部分句子都是顺其自然平实稳当地读出的。要善于在一个句群中确认最重要的重音。
  重音表达的方式多用缓高法来表达(参见《语言形态训练》一章)。
  * 停顿少,不等于没有停顿,而是指意思接近的前后几个句子的表达要连贯,一气呵成,把内容说完整。当一组句子、相对完整的意思表达之后再有较为充分的停顿。
  在一气呵成的连贯长句里会有一些微小的停顿,即在句子里面有不易被人察觉的似有似无的停顿。播音员在这十分短暂的瞬间里需要调整自身,以利于驾驭好长句的后一部分。这一类的短暂的停顿,应该说是只停不顿,不让观众感到有明显休止的痕迹,若稍有顿的感觉,便破坏了连贯之气。若把似有似无的停顿播成了真的停顿,势必影响语句的流畅。

106 平心静气

  新闻播音的内容纷繁,有的鼓舞人心,有的使人关注,有的令人焦虑,有的让人欣慰。在这样的情况下,播音员需要平心静气。新闻是在播报者平静心境的总背景下播出的。平心静气不是指播音没有态度,没有感情。平心静气是基本情感状态,是态度感情的出发点。与平心静气相反,有的初学者一播重要新闻就强迫自己的心情处于躁动状态,播音充满了急切。这样会引得听众观众也不平静,有一种“闹”和“噪”的感觉。这样播音的结果是自己很累,听的人却是茫茫然。
  平心静气不是消极、松懈的状态。平心静气是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神采焕发下的平心静气。精神不振、懒散的状态不在此列。

107 轻巧的发声吐字

  无论在电台还是在电视台,新闻播音对发声吐字都有较高的要求。新闻播音特别要求有自如轻巧的发声吐字。
  新闻播音要气息平稳、持久,适应长句的需要,适应语句起伏的需要。吸气一般只吸到六七成,不能太满,气息用到差不多之时,换气、补气也只到六七成或者更少一些,始终保持“留有余地”的境界。在句子之间,往往都是及时轻巧地补充一点气,而不是大换气,在“似停非停”的地方甚至不一定补气,只是稍稍调整一下气息的状态就行。在一个段落说完,才较为从容地换一口气。面对超长的句子,呼吸要深一点,换气的位置要特别设计好。
  新闻播音要响亮有力,很少有虚声表达。在快速的语句中口腔动作要轻巧,吐字共鸣位置统一,前后连接自然,力求每个字都要清晰,同时又不失主次强弱之分。这样就必然要求唇舌动作准确利索。
  口腔控制还要和呼吸控制有相应恰当的配合。
  顺便提一点,新闻播音不能是语句中每个字音都圆润明亮,圆润明亮的声音要用在关键的重音和主要部分。切忌盲目地显示自己好听的声音。不能将最悦耳明亮的声音用在次要处,更不能用在最不重要的某些连词和虚词上。
  发声吐字的控制能力是每个播音员较长时间实践练习的结果。何时能够根据稿件随心所欲,举重若轻,恰到好处地实现上述要求,便是熟练运用之功了。

108 开场白与结束语

  每次新闻节目都有开场白:“各位听(观)众,××(时间)好!现在报告新闻。”接下来就是内容提要,然后正式报告每条新闻。
  每次新闻节目的结束语一般先再介绍一下主要内容,然后说:“这次新闻节目报告(播送)完了,谢谢收看。”
  开场白和结束语要说得真诚。问好和致谢的话,年年月月天天都说,很容易说“疲沓”了。一定要带着有与听众观众的目光相遇的感觉说话,不能是生硬的例行公事的漠然样子,一定要带有当天的最新感受来说,不能无动于衷。当然,也不必热情到甜蜜蜜的地步。
  有时开场白和结束语由男女两人分别用上下句说出,这种情况下,两人要把话说得语气一致,衔接得像一个长句似的。一人说话的时候,另一人只需注意听即可。播电视新闻时,另一人在听的同时轻轻地注视镜头,不必伴随着点头致意。

109 导语

  新闻的导语是新闻独有的结构部分,是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新闻的精华所在,揭示新闻的主题。导语是全篇最重要的部分。导语凝炼、醒目、明快、生动,一般开门见山,突出最重要的事实,最新鲜的事实,最生动的事实,或者提出问题,努力争取给人们强烈的印象。
  新闻导语的播音,要根据导语的特点,播得醒目,生动,夺人,有强烈的新鲜感。要力求在导语中播出每一条新闻的特点。要有引出后面内容的“提示”之感。
  新闻导语中一般只有一处主要重音需要特别强调,其他地方不能再出现主要重音的干扰。对于那些次要一些的重音,初学者只是顺其自然带出来即可。
  导语部分,虽然是屈指可数的几句话,但是主次关系是很明确的,不容忽视。导语中最主要的重音是在最主要的语句中的。在它前后的句子都相对次要。播音时要以比较大胆、非常鲜明的语气来强调主要的重音。

110 尾语

  电视图像新闻的尾语是“这是××台报道的”,一方面交代消息来源,一方面是通知制作人员本条新闻结束的信号。
  这一个短句,应该与整条新闻的格调统一。虽然尾语是全篇中最次要的句子,要播得分量很轻,色彩很淡,但是不能说得草率、不耐烦。同样要表现出负责态度,不要使观众听众在新闻结尾时突然感到被敷衍。

111 长句处理

  新闻中的长句很多。播长句,要根据对语句内容的理解来划分好停顿的位置,包括稍长的停顿,短暂的停顿,和别人不易觉察的停顿,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不乱。
  从心理方面来说,播长句要学会将短句的语气放大,以适应长句的需要。比如:“中国女子排球队今天在日本代代木体育馆以 3:2 的比分战胜美国队,获得本届世界杯赛的女子冠军。”这一长句在口语中就是:“女排得冠军了。”我们要善于将短句的语气放大使用于这同意义的长句上,不能让一个长句有多句的语气。
  练习时可以逐渐增加句子成分,体会放大语气的方法:
  中国女子排球队获得世界杯赛冠军。
  中国女子排球队今天战胜美国队,获得世界杯赛冠军。
  中国女子排球队今天以 3:2 的比分战胜美国队,获得本届世界杯赛冠军。
  中国女子排球队今天在日本代代木体育馆以 3:2 的比分战胜美国队,获得本届世界杯赛的女子冠军。

112 时间要素的表达

  时间是新闻的要素之一,新闻稿中关于时间的表达,几乎篇篇可见,不可忽视。关于时间的词语,在新闻播音中一般要赋予积极的特别的色彩,给人一种醒目的感觉。例如“截止到昨天”,“到 7 月底”,“今天早晨”,等等。
  有关时间要素,一方面要与新闻的内容呼应,表达出是好是坏是喜是忧的意味,另一方面要将那一时间点与播音此刻之间的关系,即新闻的时效性,表达出来。

113 新闻中数字的表达

  数字在新闻中是说明事实的重要方面,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每一个数字都不能无意义地说出,都要有表示多或者表示少的判断和态度含在其中。数字的多少常常还伴有好坏喜忧的理解。如果新闻稿中有很多数字,要注意区分主次,抓主要的一两个数字给予突出的表现,其余的数字可以顺势表达,不要见数字都同样使劲。
  有的时候,稿件中的数字是互相关联的,比如超产多少,利润多少,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多少。播音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呼应关系。

114 新闻节目的节奏

  一篇新闻稿件有自身的节奏,一次新闻节目也应该有整体的节奏。新闻节目的节奏是由这一次节目若干条新闻的不同内容形成的。一次新闻节目的编排是有规律的,重要的内容排在前面,相近主题的排在一起,节奏就产生了。拿到新闻稿,要看看本次节目的新闻总共分为几个方面?各有什么特点,这一组新闻怎样转到下一组,只要心中有数就不难把节奏的对比表现出来。
  两名播音员播同一次新闻节目,除了由新闻内容形成的节奏,男女声音和形象之间也会形成节奏。如果两人有一种竞相向听众观众报告新闻的意识,就会对每一条新闻有新的赋予,形成对比的节奏。
  节奏的变化,会使新闻节目更生动,更受欢迎。

115 新闻播音的人格形象

  新闻播音员的形象可以分为人格形象、声音形象和体态形象。形象关系到人们对新闻的信任和接受,形象可以影响人们对于广播电视的信任。新闻播音员的人格形象,有以下五个方面:
  * 严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对人民群众的创造给予热情的赞颂和对社会生活负面现象的忧虑。
  * 冷静客观的洞察体验和活跃深入的理性思考。
  * 宽阔而又博大的胸怀。
  * 对新闻播音结果的追求。
  作为具有时代性的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优秀品质和能力作为人格魅力,但这五项应该是新闻播音员的人格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

116 声音形象

  新闻播音的声音形象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声音的音色明朗坚实而又轻松,能够给人以信任感。
  新闻播音的声音形象的前提条件之二是掌握一定的发声吐字和语言表达技巧。吐字清晰流利自然,语句抑扬顿挫自如。
  新闻播音的声音形象是其总体形象的一部分。新闻播音的声音形象的本质在于播音员的人格形象。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说话的声音传递出来。闻声而知人,就相貌而言可能相去甚远;而就人的性格、阅历、学识、胸怀来说,距离不会很大。加强修养,提高文化水平和政策水平,是树立新闻播音声音形象的根本,而声音形象的两个前提条件能够为充分表现新闻播音的人格形象增添光彩。

117 体态形象

  体态形象是电视新闻播音所独有的。体态形象也是新闻播音员人格形象的外在表现。
  一名新闻播音员,不仅要五官端正,还要有社会所需求的文明、大方、美的形象。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长期学习积累、社会教养的结果,不是在播音时刻意摹写能得到的。
  在这个基础上,播音员工作时还有一些仪态上的规范要求。作为基本功,这些要求应该解决在播音之前,习惯成自然。
  身要坐直,脊椎竖直,两肩自然,不使劲拔胸,也不含胸扣肩。头要端正,不偏不歪,不伸不缩。播音时头可以有微微的动作,但不宜大,过大使人感到画面不稳。如果是半身画面,手臂左右分开一点,在画面中成为梯形;也不要分得太开,避免走横。如果是全半身画面,手臂自然下垂即可。

118 口形

  电视新闻播音口形要正确。这是练习吐字时就要打下的基础。正确发音应该有正确的唇形。电视画面要求唇形开合的动作稍小一点,后牙带动口腔的开度,保持口腔有一定的空间。口形的连续动作过程中,动作量要在保证表达的前提下,减到最少。唇的动作要松紧自如,唇不要闭得过紧,避免让人产生过于严厉的感觉。唇的动作也不能太松,太松会吐字不清。

119 眼神与视线

  播音时的视线要集中,轻轻地落在摄像机镜头的下半部分上。视线轻而集中,是训练的结果。要练习集中注意较长时间盯看与摄像机距离接近的静物和快速飞行物。
  如果有提示器,看提示器时要尽可能保持眼睛左右动作幅度在一定的范围内。要根据自己的录像片决定自己黑眼珠的上下合适的位置。
  眼睛是人内心的窗口,播音时,眼睛要有神,眼睛要随所说的内容有所反应。也就是眼睛会说话。眼睛说话只能是一丝一缕,不能过火。
  眉目传神,人人都会。不同的是,播音语句长,速度快,非日常生活用语多。新闻播音时眼睛跟不上的原因是内心跟不上,嘴说在了心的前面。不熟悉社会生活,眼睛也难以有相应的反应,只有熟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眼睛才可能真正伴随语言产生神采。

120 表情

  电视新闻节目的播音员的表情动作,是播音形象的重要课题。
  人们的成长环境不同,受到的表情动作影响不同,到成人年龄阶段,已经形成一套面部表情习惯动作。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划分,可以把人的表情动作分为市俗的和文雅的(或称有教养的)两类。每个人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电视图像,属于哪一类,要坚决摒弃市俗的表情,逐渐训练自己的表情,使其大方得体。在日常,应该反复进行对镜练习,找到主观意志与客观效果的一致。这当中包括笑容,认真的表情,关注的表情,赞美的表情,……
  这项练习需要一番努力,功夫将不负有心人。不过,这项练习应该在平时练就,千万别在播音时进行这样的练习,那时的唯一任务就是说明白新闻,不能顾及自己的表情怎么样。
  表情方式的改变,一方面是训练面部表情的工作,一方面也是加强自己的审美修养的结果。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121 化妆

  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化妆是一门专门课程。应该由专门的教学课程来完成。
  播音员自己应该明白,化妆的概念不是传统的面目全非的概念,而是为了适应电视灯光照明的需要,为了强调某一部分,掩盖某些缺点。化妆不追求彻底改变自己,应该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改善。
  电视新闻播音化妆塑造的形象,应该是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不是艺术家形象、不是个性很强的特定人物形象。
  由于新闻工作的性质,每位新闻播音员要掌握自己的化妆特点、化妆程序,学会快速化妆,以适应正常工作。

122 服装

  新闻播音的服装要以社会的审美标准为衡量的尺度,以朴实大方为好。
  男播音员的服装以西服为主。
  女播音员的服装不宜过于艳丽、华贵。每件衣服的花色不要复杂,以一色为主。不要有过多的小花边、小带子、小扣子。不要有高反差的细横线和细点,因为电视画面是由横扫描线组成,可能会出现网纹现象,干扰观众收视的注意。
  通常的惯例是,一个人在一周之内每天更换服装,不具备条件的话,也可以不讲究。男服装可以考虑每天更换领带。
  要根据重要节目的内容改变服装。节日要穿得喜庆欢快,发生重大不幸的事件时,要穿得严肃庄重。

123 发型

  新闻播音员的发型是整体形象的一部分,要符合职业的需要,符合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审美标准。
  男播音员的发型要经常修剪,每次节目要吹好。要保持始终“不变”的感觉,不要让观众感到这个人今天理发了。
  女播音员的发型也以一段时间相对稳定为好。发型要与每位播音员的年龄、气质、脸型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女新闻播音员的发型与文艺栏目的女主持人的发型不一定相同。这是节目的性质所决定的。

124 装饰品的问题

  动态的形象吸引人的注意,这是一条视觉规律。所以,呼唤人们注意的灯光总是一闪一闪的。一闪一闪的灯光会让人在瞬时注意那极短暂的一刹那,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在电视屏幕上,微小的动作都会带动观众的眼球动作,引起观众的注意。高明的电视广告设计都充分利用这一规律,强调广告中的要点。
  电视新闻节目中播音员能不能佩戴某些装饰品?就要考虑这一视觉规律。如果摆动着的耳坠或者金色首饰的闪光夺了电视观众的注意,就会影响和干扰观众对新闻信息的接收,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这与艺术类节目主持人的情况不同。艺术类节目主持人的装束有欣赏性,具有烘托气氛的作用,主持人所说的话仅是为了串连一个个节目。
  电视新闻的语言容量大,速度快,需要给予一定的注意才能有所充分的理解。如果观众再有分神,就势必影响信息的接受。

125 讲新闻

  目前,全国范围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大多数电台电视台还是以播报新闻的形式面对观众和听众。多年来我们很多台尝试过多种方式的“说新闻”,但是一直没能有大的突破。原因在于新闻的源头—记者发的稿件不是口语,书面词汇多,句式长又复杂,与口语的距离较大,改写起来要费一番工夫,况且改成口语的稿不易与原稿的意思十分吻合。只是简单机械地在原稿的句中加上“呢”、“呀”、“哪”、“嘛”说起来,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说新闻。有些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这样说起来,也显得有些小气。
  近来香港凤凰台的“讲新闻”有了相当的成功。讲新闻的主持人站在一个台子后讲,这种像讲学、讲演那样的讲解、讲评新闻的方式有大方,端庄的气度;讲话、讲述的语言风格灵活自然,赢得了观众,得到了各界的肯定。
  率先尝试讲新闻的主持人陈鲁豫在凤凰台节目中自己介绍,她自己很早就起床阅读各地来的新闻稿,力争深入了解和理解每条新闻。她自己在讲新闻的时候,没有事先写好的稿件,只有腹稿。经过一番认真紧张的准备工作,胸有成竹之后,全凭在节目中的即兴表达。主持人陈鲁豫面对着各地的新闻稿件,可说出来的已经不是记者所发的原稿,她是在说自己的话。这样的语言是真正鲜活的,而不是“冰冻”过保存的那种新鲜。这样讲的新闻有一种特别的新闻感觉。
  所以,讲新闻的真正能力不是能不能在镜头前把念的方式改为说的样子,而是在于全面而又熟练地驾驭新闻的能力。

126 新闻播音的追求

  新闻是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之首,因此新闻播音就处在重要地位。一名正式的播音员,播好新闻应该是基本功。
  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的播音从总体上说是一致的,具体处理有所不同。
  电视新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电视新闻片播音,一是播音员直接面对电视观众的口播新闻,这两方面有许多共同的要求,也有各自独到的地方。
  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新闻播音,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把新闻说明白,讲清楚,让听众、观众透彻地了解一条条新闻的内容。这是新闻播音第一目标。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播音员的相貌、音色、服装、发饰等才有价值。如果没有能让人真正了解每一条新闻,那么其他一切几乎都没有意义。
  这是新闻播音员必须时刻牢记的工作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人在播新闻时头脑中想到的是自己的声音、相貌,或者其他别的什么事物。这是在舍本逐末,必须要克服。所有缺点都要在平时经过练习改正,播音时不能想着改缺点,只能全心全意地表达新闻。没有能练好的地方,也只好先带着,留在今后再解决,不能干扰此时此刻的目标。

第五章 评论播音

  评论播音曾经在人民广播的播音史上有过辉煌。目前在广播电视中的评论篇幅不是很大。短篇评论的数量较多,有些还是夹叙夹议的评论。
  然而,评论往往是节目中重要的部分,播好评论是新闻节目的画龙点睛之笔,有些党政机关的文件播音,也是以评论播音方式播出。
  进行评论播音训练,要从结构把握入手,从小篇幅入手。

127 突出论点

  新闻节目中常常有短篇评论,一般和一条稍长一点的消息长度相似。播好短评,是新闻播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一般情况来说,广播电视里播长篇评论的机会不很多。如果能够熟练驾驭短评的播音,长篇评论掌握起来也就有基础了。
  评论播音首要的就是论点清晰。论点句是短篇评论里最重要的句子。要找到有关中心论点的句子,努力让中心论点给人以突出的印象。稍长一点的评论中,还会有分论点。分论点也要给人明确的印象。
  突出论点和分论点的具体方法是运用重音和停顿的手段来加以强调。当然,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要注意主次之分,轻重之分。

128 逻辑严密

  评论播音中的逻辑要严密。文章自有论政的方法,播音员要做到的是,把文章的论政方法弄清,是演绎推理,还是归纳推理,或是类比推理。在此基础上,要把句子之间的关系、层次之间的关系表达明白。
  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心中形成主要的说理过程的链条。这应当是非常简洁明白的。播音时,语言行进到说理过程的哪一步,心中要明确。主要层次的关系在心中没有失落,全文逻辑就不会乱。
  这样,评论播音时就必然是思考着说理,也就是想着说,语速可能会稍慢一点。

129 分量得当

  评论播音中,主观的色彩有明显的表露。播音员对于评论的赞同和支持要明确地传递给听众观众。凡事都含一份情,和评论的道理相伴的、应有的情感也要表露出来。
  这里有一个分寸把握的问题。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不同大小的事物,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不同思想行为的人物,评论的语气是有区别的。有批评,有规劝,有提醒,有痛斥,篇篇各有不同。评论需要更高的政策水平,更准确的表达。
  评论播音千万不能只是满口“官腔”,一张板起来的脸,一味拔高调门。

130 道理与事实

  评论播音中少不了要提到或者叙述相关的事实,有些事实的讲述可能还会占较大的篇幅;在电视评论中,可能还有画面形象说明事实。
  评论播音说到这些事实与形象,不能过于投入,精于刻画,忘了讲道理。要牢记事实与形象是讲道理的一个要素,不是独立的一项报道,要认识到事实是怎样说明评论的中心论点,为讲清道理服务的。
  讲述的事实中,哪一方面与所播的评论中的道理有逻辑呼应,句中的重音和语句段落的分量就要有所强调。

131 胸怀宽阔

  评论播音要做到以宽阔的胸怀说理。不论多么严肃的道理,情感的激动也要有一定的节制。这一方面是要留给他人思考的余地,一方面也是说话清楚的需要。
  评论播音中,肯定、否定要明确,是非曲直不能含糊。然而,批评、规劝类的评论态度应该诚恳,重大的是非问题也要在声音控制上留有余地,不能声嘶力竭,更不能是一种失态的样子。
  评论的目的在于说服别人,在于让众人接受,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进攻型”的。但是绝不能去拔高了声调“教训人”。即使少数怒斥敌人的评论,轻蔑敌人比断喝更显得有力。

132 播读文件

  新闻节目中常常有各种文件的宣读。政府工作报告摘要、有关部门的工作通知、文告等宣读的基本要求,是要让人们听懂、听明白,包括文件表面语言中没有说出但已经在其中包含的赞扬、肯定、制止、批评、希望等态度,都要让人们能够领会到。这是第一标准。有人在这一点上有模糊认识,觉得似乎气势最重要,那是不正确的。
  文件宣读的语气要相对平稳,要求呼吸稳定,神态端庄。不同的文件出自不同级别的机关,有不同的分量,不同的分寸。宣读时要求能够给予适当的区分。不要一见宣读文件就一律使很大的气力呼喊。
  文件往往有非常明确的结构。并列的一、二、三、四……各个部分之间要留有较充分的停顿。有的部分里还包含有 1、2、3、4……等章节。要分别使用语气和停顿,让人们明白无误地感到他们之间的层次和关系。
  文件中各部分并列的关系较多,并列关系的表达可以在每一并列处采用同样音高,同样语气,以显示并列;也可以在并列的语气里带有一定的递进感,让人感到热情和力度。

第六章 通讯播音

  通讯体裁的特点是细致深入地记述事实,刻画人物。有情感的涌动,有议论的力量。通讯播音好似说话,但其本质还是朗读稿件。虽然通讯播音处在念和说的交界之处,但还是要以朗读为基础,用较为规范的语言速度和节奏送达听众,不是以口语的过于灵活的方式说出的。
  通讯播音随着电台节目形式的变化已经不多见了。但是其基本手法,语言表达的技巧作为基本功还是十分有价值的,可以运用在今天电台实际播音、主持当中。
  通讯播音的训练与专题片解说相近,有些手法相通,可以互为参考。

133 认识通讯播音

  通讯是新闻报道的基本体裁之一,通讯以详细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报道新闻事实。通讯不仅说事,更要通过言事进行政治经济思想道德方面的宣传教育,以事明理。通讯的篇幅有长有短,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经验通讯、概貌通讯、主题通讯、新闻小故事等。在处理手法上,还有配乐通讯、与录音音响材料组合的录音通讯、两人共同完成的对播通讯。播好通讯是广播电台播音的基本功之一。
  通讯播音与新闻播音相比,形象要具体,过程要详细,感情要细致。广播电台工作中通讯播音的机会很多,其中人物通讯和新闻小故事的数量较多。
  通讯写作吸收了不少艺术笔法,如小说、评书的写作手法。但是播音不能超越其新闻真实的规定性。通讯播音是“我来为您讲一件真事”;而不是“我给您表演一番”。

134 阅读通讯稿

  接到播音稿以后,必然要从头到尾看若干遍。阅读的过程要完成对通讯稿件的理解和感受。首先,要像一名读者那样完整地接受通讯的内容。这当中有理解,也有感受。当然,播音员不能像普通读者那样一般地接受稿件就可以了,他要比一般读者接受得更具体,更透彻。
  他要深入地反复阅读,认真地分析,以求深刻地理解稿件所包含的道理。看明白了通讯稿件讲的是什么事物不难,还要继续进行分析,认识文章的结构特点,思考主题、分析背景,明确这一篇通讯的现实针对性。必要时要征求记者编辑的意见。
  要循着稿件的脉络,努力地展开想像,深入感受稿件所述的情境。对于作者重点描写的地方,要充分想像,细致感受。人的经历毕竟是有限的,记者所写的通讯,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稿件上写的事件播音员未曾见识,这就要利用自己的相似形象记忆和情感的记忆来弥补。
  对于稿件的把握,是从理解到感受反复进行的,从感受领悟到深一步的理解,从理解再到更真切地感受,直到实际工作中播过为止。作为艺术追求来说,这是永无止境的。
  此外,别忘记把不认识的字,或者对于读音没有把握的字词查明;不懂的名词概念要弄懂。

135 对比设计

  当反复阅读通讯稿件感受理解的时候,心里就已经在盘算如何播音了。通讯播音,处处都有着明显的艺术对比。为此,从总体到局部,都要有播音的对比设计。这设计来自理解感受,又要将理解感受充分地表现出来。
  有的通讯写的是矛盾双方,双方的情况交错叙述。比如火灾形势和救火的人们。这就要将矛盾双方的内容划分开,表达时形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阵势。不能讲矛使劲,讲盾也用力,胡乱一片热闹。气势上谁高谁低,谁压倒谁要清清楚楚。
  有的通讯场面描写、记者叙述、人物行为、人的语言和思想交错写在一起。这就要对几种语言色彩分别进行设计,对其中的动态和静态、紧张和舒缓又要加以区别,端庄大方与轻盈小巧,浓墨重彩和轻描淡写,不能拉不开距离。
  通讯中讲述各个不同人物的相貌、动作、话语、心情时都要有明显的差别。要采用不同的声音形象,讲到一个人时用声厚实,另一个就要变化,或细或闷或咽……。设计好的人物形象要前后统一,不能混乱。
  通讯播音一定要有凹凸不平的合理反差,哪一句或哪几句要强调,哪个部分要突出,也是要设计的。精彩的部分,要强调的重点部分,播音员自己的感受是否准确,内在语是否恰当,对象感真切与否,都要有所设计。一般来说,表达主题的几处关键的地方,要给予相当的力度。当然还要试试能不能与其他的句子形成对比,构成对比关系。
  还要把各个部分的对比设计连接组合起来,看看是不是合理,必要的时候,得开口练练。这也是个反复调整的过程。

136 像说话那样播讲通讯

  通讯播音和新闻播音相同的是,都是朗读由编辑记者写好的稿件;不同的是,新闻播音的速度快,语言概括,句子比较长,是念出来的:通讯播音的语言更具形象性,更接近生活口语,句子较短,更像生活中的说话。通讯播音像说话指的是,要遵照说话的规律,像与人交谈那样,不要故作腔调,特别是要打破某种固有的腔调。
  但是,要求通讯播音完全与生活口语等同,是不现实的。通讯播音不是像生活中的说话那样零碎、断续、无序,而是具有一定水平的经过提炼的文稿,通讯播音也不是像生活中说话那样脱口而出,而是经过一定理解感受和设计的播讲。通讯播音理应比生活中的说话说得好,否则也不能让听众接受。通讯播音强调播时注意力集中,未成曲调先有情,感动自己,再感染他人。
  要特别防止播音员张口就被感动得眼睛热热的,声音浑浑的,自己似乎是被感动得带–付哭腔。这不是正常的说话样子。要记住,播讲的真正目的是想办法用情去打动别人,而不仅仅是表现播音员自已被感动的样子。通讯播音的基本状态是“我讲那件事情来感动你”,在播音和接受的过程中出现的是三者关系。因此,播音情感的冲动是有分寸的,只有自身的感动,没有把这感动告知他人的意识不行。

137 人物语言

  通讯播音中,人物所说的话要重在表现他的语言目的。他是在什么语言环境中说的,为什么说的,说给谁听的,其中可能有的多重含义都要明确传达出来。
  表达人物的语言要像这个人说的话,要让人听出通讯播音中说话的人物是男还是女,要体现出他的身份、年龄、职业、职务。限于篇幅有时人物的性格并没有交代,播讲时要赋予其适当的性格。这些都只要稍有一点点变化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的声音化妆。在播音员本人的声音基础上,男人物的声音稍偏低一点,位置靠后一点,粗旷一些;女人物的声音稍高一点,位置靠前一点,委婉一些;年龄大的人稍慢一点,稍有含糊;年轻人稍快一点,显出利索。职业、性格及身体强弱的情况复杂一些,也只是稍有意向其靠拢即可,只要体会恰当,“神似”就行。有的通讯中有两个以上的人物说话,要设计和区别各个人物的声音形象,前后统一。
  人物的语言和通讯中叙述部分的语言要有所不同。表演艺术强调,人物说话要入“壳”——想像中的人物躯体,甲入甲的壳,乙入乙的壳,壳与壳之间还有对话,这有点像直接引语。回到讲故事人自己时再出壳。通讯播音的人物语言或对话大致是一种半入壳状态,即一半是在人物壳里,一半还在讲故事人自己,好似间接引语。

138 用语言描绘环境场面

  通讯中关于环境场面的介绍,都是要靠语言来描写的,靠播音的语言在听众头脑中画出来。要想在听众头脑中画出来,首先播音员要在自己头脑中呈现。
  优秀的通讯稿件,语句描述也具有鲜明的镜头和镜头组接之感。不论稿件写作怎样,播音员头脑中要像演电影似的,有自己的画面蒙太奇连续呈现。要有远景,交代大的环境;要有全景,展示人的全貌体态;要有中景,表现人的动作;要有近景特写,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进入一个环境,画面要由远及近,由宏观到细微。两人对话,要有各自的画面,也要交代共同的空间。有了这样比较贴切的想像,才能使说出的话,具有相应的形象感,也才能将听众头脑中的形象调动出来。虽然听众各自经验不同,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是总体上是相差不多的。
  不能将画面想像得太碎太零乱。比如:“‘啪’的一声,一叠人民币甩在了眼前”。这一句可能播成一个画面,也可能播成两个画面,还可能播成三个画面。显然,播成三个画面(“啪”、人民币、甩)的感觉是不妥的。最好是播成一个动作画面。有的场景由若干句子描写,在播音员心目中并到达听众眼前应该是一个画面,还是几个画面,由需要而定,宜少不宜多。

139 动作感强

  通讯中讲述的许多内容都是表现人的运动状态,大到人创造事业的作为,小到人的细小动作。有很多具体而又形象的描写。
  通讯播音的语言要体现这一特点,有较强的动感。动感是什么呢?就是内心对于动态的感受,以及发声吐字的弹性,带有动作过程中力量的变化感。
  通讯播音的动感往往表现在句中的动词表达上。通讯播音要重视句子里描写动作的动词,语句中作为重音的主要动词要按照动词的原意赋予其较强的动感。也许句中的动词不是重音,在不加以强调的情况下也要有动感,只不过要弱一些。
  有的时候,句中的形容词、名词、代词是句中的重音,也要根据情况强化其动感。比如,人物的第一次出场,名字要有一个“亮相”动作感,让听的人“认识”他,以后就不必了。

140 抒情议论

  通讯中的抒情部分比例不是很大,但大都处在事物发展的高潮时,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仔细观察通讯中抒情的文字,我们会发现直接诉说喜怒哀乐的不多,多数是借景借物,以及以景物的变化来抒情;还有在描写人物的举止动作过程中抒情。即使直接诉说情感状态的内容,也往往是指物体而言的。比如,心都碎了,借物体的破碎而言;高兴得跳起来,是借跳的动作来表现;满面春风,是借春风来说的。所以,播读通讯稿件中的抒情部分,对于可感的事物动作有充分的想像和感受,是唤起内心真情实感,引起听众共鸣的好办法。
  实际上情感贯穿通讯播音的全篇,只不过抒情部分的表达更集中更强烈。表达情感的时候,播音员会不由自主地同步出现面部表情,这有助于声音形象的生动。不过也别在话筒前过于活跃,以免成为干扰因素。
  通讯中的议论多为夹叙夹议,作者常常在关键之处加上“批注”。事物的好坏喜忧已经摆出来了,评说就会顺其自然说出。篇幅不长的议论,一定要说明主要观点,表明播讲人的态度。议论的声调要注意加以对比控制,不能越拔越高。

141 表现时空

  人常说,说书的嘴快,唱戏的腿快,意思是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在他们的表演中变换得很是随意。这是语言传达信息的优势。通讯文稿的时空描写也能够这样随心所欲,通讯播音也要在时空表达上有所用心。
  通讯中有关时间长度的表达,一般都是缩短时间的过程,如:“一晃十年过去 了。”“人们在山谷里寻找了整整一夜。”“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都有“说时迟,那时快”的情况。
  通讯中方位的表达非常普遍,有前后左右,天上地下,里里外外,远近宽窄,以及不同速度的方位改变。
  通讯中有过去和现在的时空对应,有久远的时空,有近前的时空,还有虚幻的时空。有从眼前回忆过去,再从过去回到眼前。有这一区域和那一区域的“平行”叙述。
  生活的经验能够告诉我们怎样体会和感受这些时空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应改变播讲声音的明暗色彩、高低声区、刚柔力度、虚实强弱等要素,就可以将不同的时空相对表达得贴切些。

第七章 电视片解说

  解说电视片是播音的一个种类。播音员为电视片解说,虽然不见电视观众,但仍是在对观众说话,是跟随着画面与观众交流。这种交流受到专题片结构的制约和片子风格的影响,解说创作在这个局限中创造,也为电视片的总体风格添彩。
  相当数量的电视片解说词衔接的变化大,跳跃性强,需要播音员熟悉多种表达手段。这一章里有多方面的训练,是在语言表达基础训练之后的更进一步练习。

142 电视片解说的准备

  电视专题片解说的准备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的准备是日常的学习和积累,包括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发展的规划的了解;也包括各有关方面的知识的学习。
  狭义的准备就是对具体的每部电视片解说词的分析准备。接到播音稿件,要遵循一般备稿的六个步骤进行准备,弄清层次、主题、背景、目的、主次、基调。并且将不认识的字,不懂的概念都查问清楚。
  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要特别用心的地方,可能的话,应该尽量事先看过将要录音的片子,在看片的基础上,分清层次段落,了解全片编排的线索,明确编导的中心意图,以及围绕中心意图的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何处是铺张,什么地方在抒情,高潮在哪里,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对于驾驭不很连贯的解说词十分重要。如果音乐已经做好,就应该了解音乐的种类、风格和节奏特点。根据电视画面的特点和音乐的情况来感受电视片,准备播音。
  如果有机会参加所要播音的片子的构思、拍摄、编辑和写作的过程,则是更充分的准备工作,能使播音创作更自觉地、有创造性地体现电视片的“本意”,并为电视片增色。

143 解说处于“侧面”位置

  电视由画面、语言和音乐音响,以及字幕几种主要符号表现既定的内容。一般来说在电视专题片中画面和以语言为主的声音是缺一不可的。在这个认识基础上,电视片的解说应该处于“侧面”的位置。也就是说在旁边说话。通常称之为“旁白”。
  电视不仅要让人听,更要让人看。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是“一心二用”的,既看又听。语言只是接受的一部分,播音不能太往前抢,不能干扰观众接受画面信息。
  电视专题片解说处于侧面,就好像在展览会上解说员站在陈列的展品与参观者之间,面向参观者讲解。解说词的作用主要是将画面没有表达的内容说出来,互相补足。播音要能使电视观众留出一部分注意力去理解画面,而不是去和画面争夺观众的注意力。
  电视专题片播音的其他技巧处理都立足于这个“侧面”位置。

144 解说的主观色彩

  电视专题片、纪录片是对大量事实系统的有分析的报道。电视片在选择事实上,对事实的抽象和提炼,在编排组合上,对发展线索的安排,都十分明显地露出作者的意图和看法。解说词写作时的抒情、比喻、议论等都是编导者的思想感情的抒发。主观态度和个性特征都比较强烈。同一主题,此一编导与彼一编导的选材、表现手法、看问题的角度都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
  电视专题片、纪录片播音要把编导的立场观点和种种感受以及深刻浓烈的情感色彩表现出来。要以编导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片子,以播音员自己的个性讲述。
  这一点与新闻播音有所不同。大多数电视新闻播音员都有机会为专题片、纪录片解说,要特别注意这一区别。

145 不甩不唱

  由于有音乐背景的衬托,解说播音很可能“唱”起来,也就是“念”稿子,念得悠来荡去。若是没有音乐作衬,这种播法的缺点很容易暴露,而在音乐背景上“唱”则不易被人觉察。这样的播法,失去了畅达,把传达词语思想感情的作用大大削弱了。电视片解说词的播音仍应遵循对观众“讲”、“说”的播法,不能一甩一-甩地像唱一样地念。
  当然,播音的讲和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是生活中自然形态的讲和说。但终不能违背自然的讲和说的规律。即使某些带有朗读意味的解说,也应尽量靠近讲述。
  如果有人问,今天吃的什么饭菜?我们在面对面回答的时候要是用播专题片的“唱”调,也许会把人家吓跑了。直面交谈,必须老老实实地说话,双方才感到自然。
  为专题片作解说,播音员心目中也应“面对”电视观众而谈。电视观众的状态是,两眼注视画面、耳朵竖起来在听,在播音解说之间不时转眼看一下播音员。如果有这样直面观众的心态,那么就不会“唱”起来,而会在心里“盯住”观众,对他们说一说,您见过或未曾见过的人物、事物;说一说我已经理解要与您取得共鸣的情感和哲理。

146 解说与画面对位

  电视片解说要照顾到声像对位。解说的话和电视画面要对应一致,说到的话正是看到的内容。多数情况下对位的要求不那么严格,只求在一段画面内把某段解说词说完。有的时候,要求解说准确地对应相关画面,有的时候要等待画面出来再说,甚至为了对位把一句话分解成几个语节,断断续续说出来。这些要按照编导的意图去做。
  有时画面短而解说词长,这就需要适当加快解说的速度。速度加快不等于改变解说的基本色彩。虽然语速有所加快,但是并不应该变成局促不安的样子。欢乐悠扬的解说要加快,应该变为欢乐轻盈的;前后基调没有质的改变。缓缓介绍的解说要加快,应该变为热情介绍,仍然不失介绍的口吻。
  语速加快,应该快在句子内部加快,意思接近的两三句话之间不再有明显的停顿。而完整的语句意思之间还是要有较充分的停顿。这样可以快而不失从容,快而不显急促。相反倘若要表现急促紧张的气氛,可以把句尾和句首连起来。
  有时,文字多于画面,加速仍不解决问题,可以考虑把这一段解说词的开头部分提前到上一个段落的画面中说,以保证这段话能在这一组画面说完。这种“上捅”的方法,还能制造一种以声音转场的效果。还可以考虑“下延”的方式,把话说到下一组画面。如果文字实在太长,就要考虑删节一部分解说词了。

147 根据画面确定重音

  电视片中,许多解说词都与画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解说词补充画面未能表达出来的时间、地点和其他背景信息;解说词还就画面中的形象加以发挥,抒情或者议论。这时播音要特别小心地注意语句中的重音位置。
  一般说来,画面上已经明确表现出来的内容,解说词应该尽量避免做重音处理,不再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去接受重复的信息。当然,解说词的语句要完整,有些画面表现出来的内容不能不说,在说的时候要适当削弱其强度,而把那些补充画面和引申发挥的词语给予适当强调。

148 全片连贯

  很多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都不是写满的。画面连续不断,解说词留白的地方很多。而有的解说词离开了画面便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播断续的解说词,特别要小心保持全篇文意贯通。要在心中明确全片的编排线索,布局的章法,这是做到全篇连贯的前提。要弄明白这里是以画面为主,还是以解说为主;要知道某一句解说词是仅仅为一个画面服务的,还是对若干画面而言的。有了这样的理解,才能真正把话说得指向明确,语气得当,轻重有数。
  作为创作的结果,解说词虽然是断续的,但使人感到播音员的思想脉络始终是连续的,整个片子是完整严谨的。

149 处理好与同期声的关系

  电视片中常有人物的同期声讲话,包括记者或主持人采访的同期声。遇有同期声一定要分析同期声在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应调整解说词的表达。有的同期声是回答关键问题的,说明某个概念的定义,说明某个命题,作为片中的权威表态,等等。有的同期声是作为片中的某个观点的例证出现的,仅是说明某种现象。弄清了同期声在片中的作用和地位,解说词就好与之配合。
  对中心观点的同期声,解说词要起到烘托的作用,在其前后适当收敛。同期声的前面渐扬,是引导语气;同期声的后面可以稍低起调,是顺接语气,使同期声的内容得到相应的突出。对片子要强调的概念、命题,要在其出现前给予一种期待和提醒的语气。
  对反衬的不同观点或相反的观点,以及说明某种现象的例证式的同期声,解说要有统领的语气。
  这样,方能使解说词与同期声真正组成电视片的完整语言链条,共同完成对画面的解说。

150 开场和结尾的语句处理

  开场的语句有各种各样。有的是讲个故事,有的是介绍地理环境,等等。但是作为开场白,都有一个共同的作用,就是启动作用,或者称起势作用。因此在播音处理上应努力去引导观众,语气上去预示后面展开表现的内容。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一般都在画面出现后一点时间出现,在音乐背景中进行。解说词出现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和背景音乐冲突,力求做到自然地加入到背景音乐当中。为此,开场白和停顿较长之后的段落开头的第一个字应该是弱拍说出,第一个词应该比较弱地说出来。像楔子一样打入背景音乐,像淡入画面一样渐入音乐。如果不是这样,就有一种冒冒失失、很突兀地“闯入”背景音乐的样子,破坏了声音之间的和谐。
  解说词结束的地方,最后的词或者词组,也应该较弱,逐渐“脱离”背景音乐,也像楔子那样缓缓退出背景音乐,像淡出画面那样渐隐。

151 说明交代语句的表达

  专题片中的解说词随片中内容变化,有各种不同的写法,播音的处理方式也各有不同。因解说词位置不同,播音也会有不同的播法。不同的话语,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说来,说明交代的语句不是片中的重点部分,不必着意强调,只求交代清楚明白即可。因此,语句起伏不大,波形比较平缓。
  说明交代的语句要与画面呼应,要说得准确,说得明白。说明交代时的语句中情味不可少。这情味表现出来的虽是淡淡的一缕,可它是全片情感发展的一部分,失去了它,便失去了生机和灵魂,失去了前后,的联系。

152 概述语句的表达

  电视观众观看画面得到的信息是有局限性的,需要用解说词把编导者了解的有关情况和背景直接用语言告诉观众,补充画面的信息。这种概述语句在专题片中是常见的。
  概述的语句往往是概括全片的内容,或扼要地介绍地区单位的总体情况,或对不重要的事物进行简述。
  概述的语句在表达时要有一种总括感的语气,不拘泥于细微之处的刻画。总括感的形象思维重在全貌,而不是在细部。
  虽然是总括感语气,要注意分别轻重主次,看看总括在什么范围,总括到什么程度,概述的部分在片中的地位。不同的情况,给予的分量不同,表达的色彩不同。

153 情节叙述的表达

  电视不能拍过去,不能拍未来,只拍现在。片中叙述往事的情节过程只能靠播音员的画外音讲述。
  情节叙述就是讲故事,需要把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讲清楚,也就是要把故事的层次讲清楚;还要把发展变化的关节点说明白,也就是把事物转折发展的原因强调出来。
  讲故事要有节奏的张弛交替,要有相应的环境气氛渲染。故事的波澜起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需要播音员有一定的想像,相应的刻画。
  叙述情节时,播音员要与伴随的相关画面有情感的沟通呼应。播音时看着画面,内心要想到“就在这个人身上发生的事”,“就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事”,“就是这些物品当初在事件中被使用”,等等。
  情节叙述不能只是很热闹,很生动地讲故事,一定在活生生讲故事过程时注意叙事的目的,千万别忘了通过讲故事要说明什么情,什么理!

154 比喻、比拟语句的表达

  解说词的抒情有相当一部分是寓托在比喻和比拟句中的。比喻句中有明喻、暗喻和借喻,比拟中拟人的手法也是经常被使用。
  一般说来,电视画面提供的是比喻和比拟中的喻体或者本体。这里播音员的形象思维并不因为画面提供了形象活动而停止,而是要积极地去呼唤电视画面未能提供的比喻和比拟的形象。要加强对所比喻、比拟的事物的想像和感受,情感正是在这当中传达出来的。这一类的抒情语句,只有心里的感受到位,声音才有可能被赋予情感色彩。只在声音上使劲是徒劳无功的。

155 抒情语句的表达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里抒情部分很多,是播音的重点部分之一。
  播好抒情的语句,关键是在自己的内心对电视片中所表现的人和事有真实的评价态度。评价什么?评价自己的感受。这一评价态度要与解说词一致。为要有真实的内心情感,播音员首先心里要静。心静才能有感受,才能有评价,才能体验到些什么。要在静的状态下来感受,来体味解说词,来唤起丰富的情感。
  有的播音员一感到要抒情了,就在内心呈现出激动之状。这是枉然的。倘若心中浮躁,则内心已经是充盈之状,就会“油盐不进”,难以引出真情实感。情感是一种体验,不是拖长声音,不是用力说话就能行的,心里的感受没有到位,只是在一个个字音上使劲是没有用的。只有心体会到了,声音才有可能到位。

156 议论说理语句的表达

  议论、说理的语句几乎在每个电视专题片中都有,无论是政论片,纪实报道片,或者艺术欣赏片都会有一些说理性很强的语句。一般来说,专题片中议论说理的篇幅不长。
  播议论说理的语句,要看它们是引论还是主论,是缘事而发,还是先事而发,是阐述规律,还是感叹生活。
  如果仅是为引出他事而论,则不能着意论说,而要在论理的语气中处理得较为平淡,并给人以期待之感。如果是主论,即全篇的中心论题,那么,要分清是核心观点还是围绕核心观点的分观点,从而分别处理主次语气。
  缘事而发,要带着对刚刚说过的那件事情的思考来说理,语气中显出有根有据。先事而发,要对后面将要说的事情有所“预示”。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注意事与理的相互呼应。
  播阐述规律的语句是要用道理“征服”电视观众,努力求得一致的看法。播感叹生活的话语,更多的是要引起电视观众共鸣,呼唤观众一起感叹。有时,感叹与“征服”两个方面是并存的,播音也要兼顾这两个方面。

157 警句、格言的表达

  播读带有警句、格言的语句,与播一般讲道理的语句差别较大,有时需带有朗读或朗诵的语气。但是,不论读怎样的警句格言都不要板起脸来唬人,故作深奥反而显出浅薄。播音员内心深处不要把电视观众当作完全一无所知的对象,要在与电视观众共同思考的氛围中把警句、格言读清楚。
  警句、格言的朗读分量要依据在文稿中的地位决定。
  有时,解说词中引用他人的论述或者诗句,都是编导者特意强调的内容。这些内容也要用朗读方式播音。播音的心理应该是与电视观众一道领会和感悟。

158 两人对播

  大型电视专题片的解说常常是男女两人对播。两人对播可以避免一人长篇播音的单调,对播还可以相互鼓舞,相互带动。这时,两人的播音要和谐统一。
  两人要共同准备稿件,在把握层次、主题、主次关系,以及情感起伏的线索等方面,达到理解认识一致,思路情感相通。
  播音时,犹如两人共“舞”一只“狮子”,自然协调,共同创作一部作品。千万不能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两种不同色彩。那样专题片就有被播音撕裂的感觉。
  有时,两人的解说词衔接不是在段落间的划分之处,而是在上下句之间。这是一种特殊的处理,播好了有一种特别的效果。在这样的地方,更需要衔接连贯紧密。

159 对播语气贯通

  男女对播的搭档之间,还要注意语气的贯通。前后两人说的话,轻重,起伏,语气,要能够衔接自然,并有进一步发展的意味。
  为此,两人都要认真听对方播音的内容。只有认真听对手播音的内容,跟上对方讲话的思路,才有可能使二人思路连通,恰到好处地承接。
  思路贯通、语气贯通的关键,是要认真听对手说什么。不听对方在说什么,只是一味地想着自己要播音的词句,等待自己开口的位置,实际上是思想的游离,难以达到播音目的。

160 对播语音和谐

  两人对播,男声和女声之间的语音和谐是播音成功的一部分。男女播音的语音和谐有两个方面。一是男声和女声之间衔接的音应该是和谐音。所谓和谐音是音乐的概念,如三度音、五度音是和谐音,两度音就不好听,不是和谐音。播音并不要求像音乐那样严格的音高,但男女声前后衔接的音要听来悦耳。其实,只要听来悦耳,两音之间就是和谐的了。
  二是男声和女声之间的音高应该接近。一般说来,男声与女声之间差五度听来舒服。如果男声过低,女声又很高,对播通讯就会让人有冲突感。倘工作安排如此,可以让前一播音人在最后一句句尾根据自己习惯的音域范围提高或降低一些,以适应后面一人;也可以由后面一人在衔接时的第一句降低或提高一些,到第二句时再过渡到自己习惯的音区。这样的声音衔接就比较自然,不会有断续之感。

第八章 广告播音

  现在,广播电视的广告每日每时都与听众观众交流。广告播音是播音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说来,广告播音都是广告制作中的特别创作。尤其是大型企业的重要广告,更是投入巨资制作,播音时会寻求社会各界的特别声音形象。但是,有些小型广告的制作还是靠台内的播音员完成。
  进行广告播音的训练还有一层意义,那就是丰富表达手段,对于一般的播音主持都极为有益。

161 广告播音的特点

  广播电视广告的语言表现,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播音完成的。广播播音与一般播音相比,文字简短,少则一句话,多则不过百字左右。篇幅短小、文字简练给广告播音提出了高标准和高要求,要求播讲人在这容量不大的话语中尽可能传达出广告策划的意图,准确表达出广告力求影响人的定位点,达到吸引人、感动人、诱导人、说服人的目的。真可谓一字千金。这就要求广告播讲者有熟练的语言技艺,熟悉广告活动,充分了解广告策划的全部意图。如果说,拍摄一幅广告照片需要花许多时间、多张胶片,尔后才能选出一张中意之作。那么,一则广播电视广告的播音创作也应该是反复推敲,反复体味,反复试听,最后择优的结果。今天广告播音创作已经是琳琅满目,多彩多姿了。表达手段之新奇、之丰富,令人感叹。

162 广告播音形象的强烈个性

  无论是广播里还是电视中,广告的表达都强调创意的个性。因此,广告播音也同样要有强烈的个性。广告选用的声音形象类型,要求播音表达的方式,必须与其个性的创意一致。有的时候,播音形象的设计就是广告创意的主要内容。
  声音个性的选用,应该十分讲究,与广告词共同构思想像。宽厚凝重的声音与开阔深沉的意境伴随;细腻委婉的声音与秀雅玲珑的姿态吻合;爽朗高亢的声音与愉快欢乐的面貌和谐;清脆甜美的声音与精巧明亮的形象匹配。选用个性突出的声音除了与广告形象有关,更是追求声音的特异,希望在众多广告中给人以突出的印象—某一音色就会在人们头脑中呼唤出某一企业和产品。广告中的名人说话带来的名人效应更不必说。
  广告播音的表达方式也要求具有独特的个性。广告播音应该在语调、速度、节奏、情趣、韵味、格调等多方面具有独特的设计。广告播音的表达已经远离一般意义上的播音,应该是变化无穷、不断创新、异彩纷呈、甚至有声音化妆、性格造型。
  总之,广告播音形象必须与广告创意一样,要标新立异。但是要注意不要以错为怪,防止不规范的语音、庸俗的腔调。那样最终也损害了广告。

163 充分的心理准备

  广告篇幅短小,不可能逐渐引导人们进入播音意境,必须一开口就能吸引住自己的诉求对象。所以在播音准备过程中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出口便有极生动的形象,极强烈的感受,极动人的情感。为了这个“立即”,广告播讲人要充分积蓄自己的语言感受和情绪,使自己沉浸在规定情境中,在情深意切的时候向消费者开口。
  要了解每一则广告的诉求对象,抓住特定的诉求对象的心理特征,以及他们和广告形象之间的联系。如孩子与儿童食品、中年妇女与洗衣粉、少女与化妆品,老人与保健品……等等。要在播讲人心中建立自己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求最融洽的沟通。
  广告词在创作时,经过反复的思考及反复的斟酌提炼,每句话都有许许多多的内涵,广告播讲人要了解广告策划的过程,了解广告的定位点,了解广告创意的良苦用心和其中的曲折深奥的含意。在充分占有了材料之后,说出的话才能真正使人感到有分量、有根据、可信赖。相反,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虽然主观上也想十分肯定地向人播讲,但终不能把话说得扎实,目标的指向性还可能犹疑。
  人的正常语言都伴随相应的心理活动,播音创作也不能逃离这一规律。广告播音则更强调每一句广告词说出来的时候应有的充分合理的心理活动。试想,少女们在游乐场一阵开心的欢笑和一个人被害时恐怖的尖叫,两份录音各播放若干秒,都会立即给人一种感染,马上把人的想像带到那个场景中去。广告播音就是要追求这样的感染力。广告表现的是短暂的生活横断面,播讲者要反复充分想像其中的环境、气氛、心态、乐趣,并且还要有所夸张。

164 写实风格的广告语言形象

  广告表现手法有多种多样,广告播音的具体技巧也千变万化,各种技巧在广告播音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根据广告创意,广告播音可以分为写实和写意夸张两大类风格。
  说明和讲解功能、性状、用途、厂址、电话等内容的语句属于写实风格。带有写实风格的广告语言要求说清楚、讲明白,让人听懂、记住。当然,作为写实风格的广告语言,不能是静态的,一定要饱含播讲人的热情、倾向性、肯定性。写实风格的广告播音也会带有趣味感、幽默感,或许还有悬念、浪漫色彩。不过这都不影响写实风格广告语言的基本形象。
  有的地方台在一条创意广告之后,会加上一条或一幅在本地销售的地点和时间的介绍。主广告是广告主精心设计制作的,副广告是本地台简单制作的,广告语言是写实类的。有这种主副广告搭配时,写实语言形象的副广告播音也要尽可能地讲究,不可草率行事。要尽可能沿原广告的播音风格、语气顺接过来,成为一致的写实语言。不要让粗糙的副广告的播音把高代价制作的主广告的效果削弱了。

165 写意夸张风格的广告语言形象

  写意夸张风格的广告语言形象并不十分在意说明什么,而力求渲染一种氛围,制造一种意境,宣扬一种情味。像:“张裕葡萄酒”、“中美史克”、“西安杨森”、“PANASONIC”等广告词,并非意在说明厂家和产品,而是追求在连续发出的音节串中,显现一种流动、一种顿挫、一种格调、一种韵味、一种印象,以求引人们注意,与人们贴近,让人们接受,使人们认可,激起语音带来的审美的共鸣。
  具体的广告播音创作要着意在传情,意在总体的意境氛围之中。内心的感受要有整体性,不拘泥于局部。想像中的形象是浪漫的,心目中可能是变化的色彩,可能是多样的形体,可能是流动的幻影,可能是美妙的音响,不是具体确切的事物。如此,说出的广告词也可能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形象了。
  这其中夸张的成分很大,夸张中有柔有刚,有深沉有幽默,有联想有感悟。夸张要注意的是,柔情似水时不要矫柔造作,甜得发腻;刚强时不要虚张声势,张狂逼人;幽默滑稽时不要以丑为美,以酸为趣;思索探求时不要故作聪明,别把不值得深思的事物说得那么凝重。
  夸张要与夸大区别。夸张是成功的写意播音形象。夸张的言词、夸张的语调要让人一听就是夸张,而不是夸大。比如,广告词:“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很明显,这不是真实的。这条广告的播音成功在于意趣和意趣的曲折指向(产品),而不在实话实说。同样这条广告,如果播音传达给人们真真切切地二十岁、十八岁的实感,那就是失之于夸大了。夸大是失败的写实。夸大的声音总要把话说满,结果反倒会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广告就要归于失败。

166 呼唤招揽式

  这是比较夸张的一种广告播法,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表达样式。目的在于吸引观众,刺激观众。这样的广告播音要制造出一种气氛,带有明显的号召性。个人感受和热情赞颂都已经包含在内,并且还稍稍带有一点“强迫”的力量。
  广告播讲人开口要有强烈的播讲愿望,要有十足的胜券在握的信心,要有一定能够把人们唤得回过头来的勇气,用自己的语言把人们扯住,让人们驻步定睛,被热烈的气氛所笼罩,被不容置疑的情绪所“征服”。

167 侃侃诉说式

  这样的广告播音是以一种个人感受的方式把广告词说出来。从讲述内容来看,有的是在说以往的经验,有的是说此刻的具体感受,有的是在描述事物规律,有的是在直接抒发情感。从语气表达来看,有妮娓动听者,也有铿锵朗朗者。
  这类广告播讲的特点是,讲出的话常常带有无限感慨和不尽的情思,把自己的感受尽量传递给别人,变成他人的感受。
  为着成功的诉说,要求播讲人深入体会广告词,谋求独特的语言风味,力争以自己的语音刺激来唤起人们的内模仿功能、产生相应的感受。
  虽说一条广告诉说的仅是一项内容,但还是要说 100 多字,若干句子(以 30 秒广告为例);因此,要注意广告词前后诉说的叠加效应,即后句是在前句的表达基础上产生效果的。诉说时应不慌不忙说好每一句或句群,就像先后立起一面一面墙壁,最后一句盖好屋顶,完成完整的诉说。

168 朗读朗诵式

  广播电视广告中的诗文、或者诗化的广告词,有时需要朗读,有时需要朗诵。当然,这要看广告创意的要求。
  要看诗文在广告中的位置和作用,或作引,或渲染,或点题,或附缀,不同的作用要给予不同的分量,不同的力度。
  诗文朗读或朗诵,要根据画面的节奏、音乐设计语言的节奏。他们之间多数是一致的节奏。有时也有紧拉慢唱的节奏,即一边是快节奏,一边是慢节奏,慢节奏踏着快节奏舒展,快节奏推着慢节奏跌宕。
  无论是一致节奏,还是紧拉慢唱的节奏,朗读、朗诵都要注意画面蒙太奇句子、音乐乐句和诗文语句之间共同的起承转合。

169 情节叙述式

  情节叙述,就是讲故事。广告播讲人向大家讲一个简单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内容比一分钟小说还简单许多。但是,要想讲得好,却比小说难。
  情节,就是事情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有发展、有转折、有变化,播讲人要在30秒内讲明白。
  广告中的故事只是长故事里的一个横断面。故事的前因并没有真正略去,铺垫部分应该早已在讲的人心中,播讲人已经被故事吸引,处于兴奋状态,一张口就进入到故事的关键时刻,高潮之处,用最有兴致的、悬念最强的语气讲述故事中最有意义的这一片断。一出口能否把观众抓住,带进故事,是广告成败的关键。
  讲故事,还要注意把“关节点”交代清楚。实际上,关节点就应该是广告的定位点。这个关节点,就是故事发展的动力、推动故事变化的原因。关节点可能是一个词或词组,也可能是一个短句。抓住关节点,故事才能讲得有意思,广告的说服力量也才能表现出来。

170 热情赞颂式

  这种广告播音的播法较之侃侃诉说式更向诉求对象逼近一步。对产品有更为强烈的热爱,对人有更为积极的劝说。
  热情,应该是一种从内心迸发出来的热情之火,不带有任何虚伪不实的假心假意。赞颂的语音中包含的是真诚,没有一丝浮滑的油腔之调。只有说服自己才能说服别人,这是生活的规律,热情赞颂之源应该来自首先说服自己。
  应该说,这一类热情洋溢的广告播音,无论怎样热情都不为过,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就是让人听起来可信的程度如何。

171 角色对话式

  角色对话式,简单说,就是给“广告电视剧”、“广告广播剧”中的人物配音。剧中的人物各有不同身份,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愿,不同的背景,走到画面里来的时候目的也不一样。配音表演要把握住这些,方能体会到人物的语气、腔调、说话的分量、情感状态,于是就会有比较贴切的表达。
  此外,角色的语言还要考虑到人物的动作特点。是站,是坐,是躺,弯腰,挺背、伸头、转脸等等,都决定了角色语言的声音变化。要想使声音贴切,像那个人在说话,就一定在这些微小的地方讲究声音色彩的变化。
  电视广告配音还要讲究语言的节奏、速度、口形的准确和开合幅度与画面中的人物一致。这也是所谓的“对口形”。
  有些广播广告的“剧情”结束后,播音者还要继续说明广告的某些内容,如地址,电话号码等。这时要注意将人物的口吻改为正常讲解的语气,要收得及时,转换得迅速。

172 说明讲解式

  这是一种相对比较平静的广告播法。播讲人要像内行那样明白要讲的内容。虽不能说是烂熟于心,也要像知情人那样自如。只有这样,关于产品的性质、特征、事物之间的表里关系,因果关系,才能解释得自己明白,他人明白。
  虽然说明讲解式的广告播音相对比较客观,其中略带一点夸张也合乎人之常情。不过,不要把较为客观的基调扭曲了,违背了广告创意的初衷。
  这样的广告播音有画外音,有画面里的人面向观众讲解,或者是向周围的人讲解。讲解人都有由广告创意确立的具体身份,或是医生,或是专家,服装、举止、神态都有明确的规定性。播音的语音、语调都要符合这个身份。
  这一类的广播广告播音也同样要十分讲究播讲人身份的确定性。有时需要根据广告文稿有更多的创造性想象。

173 推理论证式

  这也是相对平静的播法。所谓推理,就是根据已有的前提,得出新的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人脑在推理过程中,有时推理的步骤一步都不缺,有时会省略一些步骤。在篇幅短小的广告词里,省略推理的步骤是必然的,有的省去前提,有的省去结论。被省去的这些步骤都要在讲话人心里,虽然没有讲出来,但并没有丢掉。因此广告播讲人在论理时,必须悟透所推之理,要把省略的意思包含在说出的广告词中带出来。换句话说,逻辑的链环有显有隐,而在广告播讲人心中,一定是完整的,不可断裂失落。否则,就只能是断续的一个个单句,很难有论理的逻辑力量。
  有的广告创意在于把人引向结论,结论是广告的目的。有的广告创意设计并不打算停止在结论,结论之后还要说明产品,也就是说,推理的结论可能是下一步诉说的基础。此时要注意思维的连贯和流畅,更要明确主次之分,把握住广告创意的核心意图。

174 操作展示式

  最近几年,电视商场节目兴起,众多的电视主持人向观众介绍各种产品。他们手中操作着各种各样的商品热情地向观众介绍,说明功能效果,展示使用方法,招呼大家购买。
  这种展示式的广告讲解,与一般广告播音有所不同,没有专门的广告创意,画面也与一般节目相仿。因此,讲解的语言表达不能过于张扬,过于艺术夸张,基本上是属于写实的语言风格。朴实中有热情,热情中含诚恳,诚恳里带诱导,诱导里又显朴实。
  操作展示时,讲解人手持商品,或者身体动作着,嘴里还要说着。嘴与手、身体的动作应当基本同步,手上操作到哪一步,身体运动到哪一步,嘴就要说到哪一步。台词要事先准备好,并且经过练习适合面对面的口语习惯,以保证话要说准确,没有病句,没有生涩难懂的地方。操作展示时,讲解人的目光会落在手上、商品上。讲解过程中,目光要有所兼顾,不能只看手上的动作,忘记了与观众交流。手持或手指商品的时候,要眼看观众(摄像机),让观众同时注视到商品和讲解人的眼睛。具体操作的时候,势必要低头观察,但也不能低头时间过长,要注意时常抬起头来,与观众交流一下。操作展示完成后,说到有关商品对于生活的意义等综合性的语言的时候,一定要与观众有目光的交流,还要有相应的面部表情。

175 两人对播式

  广告播音中最简单的双人对播是一人播一小段,一人播一两句,交替进行。这种方式是以男女声不同的音色吸引人们的注意,保持语言的新鲜感。两位广告播讲者在心中要有一种竞争的意识,就是你说一个这,我要说一个那。各说各的内容,并肩展示,在对比中拼接成完整的面貌。
  两人之间还可以一问一答式地播讲。表面上是两人的问与答,实际上是说给大家听的。问要真问,要问得确切,不能模棱两可,似问非问;答要真答,要在认真听的基础上来回答。只有这样,答与问在语调上和语义上才能接得顺通。问要问得有兴致,引起听的人的关注,答要答得很积极,使大家的关注得到满足。

176 对比与层次

  对比,是艺术表面的基本手法。广告播音中也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对比,如,语言和画面的对比,语言和音乐的对比,说明类的表述和情节性的讲述,角色的话和非角色的旁白,男女声音的对比,排比、对仗语句的对比等等。强调这些对比,会使播音产生较强的韵律感。虽然广告安排的时间短暂,短小篇幅中也有层次的安排。有递进,有波折,有互衬。各种对比要素组合在多层次的整体里。比如,“海飞丝洗发水”的广告之一,解说词二人轮流播讲,在情节叙述语言和说明介绍语言之间换人播讲,同时注意了语气的转换和节奏的对比,30 秒内三个层次,因果关系表现得很充分,相互作用十分醒目。大部分广告是一个人贯穿说下来,这里就需要明确其中的层次与对比,力求有鲜明的层次表现。

177 与广告中的字幕呼应

  电视广告中的播音与字幕,究竟是二者同步好呢?还是提前出字幕,或提前出播音好?这要具体分析。
  与字幕同步出现的播音,是在帮助观众识读字幕;播音在字幕后出现,是在电视观众理解字幕之后的一种立体式重复,要播出重复递进感;字幕在播音之后出现,是字幕对语言的凝固式的重复,播音要有新鲜感。有的广告播音话多而字幕简单;有的则字幕多播音语言扼要。面对各种不同的字幕情况,播讲人要想到,人家看的同时也在听你说,听你说的同时也在看,心中要有互补的意识。
  有的时候字幕和播音前后承接。由于字幕和播音在电视观众头脑里都有语音的感觉,播讲人的心理活动应该把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字幕和播音的前后关系,常常有因果关系,照应关系,播音在前,要预示后边的文字,字幕在前,播音要有承接感,做到语义连贯,统为一体。

178 广告播音与画面一致

  电视广告是以画面为首位,多数情况下,语言处于次于画面的地位,播音与画面相伴而行。播音的语言表达必须要留有余地,让观众分出相当的注意力去注意画面,播音要自觉地不与画面争夺观众。在播讲人心目中自己不是直面观众,直面观众的是画面。但是,如果是画面中人物讲话,那么说话人的位置就在画面里;如果是画外音,那么播音的心理位置就要移出画面,或在其侧,或在其后,不要和画面抢“戏”。
  广告播音应该与画面的意境、格调一致。如果画面表现的是人物之间的故事,画外音与那人物的神态、性格、个人魅力应该是一致的。有的广告词设计的是故事中人物的自诉,播音更要与其心态吻合。广告播音还要顾及画面的摄影风格,影调节奏,是放眼远望还是咫尺之间;是奔放的运动,还是轻快的飘移;是凝重的深调,还是明朗的高调;是热烈还是淡雅;是冷还是暖,……。声音形象的明、暗、虚、实、抑、扬、高、低、刚、韧、清、浑、跳动、飘逸、粗旷、纤细……,要与画面贴切,要与画面相呼应。比如威力洗衣机的一则广告:明媚的山乡远景,远远的公路上一辆汽车在行驶。广告词是:“奶奶我又梦见了你,梦见了家乡,……。”银丝般女声播音中带有长久的思念,带着远眺的清新感受,非常和谐。

179 与画面中的人物动作协调

  电视广告语言与广告中的人物动作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动作与语言相互作用,构成悬念和解开悬念的过程,都在秒与秒之间精心安排。请看一条化妆品广告的播音设计:
  一对新人正在幸福的微笑之中,房门开处,走进来手持礼盒的众亲友,落痤之后,大家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礼品盒。于是,一位长者动手去解礼品盒上的红丝带,在拉开红丝带的第一个动作过程中,尚未有第二个动作时,画外音开始出现:“华姿系列美容霜,……”当报完商品名字,礼品盒被打开,化妆品的特写画面随着后面的解说词展现在观众眼前。这条广告的播音语言出现的时机很巧妙。起初,画面上人物活动构成了悬念——什么礼物?当那位长者伸手解丝带,也就是为观众解谜之时,播音语言抢先一步报出名称,在电视观众期待时,出人意料提前说出,形成一种意外的刺激,同时又为产品下面的展示设了一层悬念。虽然这一悬念在眨眼之间被解开,但提前这一步的时间差“迫使”观众在仔细观看化妆品之前接受品牌信息。确实能给人留下更强烈一些的印象。
  广告播音中呼吸气口的设置,前后停顿的编排,都有可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有时是创意设计,有时就是广告播讲者的艺术直觉。

180 广告播音与音乐歌曲的结合

  广播电视广告中的背景音乐,在播音出现之前给人以本广告语言的听觉准备,有领起播音的作用;在播音过程中,音乐还可能把断续的广告词粘连起来,需要分散断开说的词组或句子被音乐衬托起来就不显得零碎了。通常播音要自觉融进音乐,由音乐之水将播音之舟送给大家。所以广告播讲者要事先领会音乐,找到播音与音乐嵌合的感觉再开口。
  播音与歌曲衔接,实质上是语言的连接,歌词就是语句。广告语言要和歌词作为一篇文稿来理解,不能各自孤立存在,或由播音引出歌曲,或由播音回应歌曲,或由播音总括歌曲。有这样一条广告,播音语言和歌曲是上下对句,播音是上句,歌曲是下句。如果广告播讲人心中装的不是歌词和广告语的整体,就难以表达好这条广告。

第三篇 主持人语言表达训练

  主持人语言表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完成既定的表达内容,一类是创造性地即兴发挥,也有处于两者之间的情况。在这一篇中,有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训练涉及了各类主持人的各种情况,不是每位主持人在工作中都能遇到。有些需要共同认识,有些则要在各自方向上发展。
  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与主持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分不开。当语言表达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主持人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才会使语言表达再有所提高。

第九章 主持人一般表达

  这一章里重点讲述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共同规律。有些是作为能力需要训练获得,有些则是要认识和理解的。
  这一章强调了主持人的个性特征,并且列举了一个性的若干要素。这既是主持人表达的要素,也是对主持人的整体面貌的要求。个性不是一时形成的,是长时间塑造而成的。这包括幼年时代的成长,也包括从事主持人生涯之后的修养。个性是主持人生命力之所在,主持人在这方面要下较大的功夫。

181 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

  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是串连节目,呼唤观众和听众,掌握节目进行的具体步骤,挑起节目的气氛,推动节目的节奏,主持人像朋友们聚会中的主人,是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召集者。事实上,节目主持人的作用远不止这些,主持人应该是一个节目的样式,一个节目商标式的人物,一个节目的灵魂。提起某个节目,就会让人们想到它的主持人;看到或者听到某一主持人,就会让人认定这是哪一个节目。主持人和节目的关系犹如鱼和水的关系。主持人的成长和成名都是与节目的发展和辉煌相辅相成的。
  主持人在节目中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情感,应该能够代表听众和观众的意愿,他面对现实生活时的表现,应该符合听众和观众的心理期待。主持人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广大听众观众的心情,就意味着他有可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
  主持人的成长,一方面是基本的能力和技巧的学习和提高,另一方面是人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知识水平的全面提高,是他的道德水平、正义良知的不断锤炼。在这个意义上说,主持人的成长“功夫在诗外”,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182 主持人语言特点

  播音与主持的区别,已经有很多人有过很多论述。我们还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分析。播音,无论播送新闻、评论,还是播送通讯稿专题片解说词,都是有稿件的,是照着稿念的。当然这种念应该是符合说话规律、语言形态变化丰富、生动的念。
  主持节目,有很多时候需要即兴表达,是要想着说的。所以这类主持人的第一作用是组织节目、表达主题。他是为此使用语言的。即兴地“说话”有时就会有思考的断续,不可能像念稿那样有连贯稳定的节奏,但这是直接思想的符号,这样的语言是鲜活的,也充满了活跃生动的感受。然而,这样的语言却又有可能太像生活的说话,缺少应有的美感,需要向成功的播音借鉴表达的丰富手段。
  有时主持人的话也是照稿说的,但是需要“还原”到即兴表达的内心状态,才能使语言成为“主持”的样子。我们应该理解,如果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水平与生活处于同一水平,听众观众何必要听我们说呢?如果主持是简单地念稿,那又何必以主持的形式出现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曹山老师曾经总结过四句话:“没稿像有稿,有稿像没稿;貌似生活,高于生活。”依据上面的分析,如果将这四句话作为主持人语言表达的特点,是很贴切的。

183 主持人语言风格要个性化

  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基本特点是要有鲜明的个性。主持人语言的个性是其整体个性形象的一部分。主持人的个性要鲜明,要丰富。
  今天,在一个公共的场合,几十个人或者百十个人当中几乎没有相同式样的服装。这样的社会心理必然要求出现在听众耳畔和观众面前的主持人个性丰满。
  节目主持人应该是一个很具体的形象,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形象。他们的共性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个性当中。
  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的主持人当中,凡是受到听众观众欢迎的,个个都是个性十分鲜明的。相反,个性不突出的主持人几乎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184 主持人是谁

  每一名主持人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谁?”答案应该为:“是我非我”。
  “是我”就是主持人以真实身份进入节目。真实的姓名,真实的形象(正常的化妆应视为真实),真实的心理,总之,一个真实的公民。当然,这种真实应该是有所选择、有所提炼的,那种带有明显缺陷的部分要舍去。这里有每一位主持人真实的个性存在,这种个性是主持人的生命力,也是节目特征。
  “非我”就是主持人肩负着和代表着社会责任。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言谈举止,不是单纯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代表着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一个宣传机关的电视台则意味着社会责任,主持人及其在节目中的所有作为都体现着这一责任。
  正如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的那样: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每一位主持人的共性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到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明的个性,但是我们能体验到他们的共性所在。
  当然,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主持人也会使人明显地感到他身上的缺陷所在。

185 个性——知识和能力

  主持人之间的个性差异,主持人的水平高低之分,主要还是由他的知识和能力决定的。知识和能力也是构成主持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是对事物规律的了解与熟悉;能力是对事物的控制、掌握和操纵。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结构是不一样的,也就造就了主持人在镜头前的表现各不相同,使他们的表达方式各有差异,对待事物的态度有所不同。这种区别有时是细小的,有时会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知识和能力贫乏的主持人是难以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

186 个性——审美情趣

  审美活动是创造美的作品和欣赏美的事物的活动。在主持人面对听众观众说话时,他对自己在节目中所诉说的事物和节目中的一切必定有相应的审美认识,而在自觉不自觉的审美过程中表现出来他的态度看法。他对于美好事物所引起的美感、欢快感,都会时时处处流露出来。这种审美情趣的表露,就是主持人语言表达鲜明个性的因素。审美情趣和每一位主持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有关,也和各位主持人不同的修养有关。
  最常见的审美情趣的流露在主持人笑容、笑声上。这当中究竟是赞许的笑,还是带有评价意味的笑,或者是忍俊不禁,不同的主持人会有不同的体味。对于同一美好的事物,主持人给予的赞美色彩不同,鉴赏的品味也会有所不同。这审美情趣的不同便是每位主持人的重要个性要素。

187 个性——性格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或是急切,或是沉稳;或是爽朗大方,或是机智敏锐;或是快人快语的活泼,或是娓娓道来的细腻,等等。每一位主持人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提炼自己的性格,让自身性格的色彩更鲜艳醒目,在表达时有更多更充分的体现。
  这些性格在进入不同的节目时要与节目的性质、内容融合。比如,急切的性格在青年节目中可能表现为活跃,在法制节目中可能表现为强烈的正义感,在音乐歌舞节目中可能表现为欢快。沉稳的性格在青年节目中可能表现为成熟,在法制节目中可能表现为理性的思考,在音乐歌舞节目中可能表现为鉴赏和品味。经过这样提炼的性格不仅是真实的,而且还将更为鲜明、强烈。

188 个性——音色和腔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色,可能有的人的声音很相似,但是仍然是有区别的。每个人的音色是其声音形象的基础。
  为了塑造自己的声音形象,主持人要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以科学的方法改善声音,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音色。一般播音的发声吐字训练,是指向统一方法,统一位置的。主持人的发声和吐字,要在一般训练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音色。
  腔调,更不会每人都一样。有人高亢,有人低婉,有人透出天真,有人显露学问。播新闻,大家的腔调向一个方向靠拢,否则不被社会承认是新闻播音。主持节目最好各有各的腔调,形成各自的风格。当然,有个性的腔调也应该是有审美追求的。

189 个性——年龄

  人对自己的年龄有三个认识,一是日历年龄,即在世界上生存了多长时间,二是生理年龄,指现实的身体状况与正常人的比较,三是心理年龄,也就是人自身的心理状态在一般水平的哪个年龄段上。
  日历年龄是每个主持人调整与观众关系的依据,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关系,主持人要以明确的身份关系与节目的听众观众说话,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年龄的关系。比如,中年人主持老年节目与观众听众之间的关系与老年人主持老年节目与听众和观众的关系就一定会有所不同。
  心理年龄是主持人设计自己的举止、服装、神态的尺度,超越心理年龄和滞后心理年龄的设计都是不妥的,甚至是可笑的。

190 个性——语言节奏型

  节奏型的概念来自音乐。音乐中有各种不同的节奏型。我们说话的语言也有很明显的节奏型。不同地区的方言就有不同的节奏型。如四川方言、上海方言、广东方言……,节奏型各不相同。
  同是普通话,也具有不同的节奏型,可能源于各地方言,可能受性格的支配,也可能是受边说边想的习惯影响。语言的节奏型具有生动的个性。没有独特个性的节奏型,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主持人的语言魅力。
  当前,很多主持人都在相互模仿同一种节奏型,千人一型,这不能不是一种遗憾。创造自己独特的语言节奏型,是每个主持人塑造自我声音形象的重要任务。

191 个性——体态举止

  体态举止各有各的习惯。要经过细心研究琢磨,创造自己习惯的一系列举止动作。主持人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还要有较好的行走体态。
  对于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来说,大量使用的是手势动作。通常手势分三个区域,肩以上为上区;肩到腰之间为中区;腰以下为下区。上区的动作多与远大、美好、境界高深的事物有关;中区的动作往往是说明性的动作;下区的动作有的是说明下方的事物,有的是贬斥性的。在说明性动作中,手的动作可以分为拳、掌、指的不同动作。动作路线有向上、向下、左右、直线、斜线、弧线等。动作的方式可以有合拢、分开、摊开、推、收、举、按、转等。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会有丰富多彩的手势动作。
  每位主持人要认真设计和训练自己的手势动作。能够有自己独到的手势动作体系,建立自己的个性仓库。
  在说话的过程中,个人“仓库”里的手势要自然而然地随着语言而动作,千万不要为某句话设计动作,那样多数都会失败的。

192 个性——表情和眼神

  每个人的相貌不同,就决定了每个主持人的表情和眼神会有所不同。表情和眼神是内心世界的显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修饰着人的内心。每一位主持人要争取自己的表情和眼神生动,具有独特的魅力。
  表情有雅俗之分。这既与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审美情趣有关,也和幼年时期形成的表情方式有关。同样的一段讲述,有人会表情木然,有人会表现得神秘新奇,有人也许会伴有市俗的嬉笑,有人会显出睿智的幽默……。出现在公众面前的主持人应该具有良好教养的表情方式,抛弃不恰当的不美的表情方式,还要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主持人的眼神流露出来的是他真实的内心世界,眼睛在伴随语言向观众传情达意的时候,不仅因不同的内心世界而有所不同,也会因各自的修养不同而有不同的神态,在眉宇之间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正如获得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能力可以借助于训练,表情和眼神也是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善。研究他人的表情和眼神,对镜子练习自己的表情和眼神,调整改进每一细微之处。使之习惯成自然,更充分更丰富多彩地表现自己的美好内心。

193 个性——修辞特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都有自己熟悉和常说的一套词汇和常用的多组语句。有人长句说得好,有人短句来得快,有人善用排比,有人比喻巧妙,有人讲得通俗易懂,有人说得更具文学色彩……。
  如果不是只按照别人写的稿子照本宣科的话,那就应该有自己遣词造句的特征,有自己的语言修辞的风格。这是一名优秀主持人的标志,也是每位走进广播电视主持人队伍的主持人努力的方向。同时这也是一名主持人个性风采、自身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一批新的主持人正带着自己的语言修辞风格走来。他们的成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194 常说的话要常讲常新

  主持人每次节目都要说开场白,向观众问候,介绍本次节目的内容。这样的话说多了,就有可能在主持人嘴里变“油”,虽然说得十分熟练,但却是说得没有味道,没有热情,给人一种不认真的冷漠感觉。这是不能容忍的。
  当片头和音乐结束,主持人的声音出现在听众耳畔,主持人的形象出现于屏幕之上的时候,就如同主持人敲开听众观众家门,第一眼和听众观众对视,神情和语气都应该是真切热情的。无论这种访问有多少次,每次的目光相视都是同样的心灵沟通,真切热情。这是人之常情。如果不是这样,那该是多么不友好!双方心里都会不舒畅,不自在。
  所以,主持人在每一次节目中说那些说过无数遍的话的时候,一定要有今天这一次的真切与热情,有今天这一次最新的感受。

195 与听众观众“一同”听看节目

  主持人的主持语在节目中常常被分成若干节,为间隔着的一个个节目段落服务,即串连各个段落,将它们组织成一个整体节目。在广播节目中主持人是在节目进行的各个时段打开话筒音量向听众说话。在电视节目制作时,主持人若干小段的衔接语往往一次连续录像而成。这时,主持人要努力呼唤自己“陪同”听众和观众一同观看、收听节目的意识。
  主持人要说的每一段话都要带有与观众“一起”观看或收听前一段节目内容的感受。假如前一段内容是欢笑的,主持人要带着和听众观众一样的“看(听)过之后”笑意;如若前一段内容是悲壮的,主持人要和听众观众一样为之动容,有从前面的氛围中刚刚脱离出来的心态。
  如果没有与听众观众同步的收听、观看和理解,只是以同一种语气说话,那总是与听众观众有一定的隔离感。
  这一点,广播的主持人就很真实,因为他的确是坐在播音室的主持人控制台与听众一起听,听过之后才开口。

196 “三点双方”的交流

  两名主持人共同主持时的交流方式是“三点双方”交流。
  三点,就是主持人甲和乙各为一点,观众或听众为一点。无论是主持人甲还是乙,说话时都要顾及另外两点,与之交流。不能只顾观众听众,不理睬主持的搭档,更不能只与主持伙伴谈得热闹,置观众听众于不顾。主持电视节目进行三点交流时,要注意两名主持人互视的目光一致,不能你看我时我看观众,当我意识到你的目光转过来看你时,你又回过头去看观众一方了。如此反复,扰乱了观众的视线和思绪。在这方面,两名主持人的配合与默契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要敢看对方,要真在看中进行语言和思想的交流。
  双方,就是两名主持人一方,观众或听众一方。主持人在三点交流时要以面对观众一方为主,大多数的语句是对观众说的。电视主持人之间互视的时候,多数的句尾是对观众说的。切不可两人对话忘记了观众听众那一方。
  两人以上主持是“双方多点交流”。多点就是要照顾到与更多的主持人交流,但是别忘记观众的那一方是交流的重点。
  关于“三点双方”、“多点双方”交流,相声表演能给我们很大启示,值得借鉴。

197 真听真想真问真答

  真听,就是别的主持人说话的时候自己要真的在听他说什么,不能走神。真想,就是自己要跟着另外主持人说的话真的去想,去理解他说的意思。真听真想,就是在场上要真的听懂他说什么。只有这样,不同主持人的语句衔接思路才能连贯顺畅。两名主持人的上下句衔接时,可能因思考有所停顿,有的主持人害怕这样的停顿太长,其实主持人思考停顿的时间正与观众的理解思考时间吻合,并不会有拖延的感觉。
  真问真答,也是同样道理。主持人之间的问话设计,有两种情况,一是疑问,二是明知故问,考考你!不论是哪种情况,都要以真实的心态来问。装腔作势地提问,故弄玄虚的回答是不会使观众认可的。
  这里,内心的真实比什么都重要。

198 两名主持人的语言设计

  两名主持人共同主持,不能是将一篇话简单地拆分成你两句我三句。那样就失去了两人对话的意义。既然是两个主持人,那就要充分利用两个人的优势,使语言活泼起来。
  两名主持人共同主持要进行语言设计。可以互相招呼,向对方提出一些要求;互相插话,为对方要说的内容铺垫;互相提问,设置引人关注的悬念;互相打趣,引起谈话的兴致;互相竞争,争相为观众和听众讲述些什么。
  在两人主持的语言中,第二人称除了呼唤观众听众之外还在呼唤主持的搭档,第三人称也常常是面对观众听众指主持的对手而言。

199 主持人的幽默

  生活需要幽默。广播电视节目也需要幽默。
  幽默不是简单地搞笑。所谓幽默,是揭示事物之间的倒错关系。只有看透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看到事物之间的倒错关系,产生真正的幽默。所以幽默是才学的标志。
  主持人在节目中要有适当的幽默,这幽默也是建立在主持人熟悉生活中有关事物关系的基础上的。但是应该注意不要单纯为了让人笑而出怪相,要防止庸俗,切不可将无聊当情趣。
  幽默在谈话节目中出现比较多,这是因为谈话的过程中,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叙述可能引起人们对于各方关系的感悟,从而产生对倒错关系的揭示。

200 掩饰错误而不是强调错误

  主持人也有可能在主持过程中出现口误类的错误,这时的原则是掩饰错误而不是强调错误。一般的个别字音播得有缺陷,可以不考虑它,继续说下去。听的人不会留有什么印象,决不能停下来强调错误,更不能有翻眼吐舌头之类的动作。实在措词有不妥的地方,可以及时重说一遍正确的语句,那出错的地方也很快就会被人们忘掉。
  也可以用补充的方法换一个角度多说几句,话说得全面了,错误也就不存在了。此外,在比较活泼的节目里面还可以开个自嘲的玩笑,然后再重说一遍正确的语句。

201 随机应变

  广播电视节目的决策人是导演组,策划班子,而在节目进行当中,场上的指挥员就是主持人。当节目需要控制时间的时候,主持人的语句可长可短,随机掌握。当节目出现始料未及的情况时,都要由主持人因势利导,相机处置,及时补救,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甚至能够在随机应变中为节目更添光彩。急中生智的思维方向,有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相关联想;可以沿时间前后顺序联想,可以依事物的性质展开联想。
  在很短暂的时间里,头脑中的联想是从主持人逻辑能力和记忆库中涌现出来的。而这里的能力和库存就是主持人的知识、阅历和修养。

202 尽快记住主持词

  日常人们说话都是边想边说的。主持人的话也应该是边想边说的。许多主持人的话事先有所准备,甚至是已经撰写好的文稿,就难免使主持人有“背书”的现象。
  主持人要克服这种生硬的“背书”现象,关键在于怎样记忆要说的话。有人是一句一句地记,这是很苦的,需要花很大气力才能记下来。记下来以后,在镜头前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出来。如果主持人记忆的是纲要,即每一个段落的大意,并且将各个段落中的句子读顺口,在镜头前依据心中段落大意,“想出”一句一句的话,并且说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边想边说”。这样说出的话可能与原来文稿不尽相同,只要不太离谱是完全可以的。生动地“想着说”,是最重要的。
  有的时候,现场的情况是难以预见的,不可能事先写稿,至多是有一个预测应变的大概思路,只能靠主持人随机应变来应对。这既是对主持人的考验,也是主持人表现语言能力的时机。

第十章 主持各类节目

  栏目的主持人就好像是一个朋友聚会的主人,他要做东,他要准备一些议论的话题,提供一些可阅读的材料,设计一些游戏;他要告诉大家一些事情,要向大家提问,要组织大家活动。有趣的是,聚会的人员多数是在收音机前和电视机前,他们“参加”这样的聚会是通过电波穿越空间间隔的。
  不同的栏目,对主持人的要求也是不很相同。上一章我们讨论练习了主持人的一般表达的要求和个性因素。这一章着重讲解和训练几类主要的栏目对主持人更进一步的要求。

203 新闻类专栏节目中主持人评说

  文化、经济、特定对象(妇女、青年、老年人等)的节目都具有新闻性质。属于新闻类栏目。这类节目的选题和内容都是一定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的结果。节目还具有吸引人的趣味性。节目的新闻性、科学性决定了主持人在节目中时常评说生活。这一类节目的主持人需要让观众信赖,必须是他的知识、阅历,和对生活的评说能力。也只有对生活认识透彻才能准确把握评说的靶点,评说的力度,评说的趣味点。
  对生活的评说,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牧师,也不是宣判世界的强者,更不是唯我独尊的样子。热爱生活是评说的基点,与听众观众同呼吸共命运是评说的根本,渴望美好的未来是评说的目标。
  在挑选主持人的时候,就应该把握住这一点。有人曾经说过,一张漂亮的脸和一张生动的脸不能兼得的时候,宁肯要生动而不要漂亮。这生动来自充实的内心世界。
  主持人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各节目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专家。青年节目的主持人应该成为熟悉青年学的学者,经济节目的主持人应该有相当的经济学基础,妇女节目的主持人应该是妇女问题的专家,法制栏目的主持人应该有律师的资格。这是新闻类节目主持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204 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良知

  新闻类节目主持人,面对的是严肃的社会生活。当大是大非摆在面前,自己的良心受到考验的时候,他不能无动于衷,不能不以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类良知面对观众。
  一个人在社会的局部工作生活,可能对于全局不十分了解,可能没有机会接触到他自己生活圈外的那些让人感愤的事物。可是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岗位使其面临广阔的社会生活,能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社会上最动人的事迹有时要通过主持人向广大群众介绍,最让人愤慨的事件有时也要通过主持人揭露。主持人被推到了大是大非的前沿,他的心经常被震撼。他不能也绝不应该冷漠和麻木,他必须以极大的热情发现和赞颂那些催人泪下的动人事迹,他必须以极大的勇气批评或者揭露那些令人愤慨的事物。态度鲜明,爱憎分明不是能够装出来的,而是责任与良知的必然体现。
  不回避社会责任,具有强烈良知的主持人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新闻类栏目的主持人。

205 具有记者编辑的基本功

  新闻类节目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应,挖掘生活,深入调查是做好节目的唯一途径。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来说,现场报道是重要的手段,也是主持人的一项基本功。
  现场报道要求主持人能够有较强的即兴表达的能力,能够将现场的事物随时向观众听众介绍,采访的思路敏锐流畅,提问机智深入,现场评说尖锐有力。通过现场报道能够向人们表明事物来龙去脉,始末由来,并且引导人们理解和认识其中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练好现场报道的基本功,是主持人长期努力的结果。
  除此之外,新闻类主持人还需要有开拓选题,组织报道,撰写串联词和评论的基础能力。

206 说好自己的话

  新闻类栏目中,主持人的语言往往论说性比较强,书面语的成份较多。有时是主持人自己所想所写,有时是编辑记者写好的稿件。不论哪种情况,主持人都要明确交流对象,能够将接近书面语的话“说”得自然,流畅。为此,要熟悉自己所要说的话,真正弄懂自己要说的意思,明确自己的观点,边想边说。给人的感觉是主持人在说自己的话,而不是生硬地说自己都不很相信的话。有人很奇怪,为什么我说的是自己写的稿子,也不像是自己的话?原因就是说话时没有思维的过程,只是背诵和记忆,违背了一般说话的规律。
  在新闻类的节目中主持人自己的看法要明朗,是非曲直要清楚。主持人语言要表现出明确的态度。表扬、赞美,批评、劝说,思考、提问,都要色彩鲜明。
  特别要注意的是,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千万不要耳提面命地“教导”自己的听众观众。不要认为听众观众都是什么也不明白的,只有自己最具智慧;更多的时候,主持人说出的话是要和大家共同领会,共同思考,共同辨别是非,共同得出结论。

207 小朋友的大朋友

  少儿节目历来是广播电视中不可缺少的节目,目前少儿节目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节目主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说道理,教画画、唱歌、游戏。那是幼儿园课堂转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对于没有机会上幼儿园的孩子们,这种“最佳”幼儿园课堂是社会的需要。另一类是在主持人带领下营造孩子们自己的欢乐天地。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节目主持人都应该是小朋友的大朋友。
  做好孩子们的朋友,就一定要爱孩子,熟悉孩子。这是一名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职业要求和职业责任,或者说是少儿节目主持人的基本条件。
  一颗真正的童心,不是装出来的,不是仅靠理性支配就能表现出来的,而应该是自然而然地流露。这样的自然流露离不开平时和孩子们的大量的交往,了解他们的心,了解他们的表达方式、欢笑方式、甚至哭闹的方式。当熟悉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之后,主持人自己会因孩子们唤起人类最美好的激情,这种审美激情会激发主持人更加倍地爱孩子。

208 沉浸在童心里面

  少儿节目主持人为了营造和孩子们在一起欢快的氛围,必须让自己在节目中更大程度改变内心,沉浸在童心里面。要能够彻底放开表演,不怕可笑,不怕冒傻气。这样一种精神是因为爱孩子而产生的。这样制作出来的节目效果,就是让孩子们认同。让他们感到是自己的伙伴在说,在笑,在耍,在闹,没有成年人的感觉,只是他们中的一员。
  有人曾经认为,这样做出的节目太滑稽,没有意思,乏味。这正是成人和少儿心理的区别。据观察,虽然成人不是都喜欢这样的节目,而孩子们却都能坐在电视机前非常有兴趣地观看,并且十分活跃。有的时候,主持人在公共场所被孩子们发现了,孩子们会极为热情地拥过来,目光相视便哈哈大笑,他们大声讲着曾经看过的节目内容,就好像是老朋友之间发生过的事情。每当出现这样的场面,该是主持人最感欣慰的时刻。

209 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专家

  一名少儿节目的主持人,应该是一名少年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专家,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至少他应该在事实上具有这方面的专业水平。
  了解孩子,熟悉孩子,从而爱孩子,扮孩子,演孩子,这只是直接的感觉。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理解了的东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觉。主持人进一步理解孩子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在理论的指导下更自觉地设计节目,与孩子们交流。只有这样,主持人和孩子们说笑打闹嬉戏,才不失于盲目,不失于浮浅。同时,在与孩子们一道的玩耍欢笑中要时时伴有陶冶和教育的用心,一点一滴地滋润,一丝一缕地编织,为孩子做出贡献。

210 知识竞赛中的一般提问方式

  提问在知识竞赛节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知识竞赛节目造成悬念的主要手段。节目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与提问有关。
  我们很多同志从小学到进电视台做主持人,经历过无数考试,总是被人考。当有一天自己拿着答案来考别人的时候,就难免会有一种“媳妇熬成婆”后的严厉。这是不妥的。
  要以鼓励场上参赛选手有积极正常的发挥为衡量主持人提问的尺度。为此,主持人一定要以温和的口吻提问;一定要用“相信你一定能够回答正确”的眼神予以鼓励;一定要信任;一定要把轻松喜悦的心情传递给选手。让他们头脑清醒,精神饱满地回答问题。
  如果不是这样,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神态出现,就有可能使选手由于赛场过于紧张而出现暂时思想空白,将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忘记。
  对于选手在场上是否发挥出正常的水平,主持人也要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责任。

211 抢答题的提问方式

  抢答题的规则是谁先按响抢答器铃谁先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加分,回答不正确就要减分。选手一定要在主持人提问之后,说声“开始”再按铃。如果抢先按铃,将会被视为违例,要减分,并且取消该题。这样的情况不能多,否则将使竞赛失去应有的趣味性和气氛。
  要使选手不违例,一方面要提醒选手注意,另一方面要求主持人的提问恰当。
  主持人在提出抢答题的问题时,句尾语调不要上扬,最后一个字不要说得太全,只说半个字即可。然后抢先半拍提高声调说“开始”。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选手违例。
  如果主持人不是这样,在问题的问号地方把句子的语调扬起来,“开始”二字不及时说出,就可能诱导选手提前按铃,结果是违例受罚。违例受罚的情况多了,节目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弱。
  然而,有的选手可能利用主持人这样的提问方式,提前半秒按铃,多次抢在其他选手前面得分。为了公平,也为了场上的节奏,当一家选手采用提前按铃得手若干次以后,主持人可以考虑使用常规方式提问,造成这一家违例,给别的选手一定的机会。

212 怎样判断知识竞赛的答案

  知识竞赛节目中的答案判定,是节目关键之点,是主持人的主要工作之一。答案在手中掌握,但主持人还要认真判定答案。对于知识竞赛的答案判断语有6种类型。
  1. “回答正确。”——这是最基本的判断语。一般不说“回答得对”。要用双音节词,用正式词汇。
  2. “回答不正确。”——这也是基本判断语。一般不用“回答错误”,以软化语气。还有一种选手回答不出来的情况,主持人应该说“没有回答”,不使用“回答不正确。”
  3. “回答基本正确。”——规则规定回答出问题答案中的部分要素就可以得分,当实际回答达到了规定的数量时,主持人应该使用这样的判断语,并且给分。主持人要严格执行规定,不得任意苛求。
  4. “回答不完全正确。”——规则规定问题答案中的要素缺少一项也不能得分,当实际回答不完整时,主持人应该使用这样的判断语,不予加分,或者减分。主持人要严格执行规定,不得任意放宽尺度。
  5. “回答完全正确。”——回答的答案有三项以上的要素,实际回答完整,一项也没有缺少,可以使用这样的判断。其他情况不能滥用这一判断语。
  6. “回答非常正确。”——这是不常使用的判断语。主持人要谨慎使用。只有问一答二答三而且都正确的情况下才使用。
  以上 6 种判断语,要根据实际回答判断使用,要符合提问与回答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不分情况乱用。

213 知识竞赛的语言色彩区别

  知识竞赛节目中,主持人始终是场上的主角。语言量很大,不同语句要采用不同的色彩。
  知识竞赛节目中主持人的话语有三个类型,要将三种类型的话语分别采用不同语气色彩区别开:
  1. 竞赛的正式问题。问题题面的语句要以朗读的语气读出来。但是注意不要装腔作势。
  2. 讲解规则的话。这样的话要以比较正式的口吻说出来。
  3. 其他解释性的话,说明性的话,这一部分要比较轻松随意地说,千万不要一字一板地说。
  三种语句,三种色彩,加上选手回答问题的声音色彩,构成了知识竞赛场上语言错落有致的色彩节奏。

214 呼唤场上的节奏波澜

  无论选手回答问题的语调是什么样的,或高或低,或快或慢,当他回答正确的时候。主持人要给予肯定判断。选手回答的语调可能很高也可能很低,主持人判断语的语调要比选手回答的语调高一点。无论选手的声调高低,主持人接话的声调音高要与之衔接。尔后,主持人宣布加分的语调要再加高一点,并且扬起,呼唤场上的掌声。
  主持人提问——选手回答——主持人判断——主持人宣布加分——观众掌声,这是一阶一阶的起伏波澜。知识竞赛的每一个问题都有这样一个波澜,就形成了全场的层层波澜。偶有回答不正确的遗憾,又给全场波澜添加了低回的节奏变换。

展开图片

215 把握全场节奏

  主持人心中要对知识竞赛的全场结构胸有成竹,从而把握好全场的节奏。比如,前半场先是必答题,再是抢答题,后半场是共答题,风险题,加试题,等等。节奏是层层推进的。每一轮竞赛中又有其内部节奏的变化。
  这些层层的节奏变化主持人都应该心里有数,在各个阶段制造不同气氛,或张或驰,或急或稳,推动一轮一轮节奏的波澜。

216 知识竞赛场上的步伐

  在知识竞赛的场上,主持人可能有多次行走,可能会从一个台走到另一个台,可能走到场中主持抽签,可能巡视共答题的答案。
  行走是节目的节奏要素之一。主持人要设计行走的时机,行走的速度,行走的路线。不能过于频繁走来走去,也不宜完全不动位置。
  主持人在场上的步伐要准确,不能混乱。该走几步就是几步,该站定时一定要站定,不能没有章法。特别是不能在原地无目的地踱碎步,那样会使画面有不稳定的感觉。如果我们把竞赛现场看成是雪地,主持人的脚印应该是规则而清晰的,不能胡乱一片。

217 主持综艺节目的欢乐心情

  不论什么样的综艺节目,其基本情绪都是欢乐的。欢乐的心情挂在脸上,欢乐的心情踏在步履之间,欢乐的心情散发在一举手一投足,欢乐的心情带出欢声笑语。
  各个节目的主题不同,格调也有所差异,要求主持人的欢乐心情也要随之具体化,与节目吻合一致。重大严肃的主题晚会,要求主持人在欢乐中有端庄;轻松活泼的节日和周末晚会,希望主持人欢乐而又风趣。不同主题的综艺节目,要求主持人的欢乐中带有不同的内涵。

218 兼顾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观众

  电视综艺节目的现场一般至少有百人以上,而家庭电视机前的观众一般都在5人左右。主持人不能只顾现场的观众而忽略了绝大多数电视机前的观众。面对现场的时候,主持人很容易提高了声音,与现场的观众呼应,但是这样,电视机前的观众就很难接受,觉得太闹、太吵。若完全以对电视机前观众的近距离口吻说话,现场的效果也不佳。
  兼顾二者的方法是,主持人的心理空间要到达现场观众的最后一排,而音量和语气要以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够接受为限。这样现场的气氛稍稍受一点影响,广大的观众得到的是既有现场感,又不至于有吵闹感的综艺节目。

219 带领观众的情绪和气氛

  晚会主持人的作用好似报幕员,又不同于报幕员。他不仅要说明节目,介绍演员。还要将前后的节目串连起来,结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呼唤和带领观众的情绪和气氛。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应该具有很强的现场组织能力。
  主持人要对现场的观众有明确的情绪引导,场上的语言和情绪有适度的夸张,要善于将观众带入思考,带入欢乐,带入感叹,带入激情。主持人的话要明白无误地示意观众要不要鼓掌;甚至鼓掌的热烈程度也应该能够通过主持人的语气示意。一次晚会节目中鼓掌的次数不宜过多,适可而止。
  在游戏节目中,主持人既是带头人,又是裁判员,还是鼓动者。三种身份交替出现。既面对观众,又面对游戏的参加者,还要互相问答。要转换自然、流畅。

220 文艺主持人的理论修养

  文艺类节目主持人要加强自己的文艺理论修养。
  对于文学艺术的历史与现状,对于各个门类艺术的基础知识,主持人都要力求知道更多,理解更深。主持人的修养虽不能面面俱到,但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先在某一领域深入,或在音乐领域,或在戏剧理论,或是审美心理,或是文学评论……。
  主持人的艺术理论修养将使得他对艺术作品有较深刻的领悟,对于艺术家有时代的理解;这些都体现在主持人的音容笑貌之中。缺少艺术修养的主持人,也许能做到欢快活泼。但总是会给人以浮浅的感觉。

221 文艺节目主持人的形体训练

  晚会的主持人相对于一般栏目的主持人,对于形体表现的要求更高一些。如果说没有受过形体训练的主持人尚可以主持小型节目,但登上晚会的大舞台,就要求有较好的形体和一定水平的形体训练。站有站的姿势,走有走的姿态,手势要恰当,动作要得体。
  严格地讲,这是通过健美类的形体训练才能获得的。为着能在电视晚会的舞台上更美,更具风采,主持人要将自己的形体训练尽早列入日程。

222 深刻独到的体育见解

  体育节目是人民群众最喜爱的节目之一。在今天的中国,更多的人是通过广播电视来观看、收听体育比赛,了解体育事业的。体育节目主持人具有引导人民群众树立体育意识,建立体育观念的职责。
  体育节目的主持人要有深刻独到的体育见解。对于体育的发展,体育竞赛,体育人,观众听众需要知道主持人是怎么看的,愿意得到主持人的分析,更希望通过主持人得到更多的体育知识。
  这就需要体育节目主持人有丰富的体育知识,有独到的体育见解,甚至于成为体育项目的评论专家。在进行体育解说、主持体育栏目的过程中向观众听众介绍、分析或评说。

223 即兴组织语言的功夫

  体育节目中的情况有时瞬息万变,特别在体育竞赛时,体育节目主持人的解说能力是基本功。要求主持人有很强的现场组织语言的能力。广播体育节目主持人练习见到什么说什么,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虽然不需要将场上的一举一动都讲述出来,但也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向观众介绍,并加以评说。这种即兴组织语言的能力是靠勤奋地练习获得的。
  体育节目主持人不仅要能够将场上发生的事情介绍明白,而且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提高语言的文学水平。使体育解说更上一层楼。曾经有一段时间,体育解说里反复使用“鹿死谁手”“握手言和”之类的成语,这虽然是主持人的文学倾向,但是由于过于单调,其效果不佳,近来己经不再采用。体育解说的文学性和不同主持人的不同修辞风格的建立,还需要体育节目主持人的继续努力。

224 创造多种体育解说风格

  和众多的节目主持人一样,体育节目主持人也要创造多种主持风格。
  最初的体育解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翻译”赛场情况,主持人以快和准为追求目标,随赛场观众情绪涨落,每一次赛事的解说都洋溢着激动之情,几乎是跟着赛场观众一起呼喊。后来电视主持人注意到画面上已经有的内容就不再多作解说,在此基础上有人创造了一种相对平和的解说风格。解说与赛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随着节目的丰富,体育节目主持人也较多地出现在演播室里,更多风格的体育节目主持人渐露端倪。由于体育的巨大内涵,也由于体育日益深入人心,观众听众盼望并且迫切需要更多类型、更多风格的体育节目主持人出现在荧屏上。

225 体育精神的体现

  体育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体育节目的主持人应该体现这种精神。
  体育节目的主持人必然热爱体育,关心体育,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在他的内心里涌动着体育精神。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着健康、运动、力量、竞先的精神面貌。每一名体育节目主持人都应追求这种体育特有的精神。
  当体育节目的主持人出现在听众观众面前时,总是应给人以特别积极的鼓舞,特别热情的向往。

第十一章 主持人现场采访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的进步,新闻报道更加趋向进行式,主持人作为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的机会越来越多。这对于主持人和记者的要求是很高的。面对每日每时发生的事件,听众和观众需要主持人、记者能够准确地、比较深入地报道现场的情况,能够在时间较为紧迫或者十分紧迫的现场,较为完满地完成采访,把采访过程展现给大家,挖掘出更多的新闻事实,提炼出让人信服的主题。这个要求是很高的。
  但是,现场报道的采访也不是那么神秘,其中也有规律可循。这一章就是让主持人和记者能够通过训练,掌握基本方法,驾驭采访的现场。

226 广播电视采访的特征

  当今,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第一语言是新闻。广播电视节目中包含的采访内容很多,采访也成了记者身份的主持人的一项基本功。
  文字记者的采访,奉献给听众和观众的是采访的结果。即使记者写下采访问答,也是经过整理的采访结果。文字记者的采访过程是不受时间限制的,采访也可能是断断续续的。
  广播电视中的采访活动,是将采访的过程奉献给听众和观众的。也许有些采访过程经过了剪接,但无论在组合结果中的哪个片断也都是采访过程的再现。因此,广播电视中的采访活动要求其过程相对完整、完美。
  文字记者的采访能够深入、反复地调查了解。而广播电视记者身份的主持人现场报道受时空的限制就可能相对表浅。能够在集中的时间里进行有效地较丰富地挖掘,是广播电视现场采访的努力之处。
  采访有不可预测的特征。文字采访可以等待不可预测的过程完结之后再落笔写作,实际上是在掌握之内了。而广播电视采访则是在当时就面对眼前出现的未预测到的情况,并且做出反应,没有暂停等待商讨的可能。直接的反应就需要是到位的,或基本到位的。这更是广播电视采访面对的挑战。

227 广播现场报道采录音响表现现场

  广播的现场报道要把听众带入现场,靠的是采录的现场音响。记者现场录下的声音应该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在听众头脑中引出对于现场形象的想像。
  有些现场声音不能一下子让听众明白是什么事物。比如,隆隆的轰鸣声,不能让人立刻理解,究竟是车辆还是机床,或者是飞机。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知觉的特点之一是需要词语的提示。广播现场报道的采访要想在听众头脑中展开“现场的场景”,只有现场的声音还是不够的,需要现场的记者及时用报道的语言说明,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尽快唤起听众头脑中的经验系统,建立他们想像中的“现场”。在连续的现场活动中,记者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接连不断对变化的现场和现场声音进行说明,以使听众头脑中的“现场”不断产生新的连续的想像。

228 电视主持人替观众感知现场

  电视的现场报道中摄像机已经代替观众的眼睛进入现场,观众已经“进入”现场。记者要做到的应该是在现场代替观众感知现场和代表观众了解事件,必要时表明态度。
  电视记者在现场要用自己的身体来感知现场。能够操作的要操作一下;能够触摸的要触摸一下;能够测量的要测量;能够观察的要观察。操作、触摸、测量、观察都不能做到的话,至少要在现场走动,用身体的运动表现现场的空间。如果条件允许,与被采访人共同做事是很好的采访形式。
  采访现场在电视画面上是采访的背景环境,观众在注意到采访人和被采访人的同时,还将通过所处的环境接受到更多的信息,现场选择得当,能使现场报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注意选择采访现场。要选择能够说明主题,解释主题的现场。要选择适合被采访人的现场,这个现场要照顾被采访人心情,尽量是他熟悉的环境。
  在满足了以上两个方面之后,为了使拍摄的构图和色彩能够有更好的效果,也需要对现场进行选择。

229 采访提问要有明确的思路

  接到一个采访的线索,或者一个采访任务,我们会在初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首先有一个判断。依据这个判断,应该建立采访的思路。
  有时候,我们看到某些记者没有思路的提问,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甚至提些明显的无话找话说的问题。
  所谓思路,就是要通过这一次采访要让听众和观众得到什么?也就是采访的目的和效果。这是至关重要的,心中没有这个主旨,采访势必东一下西一下,自己感到没有达到目的,听众观众感到散乱,不得要领。
  从判断到思路应该是很短暂的时间。在这一刻,记者应该获得什么样的思路呢?分别不同情况,有两种思路:
  1. 展示性思路。就是展示新闻事件的面貌。面对突发事件,记者采访的任务,就是告诉听众和观众事件的基本情况。什么事情、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点、为什么,结果如何。说明性的采访也是这样的展示性思路。
  2. 主题思路。就是通过采访提出或者说明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在记者的心目中要有十分明确的语言表述。
  有些相对静态的事件,需要挖掘事件中一个侧面,需要建立明确的主题思路。比如,采访在职人员的学习,可能是刻苦学习的主题;可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题;也可能是有关不断充电式学习的必要性。
  有些是带有既定主题前往采访的。比如,采访有关科学种田的单位。采访怎样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企业怎样在市场经济中取胜。

230 拓展思路

  在实际采访中,现场的情况是发展的,最初的判断和依据判断建立的思路很可能要进一步深入,根据采访的现实的情况和实际进程及时拓展采访思路是必需的。
  1. 对于展示性思路,要向其中蕴含的某一主题拓展。比如,交通事故的采访,除了事故要素的展示,要进一步拓展事故给人们的教训,或提醒注意雨雪天气,或告诫严禁酒后驾驶。
  2. 对于主题思路,要深入探讨,采访思路要从正面提问展开到事物的反面、侧面、举例几个方面。比如,采访废弃塑料制品回收的问题,谈过回收的重要意义之后,再从其反面——不回收的后果,侧面——回收工作的难易,深入讨论,而且在现场还可以举例说明。

231 及时调整思路

  记者接到新闻线索和初步情况时的最初判断,以及形成的采访思路,在接触现实之后,随着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可能发生调整和改变。这既是采访的必然,也是对记者应变能力的考验。
  比如,同是科学种田采访线索,事先记者可能已经考虑到土壤的改良,耕作手段的变化,良种的选择等等。可是,到了村子里才发现,男子都去打工了,是妇女们搞的科学种田,这时采访的思路就要调整,可能改为妇女怎样克服搞科学种田的重重困难;而在另外的村子里,记者可能了解到,科学种田是青年人的事业,采访思路也需要调整,此时可能展现的便是新一代农民的面貌。

232 面对被采访人

  在建立思路的同时,还要根据现场的人员的不同身份,安排他们各自在采访中完成应该完成的部分,让他们说符合他们身份的话。
  有的被采访人会要求提前告知采访要提什么问题,并且“做好准备”。这样的效果多数不理想,因为,有时记者自己还没有完全考虑成熟,具体问题还要根据现场的情况再行设计安排,被采访人“准备”好的回答并不一定合适。
  一般说来,记者头脑中的思路明确,不必事先告诉对方要问什么问题,应该在记者的引导下自然地交谈。
  如果对方询问采访内容,可能告诉对方采访的思路,也就是要提问的大致范围。一般不预告将要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采访的谈话不但要自然,还要兴奋。不事先告诉具体问题,会刺激即兴的思考,可以促使人达到一种兴奋状态。采访者由迅速建立的采访思路自身引起的兴奋状态对被采访者也有强烈的引导作用。

233 将思路分解为具体问题

  有了思路,记者可以“胸有成竹”“按部就班”地去采访了,也可谓是“成功在握”了。但是不能直接把思路当作问题去问被采访者。
  有的记者通过对事物的分析,得出采访的思路之后,心中兴奋,直接将自己考虑过的思路当作问题提出来,结果是只问了一个问题,便没有问题了。而且所提的问题太大,对方不好回答。直接把想好的思路当作问题问出来,也显得记者没有调查的过程,对事物过于武断,问题也会显得过于直白。
  没有思路肯定不行,有了思路还要善于将既定的思路分解成为具体的一个个问题提出来。思路只是一个总体的把握,是一个期待的最终结果,这个结果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来完成。我们希望,这一个个具体问题完成之后,能够实现既定的思路。

234 围绕新闻要素提问

  熟悉新闻工作的同志都知道新闻要素。所谓围绕新闻要素提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问五、六个问题,而是要面对新闻事实,充分展示事实的全貌提问。有关新闻要素的问题要大大丰富。
  有关新闻主题的问题也是来自事实的各个要素。
  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由眼前观察到的事实引出对过去和未来的提问。
  地点——此地彼地、有利不利、熟悉生疏。
  人物——愿望、动机、情感、行为、各方当事人的不同情况。
  事物——性质、数量、变化、结果、背景。
  原因——主观、客观、可预防、不可抗拒。
  这样,记者的思路得以充分地解开,构成众多的问题,听众和观众就会一步步得到记者所希望给予的内容。了解新闻事实,得到方方面面的情况。

235 围绕主题和目的提问

  主题是新闻事实所体现出来的中心思想。目的是新闻所针对的现实。比如,一起酒后驾车车祸的报道,主题是酒后驾车危害严重,目的可能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存有侥幸麻痹思想。围绕主题提问,不能直接问主题,要问能够说明主题、表现主题的事实、现象。主题是由现象提炼出来的,提问就在于还原提炼的过程。
  围绕目的提问,也不能直接问目的,要围绕人际环境、客观环境,新闻事实所针对的现象,针对的人们提问。
  类似酒后驾车车祸这样的现场报道,可以就发生车祸的原因提问,可以向警察提问酒后驾车人的失控的规律来表现主题,同时向驾车人提问是否自己当时感觉有把握、现在是否后悔来表现采访目的。
  关键在于,接触到新闻事实,记者和主持人就要立即在自己的心中明确主题和目的,并且能够及时分解为一个个具体问题。

236 防止诱供式提问

  在采访提问中,有时记者心中有答案,也就是他的采访思路中所期待的答案。但是,不能直接将答案作为问题提出,不能问“是不是(答案)”。
  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问事物发展的结果时。比如:“原来水质很混浊,是吧?”“现在加了消毒药,水就好了吧?”采访中这最关键的两个方面的事实要让当事人讲出来,如果记者已经知道结论,只是让对方证实一下,这场采访就失去意义了。事实上,对于这种问题的回答,也只能是重复记者的提问:“啊,原来水是混浊的。”对,水就好了。”这样回答难以让人信服。这实际上是一种“诱供式”的提问。诱导别人重复自己已经说出的话。虽然也许这不是记者的本意。
  还有的记者“不屈不挠”,非要人家按他的话回答不可。比如有记者问“看了今天的节目您今天很高兴吧?”对方不情愿按诱导回答,就说了一番“今天的节目很精彩”之类的话。其实这已经很好了,可是记者还是要问“精彩的节目使你很高兴吧?”逼迫人家一定要说出记者心中已经认定的“很高兴”来。这样的采访听众观众会感到难以接受。

237 用逻辑推理引导采访深入

  要实现记者采访的思路,还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实现。
  当推理的过程在记者头脑中建立,记者将推理的每一步都以问题提出。最后由被采访人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推理提问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采访初始,让对方不易察觉,能够自然地接受提问。在离中心问题比较远的地方,很巧妙地切入。在对方不设防的地方开始提问,逐渐接近中心问题。当接近中心问题的时候,逻辑的力量已经使对方必须沿着采访的思路进行下去,并且按照逻辑的轨道顺理成章地得出“他自己的”结论。
  在采访中,引导者是记者。一般来说,采访过程是记者问什么对方回答什么。这就需要记者将推理的步骤“了然于胸”。将推理的每一步都引导对方说出,那么结论也就不难得出来了。
  这里的关键是记者头脑中事先的推理步骤和思路要明确。要遵守逻辑推理的规则,否则推理提问不能成功。

238 从一般问个别,从个别问一般

  这是一条常规和惯例。
  一旦对方说到一般原则,一定要问一个具体的事例。当对方说到某个具体事例的时候,一定要问他做这类事情的一般原则。
  比如,某厂长说,我们前几天解聘了一位水平较高的翻译,原因是他两次迟到,影响了工作。这时就要紧跟着问他,是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严格。当然,如果厂长说,我们这里的管理是,你只要踩线就吹哨,那一定要请他举个例子。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规则。可能由于什么原因没有能做到跟随提问,但是不能想不到这一规则。
  有时,在这个问题系列里是个别问题,而在另一系列里可能是一般问题,也有时在这个范围里是一般问题到了更大范围就成为个别问题。如何追问,追问到什么程度,就要由采访人判断了。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在考查采访人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水平。

239 演绎推理引导采访

  我们常用的推理方式主要是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特点是每一步过程都是从上一步而来,同时又是下一步的根据。为了问到最终记者想问的问题,就要考虑好从哪一步作为提问的起点,很自然地导入。
  我们举一演绎推理的简单例子说明:
  ——您在这个厂工作多少年?
  ——25 年了。
  ——这么长时间您都在厂里哪个车间干过活?
  ——除了传达室,我呀,哪个车间都干过。
  ——您都在过哪些岗位?
  ——当过作业班长、工段长、还当过好几个车间的主任助理,有一段时间在设备科帮忙选购设备。
  ——那您对厂里的事情一定很熟悉了?
  ——是的。对人对物都很熟悉。
  ——那您说咱们厂长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
  这是一次有关厂长的采访,提问从被访人的经历切入,步步引导到厂长,而且被访者已经不能再说我不了解情况了。
  再比如:
  ——最初你到深圳做什么?
  ——跟别人装修、搬运货物、什么都干过。
  ——那时你的生活怎样?
  ——实在太苦了。真是一言难尽。
  ——你没想过换工作吗?
  ——想过,越换得快,越不能稳定,越没有发展。
  ——不换行吗?
  ——不换,我又不甘心。
  ——那怎么办呢?
  ——后来,有一位朋友劝我,下决心在一个地方干一段时间,稳定下来再说。
  ——结果怎么样?
  ——开始真想走,但是咬牙定下心来,后来就有了变化,熟悉了,也干得有信心了。
  ——现在要是对和你当初状况相似的朋友说点什么,你该怎么说呢?
  ——我要说,干什么事别见异思迁,要踏踏实实才行。
  这个结论是在记者心里的,但他利用演绎推理的方式,每一步提问都是一个演绎的前提条件。通过提问引导对方“自己得出”结论。

240 归纳推理引导采访

  归纳推理在采访中也很常用。
  归纳推理在采访中常用的是简单枚举方法。归纳推理的特点是由众多的现象说明一个问题。比如,向五所小学校的校长提问,学生近视眼率分别为 34%,42%,39%,40%,35%,记者自己就可以得出结论,现在学生近视眼的发展令人惊讶。
  比如,当问到产品有四道质量把关时,记者会同有关负责人逐一进行现场提问。询问的结果可能是第一道人手不够;第二道虽然检验认真,但记录不全;第三道设备刚刚出现故障;只有第四道正常。这时,再问企业的负责人,他一定会告诉大家,他要立即加强质量管理。收音机和电视机前的听众和观众也都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241 类比推理引导采访

  类比推理的特点是两个事物类似,一事物有某情况,另一事物也可能有,两事物的相同点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比如,某运动员是少年时代的佼佼者,又得到某教练的得力指导,曾在国内的比赛中出过好成绩,第一次在国际比赛中就得了铜牌,继而得了金牌;另一位运动员也有几乎相同的少年经历,也得到同一位教练的得力指导,同样在国内有好成绩,现在也要参加国际比赛,他的成绩会不会也很突出呢?当一个一个相同或者相似的经历告诉大家之后,最后问题的回答一定是接近肯定的。
  这样的提问建立在采访者对于情况的了解和熟悉上。

242 以求证的方式引导采访

  已知求证的直接目的是要求对于已经掌握的消息给予证实,在求证的同时还有更进一步的期望。
  已知求证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求证引出更多的回答。记者除了希望证实事实是否存在,消息是否准确,更希望对于所证实的事物给予更多的说明,这才是真正的目的。称之为“醉翁之意不在酒”亦不过分。为此,提问中包含的信息不宜过多,要给对方留有发挥的余地。
  已知求证要防止“拦网”现象。有的人把问题问得很长,提问的过程中把需要证实的信息之外所有可能的解释论述都说了,使得对方的回答只有“是”或者“不是”,“有”或者“没有”,然后就没话可说了。这样就好像排球赛中由一传、二传、扣球组织了一次进攻,被对方一下子拦网回来,还是得由记者发问。那样记者自己就处于极为被动的状态。
  未知求证是为了引起兴趣,引导表态。提问要对未来情况假设,并且求得对方证实。未知求证有正向假设和反向假设两类。
  正向假设往往是展望未来预测前景,引起听众观众的兴趣。反向假设是根据某些因素假设未来的负面可能,引导被采访者的表态。两种假设,特别是反向假设,更能引起被采访者的认真回答,吸引听众观众。

243 在对比中挖掘新闻事实

  广播电视都能够进行信息的及时对比,对比会产生强烈的效果。新闻采访中的对比提问同样会使采访产生动人的力量。对比提问还会更有力地揭示事实真相.
  比如,当记者跟随执法人员前往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电子游艺厅时,迎面而来的老板掩饰地指着正在玩的孩子们说:“他们都是大学生!”记者向孩子们走过去问:“同学你上几年级了?”孩子们头也不抬地回答:“初一。”谁在说谎?这时观众就很清楚了。这样的对比提问,可以将记者的直接立场隐藏起来,必要时争取主动。
  有时,需要记者头脑中提出与现场的事物可比的事物。玩游艺机的孩子为了证明自己“有理”,会强词夺理说培养智能。记者不但问他玩游艺机在同学中的名次,还问他的学习成绩的名次。这里,拿学习成绩进行对比就是记者联想能力的体现。
  广播电视的优势是可以将不同的时间空间编排在一起。这就为我们的对比提问提供了方便。有的时候,事件的一方这样说,我们要以负责的精神向另一方或更多的方面进行核实。当事的各方不同的说法在节目中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是非曲直也就显示出来了。

244 开放与闭合问题

  把采访提出的问题集中起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类问题,一类是开放性问题,一类是闭合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可能有多种回答。比如:“您来北京有什么感想?”就是一种开放性问题。被访者可能会有多方面的感想,这样一问,回答就可能会是多种多样。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回答呢?令人难以把握。不仅被访者不好回答,就连采访的记者也可能掌握不住采访的方向。这是采访人心中无数的体现。由于自己没有采访的思路,就把要说什么的责任推给了对方。
  闭合性问题,是一个问题只有唯一一个回答。比如:“到火车站怎么走?”“您是哪年中学毕业的?”“昨天有几个人生病了?”记者提这样的问题,心中要很明确自己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力求能够控制采访的进行。采访中逻辑推理的问题多数都是闭合性问题,这样才能带领采访循着逻辑的轨道一步步深入。

245 半开放式和半闭合式问题

  在开放性问题和闭合性问题之间,可以考虑设计半开放问题和半闭合问题。
  半开放问题是缩小范围之后的开放式提问。比如,将“您来北京有什么感想?”缩小为“您对北京的市容有什么感想?”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记者的意图也是明确的。
  半闭合性问题是用“最”来代替闭合性问题的具体指向。这对于防止过多使用开放性问题很有帮助。比如,“您在这次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问题貌似开放,而实际上是专指某一项收获,被访者可以轻松地在头脑中搜索出来。这样一问,就比“您有什么收获”要容易回答。

246 划分式提问

  将一个问题划分为是这样还是那样,让被采访人选择回答,是引起听众观众注意的一种很有效的提问手法。
  比如,“您认为当前遏止废旧塑料对环境的污染要靠制度还是靠宣传教育?”对这样的问题回答可能是二者择一,也可能是“都需要”,无论怎样,采用划分的方式提问能更引人注目。
  设置这样的问题要注意各个部分要划分的恰当,合乎逻辑。可以有两种划分的逻辑方式。
  一是 A 或非 A,如,“防治污染是靠教育还是靠别的方法?”这样的问题包括了所有的项目。
  一是 A 或 B 或 C。这后一种特别要注意对于问题可能有的主要项目一个也不能缺少。否则就可能产生对被采访人片面的诱导。如,“防治污染是靠制度还是靠管理?”被访人可能沿着提问的思路回答,未能谈到宣传教育这一重要举措,不能不说是疏漏。

247 设定

  所谓设定,就是利用问题和对方达成临时共识,参与这个临时共识的还应该包括听众和观众。在这个临时共识的基础上,采访提问得以深入。
  设定的第一个作用是确定身份。经过提问,让听众观众得知对方的身份,是一种资格的确立。比如,问清楚眼前这个人的职责,再问他的职责范围内的事。这样既是合情合理,更使对方不能逃避。
  设定的第二个作用是软化可能刺激对方的问题。可以先问:“我有一个不太好问的问题,您不介意吧?”当得到对方同意后再问,就不显得唐突冒失。

248 及时追问

  采访过程当中,要特别留心对方的谈话。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要追问一步。及时追问能够使采访生出光彩。
  追问姓名。如果被采访人说,“有人说……”,“有人……”可以追问他是谁说的,谁做的。
  追问地址。如果被采访人说,“有的地方……”,有时有必要追问在什么地方。
  追问时间。如果被采访人说,“前不久……”,“好长一段时间……”,“没一会儿……”,需要的话,一定要追问究竟多长时间。
  追问数量。如果被采访人说,“好多人……”,“只有一点……”,“一大批……”,不妨追问具体的数字。
  追问细节。包括动作手势、神态表情、原话原词……。
  追问是很有动感的提问,要问得果断及时。

249 蕴含命题的提问

  有一类问题是包含着一个命题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里包含着另一个问题,这个包含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证实。如果正面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就等于肯定了那个有待证实的问题。举例说,日本鬼子问村边的小孩子:“藏在你家的八路军伤病员走了没有?”回答走了或者没有走,都证实了你家藏了八路军伤病员。
  这是记者采访提问的一种策略,不直接问那个敏感微妙的问题,而是将其套在另一个问题里面提出,表面上是问这,实际上是让你证实那,让人不易觉察。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无论肯定或否定回答表面的问题,都等于证实了包含其中的那个问题。
  有时有的被采访人有意回避事实,这样提问也在向对方表明,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事实根据。采取这样的方法,在其没有警觉的情况下突然发问,有可能问出真实情况。比如,“这个产品的质量受到有关部门黄牌警告,这个情况您向全厂传达了没有?”再比如:“您能不能谈谈本地假药泛滥的原因?”

250 通用问题

  有的时候,采访仓促上阵,还没有来得及进一步了解情况,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更没有充分的时间多想,思路准备不足。有的时候,刚要张口提出的问题已经被对方说出来了,记者一时处于“词穷”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组通用问题可以加工使用。
  目标——困难——方法——时间
  任何健康的正常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个具体目标,要实现任何一个目标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克服困难需要方法,有了实现目标的方法,那这一目标的具体运作又将在什么时候开始呢。应该说这是一组任何时候都能问的问题。
  比如,当领导同志从人代会走出来,他的一切工作方针计划都刚刚在会上报告。当记者迎上去的时候,如果还问那些刚讲过的话题,就没有新意,但又不能不提问。这时就可以问:“这次会议之后您要抓的第一项工作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目标”。当然,提问时,已经将“目标”这个词改变成为一句得体的问句。
  通用问题不是一定要按顺序先问“目标”。一般只问一个、或者两个问题。那就有可能先问“时间”,也可能先问“困难”,再问“方法”。
  如果“目标”等情况已经众所周知,可以加上“为什么”组成恰当的问句来提问。

251 提问的铺垫

  在现场报道中,记者主持人有的提问可以在说出问题之前,先铺垫一下。比如:
  问:(这位师傅)您贵姓啊?
  答:我姓刘。
  问:(噢,是刘师傅)您在这个厂工作几年了?
  答:二十多年了。
  问:(您可是老师傅了)您在厂里哪个车间干活?
  答:除了科室,和那个新建的车间,剩下所有的车间我都干过。
  问:(那您对厂里的情况一定很熟悉了)原来,厂门口这儿的那块牌子,……
  提问中括号里的话就是铺垫的话。如果没有铺垫的话语,会显得一问一答很急促。被采访人除了听问题就是回答,没有喘息,没有放松,脑子一直处在紧张状态。有了适当的铺垫的话语,就可以让他的脑子有放松一下的机会,采访不显得那么咄咄逼人。
  铺垫的话语还可以促使采访双方的谈话气氛更加融洽,更加有兴致谈下去。这样铺垫几句恭维的话可以让对方感到心理满足,在很短的时间里使双方成为“老熟人”。要使铺垫的话适当得体,需要对采访的大背景有更多的了解。
  当然,有些情势紧迫的采访场合不容许有这类铺垫的话语,情况紧急,时间短促,就要直截了当地提问。否则现场的人不能接受,观众也会不耐烦。

252 采访中的过渡

  有的被采访人由于身体原因或其他种种原因,不愿意接受现场采访。这时如果记者强求,非得要提问,就显得不礼貌。每一名记者都不愿意就这样一下子失去采访的可能。由于是在公众面前的现场,在不失礼貌的情况下,记者可以采用过渡的手法,试着再继续谈话,如果能够谈下去,录音机、摄像机没有关机,事实上的采访就得以进行了。要是谈话投机的话,还可能较为深入地谈下去。
  邓小平同志第十年参加首都的植树活动时,记者得到通知,小平同志不再接受采访。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手持录音机想提问时,小平同志笑着说,不是说了不采访了嘛。记者有礼貌地回答说,好,不采访。然后记者指着近处的山林闲谈似地说起了十年来这里绿化的成果。小平同志十分感慨,也非常理解和支持记者的工作,于是有了一小段谈话。从一开始录音机就是开着的,采访取得了让人满意的结果。这是一次成功的采访过渡。
  当然,有的人比较敏感,也比较“坚定”,无论怎样也不开口,甚至会再次提醒记者不接受采访。这只好作罢,下次再想别的办法。

253 现场报道中的话筒使用

  当前,现场报道中使用话筒大都是不太自觉。有时画面中看到话筒和台标,有时只能看到话筒很小的一部分,有的则是时有时无。话筒是采集声音的工具,也是记者主持人和被访者之间沟通的一种标志,话筒同时也在采访人和被采访人之间构成了间隔。在新闻事件中,话筒显示了电视台的参与。
  有一部分现场采访需要强调电视台的关注,强调采访的过程,这就需要强调话筒的存在,在电视画面中把话筒放在明显的位置,突出话筒上的台标。这一类的现场报道往往都是“硬新闻”的报道。
  有一部分现场采访是报道某人一天的工作,精神面貌等,可以考虑不使话筒在画面中出现。尽可能地在拍摄构图时将话筒置于画面外。这样做,在画面中没有记者主持人与被访人之间的话筒间隔,突出了二者的亲密关系,强调了记者主持人深入实际生活。

254 与摄像师形成默契

  电视采访的成果是要由摄像师记录下来,最终完成。采访记者与摄像师的合作很重要。有的被采访者心情紧张,一说开始正式提问,他就不能正常回答。记者要先和被访人闲谈,分散对方对摄像机的注意,问一些明显不是采访的问题。当几个回合之后,对方进入正常的自然谈话状态,就可以开始问正题了。摄像师听着双方的谈话,自己酌情决定何时开机。在消除对方紧张的阶段,不能开拍,否则被访人不容易消除紧张。摄像师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开机合适。记者也应该意识到摄像师何时开机,自己何时进入正题,不用再等摄像师说开始。当进入采访问答,即使被访人意识到已经开始正式拍摄了,他也能随着刚才的状态谈下去。
  有的时候,现场的情况发展很快,双方来不及商量,需要记者和摄像师共同意识到事物的新闻价值,一个奔过去提问,一个适时开机。有时甚至要提前开机,否则可能赶不上拍双方会面时或热情或尴尬或惊讶的镜头。
  多数情况下,推迟一点关机,是很有好处的。当表面上采访结束时,人们松驰下来后,还有可能捕捉到具有新闻价值的场面和人的表情。
  被访人回答问题时,一个话题能说十余句,而将来编片子使用素材时每个话题可能只用几句。摄像师要注意听谈话的内容,每一话题变一次景别,及时推上去或者拉开,为后期编辑提供方便。也可以在一个话题时,将镜头从被访人转向其他事物,然后及时转回到被访人,等待下一个话题。
  记者主持人在采访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动作、表情,被访人也会随着有各种不同的反应。摄像师要随着谈话,观察着双方的举止,随时变化构图,改换景别,能够将这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有效地采集下来。
  这些,都需要主持人、记者与摄像师经常探讨,在合作中形成默契。

第十二章 主持人访谈

  若干年前,访谈节目在广播节目里很多,也较为成功。广播节目时间充分,没有电视那样的演播现场,手里拿着谈话要点听众也看不见,访谈的双方心情都不很紧张,容易谈得自如随意。近几年,电视访谈节目发展很快,各种形式的谈话节目大量涌现。有主持人与一两个嘉宾谈话,有四五个嘉宾一起谈,有嘉宾若干与现场观众数十人共同交谈。访谈节目的主持,比起知识竞赛来难度要大一些,因为主持人不仅仅是提问,还要边问边听边想边组织谈话。“谈话”这篇大文章是否深入,是否生动,是否有情趣,都与主持人的策划准备和在场上的引导有关,当然其中也还有一部分技巧。这一章的训练在于初步掌握访谈节目的策划构思和基本技巧。

255 充分的谈话准备

  与现场报道中的采访相比,谈话节目的时间较长,内容丰富,可能有多个话题,除了讲述事实,还有可能有理性的分析讨论。这就要求主持人对谈话节目有充分的准备。准备充分与否,是谈话节目成功的关键。
  1. 全面准备
  要了解参加谈话节目的人物的生平。他的现实情况,包括职务,学历、经历。对于所要谈的话题的各个方面的基本论述要做到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如果是同一类话题的系列访谈,这方面的工作可能就容易些。但如果每次的话题各不相同,那这样的全面准备工作就一定要认真对待。
  2. 重点准备
  要围绕这一次节目所谈的具体话题进行重点准备。对于谈话可能涉及的范围要有充分的分析,对于谈话中不同的观点看法都要在事先有所了解。对于来到节目中接受访谈的人物的性格修养,他的一贯的观点主张,他最近新的成就,新发表的论说,也都要有所了解。对于既定的谈话结构方式在实际节目可能发生的变化都要有充分的假设,并且有相应的解决预案。
  大家都知道,电视谈话不同于一般的报告,不可能一个人说得太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主持人及时插话,改变节奏,进行调节,或做注释,或表示理解领会,或改换话题。这都有赖于主持人的重点准备。否则,不可能知道在什么地方插话,怎样插话,说些什么。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判断得当,言谈自如。
  3. 细节准备
  在准备的过程中,要留心注意不要忽略有关的细节,甚至要收集挖掘这样的细节。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而呼唤这些丰富的内心世界,单靠正面的提问有时很难奏效,有时一个不引人注意的细节,往往能够触发对方心潮的闸门。细节是主持人打开人心的钥匙。当主持人就细节提问的时候,对方会十分惊讶,同时也会十分欣喜和感动,内心深处的话也就很容易掏出来。
  4. 拍摄准备
  有条件的话要对进入节目的人物的形象进行研究,设计好人物拍摄的最佳光线和最佳角度。对于人物的服装也要事先有所设计。
  5. 模拟问答
  对于难度比较大的访谈,在准备工作差不多的情况下,要进行模拟问答。选择了解情况的同伴扮演被访者,按访谈方案进行对话。这样能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充分,以求完善方案。
  模拟的情况不一定能用在真实的访谈中,但是模拟能够很有力地帮助主持人驾驭真实的访谈。

256 设计好首问

  谈话节目中的第一个问题是访谈中很重要的一问,应该把它设计好。通过第一个问题,使被访者不能忽视自己面对的访问人,认真进入访谈。
  要根据对被访者的了解,要根据所谈主题的背景,来设计第一个问题。对于第一问的设计,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这一问要与本次访谈的主题密切相关。
  这一问要体现对被访者有较充分的了解。
  这一问要有一定的分量。不是在嘴边上的几句话就能回答上来的。要让被访者认真考虑一下才能回答好。这样,观众对所提的问题也将产生兴趣,期待着回答。
  这一问要能够为下面的提问作好铺垫。
  首问的设计,可以有几个备选方案,到访谈开始前的最后时刻再选定。

257 “挑战”和“尖锐”的问题

  很多有关采访和演讲的书中都提到采访中的挑战和尖锐的提问,并且也举了一些提问的例子。但是时空环境不同,不同问题面对不同的人,简单的模仿用不上。挑战和尖锐也不等于指着鼻子骂人,或者无限地上纲上线扣帽子。
  挑战和尖锐的问题的本质是揭示矛盾,加以对比进行提问。世间处处有矛盾,差异就是矛盾。访谈节目中的被访者,可能面临三个方面的矛盾:
  1. 他和自身的矛盾,包括他自己言行之间的矛盾,他过去和今天的矛盾,他的名声和他实际情况的矛盾,他的目标和成绩之间的矛盾。……
  2. 他和环境的矛盾,包括他与上下级之间的矛盾,他和同事之间的矛盾,他和其他人的矛盾,他所面对的客观困难。
  3. 他和主持人之间的矛盾,主持人所掌握的不同材料和事实,所了解的不同意见。或者主持人自己具有的不同见解,不同看法。
  访谈的准备工作就是要了解情况,从中分析出各种矛盾。根据这些矛盾准备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很具挑战性的,也是非常尖锐的。
  应当说明,挑战和尖锐,并不一定是要充满敌意,或者一定是揭露和押击。很多情况下,挑战和尖锐的问题能够使访谈出彩。主持人问得精彩,被访者回答得可能更精彩。
  有一次,电视台的一位导演接受学生的模拟采访。这位学生就巧妙地利用人际之间的差异“将”了导演一军。使得谈话很吸引人:
  ——听说你是北京广播学院导演专业毕业的?
  ——是的。我们部门里有很多导演专业毕业生。
  ——是不是您那里全都是导演专业的毕业生呢?
  ——不是的,也有从其他行业转来的,比如说某人吧。
  ——那他们能胜任工作吗?
  ——能。他最近在电视晚会的表现手法上有启发性突破。
  ——就连外行转过来的人都能做得这么好,你们这些广播学院导演专业的毕业生没有感到压力吗?
  ——……(尽数自己的艺术思想和成绩,继而又介绍不同经历的导演之间如何团结互助)。
  提出矛盾,加以对比,问题尖锐富有挑战性,就会使人振奋,谈话的兴趣倍添。访谈所要挖掘的深度将会大大增加。

258 谈话节目中的问题“聚焦”

  重要的内容要靠篇幅来表现,这是几乎所有的传播形式共同的规律。在访谈中,重要的话题如果只提问一次的话,那就难以进行充分讨论,不能展开,不能发挥。需要的时候、要对某个重要的话题反复提问。这是访谈节目的一个重要手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一篇中,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关于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实质和现实情况一口气提出了 6 个问题;关于邓小平个人的生平提出了 4 个问题。甚至关于是否会晤前苏联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他就有两次几乎是完全重复的提问。
  当然,众多的问题指向一个话题,“聚焦”在一点上,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简单地重复,而是要变换提问的方式,采用新的材料,提出新的角度。使人感到新颖活泼,步步深入,不能给人以原地踏步的重复感觉。

259 提问的多样性

  当需要集中于一个话题提问的时候,问题的形式要变化多样。
  如果提问的目标在于围绕企业的产品质量,可能有如下一些提问方式变换:

提问方式 提问举例
直截了当地提问 您怎样评价您企业的产品质量?
从很具体的事物入手提问 一个老太太买回家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她会怎样向邻居介绍这个产品呢?
采用戏剧化的描述的方式,比喻的方式,将事物形象提炼之后来提问 假如与你们产品同类的三个产品一起摆播台,三个产品互不服气,你有什么办法让他们一试高低呢?
叙述主持人自己的见闻,以陈述代替提问,引对方回答 我曾经到过本市3家大商场了解过,你们厂生产的这种品牌的产品卖得最好。
借他人之口,以“有人说……”的方法引起对方回答 有人说,你们厂的产品好使,顺手,但是有一个零件容易坏。你们听说过吗?
猜测事物的发展趋向,引导对方发表看法 今天你们的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我们知道没有哪种产品永远占先的,你们打算怎样迎接今后几年的市场变化?
…… ……

  可能有人会说,照这样我还会有问题要问,这是正常的。主持人要善于根据谈话的布局安排篇幅,根据篇幅来设计问题。

260 谈话节目中的两难问题

  在谈话节目中,两难或三难提问很有意义,问题显得醒目,不仅让被访者思考,也能调动听众和观众的参与思考。
  比如:
  ——您认为学历重要还是经验重要?
  ——有一个学习的机会,您要去学经济还是去学哲学?
  ——严密严格的管理会使员工感到压抑,注重群体的凝聚力不能管得太紧,您怎么看?
  ——为了实现您的理想,权力、金钱、智慧,您选择哪个?
  在今天的社会中,上述的两难和三难的问题中的几个方面都是互相联系的。问题的问法似乎是认可了一个方面,就要否定另外一方面。其实不然,如果全面考虑问题,回答问题的人就必须要把两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这样,问题的价值更能体现出来。这种两难或者三难的问题,表面上看是苦心难为被采访人,其实不然,就是在这种思维的压挤之下,被访人极有可能智慧迸发,妙语连珠。这就好似拍皮球,拍得力量越大,皮球就会跳得越高。

261 建立思维立体空间

  人物访谈中,要谈的话题各不相同,内容多种多样。但是有一些围绕正常思路的对立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可以调动对方的思考,呼唤对方的联想,构成了谈话的立体空间,使谈话节目领域扩大,层次丰富,引人入胜。熟悉这类问题,习惯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随机提出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问差异——您最初的感觉(或认识)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在这件事上人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问意外——在实践的时候有没有出现什么事先没想到的困难?
     ——这次活动中您有什么意外的感觉?
  问细节——那个时候的事情还有什么物品留下来吗?
     ——当时的环境,比如说气候、声音、色彩,您还记得是什么样的?
  问反面——我们已经知道成功的把握很大,还有没有失利的可能或因素?
     ——您谈到这个产品的质量很精良,我还是要问一句,它有什么缺点没有?
  在提问过程中,一定要建立问题的对立空间:
  问主观方面的问题也要问客观方面的问题。
  问正面的问题也要问反面的问题。
  问赞扬的问题也要问负面的尖锐挑战性的问题。
  问严肃的问题也要问轻松的问题。
  问“热点”问题,也要问“冰点”问题。

262 软化问题与硬化问题

  无论软化问题还是硬化问题都是为了让谈话得以深入,增加谈话兴趣。
  软化问题的方式就是尽量用没有主观色彩的客观叙述,让自己的话无懈可击。比如,将“你生气了,你发脾气了”这样的指责软化成“你愤怒地把帽子摔在了地上。”甚至还可以更软化成“你把帽子使劲地摔在地上。”软化的方式还可以有退一步的假设,从理解的角度来谈论事实真相,等等。软化问题可能让对方有回旋的余地,平和地把事实说清楚。
  硬化问题的方式就是努力证明事情的严重性,把事情的性质揭示深刻,与某些严重的事实类比分析。这样有可能刺激对方为申辩或者抗议而滔滔不绝。也许就在这滔滔不绝中,主持人获得更多的事实。

263 不要忘记对个人命运提问

  在对人物访谈节目中,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对个人的关心,不要忘记对个人命运的提问。人是一切之本,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愿望、成就、爱好,生活和成长道路的起伏坎坷,访谈节目不能忘记这一方面,要在准备阶段有一定的了解,在谈话中适当的时机提出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家庭也是构成一个人完整人格的部分,就家庭提出问题是人之常情,也是听众观众很想知道的。
  有些访谈节目的主题是科普知识类的,访谈可能不一定都需要这样的提问。如果有适当的机会,偶尔提问有关个人的问题,也会为节目添上一分情趣。

264 问题顺序的节奏

  对于一次访谈节目所要提的问题,从总体上要有所设计和安排,围绕本次谈话的主题,要在前后顺序上形成节奏。不能都是沉重思考的问题,也不能都是让对方欢欣鼓舞的问题,更不能都是挑战式的尖锐问题。总的来说,提出的问题要刚柔相济,要轻重搭配,要正反交替,要软硬兼有,一个波澜推动一个波澜。
  当访谈开始,第一个醒目的问题给听众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给被访者一个微微的震动后,就要顺势将话题展开。
  当对方兴致盎然说到得意之时,或者急转直下问一个尖锐的问题,或者趁机问一个敏感的问题,或者问一个令对方意想不到的问题。
  当一个重要问题的波澜过后,可以再从小事细节切入提问,让对方放松一下头脑。紧跟着,就要再次发起新一轮采访攻势。
  访谈的最后一个问题,应该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包括握手说“再见”的方式都有可能设计成为耐人寻味的一笔。
  双方交谈中有很多即兴的对话,设计的节奏也要根据发展中的情况随时调整,但是不能没有事先的问题节奏设计。

265 每一场访谈都要有特色

  每一次访谈总应该提出有这一场特色的问题。要力求这一次访谈与访问其他人物有所不同,给人们留下特别的印象。能够用来作为特色问题提出的,或者是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或者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或者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或者是与主题有联系的艺术现象、被访人物的艺术才能……。
  这些情况往往是在做资料准备工作时发现的。为一次谈话节目一定要研究相关的资料,有时资料量还相当大。设计谈话的问题,尤其是特色问题,不能靠灵机一动一拍脑袋,一定是反复研究有关材料,深入思考得来的。
  比如,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水均益采访基辛格提到了他的生日,采访拉宾回顾了犹太人在宋代与中国人的交往,采访卡斯特罗唱起了《美丽的哈瓦那》。

266 别让对方逃脱

  有的时候,访谈的客人思想准备不足,或者遇到他认为不太好回答的问题,或者他本身就想回避的问题,就会将话题引到其他方面。这时主持人就要头脑清楚,紧紧抓住既定的话题不放,当对方闪烁其词遮遮掩掩的时候,主持人不能跟着他的思路走远,要及时发现他是怎样躲避问题的,根据需要回到自己原来的问题上来。
  有两位刚刚担任县长职务的干部在访谈节目中与主持人的对话值得研究:
  ——请问,您想当官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呀,前不久还查过家里的家谱。
  ——您的家谱怎么样呢?
  ——我们家在我以前,从来没有一个念过书的人。没有一个人当过哪怕是什么最小的官。所以我们家从祖上就没有当官的缘分。
  ——您是不是想用您的家谱告诉我们,您不想当官。
  ——还不能那么说。
  ——那您是什么意思呢?
  一嗯!(疾速思考)是这样,在我没有当县长之前,我确实没有想到能让我来当县长。可是党和群众信任我,让我当了县长,现在我就要好好当这个县长,对得起党,对得起父老乡亲。
  这样紧紧抓住不放的结果,就是“逼迫”他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言论。

267 扩展谈话领域

  被访者来到演播室里,或者在家在办公室里接受访谈,都已经有接受采访的可能。但是有的人不愿意谈及某个问题,并且会事先告知主持人。他甚至会在节目里就开诚布公说不谈什么。可是他不想谈的却是大家想问的,而事实上他又是可以谈的。
  怎么办?首先不要急于达成非谈不可的协议,可以暂时先同意谈话的范围。再就是关键的一步,要让谈话热烈起来,双方言语投机,越说越有兴致。在双方都很兴奋的时候,转移新话题的机会到了,可以将话题引到主持人希望谈的内容。比如,一开始,对方就说只谈大家的努力不谈个人,等到谈话进入兴奋阶段,就可以提一个过渡的问题:大家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能不能请您谈谈作为大家一分子的您的努力。在已经融洽的谈话气氛中,再这样合情合理地提问,自然就可以深入谈下去了。
  有的时候,双方谈得高兴,都可以顺着话头直接提出新问题,甚至稍加提示,对方就会自己“背叛”自己刚开始时的意愿,谈起来。

268 主持人的引导和控制

  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要发挥引导和控制的作用。既要使谈话主题深入浅出,内容翔实;又要随机应变,生动活泼。这都依靠主持人在场上的把握。如果把谈话节目比作一辆车,主持人就是这辆车的驾驶员,他要根据“路面的情况”机动灵活地处置。目的地是既定的,行走的路线是多样的。
  谈话节目是两人或众人共同做一篇大文章,主持人好似文章的握笔者,要有主动引导意识,利用各种手法带领大家完成好各自的段落,激发各方的精彩表达,在即兴表达过程中组织好这篇大文章。
  从总体上说,一次谈话节目中主持人的谈话量占20-30%。谈话双方都与对方的思路衔接,在对方的话语的基础上“攀谈”。
  谈话节目中客人没有话说,责任在于主持人;客人说得收不住场,责任也在于主持人;客人的言论片面,说错了话而没有得到纠正,责任还在于主持人。而且,主持人的控制和引导要在谈笑风生中实现,不易被人察觉。
  实际谈话中既定的思路可能会发生变化,出现迂回,但是不能迷失方向,谈话中应该有即兴的花絮,碰撞的火花,但是不能喧宾夺主。
  还应当明白,谈话当中的光彩之处应该在客人这一方,而不是在主持人。客人在节目中出彩,主持人的形象才能真正树立起来。假如主持人口若悬河,光彩照人,参加谈话的客人谈得一般,没有很吸引人的地方,那主持人也是失败的。

269 主持人的倾听应答

  主持人在谈话之间要学会真正倾听。倾听还要有适当的应答。不能只是一味地“嗯、嗯”点头称是。应答可以有如下方式:
  笑——
  理解的笑;赞同的笑;会意的笑;……
  呼应词——
  肯定呼应:噢;啊;嗯;……
  疑问呼应:怎么?是吗?真的啊?……
  感叹呼应:喘!嗨!真是!……
  短句——
  替代短句:原来是这样!是这么回事!……
  扼要短句:(紧缩重复客人的语句)噢。您没参加。
  引导短句:那,后来呢?怎么啦?又发生了什么事?……
  判断短句:您说得有道理。没错,我也这么认为。
  是这么回事。
  以上这些方式综合运用,就能使主持人的倾听反应多样化,避免单调乏味。
  主持人的倾听反应要以低调进行,就像句子间的逗号,句子、段落结尾的句号,不期求给人留下什么印象。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话语,可以另外提高声调说。

270 谈话时的接语提示

  有的时候,接受访谈的客人说到某个地方,突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卡住了。这时需要主持人给予帮助。
  主持人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对方自己完成表达,当感到对方确实不可能说下去的时候,再来帮助他。过早地帮助不但效果不好,还有可能招来对方和听众观众的反感。
  主持人接语提示的时候要以低调进行,内心的意思是“您本来就是这样说的,不好意思我抢先替您说出来了。”
  顺便提一句,主持人在接话时千万不要有咬对方句尾的习惯,无论怎样接话,都要在对方语音停住半秒后再出声。否则后期剪接是很困难的。

271 语言交流过程中的期待

  期待,是交谈中促请对方谈话的有效方法。其效果相当于提问,但是比提问自然,有时不易被对方察觉。
  半句话期待——就是说出前半句话,等待对方说后半句实质的内容。比如“您是在……”,对方通常就会接过话头,说下去介绍自己。
  无言的期待——在对方就一个问题作了简单扼要的回答之后,主持人以非常感兴趣的神态面对对方,以等待的表情张大了眼睛望着对方。通常,对方就会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说下去,范围越说越大,内容越说越多。
  主持人的期待是将对方置于某种必须回答的境地。在公众的“观望”下,这样有礼貌的期待,使得对方不能置之不理,达到了迫使对方回答,说出更多情况的目的。有时,无言的期待一步一步进逼,甚至能使对方原本打算掩盖的事情乱了分寸,露了马脚。当然,这样的期待有一定的精神压力,要适当,过多使用会产生反效果。

272 搭话

  常识告诉我们,在访谈节目中,不能有哪个人说话的时间过长,否则节目的节奏就会显得沉闷,观众听众就会失去继续听下去的耐心。
  搭话,是主持人要做的工作。
  谈话应该是对话性质的,在嘉宾谈话的过程中,主持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要以搭话的方式不断地加入其中,或疑问,或感叹,或赞同,或惊讶,或共鸣,……其实,没有主持人的这些插入成分,嘉宾也能正常说下去,但主持人的插说使谈话生动活泼,出现多种节奏交替变化,其中还能产生语趣。搭话,在这里是花絮。
  嘉宾是按照正常的谈话方式在节目中侃侃而谈的,一般篇幅较长而又自己没有觉察。谈话节目当然不是生活的聊天,需要繁简得当,更多的时候需要扼要和简洁。主持人的搭话能够像剪刀似的裁剪嘉宾的话。比如,谈到调查,嘉宾往往会说第一项调查什么项目,这时他可能打算更细致地说明这个项目具体查什么,可节目时间不允许这样。主持人就要及时搭话说,“噢,这是最先要查的,那第一项查过之后,第二项查什么呢?”显然,那第一项的具体细节被主持人裁剪下去了,节目中的嘉宾会在主持人的带领下继续说第二项。
  当然,如果在需要展开详细说清楚的地方,主持人可以反复把谈话引到细节之处。这时的搭话就像放大镜。
  搭话的方法,还可以用来转移话题。可以从这个细节转到那个细节;也可以从细节一下子跳到下一话题。这时的搭话又像是挂钩。

273 用补充来纠正片面

  经过筛选进入节目的谈话人一般来说不会说错话。但是言谈之中有可能失之于片面。追加和补充的手法可以用来纠正片面,以求观点正确,看法全面。谈话进程在主持人的手中掌握,及时把握谈话的走向,是主持人的责任。
  比如,某人谈到年轻人,过多地强调年轻人是“抱大的一代”,夸大了年轻人的缺点,主持人就要有礼貌地肯定他所说的正确的一面,并且将年轻人的另一面,新一代人是未来生活的希望给予充分地说明。
  相信对方会意识到应该正确全面地看待年轻人。这需要主持人事先熟悉话题,心中有数,判断无误,积极果断而又谨慎地处理。

274 暗示引导谈话的走向

  当被访客人谈到自己的某一情况时,主持人可以适时提及自己的相关经历或者相关看法。而且是以助兴的心情和增添气氛的意味说出来的。
  关键在于说什么!
  面对客人谈及的情况,如果主持人只是“嗯”之类地点头,那就由着对方任意说下去。如果主持人很有兴致地谈起自己所知的相关的事物,就可能将谈话引到节目需要的思路上来。主持人可能有多种接续的方案,每一方案都是对继续谈话走向的暗示,决定着下面的谈话向哪个方向发展。表面上看,是主持人因对方谈到的事物产生的联想,是积极的反应,实际上是主持人因势利导,牵着对方走入自己的轨道,实现自己的意图。
  比如,当客人谈到近期到过某个城市,主持人可以“恰好”想到自己也曾经去过那个城市并对那里的文物古迹留有深刻印象,这就是要引导谈话深入议论那个城市的传统文化;主持人也可以“不经意”地说到那个城市的风土人情;还可以“顺便”提起那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都是在不显山、不露水地诱导对方按照主持人暗示的“路标”谈下去。

275 提示要点的归纳方法

  当被访谈人和主持人交谈一个段落之后,主持人要及时进行归纳小结。这样小结的目的在于提示听众观众谈话的要点。
  不要指望听众观众能够将谈话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都能记住,能记住要点就已经很好了,记住要点,就能记住篇章大意。
  这样的要点提示很像文章的小标题,不同的是一般小标题在文章各个段落的开始之前,而主持人所归纳的要点则是在每一谈话段落的末尾。
  访谈结束之前,主持人还应巧妙自然地将本次谈话的大致要点再说一遍,“画完龙”最后“点睛”,以使听众观众能够留下较深的印象。人数较多的访谈节目也可以请每位客人各说一句话,分别“点睛”。

276 重复与解释

  在访谈的谈话过程,主持人在必要的时候要加以重复。重复的目的是强调重点,为的是加深听众和观众的印象。所以主持人要在瞬间就能判断出需要重复的地方,及时重复。
  可以是证实性重复,可以是领会式的重复;可以是扼要重复,可以重复时再借机发挥一下。
  重复时可以加有文学色彩和机智幽默色彩,但切记要小心翼翼地避免卖弄和做作之嫌。
  有关主题的概念,谈话费解的地方,主持人要为听众观众解释。可以请客人解释,也可以由主持人自己解释。一场访谈中解释的地方不能太多,只是在十分必要之处才给予解释。

277 主持人的评议

  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有必要,也应该发表自己的评论。这样的评论不必很长,只要言之有物就行。可以主持人独自议论,也可以和被访的客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共同议论。
  评议的范围可以是就事论事,也可以是由此及彼谈开去。可以围绕事物的“好与不好”发出有关真善美的议论;可以指出事物的性质、实质究竟是什么;还可以提出应该怎么样做不应该怎么样做。
  评说生活需要主持人具有相当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需要对所议论的话题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否则,主持人的评议可能不成功,成为“画蛇添足”的部分。从这一点来看,主持人的主持“功夫在诗外”,访谈节目尤其如此。

278 抽屉法则

  有的谈话人自身的思想非常丰富,但又没有完全整理有序,说起来头绪有些乱,说到这里,又想到了那里,说到那里又回到这里。前后颠倒穿插的情况很难让人听明白究竟说了哪几个问题。有的人说到一个问题时,千头万绪一齐涌上心头,想说这也想说那,东一句,西一句,不知该怎么说好。主持人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但是有的时候,你问一,他答了一又去说三,一下子把谈话的线索带跑了。更有甚者,主持人自己在场上也抓不住线索了。有时不得已只好停下来重新开始,效果不佳。
  采取抽屉法则,可以有助于这样的局面改进。
  所谓抽屉法则,就是双方预先规定好谈几个方面的问题,每个问题段落的时间大约多长,这样,每一个段落就好像是一个抽屈,不同的抽屉是不同的问题。在一个抽屉里的时候,只讲这个抽屉里的问题,不谈其他,大家共同遵守这一约定。在各个抽屉的内部,不一定要求有很明确的顺序,讲到哪里算哪里,插话、补充,举例等,头绪乱点没关系。时间一到,就相机进入下一个抽屉,转向下一个段落。当要打开某个新抽屉的时候,也就是说要转入下一方面的问题的时候,语言要有所强调,让人们留下这一段落的印象。要给人们一个段落的标题、抽屉的标牌。
  录制谈话节目的时候,可以每人各自面前放一页谈话提纲和时间安排,时间的掌握和问题的转换过渡大家共同构成默契。全篇的抽屉结构要有意识交代清楚。
  对于听众和观众来说,只要能听明白这一场谈话打开了几个抽屉,谈了几个段落,各个段落主要的内容是什么,节目就是成功的。

279 控制时间

  控制时间是主持人的一项基本功,一般节目是录播,时间长一点短一点问题不大。类似歌舞晚会的节目时间经过计算,主持人把握起来也较为容易。访谈节目,特别是现场直播或是对录制时间要求比较严格的访谈节目,控制时间的难度就比较大。主持人要预先计算时间,有一定的预案,节目进行过程中要留有提前量。长句、短语都要事先设计好或考虑好,到时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在需要的时候主持人可以用话语提示时间,比如“时间过得真快,现在节目的时间已经过了一半(或三分之二),;并且还可以用“请您简单(扼要)谈谈”这样的语句提醒对方长话短说。
  有的时候,一个问题讲得时间过长,或者快到结束的时间了,客人还没有要讲完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尽快停住。方法是:耐心地等待对方说到一个句号的地方,在其呼吸之时,果断地不失礼貌地说出主持人自己想说的话,继续谈下面的内容;或者说出结束语,使访谈节目顺利结束。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你吸气,我出声。

280 缝合严密

  如果主持两人以上的谈话节目,主持人还要有“缝合严密”的意识。
  所谓“缝合,就是主持人能够把不同来宾的言谈,不同的谈话内容衔接起来,组织成为相对完整的篇章。“严密”就是主持人话语巧妙,能够画龙点睛,使相关的不同言谈的关系更加鲜明、生动,甚至趣味横生,使各个局部相加大于整体。不同人发言组合起来,可能是逻辑顺序很规则的篇章结构,更多的可能是跳跃式的结构方式,还可能有重复,与他人的发言呼应,等等。这都需要主持人随机应变,用适当的语言过渡,从一个人的发言引导到另一个人的发言。这就好像大家谈论一件衣服,第一个人谈的是领子,第二个人谈的是前襟,第三个人谈的是左袖子,第四个人谈的是后襟,第一个人再谈右袖子,第二个人谈扣子,第三个人谈口袋,第四个人谈颜色……主持人就在那里用语言的“剪刀”把它们“裁剪”,用语言的“线”把它们“缝合”在一起,最终到达听众观众头脑中能够是一件带有主持人匠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