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知识总结

前言
本文目前适用版本为 2018 年全国Ⅲ卷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最新的笔记和资料呀 :)


题型探究

2017 Ⅲ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14分)
①有利于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去”;
②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③打造“中国品牌”,提高国际影响力;
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议:
①完善对外经贸政策环境;
②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2)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10分)
①商业贸易和人员往来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③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
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分)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
②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
③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④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10分)
①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
②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6分)
①协和万邦;
②和而不同;
③世界大同;
④同舟共济。

2016 Ⅲ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1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互联网+停车”智慧系统的应用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4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1)结合材料,应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12分)
(2)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10分)
(3)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4分)

术语及时政

经济生活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 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 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全面深化改革,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 发挥消费对生产调整和升级的导向作用
  •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 倒逼实体经济提升质量、降低成本,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 完善现阶段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
  •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
  •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 优化资源配置
  •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 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 提升了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 促使中国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
  •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 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使世界经济发展
  • 促进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
  • 有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更好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 拓宽了经济发展空间,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 促进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七个坚持: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

中国经济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我国经济发展坚持稳中求进,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什么是高质量的发展?
从宏观层面看,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从中观层面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发展包容性和普惠性进一步增强;从微观层面看,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率和社会效益

如何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从宏观政策角度看,高质量的发展,要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持续做好民生工作;要更好地与世界接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①高质量的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意味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社会分配收入差距减小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②高质量的发展,意味着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的驱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①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和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②有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③有利于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④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更好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范市场秩序,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②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④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 政府做xx: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 发展科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政企分离、减少干预、负面清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科技、消费、服务的经济贡献增加、环境好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 关注、支持农村: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乡村振兴
  • 注重环保、资源利用率提高: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消费质量
  • 阶梯价位:发挥价格机制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政治生活

  •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好地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矛盾相关)
  • 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 有利于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①有利于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提高检察效能,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②有利于优化行政机关、检察机关等国家机关的关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③有利于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廉洁从政,营造风气清正的政治环境

首次宪法宣誓仪式的意义
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修改宪法的原因和意义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修改宪法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②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修改宪法有利于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③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宪法修订过程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领导国家立法工作
②人大依法行使职权,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③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

修订宪法的政治意义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修宪能使宪法与时俱进,更好地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力推动和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②修宪能将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简政放权、政企分离: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 体制机制改革、职能定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
  • 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监督
  • 广开言路: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科学民主决策
  • 重视人民: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真实性、公民具有x权利、宗旨、执政理念、民主执政
  • 顺应时代要求:科学执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党办事: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 党与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执政,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使各项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 人大立法征求意见:民主科学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民主集中制

文化生活

  • 促进商业贸易、教育合作和人员往来,拓宽了文化交流的途径

  • 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 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 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 指引人们克服困难: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中外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世界文化繁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 科技推动文化发展:发挥大众传媒在现代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科技之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创新

  • 培养人才、加强宣传: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 文化负面影响: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影响了文化的正常发展、政府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个人应提高眼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

  • 文化需求:政府在提供多样化文化的同时,要弘扬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人民作用: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 传统文化改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中国风、民族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彰显文化自信

哲学与生活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 因客观状况做某事: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实践决定认识
  • 在思想指导下办事:意识、认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错误办事的恶果: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 事物表现相反属性:用对立统一/全面/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基本属性、共同推动事物发展)、联系具有多样性
  • 事物转变: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不同看法或选择:受主客观条件影响,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 认识的发展: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在实践的基础上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 攻坚战、克服困难: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打好基础,做好积累: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 把握全局、抓重点、关键:主次矛盾、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整体与部分
  • 分清主支流、肯定成绩,承认不足:矛盾的主次方面
  • 试点、典型:矛盾的特殊性、由特殊到普遍
  • 回避问题、需要解决问题: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要敢于承认矛盾,善于分析矛盾
  • 在原有基础上改进:辩证的否定
  • 意识指导社会实践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体制机制改革、简政放权:改革、调整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以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要求
  • 关注民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标准
  • 贡献社会,获得肯定: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考点1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 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交换:包括交换之前和交换过程中
物品已退出流通领域就不再是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
①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
③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性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为什么我国要高度重视产品质量
原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重视商品质量就是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
意义:
①重视商品的质量, 有利于企业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提高企业信誉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②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③有利于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声誉和形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判断商品的方法
①定义法:凡是商品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属性法:凡是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③领域法: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就不再是商品

2.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四个阶段:
偶然的物物交换
扩大的物物交换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2>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就在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

3. 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含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特点: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影响: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流通手段
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特点:执行这个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③影响: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含了卖和买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
货币产生之前:直接的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货币产生之后:卖和买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商品-货币-商品)
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商品流通是商品的交换形式,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其他职能
①支付手段
产生:随着赊销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
表现:清偿或支付债务、赋税、地租、利息、工资等
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区别:
流通手段:商品和货币的让渡是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进行的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到付款”
支付手段:商品和货币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
“赊销赊购”、“预付款”、“延期付款”、“第三方支付”
②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足值的金银条块或金银铸币
③世界货币:当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时,货币就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考点2 纸币的发行与流通

1. 金属货币与纸币

<1>货币的发展:金银条块→金银铸币→纸币

<2>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3>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
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不具有贮藏手段职能,某些纸币具有世界货币职能

<4>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规定纸币面值,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
国家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纸币的发行及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纸币发行过多→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通货膨胀
纸币发行过少→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含义 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现象出现
表现 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成因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社会总需求膨胀;经济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生产资料价格大幅调整等 货币的实际供应量小于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社会总需求不足;金融危机等
影响 ①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②通货膨胀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既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和经济发展,又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①从短期看,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抑制投资过热和物价上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②但从长远看,长时间需求不足和物价下跌,会严重影响投资者和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导致市场疲软,经济停滞萧条,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对策 ①根本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②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增收节支,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③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投机规模及消费基金过快增长等 ①综合采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②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③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改善供给
联系 ①都是由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不平衡导致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不一致造成的。 ②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都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2016年3月1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以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5>有关货币流通的计算
①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②纸币的购买力=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纸币的发行量
③纸币贬值率=(纸币超发量/纸币发行量)×100%
④通货膨胀率=(纸币超发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100%=[(现价-原价)/现价]×100%
⑤纸币贬值后价格的计算
商品现价=商品原价×(1+通货膨胀率)=商品原价/(1-纸币贬值率)

2017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 货币与财富

<1>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2>对待金钱的态度: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考点3 信用工具与外汇

1. 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2>信用工具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
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

2. 外汇和汇率

<1>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汇≠外币
①外汇包括外币,还包括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公债、国库债、公司债券、股票等)、外币支付凭证(商业票据、银行存款凭证)、其他外汇资金
②外汇虽然包括外币,但并非所有外币都是外汇,只有能用于国际间结算的外币才是外汇

2017年8月,我国央行公布至7月底,我国以美元计值的外汇储备达到3.081万亿美元,连续6个月增长达2014年6月以来最大上升率
外汇储备增加能保证对外支付、调节国际收支、维护国际信誉、增强综合国力,但过高的外汇储备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增加国内通胀压力、失去IMF优惠贷款、面临缩水风险等

<2>汇率
①含义: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②汇率的变动
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
外币升值,外币汇率升高
本币贬值,本币汇率跌落
币值与汇率“同币同向,异币异向”
③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对外投资、出口旅游、商品进口、偿还外债;不利于出口、引进外资
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商品出口、引进外资;不利于对外投资、出国旅游、商品进口、偿还外债
④汇率变动的计算
A.假设原来M国对N国汇率为m:n,若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x%,则现在M国对N国的汇率为m(1+x%):n
B.假设原来M国对N国汇率为m:n,若M国的货币升值x%,则现在M国对N国的汇率为m/(1+x%):n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这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利率与本币汇率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考点1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1. 价值与价格

<1>关系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商品数量
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5>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6>有关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该商品原来的价值量/1±变化了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该商品原来的价值量/1±变化了的货币价值

2. 供求影响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①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②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买方市场:供不应求,商品短缺,“物以稀为贵”
卖方市场:供过于求,商品过剩,“货多不值钱”
③全面理解影响价格的因素
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
重要因素:供求影响价格
其他因素:纸币发行量、货币本身的价值、流通环节、国家经济政策、市场调节的缺陷
④稳定市场价格的措施
企业:
①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②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政府:
①疏通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企业流通成本
②合理控制纸币的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③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④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消费者:
①应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2>价格影响供求,使供求趋于平衡
①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对其需求量减少;某种商品价格下跌,人们对其需求量增加
②某种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跌,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总之,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价格影响供求:价格下跌,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3.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等价是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货币出现后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等价交换只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点2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1.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一般说来,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
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向变动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①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不会导致消费者对需求量急剧减少,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
②高档耐用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迅速增加,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影响较大

<3>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①在互为替代商品关系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
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与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呈正相关
②在互补商品关系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不仅使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而且会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与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呈负相关

<4>需求变动曲线
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因其他因素影响引起需求量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平移

3.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者压缩生产规模,产量降低
价格变化与供给量的变化成同向变动

<2>供给变动曲线
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因其他因素变化引起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左或向右平移

<3>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考点1 消费及其类型

1. 影响消费的因素

<1>根本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居民收入、物价水平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
②物价变动也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基尼系数: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用来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按国际一般标准:基尼系数以0.4为警戒线。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达到0.6以上则收入差距很大。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公平

<3>其他因素
①人们的消费行为会受到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的制约
②分配政策也会影响消费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措施
①最根本的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②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断增加居民收入
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④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⑤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⑦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兼顾效率与公平

2. 消费类型与消费结构

<1>消费类型的划分
①按交易方式划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商品的所有权不变更,使用权暂时让渡)
②按消费目的划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2>消费结构
①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例
②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③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消费总额)×100%
恩格尔系数与家庭收入水平成反比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考点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 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盲目跟风不可取
跟风、随大流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过分标新立异不可取
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有时推动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4>求是心理引发的消费:理智的消费心理

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
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旨,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消费制度

考点一 生产与消费

1.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没有产品的生产,人们不会产生对该商品的强烈向往;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会日益增加;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价格日趋下降,也会激起人们的消费欲望)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表现: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如:消费能刺激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如:生育高峰到来,月嫂需求量大,推动家政服务业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国为什么要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④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 社会再生产: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

<1>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2>关系:
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
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和最终的目的和动力

3. 发展生产的意义

<1>必然性
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的主要矛盾的需要
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
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要求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统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考点2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1. 公有制为主体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

<2>范围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要求
①推进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②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2.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1>含义
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2>地位和作用
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意义
①有利于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
②有利于在整体分布上的优化和经济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等方面质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大
③有利于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控制力的发挥
④有利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3.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外资经济中的外商投资部分: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指我国同外商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一般指由外商出资金设备,我放出土地劳动力合作经营的企业。这种企业,外商在合同期内可用提取折旧费的办法收回投资并分享企业利润,合同期满后所有财产归我方所有

<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3>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是什么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为什么
①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怎么做
①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民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国家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依据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有利于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知识总结

经济生活

重点归纳

价格(物价)

⒈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⒉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⒊替代品或互补品的需求量的变化会影响商品价格变化
⒋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
⒌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
⒍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法律、刑侦手段会影响商品价格
⒎价格的变动能够调节产量和生产要素的投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消费

⒈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收入增加促进消费增长
⒉商品价格(物价)影响消费,价格上涨,消费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消费需求增加
⒊互补品、替代品价格变动影响人们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需求
⒋消费心理、消费观念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
⒌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
⒍生产决定消费,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⒎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②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③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无现金”支付(刷卡、微信、支付宝等)

⒈积极作用
消费者:
①减少现金使用,方便生活
②改变消费方式,提升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③积累个人信用,获得更多金融支持
社会:
①优化资源配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②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促进信用社会建设
⒉消极作用
①威胁个人账户资金安全
②泄露个人信息
③影响国家对金融市场的调控

基本经济制度

⒈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⒉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⒊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⒋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方面起重要作用
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⒍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技能及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⒏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企业经营与发展

⒈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对内: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⑤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⑦通过强强联合或兼并,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竞争力
对外:
①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
②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
③重视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④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⑤熟悉国际相关法律、规则,增强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
⒉小微型企业
①小微型企业主要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②小微型企业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③小微型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生产成本高;融资难、融资贵;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纳税负担重等困难

就业

⒈解决就业的原因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力
③重视就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
④解决就业问题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⑤增加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⒉解决就业的措施
国家:
①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②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提供信息服务
④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劳动者:
①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以及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提高自身技能,增强自主就业和创业能力
③爱岗敬业,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收入分配

⒈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
①是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③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汇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④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⒉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④提高更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⑤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⑦加强宏观调控,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⑧统筹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

⒈意义
①有助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②有助于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④有助于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⑤有助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⒉措施
①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支持,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③大力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实现教育脱贫
④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兜底脱贫
⑤加强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补偿脱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

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⒉市场通过价格涨落、供求变化、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
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
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
⒌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制度,规范市场秩序,实施市场规则,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⒈原因(意义)
①是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的
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③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⑤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⑥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⒉措施
①以科学发展为主线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③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
④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⑤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⒈原因(意义)
①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②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④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⒉措施
①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②充分发挥市场在技术研发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③完善分配制度,鼓励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④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
⑤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⑥完善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创新环境
⑦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三农”问题

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①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②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
③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
④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⑤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⑥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⒉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
①有利于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有利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增加农业的收入
③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④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
⑤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⒈内容
①主要涉及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大、债务高企
②解决有效供给不足,达到有效需求,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⒉措施
①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②推行“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去产能(过剩、落后)、去库存(房地产)、去杠杆(债务,债转股)、降成本(生产成本)、补短板(基础技术、民生服务、环保)
⒊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②有利于减少地段和无效供给,扩大中高端和有效供给,满足人民多样化的中高层次需求
③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④有利于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
⑤有利于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⒈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意义)
①是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③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④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⑤有利于吸收和引进当今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
⒉新时期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②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③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④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⑤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⑥要妥善处理贸易争端,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
①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客观要求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③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④有利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中国自身发展
⑤有利于促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⑥注意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⒋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摩擦)的措施
①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③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④要有规则意识,利用贸易规则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⑤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规避风险

答题范例

运用“货币”的有关知识,说明央行为什么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

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可能会引发通货紧缩。
②只有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机器换人”对劳动者的影响

①“机器换人”会导致失业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影响个人生活水平
②“机器换人”改变了就业结构,对劳动者就业带来挑战,影响个人职业选择
③“机器换人”创造新的就办开业机会,促进就业形式多样化
④“机器换人”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新要求,促使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与素质,以适应科技带来的变化。

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建设雄安新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
③有利于打造对外合作新平台,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增长。
④有利于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雄安新区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推动京津级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雄安新区建设应如何实现上述目标要求。

①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②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加强协调联动,统筹规划新区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
③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打造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
④区域内企业要守法经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新区生态保护作出贡献;消费者要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解决新区资源环境问题身体力行。

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①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③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形势,促进优势产能“走出去”,促进沿线区域的投资和消费,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④与沿线各国事先充分沟通,推进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实现沿线区域市场深度对接和融合。
⑤打造开放性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国际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面对消费市场的变化,为促进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政府和粮食加工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政府:
①推动粮食加工业供给一侧以需求为导向的结构性改革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粮食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主食加工等协调发展
④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在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商加强财政支持,完善税收优惠、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将市场作用与政府指导有机结合,鼓励企业打造全产业链,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
企业:
①转变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粮食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②延长粮食加工产业链,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切实提高大米加工企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③实现农业要素的合理配置,降低粮食加工产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加工业的质量和效益

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并说明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措施。

原因:
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久大计。
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措施:
①运用经济手段,发挥财政作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②运用行政手段,加大污染惩戒力度。
③运用市场准入、信用制度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如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给分)
④坚持“引进来”,更好地发挥国际资源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⑤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坚持分类处理。
(如答“消费者坚持绿色消费,践行低碳的生活”“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也可酌情给分。脱离材料回答不给分)

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成果能惠及世界的原因

①促进了沿线各国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②拓宽了相关国家经济发展空间,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③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有助于释放发展中国家潜能。
④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分析户籍制度改革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动力的经济原因

①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能够扩大消费,形成内生动力,拉动经济增长;
②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可以促进城乡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可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投资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能答出: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可酌情给分,满分不超过 8 分)

运用“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化解产能过剩要坚持市场引导的原因

①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化解产能过剩,解决产能利用率低等问题,要坚持市场引导,充分运用市场化的手段
②坚持市场引导,有利于通过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
③坚持市场引导,有利于推动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企业活力
④坚持市场引导,有利于企业理性投资,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信息消费快速增长这一趋势?

①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②体现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信息消费快速增长,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③直接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
④信息消费面临的诸多问题,要求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快完善信息消费的政策环境。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如何从“放”和“管”两方面使价格更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和民生改善?

①从“放”来看: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就必须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运用价格、供求、竞争三个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使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② 从“管”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但是单纯的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弊端,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波动,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事关人民生活领域,运用价格等经济手段,使居民生活品的价格照顾到了民生的基本需要。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集团成功转型升级的经济原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该集团把发展战略重心放到攻破核心技术及相关产业上。
②通过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掌握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技术优势。
③通过产品和服务形成企业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形成独特的盈利模式,实现转型升级。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武汉市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的意义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留住百万大学生,有利于增加大学生的就业
②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推动武汉新兴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使人口结构合理优化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⑤有利于提高武汉的城市竞争力

国家应如何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业的发展

①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制定发展规划
②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信贷、税收优惠政策
③进一步简政放权,为社会资本进军养老业扫清体制障碍

政治生活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一重要战略举措的理由。

①这是由党的地位决定的。设立雄安新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体现和要求。
②是党坚持科学执政的体现和要求。新区建设要尊重城市建设规律,践行科学发展观。
③是政府有效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加强社会建设职能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的需要。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④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政府有责任通过科学的规划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带动中国北方的改革开放,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政府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发展目标的实施中应如何作为

①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建立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要履行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创新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③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市民平等地享有权利。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为我国政府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出谋划策

①切实履行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职能,加强对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转产搬迁、国际产能合作引导相关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②提高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打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权益
③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化解产能过剩提供保障
④在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审慎行使权力

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应该怎样有所作为?

①奉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深入实际,制定正确的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②切实履行好组织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组织经济建设等职能,提供高效的管理和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③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规划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④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运用“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理由

①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符合这一时代主题的要求
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符合参与各国的共同利益
③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④是由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决定的,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
⑤有利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中国自身发展

文化生活

重点归纳

我国为什么高度重视加强文化建设

题型

分析说明国家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的文化意义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举行国家公祭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举行国家公祭这一活动,有利于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责任感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举行国家公祭活动,有利于弘扬以抗战精神为具体内涵的爱国主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心环节。举行国家公祭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②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③“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其申遗成功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进程、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有利于进一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安新县是如何规划建设安新文化的。

①重视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安新·魅力”品牌,为安新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安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③依靠人民群众,搭建文化平台,激发安新人民投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建设安新精神家园。
④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通过文化墙建设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安新良好文化环境。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对促进中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

①政治、经济决定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必然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物质载体。
②商业贸易和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中外商业贸易的发展,而商业贸易的发展和人员的往来也会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③“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把中国的商品、技术带到国外,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还有利于中国学习和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作用。

①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撑,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能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③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抗战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和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教育部举办首个国家宪法日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举办首个国家宪法日校园主题教育活动,能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人们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宪法所倡导的精神和理念;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其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国家宪法日的设置以及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培养人们法制意识、法制观念,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举办国家宪法日校园主题教育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远足。
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化的共同发展。
③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加强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的交流。
④既要热情欢迎沿线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生活与哲学

说明“超级天眼”选址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

①在“超级天眼”选址的过程中,选址科研团队根据选址的地质、地貌、气候、环境等客观条件,开展实施选址工作,是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
②选址的科研团队在尊重、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近10年的时间内开展艰苦卓绝的科研活动,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③历经近十年最终落户贵州平塘大窝凼,是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做到以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必须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实际出发。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古老的丝绸之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既要有满腔的热情,还要稳步推进,不可急于求成。

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谈谈怎样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①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把影响宪法实施的多种因素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尊重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维护宪法的权威,维护人民权益。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是个过程,尽管会遇到一些难题,但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宪法的实施。(注:若从量变和质变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阐释该观点的合理性。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和多样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就要重视事物之间前后相继的联系。
②事物是永恒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长期积累的过程。

我国粮食加工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处理好消费与生产的关系,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

①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粮食加工业的生产对消费具有决定作用,农民的种植水平、粮食加工业的生产经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消费的需要,对粮食加工业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联系是有条件的。我国粮食加工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处理好消费与生产的关系,说明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二十四节气”影响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的认识

①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②“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说明联系是多样的、客观的
③今天,人们根据不同的节气调整生产和生活,说明联系是有条件的,多样化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二十四节气”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并影响至今,说明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设立雄安新区的哲学依据。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雄安新区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对其开发坚持了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设立雄安新区,是党中央立足整体、从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局出发做出的统筹考虑;建设雄安新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通过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促进京津冀协同战略的推进。
④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有利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分析应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①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之间的经贸伙伴关系。
②要根据沿线各国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加强设施联通,建立健全联络机制,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各种条件,积极利用有利条件,妥善处理不利条件。
④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规划,选择“一带一路”建设最佳方案,同时必须重视沿线各国和地区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⑤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忧化取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先关知识,分析说明雄安新区规划的合理性。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在雄安新区规划的实际工作中既要统观全局,又要抓住关键部分。
②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统一规划管控。
③整体由部分构成,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之和。各地区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密切合作,有利于共同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④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雄安新区的“雄起”,正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的关键环节。

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求我们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求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推动信息消费发展应如何正确处理试点与推广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为进一步推动信息消费发展,在试点过程中,要通过一系列地区的试点工作,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指导信息消费工作。
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试点结束,在推广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实际,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阐述我们要珍惜和平,铭记历史,更要歌颂英雄的缘由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的行为选择。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和平是强大国家的待遇,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源于祖国的强大,对此我们应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并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珍惜和平,牢记历史
②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歌颂影响,因为革命英烈曾为民族和国家的解放做出贡献,应该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及公祭网上线的意义。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设立国家公祭日及上线公祭网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公祭网在方便华人及国际友好人士了解史料信息的同时,向世界传递了国人反对战争、珍视和平的理念,有利于人们对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罪行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③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说明孔子思想为什么在今天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孔子思想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孔子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答题模板

经济生活

价格变化的原因及稳定物价的措施和原因

价格变化的原因

①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
②供求: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③货币供应量: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反之,物价会下跌。
④市场缺陷: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
⑤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
⑥流通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商品流通不畅,也会引起价格上涨。

稳定物价的措施

①科技管理: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发展生产: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货币供应量:合理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相符合。
④市场监管: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⑥流通环节: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

①物价影响生活: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宏观调控的原因: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③宏观调控的目标:稳定物价,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市场规律: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以人为本: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与措施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

①消费作用: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②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④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目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措施

国家
①发展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②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③收入公平、社会保障: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④消费环境: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企业
⑤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个人
⑥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措施

①经营战略:尊重价值规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
③信誉形象、社会责任:要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④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⑤联合兼并: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
⑥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⑦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⑧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
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⑩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重视解决就业问题的原因与措施

国家重视就业问题的原因

①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条)
②个人:在我国,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力。
③科学发展观:扩大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⑤就业形势:我国就业形势计较严峻,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⑥宏观调控:增加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国家:
①根本途径: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
②处理好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③党和政府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及鼓励创业的方针,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④畅通就业信息,打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企业:
⑤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劳动者培训机制和发展机制。
劳动者:
⑥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以及多种方式就业观;提高自身技能,增强自主就业和创业能力,自主创业。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与措施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本质:公平的收入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提高效率: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③刺激消费: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社会收入差距,能够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④共富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维护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⑤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维护社会公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能够推动投资、消费、出口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⑥发展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⑦全面小康: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①根本途径:从根本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②制度保障: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
③初次分配: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④再分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⑤财政作用:要发挥好财政的作用,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
⑥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⑦要健全以税收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提高税收的起征点,实施超额累进制税率。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规范市场秩序的原因和措施

规范市场秩序的原因

①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②市场的缺点: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特点,需要规范市场秩序。
③宏观调控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科学的宏观调控,只有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才能促进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①市场规则: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要遵循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道德规范。
②治本之策: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国家要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法律引导:企业及个人要学法、守法、用法,保证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并运用法律维权。
④道德引导: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⑤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调节(宏观调控)
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科学发展观
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④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⑤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⑥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外开放
⑦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个主体(消费者、企业、国家)
⑧消费者要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⑨企业要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⑩政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对外贸易

要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如何提高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加剧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一国的经济波动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尤其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②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自主创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以智取胜。
④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⑤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要利用WTO规则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


政治生活

答题技巧

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1. 审提问:政治生活首先要明确主体(公民、政府、党、政协、人大及其代表、主权、国家),其次找问题关键词(意义、依据、启示、原因、体现等),再次是要明确问题方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2. 审材料: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审材料,抓关键词,明确材料中心内容
  3. 组织答案:
    ①必须把书本的原理知识写出来。答题必须紧密联系课本知识,使用学科术语,切忌口头语言
    ②结合材料分析。答题必须有针对性,不能脱离材料,照搬教材
    ③分点作答,切忌逻辑混乱、没有层次

法规、规章、法律制定

①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非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
②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
③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
④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
⑤地方政府规章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
⑥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

公民为主体的知识点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②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政治权利)、政治自由、监督权。
③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④我国公民依法有序参加政治生活必须坚持的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⑤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⑥我国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有力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治,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⑦在我国,公民通过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参与民主管理。发展基层民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⑧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以及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形式、新方法。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的工作;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公民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⑨公民还应该明确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学习政治知识,贵在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政府为主体的知识点

①政府的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②政府的职能:我国政府应更好地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
③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④政府的宗旨和原则: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体现为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⑤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原因:这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全力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怎么做:要做到依法行政,政府必须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务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政府应审慎行事权利,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⑥政府要自觉接受监督: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建立健全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和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阳光工程,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党为主体的知识点

①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③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其中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④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⑤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⑥始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⑦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党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⑧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涉及民族问题的知识点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地位: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b.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c.前提和基础: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d.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e.自治机关:指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f.核心内容:自治权
g.决定因素: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关系)
h.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④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凡是涉及人大制度的知识点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国体决定政体)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
③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④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人大代表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表现:a.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有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b.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c.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席,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凡是涉及政党制度的知识点

①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a.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b.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
c.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④人民政协的性质、职能、主题:
a.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说履行什么国家职能),也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b.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c.主题:民主和团结

主权国家(或者国际社会)为主题的知识点

①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同时必须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②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重要因素(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a.对内至高无上性 b.对外独立性)。
③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是引起国际冲突的根源。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⑤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⑥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⑦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宗旨: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d.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⑧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凡是涉及政治意义的知识点(有利于……)

对国家(政府)的意义
对内:
①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②有利于发扬民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依法行政,树立政府权威
④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对外:
①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③有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④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执政党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②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③有利于贯彻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特指廉政建设)
对公民的意义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②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
④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政治生活易错知识点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新型的民主和新政专政的统一)≠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和真实性)
②选举权不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而是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司法、守法平等≠立法平等
④村委会、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国家基层政权组织≠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
⑤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是政府≠党组织、政协、群众团体;依法行政(政府)≠依法执政(党)
⑥我国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注意区分行政系统内部和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
⑦人大≠全国人大;权力机关≠立法机关;人大职权≠人大代表职权;在我国,人民间接行使国家权力
⑧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相互监督的关系(多党合作≠多党共同执政)
⑩我国的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
⑪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目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⑫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⑬我国支持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⑭恐怖主义不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⑮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基本立场


文化生活

重点归纳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⑤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⑥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⑦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⑧传统文化石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⑩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⑪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⑫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⑬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⑭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是勤劳勇敢
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
⑱对待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示范作用
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㉑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㉒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㉓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基石
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
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㉖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㉗对待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的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㉘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㉙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㉚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㉛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㉜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㉝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此外,还应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
㉞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请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或从文化的特点和文化对社会发展作用的角度),说明~的合理性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做~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提高人的文化素养的过程。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⑤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必然会推动社会发展。
⑥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分析说明弘扬优良家风的价值所在

①弘扬优良家风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优良的社会风尚。
③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④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形势,说明我们应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③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提升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有关知识,说明开展~的意义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对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开展~能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③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具有重要作用。开展~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认识我国的~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我国的~既具有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征,又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我国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应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

①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③应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既要积极欢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与~开展“文化年”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开展~文化年活动,有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②开展~文化年活动,有利于扩大中国与~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开展~文化年活动,有利于促进两国文化旅游产业和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国家两国人民间的友谊。

如何理解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置身于国际文化交流之中,是当代青年的责任,也是使命

①当代青年应积极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应继续为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②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我国的传播。有分析、有鉴别的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共享世界的文明成果,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坚决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抵制利用文化手段对我国进行的侵蚀和渗透,保证我国文化的健康发展。
③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始终坚持中国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请结合我国的~文化,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同时,它的基本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对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根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请就~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传统文化时,一方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另一方面要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请简述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谈谈~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做~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实现文化创新。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本民族文化要批判继承,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自身文化的民族特色。做~既吸收了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又促进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
④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做~更好地推动了文化的内容形式的创新,推动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为什么说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②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④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⑤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当前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是什么

①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方面提供了新的渠道。
②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有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出现了内容低俗、格调低下、渲染暴力色情等问题。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
②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
③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③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④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全面认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生活与哲学

辩证唯物论的原理及方法论

物质 意识 规律 主观能动性

原理 方法论
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对改造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认识论的原理及方法论

实践 认识 真理

原理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要求我们要重视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人们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及方法论

联系 发展 矛盾 辩证否定

原理 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具有普遍性
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材料:由于……导致……、随着……产生)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具有客观性
①要求我们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联系具有多样性
要求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影响部分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各种困难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①我们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原理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我们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盾常常表现为问题,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①承认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坚持一分为二,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材料:但是……、可是……、然而……)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
(成语: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本地特色)
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材料:针对……形势、面对……问题、采取……措施)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材料:先试点,后推广、借鉴……经验、树典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材料:以……为中心、重中之重、抓中心、抓关键)
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看问题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材料:分析形势、分析……性质)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辩证否定观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否定,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及方法论(社会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价值观 人生价值

原理 方法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树立先进的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④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⑤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⑥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运用辩证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③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材料是如何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去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也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必须努力去探索~的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只有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的成功

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人从事~活动,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的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地、有选择的。人总是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制定~政策或计划
③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应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或精神的激励下,取得了成效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向上、催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人应该更好地弘扬~精神,用~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们从事~活动, 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要求我们要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了~理论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成功
④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在~中,我们应该使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应该不断完善~理论,发展~理论

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要求我们要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了~理论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成功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同看法的原因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科学素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学者认识的差异
③从客观因素来讲,~本身比较复杂,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并且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所以决定了人们对它的认识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由于~导致了~,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或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④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⑤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⑥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③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如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问题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
②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取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④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材料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对~充满信心,又要正确看待~遇到的困难
④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两边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树立创新艺术,用创新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运用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分析材料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要敢于承认、分析和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⑤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坚持重点论,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⑥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要抓住主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⑦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分析材料中体现了哪些“矛盾分析法”

①材料中~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②材料中~体现了敢于承认、分析、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③材料中~体现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材料中~体现了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⑤材料中~体现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统一)”的知识,分析材料

①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之间存在相互统一的一面
③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之间是对立的关系
④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分析材料

①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与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②要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用矛盾的普遍性指导特殊性。要从~中总结经验,使之成为~,指导~
③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运用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知识,分析材料

①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又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②坚持重点论,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材料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④辩证的否定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和坚持科学的分析态度,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运用创新的观点,分析材料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树立创新意识
②创新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⑤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运用“认识社会(社会历史观)的知识,分析材料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知识,分析材料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运用“认识社会”的知识,分析材料

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运用“认识社会”的知识,分析关注民生问题的材料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材料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题差异性。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人的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各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
④要在劳动与奉献中创造价值
⑤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⑥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材料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属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认识角度等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④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⑤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最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材料

①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
④价值观影响人生道路的选择,只有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⑤要在劳动与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证

涌现——量变引起质变

  巴西:亚马孙雨林。几十万只行军蚁在行进。没有谁掌控这支军队,不存在指挥官。单个蚂蚁几乎没有什么视力,也没有多少智能,但是这些行进中的蚂蚁聚集在一起组成了扇形的蚁团,一路风卷残云,吃掉遇到的一切猎物。不能马上吃掉的就会被蚁群带走。在行进了一天并摧毁了足球场大的浓密雨林中一切食物后,蚂蚁会修筑夜间庇护所——由工蚁连在一起组成的球体,将幼蚁和蚁后围在中间保护起来。天亮后,蚁球又会散成一只只蚂蚁,各就各位进行白天的行军。
  如果将 100 只行军蚁放在一起,它们会不断往外绕圈直到体力耗尽死去。然而,如果将上百万只放到一起,群体就会组成一个整体,形成具有“集体智能”的“超生物”。
  蚁群由数百只至上百万只蚂蚁组成,单只蚂蚁相对简单,它们受遗传天性驱使寻找食物,对蚁群中其他蚂蚁释放的化学信号作出简单反应,抵抗入侵者,等等。然而,虽然单只蚂蚁的行为很简单,整个蚁群一起构造出的结构却复杂得惊人。它们使用泥土、树叶和小树枝建造出极为稳固的巢穴,巢穴中有宏大的通道网络,育婴室温暖而干爽,温度由腐烂的巢穴材料和蚂蚁自身的身体控制。一些种类的蚂蚁还会将它们的身体相互连在一起组成很长的桥,从而可以跨越很长的距离,通过树干转移到另一蚁穴。
  群聚的个体孕育出复杂性,产生涌现的事物。随着成员数目的增加,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呈指数级增长。当连接度足够高且成员数目足够大时,就产生了群体行为的动态特性——量变引起质变。

延伸阅读—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