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了瘾》书摘
ISBN 7-5614-3931-8
1. 第1章 有一种“毒药”,名叫爱情——受控于危险的爱情之中
1.1 恋爱阶段
恋爱的初期常被称为蜜月期,是因为许多人在这个阶段,会觉得身边所有的事物都罩上一层玫瑰色,只想好好沉浸在爱情里头。因此眼里、脑子里想的都只有对方,只想待在对方的身边,整个人沉浸在恋爱的幸福中。
但是蜜月总会有结束的一天,当蜜月过去之后,两个人的关系会开始出现一些障碍。需要跨越的障碍通常有三个,而这也将影响两个人往后的路。
第一,在蜜月过后,因为当初的那种脸红心跳的新鲜感已不复存在,为了想再一次得到那种刺激的感觉,容易受外界的诱惑而放弃现在的交往对象。
第二,因惰性而持续交往的关系。也就是说,其实已经对现在这个人没有感觉了,却继续维持这段关系。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说,没有其他合适的对象、正在骑驴找马、要重新开始一段关系太累人、不喜欢分手的那种感觉等,而没有积极离开对方。有时也许是两个人彼此或者是其中一方,仍然强装着很爱对方的样子而勉强在一起。
第三,接受当初那种炽热的感觉已经渐趋冷淡的事实,以各种方式,花许多心思来经营两个人的关系。虽然当初的那种感觉已经从沸腾转为平静,但是两人之间的感情却会以另一种形式再结合,而变得更为紧密。这时两个人可能会有像这样的感觉:“虽然身边有其他不错的对象,但还是会觉得只有他(她)才适合自己。”到了这个阶段,就进入了所谓的安定期。这种关系并不是出于惰性,而是为了想要拥有一份真正长久的关系,而从蜜月期进入安定期的种种阶段,也是步入稳定的爱情关系所必经的过程。
1.2 爱情上瘾症
爱情上瘾症(love addiction):当爱等于痛苦的时候。
当当事人用难受、痛苦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晚上睡不着,长期处在情绪低潮的状态下,做什么事都会感到疲劳时,就已经出现了典型的抑郁症症状了。
对由美来说,她对于良树的爱,正是她所有痛苦的元凶。
对于爱情上瘾症者来说,爱情就好像是一种毒品,这种毒品在刚开始时会带来快乐,但是到了后来会一步步腐蚀人的身体及心灵,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当毒品带来的快乐逐渐演变成痛苦,就会想要戒毒,正因为戒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所以当事人虽然试图从毒瘾中爬出来,终究还是会忍不住把手伸向毒品。
1.3 趋避冲突
面对同一者,它同时存在着令人喜欢的特色(正诱因),却也有令人不喜欢的地方(负诱因),这是“趋避冲突”。就像我们去看恐怖片一样,明明心里很害怕,可是愈怕愈想看,是一种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矛盾心态。
由美正是陷在这种趋避冲突之中。她和良树在一起觉得很痛苦(负诱因),想要抽身离去时,却又因为对于良树还存有一些感情,心中仍留恋着过去的甜美回忆(正诱因)而无法自拔。
爱情上瘾症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相信这些痛苦终有一天会——结束。
若从由美的潜意识来探究,会发现她之所以一直停留在这种状况里面,主要是因为她相信良树有可能会改变,而且她认为自己可以改变良树。
1.4 认知系统扭曲
“甘愿受虐”和“期待发生转变”这两点,是爱情上瘾症中一种—“共依存”类型的一大特征。共依存和其他类型的爱情上瘾症虽然有些相异之处,但“妄想”这点,却是所有爱情上瘾症者所共有的特点。
“妄想”就是对事实持有错误的信念。换个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对于“非现实”的执著。如果要以更专门的名词来解释的话,就是认知系统产生扭曲。有些人或许对于“认知”这个名词感到陌生,这是心理学上用来解释人们的知觉、思考、记忆等功能的名词,在这里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对于事物的看法、接受方式以及思考方式。
爱情上瘾症者是在认知系统上发生扭曲,对于实际发生的事持—妄想和非现实的想法。一般人所谓的“恋爱时眼里只有爱情,其他什么也看不见”和这里所提的情形是不同的。
以由美的例子来说,旁人不管怎么看都会认为她被虐待了(而且是被单方面的利用),但是由美脑中所转化出来的却是“我没有被虐待”。不论有多少被虐待的事实呈现在眼前,身心承受了多少的创伤,她始终不会认为自己遭到虐待。这是因为她的认知系统已经扭曲。至于她抱有“良树一定会改”的这种强烈信念,也是同样的道理。
就像前面的例子一样,爱情上瘾症者并不是真的在和眼前这个—人谈恋爱,而是与一个在自己的想象中理想化了的人谈恋爱。因此不论事实如何,只要恋爱的按钮一被激活,他们就会按照自己脑袋里面编写好的剧情继续走下去。
无可厚非地,谈恋爱本来就会有一些想象的成分存在,如果没有这些想象,恋爱就不可能开始,只不过会随着实际的交往过程而调整自己的看法。但是,爱情上瘾症者会一头钻进自己的幻想之中,而扭曲了事实。
1.5 强迫性反应
由美是个学生,一天有 6 个小时的课要上,外加往返和下课的休息时间,大约有 8 个小时都待在学校里,而且经常要留在学校赶作业,时常在学校待到很晚。除此之外,她一个星期有三天要在居酒屋打工,几乎都是赶最后一班电车回家,因此由美在家的时间其实很少。
良树最近根本很少在家。两个人一个礼拜能碰上面的时间,可能 24 小时都不到。
但是不论良树在哪里、在做什么,由美的心思始终离不开他。至于回到家能不能看到良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因为所有跟良树相关的事物早已把她的心给塞得满满的,无暇再顾及其他的事情了。
“是不是分手比较好?怎么样才分得成呢?难道真的没有改变良树的方法了吗?关于我,良树是怎么想的呢?他什么时候会再来呢?……”由美的脑子里不停地思考这些问题,只有被其他突如其来的事情给分心的时候,才能暂停思考一阵子。虽然学校的服装设计课以及跟朋友的聚会都让由美很开心,工作时的忙碌和学校功课占据了她许多时间,但这些事情就是无法成为她的生活重心。
她连跟朋友出去吃饭时,也会因为怕朋友提及良树的事,而无时无刻不处于紧张的状态;若是在卡拉 OK 店唱到抒情歌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更全是良树;就连打工的时候,也会因为担心良树今天可能会回家,而刻意调整排班表。
由美的生活已经完全围绕着良树转,这并不是由美所希望的,也不是良树刻意造成的,但是由美的心已经被良树完全缠绕而无处可逃,她已经被爱情完全掌控了。
像这样无法控制自己,不得不去想某些事情,不得不去做某些事情的状态,心理学上称为“强迫性反应”。
很多人或许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经验,在外出前,早已确定已经检查了所有的东西,却仍会为了那个 1% 的可能性,而跑回家去,看看门有没有上锁、是否有关灯,或者煤气灶的开关有没有关好。有洁癖倾向的人更是如此,觉得只要是摸过电车上的吊环或超级市场的牛奶罐,就很有可能会被细菌感染,因此无法控制地强迫自己不停地洗手,至少要洗上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有些我们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情或遭受过的创伤,例如曾被父母或老师狠狠地痛骂,或发生过某些事故、亲人的死亡等等,会一直萦绕在脑海中,虽然很想将一些不愉快的记忆抛开,却总是挥之不去。这就有些类似“强迫性思考”,明知不合理且不是出于自己意愿的一些观念盘踞在脑海中而无法排除,不停地作出特定的行为,心理学上称这种行为为“强迫性行为”。
爱情上瘾症最大的特征就是这种强迫性的行为。一天 24 小时,脑子里想的全都是和恋爱、浪漫、性爱等等与感情有关的事,整个行为和生活作息全都被这些事情包围而乱了步调。
1.6 原地打转
由美和良树之间,不停地重复着同样的模式:良树开始无情地对待由美→由美不想再忍受下去→由美提出分手→良树暂时变好→要不了多久,良树又故态复萌。
爱情上瘾症者在谈感情的时候,会不断重复固定的模式。但不是以一种往上延伸的螺旋状状态发展(情况逐渐改善,愈来愈懂得如何去爱),也不是一个会回到起点的圆圈,而是一种会渐渐往下沉的模式。
1.7 挑战外面的世界
如果无法被外在环境接纳,这道墙就会日渐增厚,里面的人会奋力抵御“外敌”,保护这道城墙。
当身边的朋友都骂良树是个“烂人”,要由美赶快和良树分手时,她反而拼死替良树说话,有股想跟朋友辩解的冲动。她心里当然知道朋友并非恶意,只是为了她好,也很感谢朋友们为她着想;但矛盾的是,她却又想好好守护这个只属于良树和自己的两人世界。
爱情上瘾症者的爱情几乎都不被外人看好,外界会认为分手对当事人比较好。但对于当事人来说,愈受到阻止的爱情,反而愈充满魅力。有一个实验就证明了这个观点。当我们对小孩子说“除了这个玩具以外,其他的你都可以玩”时,小孩子对这个被禁止触摸的玩具的兴致反而会提高。
爱情上瘾症者往往会筑高自己与外界之间的墙,把自己封闭起来,和朋友渐渐疏远。再不然,就是尽量避免谈到和自己有关的痛处,将烦恼隐藏起来,或是告诉别人自己过得很好,戴着面具和周边的人相处。
1.8 爱情上瘾症类型
上瘾症分为下列几种:药瘾(必须依赖特定物质来达到心理及身体上的满足,例如酒精、药物、食物等)、行为过程上瘾(必须经由赌博、购物等特定行为过程而得到满足)、关系上瘾(对于某些特定的人际关系有着强烈的依赖需求)。其中,爱情上瘾症与关系上瘾很相似。
本书将爱情关系里的共依存、逃避依存、浪漫上瘾、性上瘾等这几种比较特异的形态结合起来,将之定义为爱情上瘾症,并以此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特有的行为及情结。
至于要怎么判断才知道自己得了爱情上瘾症呢?在这四种类型当中,你或许会发现自己的状况正好跟其中的某些类型一样,却又有些不同。事实上每一个人会因为处于不同的情况,而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感受。但可以确定的是,有爱情上瘾症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受到爱情操控而混乱了生活。
- 曾经想过“如果他不在身边,我就没有心思做任何事情”?
- 曾经想过“如果失去他,我就会活不下去”?
- 曾经因为寂寞,所以勉强跟不喜欢的人约会或者交往?
- 曾经想过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他?
- 许多朋友都认为跟他分手比较好,但是你就是没有办法和他分手?
- 曾经想过,如果得不到他的爱,就要用一些非常手段把他拉回身边(或者真的这么做过,例如威胁对方)?
- 因为不想听到朋友说自己的男(女)朋友是一个很不好的人,因此尽量避免谈到自己的感情问题,或者拼命地为对方辩解?
- 只有在和对方做爱的那一瞬间才能感受到爱情?
- 只有困难度高的爱情(自己主动追求的人)才会吸引你,主动送上门的爱情对你而言似乎比较没有魅力?
- 曾经很快地陷入一段爱情,却又很快地冷却下来?
- 不论对象是谁,只要没有“被爱”的感觉,就会觉得自己毫无存在价值?
- 曾经有3个月以上,不停地烦恼着究竟要分手还是不要分手?
- 曾经觉得,自己不断地付出,却得不到对方任何的回报?
- 认为终有一天会遇到一个可以改变自己的人,让自己从此过得很快乐?
- 只要开始谈恋爱,它就会成为你生活的全部,而周遭的一切也跟着变得很美好?
- 认为只要自己可以忍耐,两个人的关系就会好转?
- 有时候对一个人爱得愈深,恨就愈深?
- 你的感情模式经常是:吵架→亲密关系→和好如初?
- 只有当自己被需要的时候,才会有一种活着的感觉?
- 经常在与人发生关系之后,产生罪恶感?
- 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只有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暂时忘记自己的缺陷?
- 与他做爱之后,会突然对他产生厌烦的感觉?
- 从来没有谈过超过3个月以上的感情?
- 经常感叹自己总是活得很辛苦?
以上是爱情上瘾症的人常见的特征。
第二,爱情上瘾症也属于人际关系的失调。容易有爱情上瘾症的人,不只是感情问题,在其他人际关系方面,也会面临许多问题,很难适度地把握与他人的安全距离。
比如说勉强自已去迎合别人,无法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相反的,他们可能会因为平时积压已久的情绪而突然爆发,例如对身边的人乱发脾气或无理取闹等,因此很难与别人维持长久的人际关系。人的生活是由家人、朋友、工作等许多要素所构成的,这些都脱离不了人际关系,因此如果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生活将会变成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2. 第2章 共依存——无法从苦恋中脱身的人们
“共依存”(co-dependency)
酒瘾症者依赖着他的妻子,而妻子也依赖着她的先生。
酒瘾症者并非只是单方面依赖着身边的人,而是与身边的人相互依赖,也就是彼此“共依存”着生活。
“交流分析”的心理疗法的特点是,从个人内在的人格结构去探讨团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将个人内在的自我状态分为三个层面,“父母”(指人格中像父母的部分)、“成人”(指人格中像成人的部分)和“小孩”(指人格中像儿童的部分)。每个人的自我状态都会有这三面,而这些状态彼此可能会在不同的人际交往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强弱对应关系。以工作场合为例,当你提出建议给后辈时,呈现的是“父母”的状态;在会议中做演示文稿的时候,则像个“成人”;而你请教上司问题时,则呈现“小孩”的状态。除此之外,许多人在工作当中表现得像个“成人”,但是下了班离开公司,和恋人约会时,则会像个“小孩”。
共依存是一种“一方像父母,一方像小孩”的固定人际关系模式。以先前酒瘾为例,先生就像是需要被照顾的“小孩”,而妻子则扮演了提供照料的“父母”角色。
处于共依存关系的双方,会很自然且安逸地待在这种情境里,他们必须凭借着这种关系,来达到精神上的安定。万一这个丈夫突然戒酒了,两个人的关系可能面临瓦解,这时妻子也许会对丈夫失去兴趣,或者不自主地有一些举动,让先生再度沉溺于酒精之中。举个例子,太太可能会对先生说:“你最近工作得这么辛苦,今天要不要破例喝点小酒啊?”令人难以置信。这是因为妻子下意识地希望能够回恢复以前的那种关系。
单单就外表来看共依存关系时,或许会以为是加害者和被害者的关系,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相互依赖着彼此而不自知。
2.1 共依存症的五个特征
现在就针对共依存症的五个特征加以介绍,将各个特征列出七个项目,如果你符合了其中的三个项目以上,可能表示你有比较严重的共依存症问题。
2.1.1 需要感受到自己被需要
- 只要没收到信件、电话或者电子邮件,就会觉得很失落。即便没和对方约好要打电话,但如果对方没打来,就会觉得有些生气,心想:“为什么不打电话来呢?”
- “他(她)喜不喜欢自己”比“自己喜不喜欢他(她)”更重要。
- 耳根子非常软,只要听到“我喜欢你”、“我爱你”、“你对我来说很重要”就没有办法抗拒。
- 曾经有过这种强烈的感觉:“不知道他(她)什么时候会突然不要我,从此离开我。”为了这种感觉而感到不安。
- 受托帮忙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会感到非常快乐。
- 看到一直困扰着对方的问题得到解决时,外表上虽然表现得很开心,但心中却有一股落寞感。
- 非常害怕孤独,必须常常有人陪在身边,否则容易感到不安。
当这些人知道别人现在很需要他时,会觉得很满足、很安慰。似乎被人需要是自己有存在价值的最好证明;反之,如果感受不到自己被需要时,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因为自己的存在价值没有办法得到证明。患者的脑子里有一个固定的公式:被需要等于自己有存在的价值。自己的生命意义完全掌控在别人手上。
他们会不断努力去找寻自己被别人需要的证据,如果找不到,可能会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例如想办法当上一个团体的领导角色,或者寻找需要自己帮忙的人,甚至制造出一些被需要的情境。有时候他们会有类似强迫性的想法,比如只是没接到电话,心里就会想:“……应该要打电话来啊,怎么没打来呢?”马上就自己下一个结论:“我是一个不被需要的人。”因而情绪低落。与之相反,只要受托做一点事情,马上就会感到非常满足。是不是被别人需要对于他们来说,是影响着其情绪稳定与否的一个很大的因素。
他们谈恋爱选择另一半的条件不在于自己是否需要对方,而是在乎对方是否需要自己。若是听见对方直接告白:“我喜欢你。”“你对我而言好重要。”或仅仅在言行之间流露出类似的信息,都会被他们视为是对方需要自己的表示,而这些也都是他们认为爱情要成立所必需的条件。对共依存症者而言,光是自己喜欢一个人是不够的,他们需要有人对他说“我爱你”、“你对我好重要”之类的话才感到满足,因此,就算自己没那么喜欢对方也没关系。
2.1.2 想当救赎者
- 常说:“这样做……比较好,那样做……比较好。”时常扮演建言者的角色。
- 身边的人正处于烦恼时,内心会因此有种快乐的感觉。照顾别人时是你最快乐的时光。
- 看见别人有烦恼时,也许对方没有拜托自己做什么,但心中却会燃起一股使命感,总觉得应该要为对方做些什么。
- 觉得除了自己以外,没有谁可以帮助他。
- 如果对方没有照着自己的建议去做,或是没有对自己表示感谢,会很失望,甚至会有些不高兴。
- 如果身边没有需要被救赎的人(烦恼的人)或是能够听从自己建议的人,就会感到无比的空虚与寂寞。
共依存症的第二个特征就是,会去制造一些被别人需要的情境。他们有时不光只是希望别人需要自己,甚至会主动去帮助别人。他们的脑子里还有另一个概念,就是:成为救济者等于自己是对方不可欠缺的人。
当然,小的时候每个人就被教导着要有“人饥已饥,人溺已溺”的精神,因此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去拉他一把,是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的想法,而的确,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可以为自已带来一些快乐及成就感。
但是对于共依存症者来说,这种需求确实要比一般人强烈许多。他会强迫性地积极找寻行善的机会。他们并非本着助人为快乐之本的心态,而是无法不帮助别人,如果不帮助别人就无法得到内心的平静,这两者之间是有程度上的差异的。
有共依存倾向的人经常会选择受到某些问题困扰的人为他的恋爱对象,比如那些有酒瘾、药瘾或其他上瘾症者,工作和财务上不顺利,有性格异常及情绪问题,或是有烦恼的人……
2.1.3 无法弃之于不顾
- 凡是看到有烦恼或陷入困境的人,很难不受到对方影响。
- 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已的问题来看待。
- 涉及他人的问题太深的情况经常发生。
- 思考别人问题的时间多过于自已的问题。
- 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他(她)没有我就不行了。”
- 觉得自已比对方还了解他。
- 没有办法不去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
个案二的博子,除了以一个正常的女朋友身份来照料她的男朋友以外,还要兼顾男朋友所有的财务、家务,要帮他找工作、做生涯规划、抚慰他、帮他加油打气等。“我为什么非得帮你做这些事不可呢!”她怒气冲冲地说,但实际上她不知道是自己把这些事情揽在身上的。
共依存症者无法清楚划分自己与他人的界线,他们的感觉是与他人融在一起、交错在一起的,所以往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方的问题俨然已经变成了自己的问题了。
比如说博子,找工作应该是男朋友自己要解决的事,如今却成了她的烦恼。
乍看这种行为,似乎是一种纯粹的利他主义,但实际上只是放不下他而已,其背后隐藏的意思是:无法不控制(支配)对方。他们若没有逐一把握对方的行为和精神状态,就会觉得不放心,认为所有的一切最好都由自己来掌控比较好,因为唯有自己才知道什么是对对方最好的。
相信有人会反问说:“难道就这么坐视对方不管吗?难道要让一个已经有酒瘾的人继续酗酒下去吗?”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有酒瘾就需要接受治疗,但是必须是要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在不影响你情绪的前提下,用多余的心力去帮助别人。
但共依存症者往往会把事情演变成极端的状态,例如认为对方
一定要这么做,对方不这么做不行。这已经不是助人一臂之力,而是在支配别人。他们甚至有生活琐事都要掌控到“无微不至”的倾向。
2.1.4 常常将自己的问题摆在最后
- 很在意对方的一言一行。
- 只要对方看起来感到很无聊或者不开心时,马上就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 经常想着要如何让对方快乐。
- 只要做了一些愉快的事情,感受到一点幸福的感觉,就会有一丝丝的罪恶感从脑海中闪过。
- 常常有“忍耐一下就好了”的感觉,所以会尽可能地压抑想说的话或想做的事,尽量不让事情闹得太严重。
- 被称赞的时候,会不自觉否认(例如,会说:“不不,没有啦!”“还好啦!”),感觉很不自在。
- 经常在外人面前隐藏真实的自己,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个案三的百合,是一位善于对恋人察言观色的个中好手。只要男朋友脸上有一丝丝不高兴的表情或言行举止间流露出不愉快的样子,她马上就知道他今天的心态如何。如果他今天的心情不错,她会感到很开心(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如果他今天看起来心情不好,她就会格外小心,尽量不去惹他生气。
不只是对男朋友如此,百合平常与人接触的时候,也能很快就察觉到对方此刻的心理状态,这似乎是她潜在的敏锐直觉力。
“别人的幸福比我的幸福重要”似乎是共依存症者的通病。
当别人开心的时候,自己才会觉得开心,才配拥有幸福的权利。似乎单单只有自己得到幸福是一件罪恶的事,自己不配拥有幸福似的。只有在别人得到幸福后,自己才能获准“破例”尝到幸福的滋味。
每个人在孩提时代,都会小心翼翼地观察父母的脸色,视当时的情形来决定自己可以说什么或做什么。如果妈妈今天的心情看来不错,孩子也会很放心地表现出快乐的样子;但如果妈妈沉着一张脸,就算孩子当时的心情再好,也不敢在母亲面前嬉皮笑脸。很极端地,共依存症者会将这种行为模式带到往后的人际关系里,直到长大成人,依然保持这种倾向。
他们相当敏感,能很快捕捉到朋友或是伴侣的一举一动,视其散发出来的信息而调整自己的步伐。如果对方看起来心情很好,自己也会跟着开心;但如果对方看起来不快乐,或是表现出有点无聊的样子,他们就会开始紧张,好像是自己哪里做错了一样。因此他们外表看似开朗,在外人面前压抑自己其实是一种防卫机制,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呈现出焦虑、忧郁、尴尬等负面情绪,会导致场面的不良气氛。所以我们常看到有些人在人多时会刻意营造热闹的气氛,或许当事人心里并不开心,却强装出很快乐的样子,因为他们很在意“场面是否热闹”等等,如果感受不到大家都玩得很快乐,心里就会觉得有些落寞。
同样地,在谈恋爱的时候,他们会将对方的需求摆在第一位,自己则处于最后顺序。自己的快乐并不重要,对方快不快乐、开不开心才是最重要的。在做爱的时候也是如此,他们不会管自己的感觉如何,只在意对方是否感到愉快。因此如果有什么问题(例如对方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他(她)一定会将所有的问题全揽在自己身上,觉得都是自己不好。
这些行为不单单只是共依存的问题,也不是一种相互包容对方的正常模式,而是强迫性地忽视自己的需求,把别人的事情看得比自己重要,潜意识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毫无存在价值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这是自尊心和自我评价很低的一种外在表现。
他们的下意识存有一种负面的想法:“我是个没用的人,我不可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我不配得到幸福。”
2.1.5 无法看清事实
- 虽然大部分的朋友都说:“你们分手比较好。”但是当事人怎么都做不到。
- 为了袒护对方,会对周遭的亲朋好友撒谎。
- 感觉和他(她)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的时候,会安慰自己情况没有那么严重。
- 就算吃苦受罪了,也会因为“既然爱上了,所以没有办法”,而继续忍受下去。
- 觉得世界上真正了解对方的只有自己。
- 虽然没有明确的迹象显示出他(她)会有所改变,但对事情一定会朝好的方向迈进的事实,却仍然抱着希望。
- 相信只要自己再努力一些,事情就一定会好转起来。
第一章曾介绍过“认知扭曲”这个名词。共依存症正是对于现实情境的认知产生扭曲。他们忽视自己的痛苦(即便当事者本身也承认痛苦的事实),并将之视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其实大多数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倾向,(这在精神分析学上称为“防卫机制”)而且是很正常的。只不过共依存症者会将这种情境发挥到极致,以至于周围的人常会发出不解之声。
其主要特征有三点:
一是否定:当事人会否认其痛苦的存在。因此当别人直指问题所在时,他们往往会辩称:“没这回事情。”“我才不会放在心上呢!”“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二是合理化作用:用一些看似合理的借口来掩饰其背后的真正动机。例如:“酒,谁不会喝呢。”“他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是因为没有人看到他的才华。”“他或许有些任性,但这不正是他可爱的地方吗?”
三是脱离现实的期待:毫无根据地期待并相信会有奇迹出现,而借由奇迹的力量能使事情好转。例如他们会说:“相信有一天,他会自然而然地把酒戒掉。”“这一阵子他一定会好好去找工作的。”“终有一天,他会感受到我对他的爱而洗心革面。”
2.2 共依存症的恋爱周期
2.2.1 共依存症者对于逃避依存症者的依恋
所谓的逃避依存症,就是指那些无法稳定地和他人发展正常亲密(恋爱)关系的人(第三章将会有更详细的解说),这些人也就是目前为止我们所形容的“狠心”的情人。
因为小时候的亲子关系与过去经验导致共依存倾向的人,在遇到逃避依存症者的那一瞬间,会无可救药地被对方吸引。同时,逃避依存症者也会受到共依存症者的吸引。如同南北两极相吸的磁场,被一股魔力吸引一般,即使身边有其他99个好的对象,他们仍会寻觅到彼此而结合在一起。
对于当事人来说,这就好像是“一见钟情”一样。
“我一看到他,就知道是他了。”“就像命运安排好的一样。”“他就是和其他的男人不同。”“我觉得,我是为了与他相遇而生在这个世界上的。”这些话都是共依存症者在日后回忆最初见面的情景时最常讲的话。
这的确是一见钟情,也是命运的安排,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但就如比尔·麦乐帝所形容的:“他们一相遇就注定了往后将陷入泥沼的命运。”这是一场共依存症者与逃避依存症者绝美无比的刺激情爱,却也是他们所展开的恋爱旅途中最甜美却又危险的第一步。
2.2.2 陷入“疯狂热恋”的状态
“这个人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他们说。一旦两人相遇了,会马上进入激情高昂的热恋状态。一个是“骑着白马的王子”,另一个是“天使般的公主”,整个人生都因此笼罩着玫瑰般的颜色。
共依存症者把对方理想化,如同为自己制造一个过滤镜一样,美化所有看到的一切。对方已不再是具有优缺点的凡人,而是一个没有任何瑕疵的完人。共依存症者会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完全看不到真实世界。而逃避依存症者正是构筑幻想的天才,这就好像他们的本能,也或许是一种经验使然,他们似乎可以马上了解并配合共依存症者心中的期待。
2.2.3 感到被救赎
孤单、焦躁、空虚、自我厌恶、自我否定、渴望被爱……这一切苦痛都因为爱情而彻底解脱了。共依存症者开始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存在价值的人,是个完整的个体,需求得到满足,而且感受到被爱。
共依存症者内心的痛苦比一般人来得强烈许多,因此这时心中所感受到的快乐也超过一般人的想象。以前那种不论怎么努力做也无法改变的痛苦,因为这个人的出现,竟然不药而愈了。他(她)不但拯救了自己,还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因此我们称这个恋情为“命运性的邂逅”一点都不为过。
2.2.4 要求愈来愈多,开始感到不满足
因为心里相信他(她)可以满足自己的所有愿望,所以对对方的要求也愈来愈多。
但毕竟,他们忘了,人类的欲望是不可能永远被满足的。而此时,逃避依存症者的“演技”也逐渐露出破绽。同时,他(她)会因为感到对方的要求愈来愈多而产生恐惧,开始想要逃跑。
但是到了这个阶段,共依存症者仍然停留在自己的想象里。比如说要求对方出来见面被拒,会以他(她)一定很忙的想法来合理化这一切,安慰自己。
2.2.5 开始自欺欺人
对方的缺点开始显现出来(个性问题、暴力相向、用情不专、用钱无度等),自己的需求无法被满足,对方开始渐行渐远……这些本来不想看见却不得不看见的真相开始呈现在眼前,原本的心理防卫机制——否认与合理化一切,已经无法再继续掩盖事实。
这就好像一下子把你捧到天堂,却又一头摔下来是一样的。本来你满心以为所有的苦痛都能因此得到救赎,不想却在一夕之间全部瓦解了。
当他们无法再继续自欺欺人时,只好试着抗拒现实生活或对方。将所有的不满大哭大闹地宣泄出来,愤怒,哭泣,或用诱饵去引诱对方(如金钱、性爱)、威胁对方(“如果你不顺着我,就不给你钱花,也不和你做爱了。”“我会告诉每一个人,你是一个多烂的人!”),甚至使用一些伎俩(如故意出轨等引起伴侣的注意)等。
但是,这些方法对于逃避依存症者是没有用的,仿佛他们有咒术一般,这些举动不过是伤害了共依存症者自己的心灵和身体,而且让两人的关系渐渐成为一种有害的上瘾现象。
2.2.6 退缩状态
共依存症者不可能承认自己输了,但却不得不承认对方不把自己当作救世主而被对方舍弃了的事实(即使嘴巴上不说,心里却会这么认为)。或许对方交了新的对象,或是对方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共依存症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然不再是对方的重心了。
这就如同酒瘾者没有酒的时候一样,整个人会觉得痛苦难耐。而那些一度消失的感觉,孤单、焦躁、空虚、自我厌恶、自我否定、渴望被爱等痛苦又再度席卷而来,只是这次还加上了希望落空的绝望,以及感觉自己像个白痴似的被耍了的自我嫌恶感。
这种内心的绝望、痛苦和悲伤,是外人所无法想象的。如果这时没有外力的协助(如朋友等周遭人的帮忙),或者找一些自救的方法(接受心理咨询或阅读相关书籍等),很可能会陷入严重的忧郁状态,而作出一些自伤的行为。甚至为了逃避痛苦而借由酒精、食物、药物、购物、赌博等行径来疏解情绪,而陷入其他的上瘾症里。
2.2.7 为了挽回恋人(或希望对方改变)而异想天开
如果当事者还无法认清事实,觉悟不到不放弃这段感情不行,就可能会异想天开。
因此他们往往会有类似的想法:“如果能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每天写信给她,她就会明白我的心意,回到我身边了。”“如果每天都煮饭给他吃,他就会感激我,知道我的好了。”甚至更严重一点的想法是:“要是我自杀未遂,他一定会回心转意的。”“我将所有的钱都给她,她肯定会回到我身边。”“她被那个家伙(新男朋友)给骗了,我要伸张正义把她给抢回来。”
到了这个阶段,他们已经看不清现实,看不到自己、看不清对方的真面目,仅仅在自己心里面胡思乱想一番。
2.2.8 将妄想付诸实践
到了这个阶段,他们会将一些妄想变成实际的行动。
他们会为了想要逃避心中的痛苦而作出一些妄想性举动。
刚开始,他们可能会每天不断写信或发电子邮件给对方,或是在一天当中打许多电话给他(她)。甚至有些人会伤害自己,例如在割腕、吞食大量的安眠药之后打电话给对方;某天突然出现在对方面前,手里捧着一百万要送给对方;将自己自行决定好的婚礼会场及仪式计划送过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他们此刻的特征,他们会有许多很狭隘的想法,整天想着要用什么极端的方法抢回对方,或是改变对方。
2.2.9 男(女)朋友回心转意,或有了新对象,又回到第一个阶段,重复同样的循环
因为某些原因,对方回心转意了,因此两个人又回到了暂时的甜蜜状态。好像一切又罩上了一层玫瑰色般,所有的问题都因此获得解决,而未来变得明亮清晰。
或者是遇到新的恋人,而且这次是选择了一位“绝对不会失败”的对象,甚至这个对象有很多方面和前男(女)友不同。
但可惜的是,过不了多久他(她)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前一场恋爱的翻版,一切又回到了同样的循环里。原以为找到了生命中的唯一,没想到又和以前一样。换了一个新对象并没有比以前的男(女)友好。在抱怨自己命运的同时,却没有办法从共依存症的恋爱周期里逃脱。
这 9 个阶段有其一定的模式,不过,会因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与当时发生的状况(伴侣也是因素之一)而有程度上的差别。特别在第七和第八阶段里,因人而异的落差会更明显。
在共依存的循环里,会走入第七及第八个阶段的人,其个性通常是属于紧迫盯人型,容易对某个特定对象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例如,持续几年不断被虐待,仍无法和对方分手,很执著,导致没有办法提出分手。正如第八阶段所描述的,即使彼此在一起很不开心,仍会执著地想用一些方法留住对方。
另一方面,没有经过第七、第八阶段就直接跳入第九阶段的人,个性是比较被动的。当感觉到自己又遭遇了同样的事情后,容易将自己封闭起来,躲进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即使被抛弃或对方不断利用自己,也很难主动作出什么决定,往往会自我放弃,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这一类型的人比起前者,较不会被特定的人困住;相反地,他们更容易不停地与一个又一个逃避依存症者交往。
2.3 走不出来的原因
为什么会陷入共依存症和共依存的恋爱周期呢?这其中其实是有特别的心理因素存在的。
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的内心世界分为“意识”(当事人能够反省的一切心理活动)和“潜意识”(潜藏在意识之下不为个体自觉的心理状态)两个部分。而共依存则属于我们内心的“潜意识”层面,因此当事人很难察觉到自己是否有这些倾向,当然也就很难得知该如何解脱了。
现在就让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深度剖析共依存症背后的心理因素吧。
2.3.1 追寻失去的爱——分离与独立过程的失败
对每个刚出生的婴儿而言,父母代表了世界的全部。父母提供我们生活上的所有,包含了饮食起居、安全、保护及关爱等。
在正常情况下,父母就好像孩子的奴隶一般。婴儿肚子饿了,只要一哭,父母就会马上过来喂奶;大小便了感到不舒服号啕大哭,父母就会马上帮孩子换上新的尿裤;只要稍感不舒服呜咽几声,父母就会过来哄孩子开心。孩子的一举一动,父母无一不关照。
这个时期,孩子的内心世界会认为父母等于自己(这里不局限于生身父母,也包含了其他的主要照顾者),他们无法区分父母与自已是分别存在的不同个体。这是因为父母会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因此这个时候孩子还无法体会到父母是不同于自己的“另外一个人”,会以为世界是为自己而存在的,而自己就等于这个世界。这个时期称为自恋阶段。
但是等到有一天,当我们哭泣的时候,父母却告诉我们:“这种简单的事情自己要学着做做看。”“不可以哭喔!”这和以前什么都是父母帮我们做的情况不一样,孩子开始认识到父母与自己原来是不同的个体,而从中了解到自己是独立存在的。这个时期也就是分离与独立的阶段。
对每个人来说,分离与独立的阶段是人生中第一次面临的大考验。当我们从自己所熟悉的、充满关爱的世界中离开,踏入陌生世界时,会感到它似乎是危险而恐怖的。当无时无刻都在保护着我们的父母,变成了除照顾之外另有不同面貌的父母,并开始一步步地教导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时,对孩子来说是有些可怕的。因此,这时候的孩子会感觉到幸福且安全的世界突然瓦解。
孩子是否可以顺利地进入分离与独立的阶段,全在于父母能否适度地响应孩子的要求及适度地放手。所谓适度地响应是要让小孩知道:“我们永远会站在你身边支持你,这里是你安全的避风港,但是你不能一直待在这里,必须要学会一个人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因此“响应与包容”及“放手”之间的微妙平衡要如何掌握得体是很重要的。
如果将孩子看得太紧,就会变成保护过度,导致小孩一直停留在自恋的阶段;但如果过于忽略,小孩会觉得自己被父母遗弃了,而产生孤独感和自我否定感,反而会害怕分离,而不愿意走出去。
分离与独立阶段的失败将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转而不停地对外寻求关爱,以弥补无法从父母身上得到爱的缺憾。
许多孩子因为父母没有适时地在背后提供他们独立时所需要勇气与支持,因而无法得到安全感,导致了分离与独立阶段发展上的失败。孩子虽然离开双亲独立发展,却会一直不停地追寻这份不完整的爱。“好希望父母能够多爱我一些。”有人因此含泪泣诉,也有人因而怨恨父母,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人就是无法自心里脱离父母真正独立。其实,过度保护表面看来似乎是父母赋予子女过多的关爱,实则是一种带有条件的支配性的爱。子女必须要符合父母的期待才能得到父母的爱。结果是,在父母放手让孩子独立时,仍然导致了和前面一样的发展模式。
因此我们容易找身边的人,特别是恋人来取代父母的角色,希望能找回这份失去的爱。潜意识里存在着一个公式,就是恋人等于象征性的父母,容易将伴侣变成父母的替身(当事人并不会发现这点)。现实生活中,恋人仿佛是我们的父母,而自己则是父母的小孩子。
这也就是共依存症者会对恋爱对象紧抓不放,对于某些特定的人过度依赖的原因了。
对于他(她)们来说,恋人既然是另外一个父母,他们自然而然会想牢牢抓住那个“父母”不放手。因为父母在心中是无法被任何东西取代的,也因此无法适度把握其中的距离。他们害怕如果失去这份感情,将会经历人生中最不希望再度发生的缺憾(无法从父母身上得到爱)。因此就算身边的人是个狠心的恋人,也会忍受痛苦尽力地去维系这份关系。当不再付出爱情的“父母”无法成功地演出他们要的戏码,转而变成狠心的恋人时,为了不希望受到二次伤害,他们也不会承认自己感情上的失败,怕会因此而崩溃,所以无论如何都会不断地忍耐下去。
在对方面前提出一些要求,却突然感受到一股罪恶感。因为这件事让你回想起童年时,因为自我主张作出一些事而使得父母勃然大怒,对你说:“不准乱说话!”从此使你冷漠地忽视自己的感受。
其实这种突如其来、无法解释的负面情绪和混乱的精神状态,与现在的你(你)及眼前的对象无关,这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经验及感情记忆被再次唤醒,而使得过去的伤口再度撕裂开来的原因。
2.3.2 偏颇的爱——“成人小孩”和为了生存所扮演的角色
“成人小孩”(生理上各方面虽然已经成熟,但心理仍有一些不成熟的部分,像个孩子一样)泛指家庭机能不健全,受到双亲负面情绪影响而造成一些心理问题的孩子成年以后的行为。他们有长期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或者过度在意别人的反应(没有办法拒绝别人,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等,而这些正符合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共依存症的特征。
家庭机能不全(因为某些障碍而无法发挥一个家庭所应有的功能)这句话听起来或许有些模糊。所谓“像样的家庭”本来就很难去界定,因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问题存在,因此都有可能产生“成人小孩”,但却并不是有严重问题的家庭就一定会出这样的孩子。
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容易导致“成人小孩”产生的家庭环境存在。父母有酒瘾和毒品、赌博等上瘾症问题的环境自然不在话下。当父母每天只知道喝酒,通过各种非法的途径取得毒品,或是不断地借钱赌博时,会对家庭和子女造成不良影响。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里的实际情形和外界的评价落差很大。例如父母整天沉溺于工作,每天为了赚钱而拼命,对家人疏于照顾。看在外人眼里,这样的父母认真打拼、事业做得很成功,这样的家庭很幸福而实际上家里却冷冷清清的。因此在许多心理咨询师眼里,一个好的成长背景却产生“成人小孩”是一点都不足为奇的。
在这种家庭机能不健全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学习到如何去爱自己和他人,只能学会如何单方面地爱人或被爱。这种不健全的成长背景,将会持续发展并影响到成年以后的感情模式。
让我们用角色和适应模式来解释,会比较容易了解。孩子生活在一个机能不全的家庭中,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其困难的程度足以让我们用“求生存”这个词来形容。为什么呢?因为对他们来说,在家里每天都像在奋战一样,如果不想些办法去应付日常生活的种种状况,可能就会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因此孩子为了生存,为了得到一些想要的东西,必须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角色和适应模式。
这些成人小孩在家庭里面所扮演的角色有许多种。
比如,“英雄”角色,他们会借助学业和运动上的优异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并借此掩饰家里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而“开心果”呢,是负责制造热闹气氛的角色,借此缓和家庭中的紧张状态。
至于“照顾者”,他们会把父母与自己的子女角色颠倒过来,由他们来担当原本应该是父母所要担任的照顾角色,反过来照顾父母。比如说照顾家人的饮食、生活起居等,或者是倾听父母的牢骚,安抚他们的情绪。
“问题儿童”则以一些犯罪或者反社会行为,如逃学等行为来引起家人的注意,让父母暂时撇开原来的问题,为了解决孩子的事而团结在一起。(比如说有很多例子是夫妻为了解决子女的问题而同心协力,让原本趋于冷淡的关系逐渐转好)
至于“爸爸的小公主”或“妈妈的小王子”,往往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而抹杀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感情,只会乖乖地迎合父母的期望。
扮演这些角色是为了适应其家庭环境所衍生出来的行为。如果在成人以后离开家庭仍无法从这些角色中走出来,很可能会无法适应社会,也容易受到伤害。分离与独立的发展过程失败,会导致无法顺利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也容易引发许多感情上的问题。
就上述例子来说,扮演“英雄”角色的人,通常会尽可能在恋人面前展现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但是这么卖力演出,最后往往会因为精疲力竭而举白旗宣告投降。
而“开心果”呢,会刻意在恋人面前装出很开朗的样子,尽可能地取悦对方。把自己的需求和痛苦隐藏起来,不去正视两人之间的问题。
至于“照顾者”,就算他们遇上了“烂情人”,也会逃避问题,不去看他不好的一面而继续照顾他。如果对方正巧是属于很依赖的性格,他们更会花许多心思去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问题儿童”则会不断制造出一些问题(例如反社会的行为、用情不专等),希望可以吸引男(女)朋友的注意。
而属于“爸爸的小公主”、“妈妈的小王子”的人,时常会将自己的感情和需求压抑下来,进而拼命地迎合对方的喜好及需求。
2.3.3 我是不被爱的——缺乏基本的信赖感
艾瑞克森指出,基本信任感的建立,是从出生到一岁半的婴儿期,透过与养育者(不一定只局限于母亲)之间的积极互动而产生的。但这个影响并非只有婴儿期而已。直至童年期的亲子关系和家庭互动也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孩子生长在机能不健全的家庭之中,要培养孩子基本信任感的困难度也会相对大得多。
如果无法获得基本信任感,就无法爱自己,无法接受自己,而在内心深处产生“我是个没有价值的人,没有用的人”;“不可能会有人爱我”;“如果不设法做些什么,我就无法得到爱”(这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等想法。
这些也就是造成他们必须感受到被需要,即使遇到棘手的状况或不好的男(女)朋友时仍会忍耐,以及时常压抑自己需求的原因。
无法放弃对方;只要稍微感到有可能会被拒绝的迹象,就会无法克制地不断猜忌或产生被害妄想……其实这些行为显示了他们无法爱人、信赖别人(这都是由于基本的不信任感所致)。他们没办法相信别人,深信一旦信赖别人就会受到伤害,如果无法掌控他人的想法,他们就会感到不安。因为对人抱着不信任感,同时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视为遭到拒绝或被背叛。
正因为基本的不信任感,所以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容易使他们倾向强烈的负面思考。在面对感情时也不例外,他们总是认为谈恋爱时只有一开始是最甜美的,到头来都会被背叛,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真心相爱……对爱情充满了恐惧、绝望、愤怒等种种负面情绪。
然而有趣的是,就人性的矛盾心理来说,这些人在选择交往对象的时候,会刻意去寻找那些可以证明自己存有这种想法的对象。虽然嘴里抱怨痛苦,但下意识却又因为自己的想法得到证实而感到安心。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选择那样的对象,却又无法从共依存的恋爱周期中脱离出来的原因之一。
每场恋爱的最初,当事人总是对爱情充满了信心,完全沉浸在“被深深爱着”的感觉里面。但是当心里开始觉得“我根本就不值得被爱”时,当初的那一股自信心与充实感就无法持续下去了。因此,当事人会开始去找寻“我不会被爱”的证据。当事人不会发觉这种矛盾的心理,只会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罪在对方身上,认为:“我这么努力,你居然不爱我。”
博子为什么能够和这个被大家称为小白脸的男人生活这么长久呢?
这是因为她觉得这样的男人是没办法离开自己的,她感到很安心。如果和她交往的对象是那种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男人,她反而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始终担心自己哪一天会被抛弃。但是如果两方相较之下,自己较对方强势时,她就可以很放心地继续交往下去;如果不是如此,她会为了摆脱自己的不安全感而选择分手。一般来说,缺乏基本信任感的人几乎都有很强烈的这种倾向。
博子为什么没有办法相信自己和别人呢?
后来与博子的谈话里,我发现到她的双亲具有非常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这或许就是她无法轻易相信别人的原因吧。
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父母,不论孩子多么努力,在学校获得多么优秀的成绩,仍然只会给孩子们泼冷水,告诫孩子:“这离成功还差得远呢!”“不能因此就满足了喔!”同时,只要看到孩子有一丝毫的缺点或犯了一个小错,在骂孩子时就无意识地传达一些负面的暗示,例如:“唉,你真是个没用的孩子!”父母之所以会这么做,是为了激励孩子的上进心(套用一句父母们常说的话:“我们全是为了孩子才这么做的。”)。但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举例来说,这会造成孩子不时认为:“我非得努力不可,我非得爬得更高、更远不可。”对自己相当严格,强迫自己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上进心才可以。同时,他们却又拥有很强烈的自卑感,心中存有“我是个失败的人”的想法。长期处在感受不到幸福的状态里,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感受不到幸福。完美主义的父母就好像根深蒂固地留在孩子心里一样,不时谴责着他们。
博子的父母都是老师。对博子而言,他们也同时是她的老师。父母从博子的学业到日常生活无一不仔细规范,要求博子遵守这些规矩,丝毫不允许她违背。他们不会认为这些强制性的规定有些强人所难,反倒觉得这么做全是为了她好。但对于博子来说,就好像是被线给勒住一样,觉得好痛苦。她绝不会做一些比父母预期还要好的表现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只要父母的期待被满足了,下一刻父母一定会马上提出下一个要求。
博子是在没有机会学习到如何爱自己(接受真实自然的自己)的情况下长大的。博子外在所呈现出来的样子,以及旁人眼中的她,与真实的她是完全相反的,其实她有严重的自卑感而且很讨厌自己。此外,在她的内心深处总觉得别人时常在要求自己,这种感觉对她来说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这种心理因素导致她总是把完美主义的父母形象投射在男朋友身上,悲愤地觉得自己不论怎么努力,还是得不到对方的爱,时常担心有一天会被抛弃,心里充满着不安的感觉,因此很难与人维持长久的感情。所以当她面对“没用的人”时,反而可以完全放松下来,得到实质的安全感。
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固然有深远的影响,但是除了这两者以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存在,比如说影响我们的还有过去的恋爱或者离婚经验等。就算亲子关系良好,基本信任感和分离与独立过程都没问题,也可能会因为过去遭受过严重的挫折而导致未来的负面发展。
例如,初恋即被抛弃,遭受到严重的伤害;本来以为两个人彼此深爱着对方,却发现其中一方居然一直在外偷情;原本是幸福的婚姻,最后却以悲剧收场等。这些事情都有可能造成内心的严重创伤,而在往后的人生中留下阴影。事实上,有的人因为仅此一次的经历而留下痛苦的回忆,造成行为及心理上永久的改变。
2.4 治愈共依存症
2.4.1 安定
“人的性格有可能改变吗?”我的答案是:“会的,人是有可能会改变的。”在青春期结束之前,我们的基本性格大致上已经被决定,而性格也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趋于稳定,但这并不表示人的个性绝对不可能改变。
性格的定义是指一个人特有的行为模式,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行为模式生活。虽然个性上的一些缺点偶尔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却也一直伴随着我们走到今天。
几乎每个人都会想改变自己,却怎么也改不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内心深处并非真的想改变。为什么呢?因为对未知充满了恐惧,所以无法把握改变了自己以后会变得如何。我们早已熟悉自己惯有的行为模式,并不清楚其他的行为模式是如何运转的,因此我们会畏于贸然尝试。这就是你想要改变个性,却无法真正改变的原因。
这就同想要从共依存的恋爱中逃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一样的道理。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你心里其实并不想从共依存的恋爱模式中走出来,因为你不清楚其他的恋爱模式如何,同时也对改变感到恐惧。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分离与独立过程失败及生存角色的问题,你与父母及家庭之间已经习惯于这种相处模式了,这是你唯一清楚和熟悉的方式,你早已适应得很好,也帮助你走到了今天。身处在这种相处模式中,你会感觉到“安定”。
即便在外人眼中,你的感情问题让人匪夷所思并且充满了“问号”,但是对于你来说,这样的爱情却能让你感觉到安心。
即使你觉得应该赶快结束这段关系,下意识里也不想结束掉这段感情,因为在这段关系里,你感到很熟悉、很安心。举例来说,每一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从朋友或电视、杂志上得知一些产品或你感兴趣的东西,让你很动心。但你马上又会想:“我现在这个样子已经很好了。”于是选择了放弃。
尽管这一份爱情是你所希望的,尽管它让你感到安心,但确实带给你痛苦了。要去承认这一点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你能够看清这一点,改变就离你不远了。
2.4.2 再挑战
个案四的健一想要救的其实不是苦于不幸的恋人,而是苦于不幸的母亲。他借着象征母亲的女朋友,重演自己当年和母亲的关系,下意识地希望母亲能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会做得更好,好证明自己可以解救母亲。
那个时候健一帮不上母亲的忙,因此这些无力感和罪恶感在他内心深处留下了一道创伤。为了排除这些痛苦,他潜意识地回到当时的情景,希望能够借着感情上的成功,填补内心的伤口。
希望能再次回到过去的场面(特别是自己在孩提时代与父母亲的关系),称之为“重演”。这不单单只是为了寻求“安定”。就健一来说,他内心深处为了想更正过去所发生的错误,而再次挑战类似的情境。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缺憾有再次挑战的欲望,但是共依存症者会因为内心的创伤太强烈,因而形成一种带有强迫性的强烈欲望。
过去想做却没有完成的事情,称之为“未完成的使命”。为了完成过去没做完的工作,基于补偿心理,我们会潜意识地刻意选择与自己父母个性相仿的对象交往,即使父母在小时候曾经带给我们伤害。
比如说,有一个女孩,她的父亲有酒瘾的问题,整个家因此陷入混乱的困境,小孩子处于这种环境下,要得到充足的父爱是不可能的。对这个女孩来说,她最想要的是什么呢?父亲把酒戒了,家庭因此平安快乐,而她也可以得到父亲的关爱。
她最希望的是有一天爸爸能够对她们说:“我给大家带来这么多麻烦,实在太对不起你们了。爸爸再也不喝酒了,从今以后,我会尽最大的努力让你们过得幸福快乐。”而这似乎就成了这个女孩一生的使命一样。为了要实现这个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的使命,她所选择的男朋友可能就不会是一般的好男人,而是与父亲类似的男人,因为唯有如此,她才能完成这个使命。
我难免担心有人会因此痛恨自己的父母,或是将过去的亲子关系当作自怨自艾的借口,觉得:“好啊,今天我之所以会活得这么痛苦,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要不是因为父母,我今天也不会变成这个样子。”其实,这么想只会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继续受情绪影响而已,一点帮助也没有。相反地,能够从中跳出来,并且厘清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的获得解脱。
2.4.3 上限
对于痛苦的忍受,不同的人有着程度上的分别,对于幸福的接受度,不同的人也会有程度上的差别。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在感到幸福的时刻,不知为什么,突然有一股不好的情绪迎面袭来,将刚刚出现的幸福感觉一扫而空。比如说正在酒酣耳热之际,突然涌上一股念头:“这样胡乱嬉闹好吗?”结果情绪一下子降到了谷底。和男(女)朋友正高兴地约会,突然一阵不安涌上心头:“这样的幸福可以维持多久呢?”我们心中似乎有个固定的程序在运转,如同波浪一样,不会让我们的好心情持续太久。
这种限制幸福(正向能量)的心理作用为“上限”。当幸福感开始升高,超过我们的上限时,就会产生这种机制(自己的心理机制),降低幸福感。拿爱情来说,原本两个人好好地约会,自己突然莫名说出一些想让人吵架的话;或两个人的关系正趋于稳定,不知怎么突然开始背着对方和别人交往,让现有的稳定关系变得一团混乱。
共依存症者的幸福上限要比一般人低很多,这是因为他们长期的自我否定,不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幸福,也不允许自己拥有幸福的缘故。在早已习惯的家庭环境中,幸福是一件无法获得或不存在的东西(没有幸福等于“安定”)。因此他们会逃避幸福的爱情,甚至刻意毁掉它。
再加上一般人对于恋爱的浪漫化,认为痛苦的爱等于美丽的爱。从小说、戏剧、电影、连续剧、歌词……到社会及文化所编织、描述的凄美浪漫爱情,使得我们对于爱情充满了这些想象。特别是东方社会对于女性存有“坚忍不拔是女性的美德”的刻板价值观,无论女人受了多少委屈,也只能默默忍耐,导致许多人身陷痛苦的爱情,却仍陶醉其中,不愿意走出来。
希望你可以再一次好好审视自己,是否你让自己甘于处在当下这种痛苦情境中?你可以得到幸福的。你必须不断地对自己说:“我可以得到幸福!”一次次提醒自己,直到你允许自己获得幸福。
你是可以得到幸福的!
3. 第3章 逃避依存——害怕幸福的人
3.1 逃避依存症者的类型
3.1.1 经常想支配对方——独裁者
3.1.2 利用罪恶感来控制对方——榨取者
3.1.3 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自恋者
3.1.4 爱到深处想分手——逃脱者
3.2 无法建立适度的距离
逃避依存症者的墙壁又高又厚。他们随时在自己所构筑的铜墙铁壁里巡逻,因此外面的人怎么也无法进到里面。不同的逃避依存症者有其各自建构城墙的方法,有的人只是很单纯地将精力发挥到爱情以外的事情上,借此逃避与恋人的关系,例如把注意力放在各种嗜好以及工作、酒精、赌博上,但也有不少人借着在外面偷情,脚踏多只船,来避免与恋人建立深厚的情感。
和逃避依存症者相反,共依存症者的墙十分脆弱,正因为如此,他们很容易就失去了自己与他人的界线,而产生人际关系的困难。逃避依存症者的渴求是不要太靠近(想要逃避),而共依存症者的情形是想要更接近的强烈欲求,最好可以到水乳交融的地步。他们之所以无法拥有健全的爱情关系,是因为彼此之间缺乏一个适度的界线。
3.3 逃避亲密关系的原因
大多数的人都希望拥有一份理想的亲密关系,但是为什么逃避依存症者却避之唯恐不及呢?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因素,现在就让我们来分析吧。
3.3.1 跟可怕的父亲是同个模子——模仿
认同作用是属于防卫机制的一种,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到挫折或感觉到害怕的时候,为了克服心中的恐惧感,有时候会模仿心中恐惧的对象(对于害怕的对象产生主观的归属意识),从而削减心中的挫折及恐惧。和宏非常害怕他的父亲,自己和母亲经常因为父亲暴躁的脾气被吓得胆战心惊,这种恐惧感到今天还存在。因此和宏为了克服心中的恐惧感,只好认同父亲,将自己变得和父亲一样。例如一个连续杀人犯,他每次都会把被害人的头压到水里,直到被害人窒息而死,因为他小的时候,曾被父母以同样的方式虐待过。
在觉得父亲很可怕的同时,除了强迫自己变成和父亲一样以外,他对于当时在场无法保护他的母亲有着强烈的不满,痛恨母亲甘于充当被害者的角色,因而将母亲的形象投射到其他女性身上,残酷地对待女性,就好像这是一种对于母亲的惩罚行为一样。这其实是
一个相当极端的例子,我们可以从许多以杀人为乐的杀人犯身上,观察到类似的心理状态。
3.3.2 过度保护、替身、虐待的影响——母亲
过于保护子女的母亲。
这些母亲会将孩子该自己做的事情全扛在身上,什么都帮他处理得好好的,导致孩子日后成为“榨取者”及“自恋者”。他们从母亲身上学习到,女人就该对自己言听计从(而且不这样不行),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都会依照自己的想法进行。
个案六的榨取者哲夫正是如此。
哲夫在母亲的面前就像小男孩一样,完全不像是一个 25 岁的男人。他会用撒娇的口气要求母亲:“我要这个,我要那个。”而母亲则很乐于顺着儿子的要求去做。她那个时候才发觉,自己就好像是哲夫母亲的替代品一样。
另一种母亲是把儿子当作父亲、丈夫、恋人的替代品。
让我们回想一下第二章提到的健一(个案四)的例子。健一的母亲就强迫儿子担任带给母亲幸福的角色,让他觉得自己对母亲的痛苦有责任,只有他才可以拯救母亲。最后导致健一在心中始终觉得无论如何,这一次一定要救母亲脱离苦海,因此不断找寻和母亲相似的女孩交往(陷入共依存症)。
同样的成长环境却不一定有相同的结果。有的人因为母亲把这些负担丢给自己,付诸许多努力,却仍然无法达成母亲的愿望,因而产生罪恶感及挫折感,将这股情绪转移到母亲身上,对母亲滋生怨恨。有些人则将这股怨恨转向其他女性,他们对待女性的行为残酷冷漠,就好像在施以她们惩罚一样。“独裁者”的成因正是这个因素。
又或者,有的人干脆选择逃避女性,将自己封闭起来,做一个“逃脱者”。
过于保护孩子,对于儿子的心理、生活层面过于干涉的母亲,凡事都要出手干预,造成孩子的压迫感,就好像整个身体都被绳索紧紧捆住一般,几乎快要窒息了。当这些孩子成年以后,只要有女性接近自己,就会莫名地勾起过去那段痛苦的回忆,一心只想逃脱:“我再也不要进入那个牢笼!”因而成为感情的逃亡者(或者是心理上的疏离)。
“逃脱者”之所以面对恋人向自己倾诉烦恼时会有那些过度的反应,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其实想对母亲呐喊:“不要再把我卷入你的问题之中啦!”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情况是造成回避依存症的原因:一种情况是拥有一个会虐待孩子的母亲,曾经在幼时遭受母亲的虐待,因为这些因素,于成人之后虐待妻子或者恋人,当作是报复。另一种情况是,母亲会虐待父亲,因此孩子心里延伸出不想成为像爸爸那种没用的男人的想法,这些过度反应导致他成人之后虐待女性,仿佛在说:“老爸,我要替你讨回公道。”
3.3.3 灌输何谓男、女角色——社会及文化因素
共依存者为女性,逃避依存者为男性,之所以比率较高,是来自于社会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因为大众受到电影、电视连续剧、小说、漫画、音乐等媒体的引导,而认为所谓的“男人味”就是男性支配、利用、玩弄女性。媒体将男性肖像塑造得如此迷人,加上社会及文化背景的强调,使得男人的逃避依存倾向被合理化。“男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男人就是要这么做”等,似乎在向大众灌输这些信息。当有逃避依存倾向的人意识到这些信息时,反而会加深了他们的信念,觉得:“我这样其实也没什么嘛。”
特别是日本,认为男人外出工作,女人照顾家庭的角色分工根深蒂固,伴侣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就变成拥有经济能力等于拥有支配权的服从关系。丈夫外出工作赚钱,太太是专职的家庭主妇,家庭之中很容易就呈现丈夫掌握大权。丈夫支配着妻子与孩子,以为自己享有某些特权。
其实很多男性除了以这种关系和伴侣相处之外,不知道还可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尽管他们明白这样并不好,却不知该怎么做。经济能力只是双方唯一的羁绊,他们仍然以支配及服从来看待彼此的关系,巧妙地避开与伴侣间的亲密关系。尽管有些男人没有经济能力,仍然因为男尊女卑的观念而觉得女人只要乖乖闭嘴听话就行了,想建立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如果男方来自于这种成长背景,经过仿效父母相处的模式,这种倾向会更明显。
普遍的教育下,我们训练男孩子要学会独立,不用依靠别人也可以生活。这种期待似乎注定了男人必须与他人保持距离的宿命。因此,男人不习惯和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正因为不习惯,所以会感到恐惧。这一点在“脱逃者”身上更加明显。不只逃脱者如此,其他典型的人也会因为“恐惧”亲密关系而设法避开。尤其是那些生长在没有体验过亲密关系及被爱感觉的人,这种倾向又会更加显著。
另一方面,女性恰好与男性完全相反。公众认为包容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女性是值得赞赏的。事实上,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经济上,女人仍然处于劣势,不得不从属于男性。女性从小被教导要依靠他人而生存,被期待要跟别人好好相处,相互合作;要成为受欢迎的人。我想,大概很少有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之后成为“荒野一匹狼”吧。社会及文化背景要求女性压抑自己去迎合别人,甘于接受自己的从属地位,这似乎将女性的共依存倾向给合理化了。
3.4 为何共依存症者会与逃避依存症者交织着爱恋的热舞呢
虽然也有同是共依存症者在一起的例子(处于这种状况底下,彼此会有极度水乳交融的关系),或回避依存症者在一起的组合(两个人的距离会非常疏远),但是较为常见的仍是“共依存与回避依存”的组合。
他们为什么会相互吸引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前面章节所提及的“安定”与“再挑战”的情况。
3.4.1 安定
女性共依存症患者的父亲多半比较冷漠、严厉,很少和女儿沟通。这不就是类似回避依存症者的男性特征吗?前面曾提到过,回避依存症者的母亲多半属于对儿子言听计从、悲叹自己受到男性的虐待、因为烦恼和痛苦而求助于孩子的类型。同样的,这不正好是有共依存症倾向的女性特征吗?
他们因为长期处于这种成长环境下,早已熟悉了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一旦彼此相遇,会直觉感到对方与自己的父母很相像,因此觉得很熟悉。他们会将过去的记忆投射到对方身上,有一种好像已经认识很久了的感觉(仿佛这是命运安排的邂逅),所以两个人会一见钟情。这是一种让两人的关系得以继续延续下去的机制。
3.4.2 再挑战
这种关系对他们而言就好像是一种再次挑战的机会,可以弥补过往的缺憾。
如何抛开小时候所受到过的伤害(没有得到父母的爱、遭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同)对他们而言是人生当中所必须面临的课题,因此邂逅了对方就好像给了他们解决这些课题的机会。他们在潜意识里将对方视为挑战的对手,认为如果挑战成功了,所有的问题都得以解决。因此,他们彼此都把对方视为挑战的对象(所以两个人会成为绝配),进行属于自己的挑战。
开始的时候,他们两个人会陷入疯狂的热恋,但过不了多久,彼此就会出现裂痕。这是因为共依存症者不断渴求对方给予更多的爱,因为愈来愈希望彼此可以融为一体的需求不能被满足而感到苦恼。与此同时,逃避依存症者因为看到对方这个样子(从旁观察并想一些补救的办法),会想“逃跑”或者试图找出一个可以控制对方,又可以让对方不要跟自己太亲密的方法。
结果,过去不好的记忆再度向他们袭来。
为了要逃避痛苦,共依存症者会想要更接近逃避依存症者(希望可以绑住对方),主动做许多事,盼望可以得到对方的爱。而逃避依存症者只想要逃跑,或者借着支配及利用对方,以非人性化的方法对待对方,期盼这样可以从痛苦中逃离出来。这样的恶性循环便成了共依存症者的悲剧了。他们彼此将对方当作对过去的再次挑战,他们不可能有赢的机会,只是把自己投入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战役之中罢了。
3.4.3 深层心理
回想一下个案五的和宏(独裁者)和个案八的俊明(逃脱者)的行为模式。乍看之下似乎都是恨不得马上离开自己的伴侣。但这只是表面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并非他们心里真正的想法。
比如说,某天和宏又为了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对妻子发脾气,通常总是会柔声道歉的妻子却一反常态地展开猛烈的反抗,夺门而出,跑到朋友家去了。
太太离家出走一个小时后,和宏开始打电话到每一处妻子可能会去的地方。当他终于找到太太,得知她的去处时,马上哭着连声道歉,很落魄地把太太接回家。
俊明的情况也差不多。当女朋友打电话找他,或是约他出去时,他总是觉得有种束缚感,但是当他主动打电话到女朋友家里,对方没接,或找对方出去被拒绝时,他又会觉得有些悲伤及生气,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而责怪女朋友。
他们这种看似表里不一的行为,其实是因为逃避依存症者极度害怕被抛弃。
他们之所以会表现出害怕亲密关系,是因为他们下意识对于被抛弃感到相当恐惧。正因为这样,他们索性选择逃避与人产生亲密关系,以避免被遗弃的痛苦。
类似像和宏这种独裁型的人,正因为害怕被抛弃,所以需要借助控制别人来得到安全感,如果无法掌控对方,就会觉得不安;不支配着对方,就随时担心对方会离去。而逃脱者俊明,因为担心有一天会被恋人抛弃,所以自己先逃跑。这些都是因为极度害怕被遗弃而导致的过度自我防卫。
那共依存症者的情况如何呢?表面上他们所显现出来的是害怕被抛弃,但其实他们的潜意识却是恐惧亲密关系,这一点正好和逃避依存症者相反。共依存症者表面上看似为了避免被抛弃,什么事都愿意做,但其深层意识却并非如此。如前章所提到的“安定”与“上限”之间的关系一样,他们不习惯亲密的爱情关系,也不习惯拥有幸福,所以当真爱与幸福来临时,他们反而会感到恐惧与慌乱。所以他们会巧妙地(无意识中)逃避所有可能会带给他们幸福与亲密关系的对象。
逃避依存症者虽然极力逃避亲密关系,却又无法真正放手;而共依存症者虽然无法离开恋人,但内心却无法与对方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在表面意识与深层意识的矛盾运作下,共依存症者与逃避依存症者俨然成了最佳的组合。
至于共依存症者为什么离不开逃避依存症者呢?如果想要建立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就应该找寻更适合的对象可是他们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很多例子显示,当他们的恋人(逃避依存症者)真正做了改变,成为他们的理想情人时,他们反而会失去兴趣而离开。而逃避依存症者不想离开共依存症者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对方真的要离去时,他们反而会变得非常温柔体贴,想尽办法留住对方。这其实是有原因的。
3.4.4 间歇增强
“强化作用”指的是当个体表现出正确的行为后,给予奖赏。每当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就给予酬赏,称为“连续增强”。而“间歇增强”则指并非在每一次正确行为后,而是只针对特定的正确行为才给予酬赏。比方说打弹子机,只要按个钮就会有钱掉下来是连续增强,时而赢大钱、时而中小奖就好像间歇增强。
进行强化作用的时候,如果持续给予酬赏,我们所期待的行为也会跟着增加(例如只需按个钮就会有钱掉下来,我们就会不断地按钮);反之,酬赏没有被强化时,这些行为会自然而然地降低。(当按钮不会有钱掉出来的时候,我们便不再继续按钮了)
在不给予任何酬赏的前提下,间歇增强与连续增强相比较,间歇增强会是比较有用的。好比说打弹子机的时候并非每次都会有钱掉下来,只能凭自己的手气(即便按钮也未必有钱掉下来),比之每每任意按个电钮钱就自动掉下来有趣多了,因此才会吸引大家一直坐在那里。
而这种间歇增强,正是共依存症者和逃避依存症者无法分开的原因之一。
举例来说,个案六的哲夫(榨取者),当他的女朋友响应他的要求时,他会刻意表现出温柔体贴、满面笑容,表达他的感谢之意,对女朋友说“我爱你”、“你是全世界最棒的”,甚至还满心欢喜地把对方搂在怀里。
其实他的女朋友也知道这不过是他惯用的伎俩而已。即便心里清楚,对他那一副天真无邪的喜悦、听了让人觉得很肉麻的甜言蜜语、温柔的语气,她还是没辙。正因为平时哲夫不会对她这个样子,因此这些言行举止让人看了分外开心。她已经把响应哲夫的要求与得到他爱的表达画上等号,无形中强化了自己响应哲夫要求的行为。
个案七的隆二(自恋者)也是如此。当女朋友稍微偏离他的想法时,他会马上指责对方;但是当对方顺应自己的要求时,则会视她为公主一般,将对方捧在手心上。
当她去隆二推荐的美容院做头发,穿上隆二喜欢的服饰,陪他一起去参加派对的时候,平时很少开口介绍她是自己女朋友的隆二,这天却积极向众人介绍她是“我心爱的女朋友”,让她沐浴在赞美与爱意中。这也是一种“迎合隆二的理想等于认同与被爱”的强化行为。
为什么他们能忍受这么痛苦的事呢?共依存症者的这种感情观在外人眼里会觉得不可思议。这是出于强化机制运转的因素,即使只是一点点微薄的报酬,也会让他们继续维持这种关系。偶尔的一点点温柔,顺从对方所换来的体贴,就如同间歇增强的作用一样,会驱使他们继续维持这段关系。
就好像“对比原理”一样,平时的冷漠,反而让这些难得的温柔给放大了。而逃避依存症者在有意无意当中,仿佛清楚这些运转机制。
3.4.5 代理满足
和宏(个案五独裁者)的妻子,其实对于和宏的这些行为有着某种程度的羡慕。而前一章的百合(个案三),也同样对于她那个会暴力相向的男朋友混杂着一种复杂情绪:“真希望我也可以像他那样把脾气爆发出来,即使一次也好。”
正因为这种心理,让她们特别容易爱上独裁者型的男性。因为和这样的男性交往,可以实现她们心里的这些秘密渴望,从而获得满足感,以化解内心的自卑情结。这是一种“补偿作用”。不少和独裁者类型的男人交往的女性,即便心里面对其伴侣抱着恐惧感和不满,也仍然会为对方这种大权在握的魅力所吸引,而无法离开对方。
相反地,独裁者型的人容易被一些看起来脆弱易受伤的共依存者吸引,其实是因为他们反映了独裁者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所隐藏的脆弱与易受伤害的一面。
这就好像前面曾提到的,是潜意识的补偿作用所致,需求与供给正好补足了他们彼此的需要,因此使他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5 脱离就要从行动上开始
如果你正好是逃避依存症者,希望能从这样的困境中走出来,你不妨参考前一章的内容和最后一个章节所列出来的建议处方签。
但是在反省自己行为的同时,希望你不要过度谴责自己,以及对对方有过度的罪恶感。因为自责只会导致恶性循环而已,而过度的愧疚感对你一点帮助也没有(本书一直强调的,就是罪恶感及过低的自我评价都会对爱情产生负面的影响)。你要做的事,就是先从改变自己的行为开始。
“对不起,都是我不好,对你造成那么多伤害。”说这些话或许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必须用行动来证明。为什么呢?因为,光是道歉,很容易又回到以下这种模式里——“伤害对方→对方责备你、离开你→向对方道歉,发誓一定会改→短暂的和平→没多久又故态复萌……”
光是用嘴巴道歉和发誓会改变是行不通的,一定要持续不断地改变自己,并且以行动来证明才可以。这不仅仅只是为了对方好,也是为了你自己。如果你真的做到了这些,再向对方道歉也不迟,但请记住,千万不要把顺序弄错了。
问问自己:需要改变的是他还是自己
“如果他有一天变好……”“如果他可以把这一点改掉……”这些都是爱情上瘾症者的对白。不光是爱情上瘾症者,大多数的人也多半不愿承认自己对于问题的发生也有一部分的责任。
但是,这么做不仅会将对方的逃避依存行为给合理化,还会助长这样的行为。
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却要低头认错,对于对方的无理要求却要默默承受,这些只会更加传递“你的这些行为我都可以接受”的信息给对方。这就跟“愈是溺爱孩子,孩子就变得愈放任”是一样的道理。
这并非指错的都是你,而是指你一直以来只是在依照他的想法(或者配合他)行事而已。因此如果你的行为有所改变,两个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就会有些变化了。
“不要试图想改变对方,应该先从自身做起”是改善人际关系的规则。然而大多数的人都习惯于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想改变自己。特别是对于爱情上瘾症者来说,改变自己惯有的思维模式会比
一般人来得困难许多。这是因为,现在的行为模式,是来自于过去的成长背景,抑或曾经遭受过心理创伤的影响所致。
你必须要有这样的觉悟,“唯有当你改变自己的时候,对方才有可能改变”。如果你只求改变对方却不肯改变自己,那么对方是不可能改变的。如果你不想改变自己,就只有两条路可走:默默地离开对方,或是继续忍耐现状。
4. 第4章 浪漫上瘾——迷恋激情游戏的人
不去追求平凡的感情,也无法从中获得满足感。这些人就是本章所指的“浪漫上瘾症”。
4.1 爱的荷尔蒙
浪漫上瘾症的共同点就是要具备“恋爱等于刺激、兴奋”的要件。
这个条件是怎么形成的呢?要解读这个方程式的第一个关键也就是生理因素。
当人类在恋爱的时候,身体会分泌一种“费洛蒙”(PEA)的物质,也就是俗称“爱的荷尔蒙”的物质。
费洛蒙和安非他命的作用有些类似。安非他命是属于一种兴奋剂,会刺激中枢神经而引发强烈的兴奋作用,使身体处于一种备战状态(届时血液会全部集中到心脏,瞳孔扩张,这是身体为了攻击、防御、躲避外来威胁所产生的生理作用),全身充满精力,所有的郁闷心情会一扫而空。
然而,吸食这种兴奋剂会引起身体不自然的兴奋反应,所以当药效过去之后,身体会变得有气无力、疲劳等,而产生一些副作用。
当人类在谈恋爱的时候,身体会大量分泌费洛蒙这种天然兴奋剂。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什么人们在恋爱的时候,整个人都陷在一股异于平常的兴奋情绪之中,而眼中所看到的世界都变得非常美丽。
相反地,当人们在失恋的时候,之所以会觉得好像整个人掉进了地狱里一般,情绪变得很低落,就跟兴奋剂失效的感觉是一样的,这是因为费洛蒙降低的关系。
4.2 刻骨铭心的恋爱经历所带来的危险
某一类型的人比较容易受到费落蒙的影响而沉溺在其所带来的快乐和痛苦之中。
费洛蒙可以说是某种天然兴奋剂,也可以较委婉地称它是具有缓和人们情绪低落的“抗忧郁剂”。费洛蒙同时也会产生抑制食欲的物质,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会为了爱情而茶不思、饭不想的原因了。
恋爱可以提升人们低落的情绪,使之振奋起来。这是因为费洛蒙会刺激我们的身体和精神,让人感到兴奋,进而从忧郁的情绪中走出来。
所以倾向于忧郁的人(容易陷入情绪低潮、有气无力、精神倦怠的人),比较容易依赖这种以恋爱为名的抗忧郁剂。
并不是只有容易忧郁的人才会患上爱情上瘾症,有时透过自身“经验”的累积,也可能会形成这种心理机制。
比如说,你曾经有过刻骨铭心的恋情,而导致了往后沉溺于上瘾症中。
让我们来假想你正在和某个国家的王子或公主谈一场禁忌恋爱,这时你的兴奋之情应该是不可言喻的。不管这份恋情是好是坏,总之是一个很刺激的经历(例如被发现时可能会惹来杀身之祸)。这个时候,你整个人都受到费洛蒙的驱使。就好像服用了高纯度的兴奋剂,引发了强烈的兴奋作用。
你的体内一直无法忘记这种兴奋的快感,每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你就会回忆起当时的那种感觉,不禁希望:“啊,真想要再一次感受当时那种兴奋的快感。”
然后,你会想办法再度投身于激烈的恋情之中。
当人们阅读爱情小说,幻想着罗曼蒂克的情景时,费洛蒙也会随着升高。即便是回忆过去的浪漫经验,也会产生同样的情况。而费洛蒙会因为真实的体验或激烈的恋爱,而比单单只是想象时来得更高。
当我们在看电影时,很容易把自己假想为电影里的主角,而感受到刺激、兴奋与陶醉。但是当你真的变成故事中的主角,又会怎么样呢?如果这个故事所散发的不是那种恬静的感觉,而是具有非常戏剧性的变化又会如何呢?其实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多少的刺激和兴奋的快感,全赖个人实际经验的体会,以及其中浪漫情节的多寡而定。
浪漫上瘾症者之所以对于普通的恋爱、平稳的恋情或好人没有兴趣,就是因为这些恋情缺少了刺激的感觉。
他们想要的是婚外情、脚踏多只船、抢夺别人的恋人、散发致命吸引力的人、周围反对的人、难以到手的人、和自己不同世界的人……这些拥有轰轰烈烈的戏剧性要素,甚至是带有危险性的恋情。
这些人之所以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转移目标展开新恋情(例如很快地和原来的恋人分手,或是脚踏多只船),都是基于上述理由。
4.3 新恋情
就像是踏进一个未知的世界,会带来刺激和兴奋感;相反,随着平稳的恋情而逐渐缓和下来的一段稳固关系中,原有的兴奋感会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平和的情感。这个时候,浪漫上瘾症者会为了寻求新的刺激和兴奋感,开始寻找下一个短暂的恋情。而当事人之所以快速地投入,是因为想要再度感受到那种兴奋感,所以在恋爱初期投入过度的感情。
4.4 活在幻想的世界中
浪漫上瘾症者在遇到可能与之发展恋情的对象的瞬间,脑子里面全是自己所激发出来的幻想。
他们可能有诸如此类的想法:“这个人就是我的真命天子。”“从来没碰过这么好的人。”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始谈恋爱,但他们的脑子里已经充满一幅幅结婚、生子、婚后生活的画面。
妙子有一个特征,就是她绝对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妙子除了描述她的那些男朋友移情别恋以外,他们依然在她心中保留着完美的形象。
浪漫上瘾症有个特征就是,不论对方实际上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们都会将之合理化,并将美丽的想象维持在自己的心中。
比如说,对方告诉他们:“我住在田园调布(日本东京的高级住宅区),但是房子又老又旧。”他们却只听到“田园调布”这几个字。对方说:“我是个空中小姐,但这个工作也不过是个高级服务生而已。”那他们只针对“空中小姐”有所反应。换句话说,他们并不是在跟“真实的对方”谈恋爱,而是爱上“自己想象中的对方”。
这是一种将爱情理想化的过程,也就是谈恋爱的时候,映在眼帘的整个世界全成了玫瑰般的颜色。这在恋爱的初期是很常见的过程,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
然而,浪漫上瘾症者的恋爱和一般恋爱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对于眼前的现实所接受的程度。
通常人们在发现幻想与现实有所脱节的时候,会慢慢调整自己,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就好像依照食谱做菜一样,做出来的菜如果有什么地方不合口味,便会去调整配方。但对于浪漫上瘾症者来说,即便是幻想与现实有明显的差异,他们也很难去修正自己的想象,因为他们会扭曲现实以配合自己的幻想世界。就像按照食谱做出来的料理其实一点都不好吃,却说服自己,这是依照食谱去做的,所以很好吃。
换个角度来说,对于浪漫上瘾症者而言,恋爱的对象并不是真实的人,只是一个符合自己幻想世界所延伸出的道具而已。与其说他们眼中所看到的是某某先生或小姐,不如说他们看到的是某某先生或小姐所象征的东西。
简单来说,当浪漫上瘾症者跟一位漂亮的模特儿谈恋爱的时候,对他来说,跟这个人谈恋爱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在跟模特儿谈恋爱,他爱上的是模特儿所象征的那些浪漫元素。
浪漫上瘾症者之所以会沉溺在幻想当中而无法自拔,是因为他们想要逃避现实的痛苦。
有些人因为在真实世界里感到不平、不满,觉得活在现实中很痛苦,为了逃避,只好编织出一个美丽的异色幻想世界,躲进想象的世界里。
举例来说,一个不断遭受班上同学欺负的小男孩,在他的梦想世界中,是个具有强大力量的英雄,每个人既畏惧他又敬爱他。这么想不但可以慰藉自己疲惫的心灵,又可以借机报复平日那些欺负他、令他憎恨的人,而达到宣泄的效果。
愈是脱离现实,浪漫的元素就愈强烈。因此罗曼蒂克的恋爱(充满了危机四伏、刺激兴奋、波涛汹涌等场景的恋爱)也就等于是
一种“非现实”的恋爱。
4.5 期待命运的改变
从某种角度看,恋爱可能是一种能够轻松改变命运的途径。不用费什么力气,只要把自己完全交给对方就会有 180 度的转变。成为百年老店的小老板娘,嫁到外国去成为外国人,罗曼蒂克的恋爱成为她逃离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差距与痛苦的救赎手段。妙子之所以
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浪漫上瘾的陷阱里,是出自于她为了想要寻得“不平凡的自己”的心态所致。
原本处在布满灰尘的角落里的灰姑娘,只因为得到王子的爱,自此所有的痛苦都一扫而空,生命有了极大的转变,过着人人称羡的王妃生活。浪漫上瘾症者正是希望这种故事可以发生在自己身上。不,与其说是希望,不如说是他们以为自己必须借着爱情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非如此不可。
浪漫上瘾症者并非活在现在,而是活在自己梦想的美丽未来之中。
4.6 当梦想幻灭,再度寻找浪漫恋情时
当一般人在发现幻想和现实之间有差距的时候,会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达到一个平衡点。但是对于浪漫上瘾症者来说,他们的心态则是全有或全无。只要看到现实和幻想有微小的交接点,世界在他们的眼中马上又呈现出美丽的异色幻想。
对他们而言,当幻想破灭,不得不面对现实,或随着时间的飞逝,从对方那里得到的兴奋与刺激感大幅减少时,他们的世界会因此陷入一片漆黑之中。此外,如果对方真的为了自己而离婚,双亲不再反对,原本不愿被同事们知道的办公室恋情曝光,非但没受到非议反而得到大家的祝福,诸如此类的美梦成真时,他们的情绪也会立即随之掉进谷底。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恋情中危险和刺激的因素已消失了。
当浪漫的要素消失时,大部分的浪漫上瘾症者都会向对方提出分手(或者至少在心里这么想)。而他们的痛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对浪漫上瘾症者来说,当自己原本建构好的幻想世界被迫幻灭,而使得他们不得不去面对现实的自己时,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阶段(他们正是因为讨厌现实才躲入幻想世界中的)。因此,为了想早点逃离这种痛苦,他们又会重新开始幻想,并尽快找寻下一段罗曼史。而面对感情的失落,他们会安慰自己:“这次应该是搞错了,我的真命天子到底在哪里呢?”
4.7 灰姑娘的愿望
少年漫画中,主人翁一定会和敌人(怪兽或是运动场上的对手)奋战,在经过一番苦战之后赢得胜利,但不久又会面临新的强敌而陷入危机之中,最后凭着毅力和新的技巧赢得最终的胜利。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强的劲敌··故事情节经常是这么不断地运转着。最后,主角会因为自己的强盛,而无条件地赢得美人的青睐。
而大多数的少女漫画从一开始就标榜以爱情为主题。这正好和少年漫画只把爱情当点缀的描写手法成对比。少女漫画的故事情节往往描述一个“平凡的女孩子”最终如何赢得“白马王子”的爱。就如同少年漫画的主角为了赢得胜利,必须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一样;少女漫画的主角也没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白马王子的爱。故事的一开始必定会先来一段命运性的邂逅,之后有竞争者的出现,再加上周围一些居心不良的人物的妨碍,两人自此不断受到命运的摆布。让读者常会因为急于想知道剧情发展而感到既紧张又兴奋,而这也正是作者吸引人们沉浸在罗曼蒂克世界中的手法。
现代社会,几乎都认可“恋爱等于高潮起伏的浪漫”,并强迫性地将这些信息根植于人心。特别是那些具有这种观念的女性,更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引导。媒介(电影、小说、戏剧、杂志、漫画)会特意依照女性的喜好,在文辞间及视觉上塑造许多丰富的浪漫元素来描述爱情。如果你是女性,相信你不难理解这种情形。自小,大众媒体所传递给你的爱情形式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媒体所传达给我们的爱情图像已经深深印在我们心底,让我们认为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美好的,而平凡的爱情却等于无聊呢?
当这些媒介在描绘罗曼蒂克的恋爱时,不可否认的,在某种程度上男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就如前面提到的,属于男性的阅读刊物中,爱情只是点缀在故事情节里的“装饰物”,除此之外,他们被灌输了“强者一定会受到美人的青睐”的单一观念(就如电影 007 里的邦德一样)。因此男性大多倾向于认为浪漫只是一种虚幻的东西,而这种倾向是很强烈的。
一般的男性心理是:“也许生活中有些浪漫挺不错的,可是跟我没什么关系。”
“希望有一天会有个王子降临,将我从这个苦难世界中拯救出来,改变我的命运。”克雷特唐宁将这种灰姑娘的心理命名为“仙杜瑞拉情结”,他认为女性比男性对于超越现实的期待更强烈。这并不意味着女性比男性愚蠢,而是因为从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制度到教育等都在无形中向我们灌输这些观念。传统观念否定女性具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认为女性必须依附男人才能得以生存,因此许多女性会憧憬罗曼蒂克的恋爱,因为这些恋爱预告了改变生命的可能性。
媒体影响了我们的潜意识,引导我们走向浪漫上瘾。在理解了男女所受到的影响差别后,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为何女性特别容易陷入浪漫上瘾症之中,而这似乎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及文化对女性所设下的陷阱。
4.8 内心深处的痛苦
希望可以从恋爱中得到浪漫的感觉,这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并不是什么坏事,而且这还是人类感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举例来说,在欧美国家,标榜着“如何制造浪漫”的书就多得不胜枚举,其中更有不少是登上畅销排行榜的。这些书介绍了许多营造浪漫气氛的方法,从如何送花给情人到床上的枕边细语等。
4.9 从刺激走向恬静
首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缓缓地往上坡爬”。
如果你有浪漫上瘾症的倾向,不妨参考这种闲情逸致的爬山方式,让爱情稳定地拾级而上,换个心境试试看。
举例来说,也许以往你谈恋爱的时候,特别是热恋时,一天24小时满脑子想的都是对方的事,每天都想和他(她)见面;从现在起,你不妨忍耐一下,换个方式,将一直以来只要谈恋爱就非得要每天和对方见面的模式,转变为一个星期见一次面。约会的时间也不要太长,不要和对方从早黏到晚,可以改为只约晚上见面,减少约会的时间(比如说假日时可以约在晚上见面,白天让自己空下来)。这样一来,剩下的时间就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看些书,尽量让自己离开浪漫的情境,好好享受跟自己相处的轻松时刻。渐渐地,就可以与对方用一种缓慢爬坡的方式交往了。
同样的,当你要下山的时候,也改用一种轻松缓慢的心情。当你面临不得不开口提出分手的时候,建议你稍微忍耐一下,将分手的时间延后至少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即便最后终究要分手,在这一个月的冷静期当中,也可再次想想对方的优缺点、与你适不适合,从而作出你的决定也不迟。
5. 第5章 性上瘾——只能借着性爱抚慰内心痛苦的人们
5.1 各种追求性爱的人
强迫性是表示个体被某些行为所控制,不得不去做这件事。就好像有洁癖的人会不停地洗手,可能重复这些行为几十次或几百次;又或者有些人,老是觉得电灯没有关好,所以会不停地回家去察看的状况是一样的。
强迫性其实是这些上瘾症的共同特征。举凡种种,诸如酒瘾症者不能停止喝酒、药瘾症者无法克制自己不停地吃药、赌瘾症者无法戒赌、购物上瘾症者会疯狂购物等,这些上瘾症都具有“非得做这些事不可”的强迫性特征。
所谓的“性上瘾症”,简单地说就是行为(观念)受到性的控制、没有性就活不下去(脑子里只有与性有关的事情)、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性冲动,开始时的症状,就像酒瘾症和其他的上瘾症一样。
患了性上瘾症的人没有性就会活不下去,光是从字面上看这种病症,会觉得这似乎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那让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试想看看当酒瘾症者没有酒的时候会怎么样呢?事实上性上瘾症患者在想要有性行为却没有办法得到的时候,也同样会出现呕吐、无法站立、无法思考、全身颤抖的症状。
5.2 性上瘾症的概念
性上瘾又可因行为的不同区分为“性欲倒错型”和“非性欲倒错型”两种。
所谓的性欲倒错,也就是俗称的性变态,指的是患者会针对一些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刺激条件产生“性欲的冲动”,导致一些偏差的“倒错性行为”。前者指的是患者有暴露癖、窥淫癖、恋童癖、SM性虐待和恋物癖等问题,后者只是沉溺在一些普通的性行为或者自慰行为中。
5.3 借着性爱抚慰心灵
日本国立疗养院九里浜分院的白川教人和长尾博司医生,在他们合著的《上瘾症:不可思议的沉溺之心》里,以酬赏效果→重复使用→精神上瘾→持续性→身体上瘾→禁断症状→反复使用···.的观念来解释上瘾症的形成过程。
何谓酬赏效果呢?让我们举酒瘾症的例子来看看。当我们在公司里发生了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觉得心情很沮丧,虽然钻进被窝,那些恼人的负面情绪却仍然缠绕不去,让人睡不着。这个时候突然想到家里摆了一瓶没开的红酒,心想干脆喝几杯酒试试看,不料在一杯、两杯黄汤下肚之后,之前的不愉快竟然一扫而空并且带来一夜好觉,于是我们知道喝酒原来是可以改善心情的,这似乎是
一种对自己有益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酬赏效果”。
当你发觉到喝酒可以为你带来好心情,而且可以帮助睡眠以后,从隔天开始就尝试着睡前都要喝杯酒,久而久之以后,你甚至在除了睡前以外的时间也开始喝酒。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行为就被称做“重复使用”。
当重复使用的行为不断地持续时,逐渐演变成没有酒就无法入眠,甚至当寂寞和空虚感来袭时,没有酒就无法适应,这时就进入了“精神上瘾”的阶段。当我们的身体开始习惯了酒精以后,会发现从前的酒量已经无法带来满足,这时身体会产生某种“持续性”,因此为了得到之前的快感,就必须有更多的酒精才能得到满足。
当酒精量多到超过身体负荷时,身体没有酒精就会出现惶惶不安的症状,这就表示已经进入了“身体上瘾”的阶段。如果不喝酒,身体就会出现一些症状,例如大量排汗、发抖、焦躁不安、恶心、忧郁等“禁断症状”。为了避免这些症状发生,酒瘾症者会继续饮用酒精,再度陷入“反复使用”的恶性循环中。
性上瘾症和上述的过程也许有些细微的不同,基本上是同一种形成模式。首先可能是因为某些事情让他感到压力及沮丧,内心为此所苦(这个部分将在之后有详细的解释),这时他无意中体验到性爱有解脱痛苦的效果(报酬效果),之后他会开始为了追求当时的快感,不停地重复性行为(反复使用)。
在性爱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会学习到要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快感(例如不同的方法等),以及如何得到性爱的机会(寻找对象的方法和说服对方的方式等),这些行为将慢慢地被“仪式化”,到最后成为某种既定的模式。就好像个案十三的和美,透过电话交友找男性对象→约出来见面并与之发生性行为已经成为她特定的行为模式了。一旦步入满脑子只想着性爱的精神上瘾阶段时,发生性关系的人数以及做爱的方式、次数和频率也会逐渐攀升,而进入持续性的阶段。这时如果没有了性行为,这些患者在身体及精神上都会感到非常痛苦,这就是身体上瘾和禁断症状的开始,因此他们为了停止这种痛苦,会再度重复这些行为,最后进入反复使用的阶段,而造成恶性循环。
5.4 容易陷入性上瘾症的人的人格特质
那么到底喜欢性爱、追求性爱和陷入性上瘾症之间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点吧!
- 为了能够得到性爱,可以平心静气地哄骗对方,对他说:“我爱你。”
- 心情沮丧的时候,就会想要以做爱的方式来疏解。
- 即使没有性欲,也会无法自主地进行性行为或者自慰。
- 性欲高涨时,会无法自制。
- 曾经做过性侵害的事或脑海中曾经在瞬间闪过这样的念头。
- 经常在性行为结束的瞬间产生罪恶感、自我厌恶、后悔等情绪。
- 追求异性的动机只是为了得到性。
- 曾经为了得到性爱,使用许多手段,投入很多努力也在所不惜。
- (特别是男性)和对方初次见面便发生性行为,会有种征服感,或是觉得自己是个很厉害的人。
- 经常发生一夜情。
- 曾经有过同时和数人发生性行为的经验。
- 只有在性交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平静。
- 只有在性交的时候,才会觉得有活着的感觉。
- 只有在性交的时候,才会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
- 在发生性行为之前及过程中,会觉得自己是爱着对方的,但是当性行为结束后,这种感觉马上烟消云散。
- 对于和性有关的事,是只有自己知道的内心秘密,大部分都不为人知。
- 在性冲动的驱使之下,脑子里根本不会考虑到危险性,或者会不会有缺失这些负面的可能性。
- 为了工作而焦躁不安时,只有性爱可以疏解这些情绪。
- 不知道如何和异性沟通,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通过性。
- 花费许多金钱在情色商品或风月场所中,导致生活出现问题。
- 曾经因为性方面的事情(例如婚外情、多角关系、性嗜好),被卷入严重的事件之中。
以上这些检测的重点在于程度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倾向。然而,符合的项目愈多,性上瘾的倾向愈强烈,这是成正比的。
有几种人格特别容易导致性上瘾症,例如容易感到不安的人(容易陷入不安之中)、忧郁倾向较高的人(容易感到沮丧,或者情绪起伏激烈的人)、强迫倾向较高的人(对事情容易有“不这么做不行,非得这样才可以”的想法和责任感较强烈的人)、对人际关系的感受性较强的人(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容易受到来自人际关系的伤害)等。
拉维尔认为性上瘾症是患者用来解决不安、忧郁、强迫性和人际关系的方法。
性上瘾症者的人格特质中,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分裂”。简单地说,这就好像是“双重人格”一样,同时拥有两种非常极端的个性。
许多性上瘾症者的家人或是朋友都会提到他们的这种倾向。格里芬等几位学者,在访谈过许多性上瘾症者后,认为有 2/3 的患者都有精神分裂性障碍的问题。某些被周遭认为是敦厚老实的人,例如老师、警察以及拥有较高政治、经济地位者,在发生性犯罪或者是被卷入性问题的是非之后,
一般人都会感到很惊讶,觉得这样的人怎么会作出这种事……这是因为类似“双重人格”的精神分裂性障碍人格特质所致。
有些人会特别用一个房间专门摆放色情物品,或者另外准备一套房子专门用来与情妇私会或者买春使用,这些人都过着两面的生活。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这两者之间是会相互影响的,因为拥有性方面的秘密→为了隐瞒这个秘密不得不做一些掩饰→导致两面的个性更为极端。
5.5 性上瘾症者的深层心理
性上瘾症者的深层心理具有以下的特征。
5.5.1 摆脱压力——逃避
深层意识的情感:沮丧、焦躁、烦恼、闭塞感、压力、紧张感、不安感、恐惧感
人在高潮的瞬间身体所积聚的紧张状态(透过肌肉、血压、心跳、呼吸)会得到放松。这个时候心里会有种解脱感,这是其他行为所无法带来的强烈感觉。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有时候做爱或自慰不是为了需求,而是想摆脱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讨厌的情绪。例如,出于我们自己的亲身体验或经常听到有人说,因为失眠所以自慰,结果很快就睡着了。这是因为身体的紧张及兴奋状态借着高潮而得到释放,身心放松的结果。在这种情形之下,自慰的举动在表面上虽然属于一种性行为,其实在动机和目的上却是和性需求分开来的。
有的人就是被这种自紧张状态解脱出来的舒坦感所虏获,因此开始变成依赖性行为。不可否认,虽然许多人都觉得性爱所带来的解放感确实有其魅力,但是有些人却因此极端地迷恋这种感觉。在这种状况下,有许多个案都是因为面临极大的压力而陷入性上瘾之中,借着性行为或自慰来逃避压力。此外,有的人不单单只是借着性来疏解压力,同时是利用性行为的这种两性关系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又或者是借着性来享受追逐恋爱的过程,例如把对方弄到手或将其引诱上床等来获得成就感(第四章所讨论过的浪漫上瘾症)。
这种因为逃避现实和压力而陷入性上瘾症的过程,和其他的上瘾症是完全相同的。有的人因为想要逃避现实与压力,所以借着喝酒来缓解情绪,而患上酒瘾症;借由药物来逃避现实,结果陷入药瘾症中;借由吃东西来逃避,而导致了厌食症或贪食症等。而性上瘾症者呢,则是选择用性爱作为逃避的手段。
5.5.2 确定自己还活着——确认自我
深层意识的情感:虚无感、疏离感、缺乏感觉、空虚感、缺乏“活着”的感觉、缺乏自我存在感
许多人都为“没有活着的感觉”而苦恼,这似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病。不论做什么,都好像并非是出于自愿的感觉,总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一样盲目地做事,或者就好像是被遥控器所控制般,自己并不是作为一个主体存在着,而仅仅只是一个被控制的客体。不论做什么都像是被操纵着,这样活着非常痛苦,连一丝丝的快乐都感觉不到,像是活在一个空虚的躯壳之中。
这个时候性爱就成了一种既简单又方便的解脱方法了。
人类的生活基本上压抑了原始兽性的本能需求,而性在某种生物意义上则代表了“活着”,就如同动物学、生物学上所谓的“生存”一样。性所带来的存在感确实让我们的头脑、身体感受到一种实质活着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描写性爱的词汇总喜欢用一些像是“原始欲望”的词语来形容的原因。
形成性上瘾的第二个原因,是性爱可以让人在一种真实存在的感觉里回味,并逐渐受到这种力量的吸引而渐渐沉迷。
当强烈的空虚感和寂寞感袭来时,人们会为了想逃离这种感觉,而想尽办法寻求刺激以逃避这种痛苦。有些人会借一些具有危险性的事物来摆脱痛苦,例如酒精、毒品、打架、开快车,甚至违法;或一些合法且安全的事物,例如运动或者到游乐园去坐云霄飞车。
在某些极端的例子里,有的人会开始以割腕(或者自虐)的自杀行为来逃避痛苦。这种心态或许很难让人理解,但是自残的方式的确为某些人带来强烈的快感。因此有些人并不是为了真正想自杀,而是为了得到这种快感,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些行为。之所以会有这种强烈的快感是基于某种矛盾的原因,因为伴随着这种强烈的刺激,才能使他们真切地有活着的感觉。也就是说,借由自残,他们才可以把自己找回来。更确切地说,也就是他们以这种方式确认自己的存在。有的人会用头撞墙将自己撞得头破血流,或拿棒子打自己的手脚,以获得这种感觉。
就如同前面提到的第一个因素一样,如果是为了自我确认而发生的性行为,其实已经跟性需求无关,这种不断重复的行为是为了摆脱寂寞感和空虚感的一种与性欲无关的强迫性性行为或者自慰行为。
5.5.3 存在价值的证明书——权力
深层意识的情感:自卑感、劣等感、自我否定、自我价值感的缺乏
有不少的男性深深地以自己的性伴侣数量多而骄傲,其实相反的,他们对于自己都有某种程度上的自卑感。此外,也有一些男性在发生性关系之后,会为自己花言巧语成功地骗到女孩子而骄傲。
对于一些男性来说,性其实代表着一种成就感。性对于男性来说,不但代表着有“男人味”,同时还是一种权力和存在价值的证明。当男人把女人弄上床,脱掉衣服,进入女人身体的时候,会有一种征服了这个女人的感觉。这个瞬间,男人会觉得自己真真切切是一个堂堂男子汉,充满了力量,拥有能力、魅力,自我的存在价值于是得到证明,为此觉得自信满满,平常心里面蜷缩的那些负面情绪全部一扫而空。
就是这种心态,让男人在床上想尽办法满足对方,在意对方是否得到高潮,在意自已的性器是否够伟岸,以及尽可能地抑制自已延迟射精的时间。当男人表现不好,无法大展雄威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已是失格的,这一切证明了自己已是一个无能、没有存在价值的人。也就是说,不论表现良好还是不好,性对于男性而言,都是一个关系着自已存在价值的最重要的证明。
女性也不例外。也许在程度上没有男性那么严重,但性在一些女人的观念里也代表了一种证明:被要求发生性关系等于拥有女性魅力、拥有自我价值。许多男性对于和多位女性发生过关系的这件事,大多抱着羡慕的态度(至少当男人聚在一起闲谈这类事情的时候,很少看到有男性会反感的);但是对于女性来说,情况则完全相反,一般人通常对于和许多男人有性关系的女性抱着轻蔑的态度,甚至将她们冠上“淫乱”的字眼。因此在这里指的是女性渴望被要求发生性关系的心态。
其实,在性方面女性是可以支配男性的,当男人面对美色当前时,他们会努力地制造气氛、甜言蜜语、送礼物、带女孩子去吃美食、去浪漫的地方等等。也就是说,这些男人会为了赢得美人心,将女性捧在手心上。女性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足以让男人处在被支配的状态下。
性不仅可以用来支配对方,更直接一点的,甚至可以换来金钱。近几年来虽然牛郎店日渐风行,针对女性顾客为主的声色场所有愈来愈多的趋势,但是其数量还是跟以男性为诉求的风月场所无法相比。男人为了性(即使只是很短暂的时间),甚至可以花上数万元也在所不惜。因此那些卖春或是在声色场所上班的女性可以月收入几
十万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金额可能是普通上班族几个月,甚至是
一年的薪资。也许上班族在社会地位的评价上占上风,但讽刺的是,以经济能力来说,两者却是颠倒的。
以上所指的是性与权力的密切关系(在这里,权力、支配、能力、存在价值等意义有着复杂的交错关系),也就是透过性可以得到权力,或者透过性可以拥有权力的感觉。这种为了得到权力而进行的性行为,也就是导致性上瘾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曾经因日本女高中生从事援助交际引起社会的骚动,那么为什么这些女孩子会走上援助交际这条路呢?
大家最先想到的原因或许会是钱。的确,事实果真如此,从事援助交际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就可以赚到一般打工者一个月的薪水。然而却有更多的例子显示她们并不单单只是为了钱。我曾经实际调查过许多从事援助交际的女子,其中有不少是认为的“别人愿意为了得到我而付出高额的金钱”这个部分,其实比“赚得零用钱”更让她们有满足感。
平常的自己不过是个普通的女生而已,就算打工也赚不了多少钱,在别人的眼中一文不值;但是做了援助交际妹以后,不论是社会地位比自己高或低的人都可以受到自己的摆布,都会为了得到自己而付出许多金钱。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也许我们会觉得这是一种幻想,是一种很虚无的想法,但是对于那些从事援助交际的人来说,她们由此得到一种“权力”。
从这个例子可以了解到,为什么那些在内心深处有自卑感、劣等感、觉得自己没有存在价值等自我否定和自我价值观缺乏的人,容易陷入透过性爱而得到权力的陷阱中。因为只有在进行性行为时,他们才会感觉拥有权力(与男人不同的是,女性是透过被求爱的过程、吊对方胃口、允诺对方,而感受到这种拥有权力的感觉),因此他们为了从上述的负面情绪中得到解脱,而陷入性行为的强迫性追逐中。
5.5.4 依附假相的爱情
有不少女性会说:“一个人独处真的好可怕,所以……就发生性行为了。”其实说这些话的人不见得有性上瘾的问题。“谁都好,只希望有人可以在身边陪我”;“谁都好,只希望今天晚上有人可以紧紧抱着我”。其实这些话正显示了某种心理的深层问题,从而道出了人们陷入性上瘾症的原因。
许多专职的家庭主妇长时间一个人在家里,再加上和丈夫之间的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愈来愈疏离,内心充满孤独感且渴望爱情,导致了婚外情和性滥交的例子愈来愈多。电话交友中心、电子邮件、手机等媒介的蓬勃发展,正好为这些行为产生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男人和女人毕竟在某些地方上是有差异的,例如女性比较渴望和人们建立亲密的关系,于是女性也比较容易感到孤独。这是因为在先天的环境下,女性被教育成要在人际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要能确切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因此那些在人际关系网络之外的家庭主妇,特别容易陷入情感欲求不足的危险当中。她们很难从先生以外的人际关系中得到亲密感和爱情,再加上日本的男性本来就不擅长表达情感,因此在婚后他们更不会向妻子表达感情。这种种的因素导致了家庭主妇的空虚感日益增加。
了解了和美的状况之后会发现,虽然她说自己是在追求“刺激的性爱”,但其实她是希望借由类似爱情的感觉来抚慰她孤独的心灵。虽然相约的男人目的是在性,但是在这种短暂的关系中,和美却可以得到一些温柔体贴,而她也可以毫无畏惧地在这些男人面前展现出真正的自己。对于缺乏爱情的人来说,有个人可以听自己发牢骚,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听自己说话……这仿佛便是最高的酬赏了。乍看之下女性的这种倾向好像比较强烈,但实际上男人之所以会去声色场所、酒店,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渴望关怀其实是没有性别之分的。
5.5.5 抚慰创伤——重演
深层意识的情感:想要抚慰过去的创伤、希望再试试看、想逃离痛苦的回忆
性上瘾和性虐待(sexual abuse)在某种程度上有关联。有些人因为小时候受到父母、周遭亲近的人或者陌生人的性侵害,长大之后就陷入性上瘾症。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比如说,一个有性虐待问题的家庭,通常也是容易造成共依存症者和“成人小孩”的家庭环境。于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就很可能会因为上述的第四个原因,而患上性上瘾症——希望借由性行为来获得被爱的感觉。
此外,“模仿”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举例来说,一个父亲长期对女儿施以性虐待,女儿在痛苦不堪却又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会在下意识中刻意地忘记这些痛苦的回忆,导致长大后不太记得小时候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但因为性是父亲和自己的一种常态性的交流模式,所以女儿会潜意识地学习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性)、人是透过这种关系彼此联结的、与男人的关系就是这样而已。女儿由此学习到性是人际关系沟通的唯一模式,而最后演变成性上瘾症。
这种行为模式就是书中经常提及的“重演”行为。
这和前一章所提到的“再挑战”的概念十分类似。通过过去场景(过去受创,导致今天内心痛苦的情景)的重演,企图抚慰当时受伤的心灵。举例来说,一个人在年幼时期曾经受到父亲的性虐待,当时的痛苦依然存留在心里,于是透过滥交的行为向自己证明,性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所以当年的事情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希望透过这种想法来抚慰过去的创伤。
当然,这种做法只是一种自我蒙骗的方式而已,用比较委婉的说法来形容,这只不过是一种自己骗自己的假相罢了,对于治疗创伤毫无帮助。这么做只会不断地让当时的痛苦情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只是当事人会为了疗伤而不断地强迫自己去尝试这样的性行为。
另外,这种方式也有一种惩罚自己的意味。当事人误以为都是自己不好才会遭到性虐待;或者像自己这么不好的人,一定要再度承受当年的那种惩罚。因此他们会强迫性地追逐危险的性爱关系(例如滥交或者与陌生人发生一夜情)。这种带着“惩罚自己”意味的性行为,不只是因为遭受过性虐待所致,大多是他们的这种“自己是个该受到惩罚的人”的信念所致。
谈到亲子关系对于性上瘾症的影响时,有一点不得不附带一提—的是,在某些例子中可以看到,当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于性方面的管教过于严厉时,子女也极有可能成为性上瘾症者。有不少成长于这种环境下的人存有“双重人格”的问题,最后走向过着双重生活的结局。
精神分析上认为这是出于过度“压抑”的原因,当人们下意识地过度压抑自己的性需求时,反而会处在失控状态下。攻击与性需求原本是生物的生存本能,只是人类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而刻意地压抑这些需求,但是当压抑过度而在无形中囤积了太多压力的时候,最后会失衡而不得不借由某种渠道释放,所采取的行动有时是意识上无法控制的。如果这些欲求能够保持适当的平衡,就不会有寻求
一些社会所无法认可的行为来疏解的问题了。这类问题不只是建立在亲子关系的问题上,一些在职场上必须长期压抑自己需求的人,其行为失控的危险性也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以上就是从深层心理的角度去分析性上瘾症者的行为。对于性上瘾症者来说,性已经不只是性,至少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单纯性行为,而是混杂着逃避、自我认同、获得权力、性欲、爱情、自卑感、能力、空虚感、孤独感等各种复杂的情绪。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他们的这些行为背后不只是基于对性的需求,而是通过性行为来获得某些情感上的需求和逃避,只是当事人不知道自己这些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所以会产生这种强迫性并且一再重复的性行为。
5.6 通往康复之路
5.6.1 认知重建
如前所述,性上瘾症者倾向扭曲现实,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认为这种事情每个人都会做,或者这就是自己放松的方式。就因为这些想法,导致患者无法从性上瘾的状态中脱离,而且愈陷愈深。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改变这些错误的思考方式。
举例来说:
- 这种事情每个人都会做呀!没错,每个人有性行为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做的次数确实是太频繁了。
- 有什么办法,这是我放松的方式嘛!除了性以外还有很多种放松的方法。
- 对方的诱惑太大,我没办法!只要意志坚定,一定可以回绝对方的。
- 只要不被发现就没事了嘛!不管时间多久,一定会有被发现的一天。即使现在没被发现,但是自己和周遭的人不都很痛苦吗?
诸如此类,你一定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改变原来的想法。
你平常就可以在脑子里反复练习并转换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当脑子受到性冲动的驱使,使得以前的那些想法又呼之欲出的时候,这些新的思考方式就可以实时出现,压抑住原本的性欲。虽然性上瘾的强迫性力量非常大,或许不是一些想法就可以改变的,但是这种思考方式或多或少可以帮助你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
5.6.2 行动限制
对于性上瘾症者来说,突然限制他们从今天起一个月之内,绝对不可以和任何人发生性行为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他们做得到这点,当初也就不会患上性上瘾症了。要求他们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非但不可能,而且失败及重蹈覆辙的风险性反而更高。因此,一步一步地以渐进式的方式开始会比较实际些。先为自己衡量出可以做到的范围,再制定一个自己必须遵守的规则,并且要严守这个规则。光凭一个人的努力,这个规则很容易被打破,因此最好找一个人和你一起制定规则,当你破坏这个规则的时候,这个人可以从旁帮助你、支持你,适时地给予建议,这样会比较有成效。
比如说,你可以规定自己从今天起的一个月内,不跟陌生人发生关系;维持现状,不要继续结交新的恋人;一个月花在情色商品上的金额在三千元以内等等。不要急着想立刻治好性上瘾症,先按照这个方式循序渐进,慢慢地从上瘾的状态中脱离,至少先做到不破坏规定,再循序渐进地加强你的规定,如此一来就不会因为贸然的行动而破坏规定,也可以渐渐地从上瘾状态里走出来了。
5.6.3 认识及避免危险的状况
对于性上瘾症者而言,在追求性行为的同时,很容易让自己暴露在高风险的状况当中。比如说参加性爱派对等滥交行为、非法买春和购买色情商品、性犯罪或者和陌生人发生一夜情等等。这些行为都有可能让自己置身在性病、暴力、犯罪或者人身危险之中。
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有危险的,因此你必须学会如何远离这些危险。当性欲受到冲动的驱使时,不要再用这类行为满足自己,让自己处于危险的状况里。如果你无法克制自己的冲动,没有关系,至少你必须学习要求自己改用其他更安全的方法来宣泄你的冲动。
另外,有不少人虽然没有以高风险的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性欲,可是经常把自己暴露在异性聚集的游乐场所,或者将自己置身在容易遭到异性搭讪的环境中(例如舞厅、电话交友中心;如果是男性,则特别容易去声色场所),这些行径加速了性上瘾症者病情的恶化。因此为了治愈并逐步远离性上瘾症,你应该避免去这些场所,也别让自己置身于这种状况中,才是明智之举。
5.6.4 坦白告诉伴侣
前面这几点虽然看似简单,但是想要从性上瘾症中康复,却需要非常多的时间及努力,还有身边的人及专家的支持和鼓励。施德乐等人在访谈了 82 名性上瘾症者和他们的伴侣(恋人或者配偶等)之后作出报告,指出每一位患者平均需要花三到四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康复。
也许有的人会因此感到绝望甚至想要放弃,但其实这当中是有好的一面存在的,这就是当性上瘾症者坦白告诉自己的伴侣他得了性上瘾症时,虽然有大约半数以上的伴侣会威胁要分手,但实际上真正分手的伴侣仅只 1/4 而已。事实证明,有 96% 的性上瘾症者,认为坦白告诉对方这件事情是正确的;而 93% 的配偶则很高兴对方告诉自己实情。
6. 第6章 平静与抚慰——康复的十个步骤
6.1 以健全的人际关系为目标
在展开一系列的步骤之前,先要为自己制定一个理想的目标。这个目标就如同心理学所说的,如何拥有“健全的人际关系”(爱情上瘾症的人际关系,又被称之为是“沉溺型的人际关系”、“病态的人际关系”或者是“不健全的人际关系”。现在,就列举出一些例子让大家参考。
- 为自己和他人之间划分出一条适当的分界线(例如,当对方开口要求帮助时,才出手帮助对方;如果对方没有开口,则默默地在旁边守护即可)。
- 取得付出与接受之间的平衡点。
- 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取得适度的平衡。
- 扩展人际关系的各种功能。
- 不要害怕成长,成长的迈进是双方都可以共同努力而获得的。
- 接受自己与对方的真实面貌(承认自己和对方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因此个性上是有差异存在的)。
- 两人之间具有对等关系,并非支配→被支配、胜者→败者、利用→被利用。
- 彼此的相处不要格式化,应该要保有柔和的弹性关系。
- 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充满活力的。
- 不要害怕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 不喜欢的事情,就坦白说不要、不喜欢;做不到的事情,就老实地说做不到;没有办法忍耐的时候,可以告诉对方你没有办法忍耐。彼此的关系如果对自己有不好的影响的时候,就要毅然决然地结束这种关系。
- 恋爱之中是没有强迫存在的(不要被“非得这么做”“我一定要……”“不……就不行”的想法牵绊住)。
6.1.1 第一步 注意自己内心的悲鸣:承认
6.1.2 第二步 需要外界的帮助:求助
你可以去书店,找一些相关的书籍(例如你现在看的这本书)以及自助手册等有助于心理成长及治疗的书。不论是书名或者是目录,只要你觉得有兴趣或者感觉这些内容或许和自己有关,就尽量多选购。现在市面上关于爱情上瘾症的书籍并不多见,但是最近出了不少关于上瘾症、家庭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成人小孩”、治疗心理创伤等主题的书籍,你也可以参考这方面的读物。因为这些知识对你日后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一个人关起门来看书,很难客观地评断自己的状况,甚至可能会被书本的内容影响,而去钻牛角尖,以至于情绪低落。因此借助朋友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是,不可以找家人或者是配偶等当事者,特别是在初级阶段)。
为什么要借助朋友的力量呢?举例来说,当你找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帮忙时,有三个好处:第一,当你找人倾诉内心的秘密和烦恼时,你会感到轻松许多,这也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疗效。第二,借由将心事说出口的这个举动,可以为你的付诸行动增添自信。当你发现有人可以听你倾吐心中秘密时,你会感到非常安心,并且放心地往下一个步骤迈进。第三,这么做可以把你从孤立和孤独感中拯救出来。因为当你一直独守秘密时,会变得愈来愈封闭,将自己困守在自己所建立的防卫堡垒中,导致陷入孤独的状态里,结果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当你愈是孤单,就愈想找寻爱情或是通过性爱来填补自己的空虚。
然而,最好的方式还是要接受专家的协助或者参加自助性团体。
6.1.3 第三步 察觉自己不好的行为模式:检讨
你可以将潜意识的行为模式转变成有能力控制自己意识的举动,即有意识地掌握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精神分析治疗最基本的方法。所谓有意识,就是寻找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进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在此提供一个具体的方法,你可以把自己到目前为止的行为模式全写在纸上,并且贴在显眼的地方。这么做的目的是透过视觉的影响,将潜意识的行为模式意识化。你在看到纸片时会注意到,啊!原来我的行为模式每每都是这样子的啊!进而逐渐改变你的行为举止。例如,以共依存症者来说,以往每当听到对方倾诉烦恼时,一定会脱口而出说:“噢,我应该为你做些什么……”现在则改为说:“是啊,真的很糟糕。”由此可见,你可以改弦更张,渐渐学会在事情发生以前,先做好心理准备。
话虽如此,但毕竟旧习难改,即使你脑子里想的是:“不行,非得改变不可!”但在刚开始,言行还是会不听使唤的。因此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忘记,如果你作出和以前一样的举动,最终的结果也仍然会和以前一样不会有任何改变。
如果你在经过一番挣扎之后,言行举止还是和以前一样,你更应该把这些行为意识化,千万不要再自怨自艾,而必须警惕自己:“我又做了同样的事,但是这次有很大的进步,因为这次是经过自己
一番选择之后才做决定的。”因此,虽然这次的结果和从前一样,但是你已经从无意识的情况转变成意识化的举动,你已经开始拥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了。
6.1.4 第四步 了解被压抑的内在需求:吸引你的是什么
知道了自己的行为模式以后,却没有办法从既有的模式中脱离,是因为受到了强烈的诱惑力的缘故。这些情绪举凡孤独、不安、无聊、空虚感、对于现实世界和自己的不满、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厌恶自己、无力感、觉得自己没有存在价值、害怕被遗弃、害怕亲密感、压力、过去的创伤、渴望拥有那些过去所没有的、挑战过去、习惯的亲密相处模式、对双亲的憎恨和爱意、希望被需要等等,都是导致爱情上瘾症者很难脱离既有模式的深层心理因素,因此它会深深地吸引患者沉浸于爱情上瘾症之中。
对于爱情上瘾症者而言,这些诱因的种类和其影响的程度有不同的分别,但这并不表示爱情上瘾症者就是因此而喜欢谈恋爱或者性爱。就好像酒瘾症者并非是喜欢酒才喝酒一样。他们未必是我们外在所看到的,因为心底非常渴求恋爱或性爱才会有这些表现。爱情上瘾症者的内心深处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心理需求。
因此如果不去了解吸引自己的到底是什么(下意识中被压抑的需求),不去探求该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到头来还是会回到同样的行为模式(反复的“强迫作用”心理机制)。就好像当你觉得需要去买某个东西,却又不知道该买什么才好时,你会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去店里寻找你要的东西。因此如果你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那么你将永远都不会感到真正的满足。
当你了解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时,你才会知道为什么自己的恋爱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在运转,也知道是什么在吸引着自己。了解并不表示你从此就不再受诱惑,因为在很多时候,这些诱惑的力量会转变成某种程度的控制。
在下意识的驱动之下,旧有的习惯往往成为你满足需求的主要方式,因此你会习惯借由爱情或者是性来满足你心里的需求。你必须换一种方式,寻找更健康的方法来替代你原有的行为模式,以满足你真正的需求。这并不是要你创造一个有违你真正需求的假目标,假装愉快地往目标迈进,而是要你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正确目标,可以一边成长、一边向前迈进。
6.1.5 第五步 只有爱自己才可能真的被爱:爱自己
一个真心爱自己、接受自己的人,是不可能陷入爱情上瘾症之中的,这是真真切切的事实,因此我们说能否真心地爱自己是影响陷入爱情上瘾症与否的关键,一点也不为过。
有些人在表面上看来是为了爱而殷勤地照料对方,可是事实的背后却是,只要这么无微不至地照顾对方,对方就没有办法离开自己了。对于这些行为的真正成因,当事者本身或许不会察觉到。他们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不够爱自己,所以才会认为非得做些特别的事情,才配拥有被爱的资格。
此外,当一个人不爱自己的时候,是不会允许自己得到幸福的,只会不停地推着自己向不幸的深渊前进,甚至给对方机会虐待自己,潜意识里会想办法逼退对方,最终导致对方真的离开自己。于是对自己说:“看吧,果然没有人真的爱我。”
不爱自己的人,是不可能在情感上满足别人的,以至于长期处在渴望爱情的状态里。换句话说,不爱自己就是导致自我否定感和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意义,而走向爱情上瘾症的根本原因。
要学会接受真实的自己并且爱惜自己其实是很难的。
在这里,我将列举出两个如何爱自己的具体方法供大家参考。
6.1.5.1 方法一: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为了让各位爱情上瘾症者能够真正理解什么是爱惜自己,现在就不应该再把精力耗费在爱情和性上面,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特别是将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共依存症者尤其该如此)。
举例来说,目前为止你为了爱情、性、为了对方,已经花费许多精力、时间、劳力及金钱,现在我要你把这些精力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将焦点转移到自己身上,用这些精力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快乐、幸福。比如说,共依存症者会想:“要怎么做,他才会更开心呢?”现在要改变这种思维模式,转换为:“要怎么做,我才会更幸福呢?”(但是不能有“他的开心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这种想法)。
世界上除了爱情和性,还有很多事物可以带给你幸福,帮助你成长。如果你不发觉这点,你就会受控于强迫性的观念,被爱情和性给蒙蔽了双眼而看不清周围,以为人生就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可以得到幸福。你应该把精力花在恋爱和性以外的东西上,例如培养嗜好、学业、运动、友情、挑战新鲜的事物等(但不是那些可能让你再度陷入上瘾症的东西,例如酒精、毒品、赌博、食物、购物等)。你会自然而然地从恋爱、性以及对方的关注中脱离出来,进而渐渐地养成珍爱自己的心态。有部分人或许会认为这种方法只是转移注意力的手段之一。这也许真是一种手段没错,但是借由这种方式能够和爱情及性保持适度的距离,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6.1.5.2 方法二:理情疗法
内心之所以会充满自我否定感,是因为以下的三个信念所致,如果心中有这些想法,不论何时、何地、多么努力,你都无法好好珍爱自己。
这三个想法分别是:
- 我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
- 尽管如此,如果我去做……的时候,我就会被爱。
- 因此,我非得做……不可。
这些都是“非理性信念”所导致的错误、有害的思考方式(想法)的代表性例子。将这些非理性的信念导正,改为有益的“合理性信念”,就是所谓的“理情疗法”的理论根据。理情疗法认为我们的一切情绪困扰或行为失常,主要是被情绪作用所蒙蔽,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心理状态。
举例来说,当约会被取消时,一般人会认为对方大概是有什么紧急的事情,除此之外并不会多想;但是这些话听在自我否定感较强烈的人耳中,容易将它解读成“这就是不爱我的证据”、“这是对方想要和我分手的证据”,接着感到情绪低落,甚至会责备对方。
所以,我们现在要把前面的三个非理性信念改为:(1)我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2)这就是我,我是一个很好的人;(3)就算做不到………我也不是不好的。刚开始,脑子里难免会出现类似否定理性信念的想法:“就算是这么说,可是我这个也做不好,那个也做不好,我根本就是一个没用的人。”但是你不能就此放弃治疗,你要不断地把这些理性信念灌输到自已的脑子里。
当你的脑海中又浮现出否定自己的念头时,你可以用“逆向思维”的方法,马上提出一些相反的论调。这个方法非常有效,例如当你不小心犯错,脑子里面出现类似“看吧,我真的是一个废物”的念头时,你就换个方式想:“每个人都会犯错,记得下次小心一点就行了。”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反复练习,久而久之自我否定的感觉就会渐渐减少。
理情疗法在培养爱惜自我的观念上更是特别有效,因此在这里建议你一定要好好地活用它。
6.1.6 第六步 了解创伤对自已的影响:面对过去
过去的经历其实对恋爱的影响非常大。对于爱情上瘾症来说,当症状愈来愈严重的时候,过去的经历对于当事人的影响也就愈来愈大。
人际关系的基础运作模式有很大部分是受到了亲子关系的影响,其中幼儿期的亲子关系尤其影响最深。在这个时期,孩子会学习到人与人之间是如何维持关系的、怎么做才会被爱等。就像“从小看大,三岁看老”这句古谚一样,早期的经历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许多人在成年以后仍然会遵循小时候所学到的方法来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如果学到的行为模式是好的,那当然很好,但是如果这个行为模式是不好的,就会不停地重复痛苦的人际关系模式。此外,过去遭受的创伤和没有被满足的渴望,往往下意识地被压抑在内心深处,而形成一股自己也无法控制的强烈情感,直到有一天爆发出来。这些情绪往往会借由爱情和性而得到发泄,逐渐演变成爱情上瘾症。
本书阅读到此,相信各位应该开始忍不住想自己过去的哪个时期对自己产生了哪些影响吧?现在,让我们再一次确认这些影响,也希望你能够仔细想想以下的问题。
首先,你可以将本书或者其他相关书籍当作一个辅助工具,静下心来思考,找出过去对自己造成了哪些影响。我希望你把答案写在纸上,因为借由可视化的效果将有助于你的思考。当然,能够和专家一起进行讨论是最好的。你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到目前为止,最令我痛苦(或者最悲伤、愤怒)的是什么?”你可以参照以下的方式将心中的想法写在纸上:
- 我对爸爸有……这样的感觉,当时让我觉得有种被抛弃的感觉。
- 我希望爸爸可以多爱我一些。
- 你是不是借谈恋爱来弥补“希望得到爸爸的爱”这个没有被满足的渴望。
- 因此,你是不是以为“这一次一定会得到爱”、“这一次一定要被爱”,所以即便遭受恋人的恶劣对待,还是会一直忍耐?
诸如此类将过去到现在的情境以对话的方式写下来,这么做既可以在脑子里进行整理,还可以用可视化的效果,观察脑海中不被察觉的潜意识部分。或许写出来的内容不一定直指核心(因为没有什么是所谓的正确解答),但是却可以为你的成长带来一些进步。帮助你清除过去对现在的负面影响、过去经验所引起的心理机制,例如转移(下意识地把对于双亲或者其他人的感情和情结,全部寄托在现在的这个人身上)和投射(将自己心中所压抑的情感和需求投射在他人身上)。
有些人会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太眷恋过去而受到折磨。举例来说,在面对过去并衡量以往的遭遇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时,有些人会突然感到泄气、绝望,进而产生放弃的念头,自此以后对双亲充满了怨恨的情绪。但是在这里要提醒各位,面对过去和沉溺在过去的回忆里是全然不同的。面对过去,不是要你放弃自己,也不是要你把责任全推到双亲身上,而是希望你可以从中找到拯救自己的方法,找出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这里指的是过去对你所产生的影响),让这些伤痛不再继续影响自己。
如同第二章所说的,如果可以通过安定及再挑战的机制,了解到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就有很大的机会可以将自己的心态转换为“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我已经成长了,如果一再重复过往的行为是很不理智的”。了解过去对你所造成的影响,不是要你觉得自己根本没救了、无能为力或怪罪别人等,而是希望你可以冷静地以平常心去接受现实,以一种“哦,原来如此”的心态去面对,接着开始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6.1.7 第七步 缝合过去的伤口:从过去走出来
治愈过去的伤口就如同学习爱惜自己一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早期一些不好的经历给自己的身心划下了深刻的伤痕,加上岁月的煎熬,这些伤痕必定还伴随着许多强烈的情感,因此只靠着理性是很难抚平这些伤口的。
如果你的爱情上瘾症症状、人际关系和过去的问题尚属于轻微的程度,你只要依自己的情况去阅读一些辅助治疗的书籍,并且照着书上的方法去实践,和朋友们讨论,放松,好好地思考自己的问题,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带着挑战新事物的心情去了解自己,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努力地朝改善和康复的目标前进,应该可以具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如果你属于重症,就必须求助于专家或者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了。然而轻微和严重之间的界线是不容易把握的,如果心中的痛苦非常深沉,随意碰触将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将那些因为过于痛苦而深藏的情绪,生硬地袒露出来,很可能造成当事人内心极大的反弹和抗拒,所以要小心处理。
我先列出一些自助的方法,以供参考。这是一种称为“重建心理”的治疗法。简单地说,就是要你借助现在已比较坚强的自己,回过头去缝合过去的伤口。
第一步,选一个可以让自己独自安静并且放松心情的场所和时间,将眼睛闭起来,做几次深呼吸,放松自己。当你感觉完全放松了以后,让自己重回到过去那些让你受伤的情景(选择重回现场的做法读者可以参考本章前面的第六步骤)。想象那个情景在你的面前被放大,大到你的身体感到不安、愤怒以及痛苦。
第二步,让现在的自己出现在这个场景里面。你可以想象现在的自己进了时光机器,踏进那个场景的感觉。刚开始,先想象自己是从很远的地方望着这些画面就可以了。
第三步,你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近过去的自己。就像母亲抱着受伤的小孩一样,温柔地抱着过去的自己。同时鼓励过去的自己,告诉他:“我非常了解你的痛苦。不要担心,你现在没事了。我会保护你的。”
第四步,过去的自己也许有些当时没说出口却想对那些场景中的人说的话,例如父亲或是母亲。现在的自己可以代替过去的自己,对他们好好表达你想说的话。
第五步,当你温柔地抱着过去的自己,并感觉到你已经将想说的话说出口以后,再慢慢地将眼睛睁开。
这个方法是将现在的自己呈现在过去心灵受创的情境里,借此弥补过去的遗憾,这被称为“情境重演”。当这些场景经过意识化的消除之后,当时在下意识中所留下来的强烈愤怒、悲伤会相对地被削弱,而当时所遗留下来的痛苦也会随着情境改变而减轻许多。这是一个借由控制过去对现在行为的影响力来治愈过去伤口的方法。
6.1.8 第八步 放弃执著:割舍
许多人正因为过于执著而让自己处在痛苦中。就好像有些人会想:“这个工作如果又失败了,我就再也没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了。”“如果没考上这所学校,我的人生就毁了!”以至于让自己每天都生活在快要窒息的日子里。
没错,工作、成就、考试等,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问许多人对于这些事情的想法,大概每个人都会说这些东西是如何重要、如何烦人。但是让我们从幸福及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事情,假设事情不能完全尽如人意时,把刚刚的想法从“非出人头地不可”改成“能够出人头地也不错”,从“非考进这所学校不可”改为“如果可以考上这所学校也很好”,才能真的往幸福之路迈进。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这种想法是失败者的借口,只会丧失斗志;但是不要忘了,不执著跟不努力是全然不同的两件事。
本书已经再三提到强迫性是构成爱情上瘾症的一个关键因素。爱情上瘾症就是过于执著在爱情、性、对方的身上才导致的一种症状,所以我在这里才会提出“放弃执著”这个观念。舍弃心中的执著,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要你从强迫性的状况中脱离出来。
那么,为什么会一直执著于某些事物而无法割舍呢,那是因为内心深处的这些想法所致:
- 只有爱情才可以填满我内心的需求。
- 如果没有这个人,我也活不下去了。
- 如果没有我,他就无法生存了。
- 只有性是我唯一的慰藉。
- 一定会有一个完美的人出现,来改变我的人生。
- 所有的事情都必须照着我的想法来进行。
- 为了要得到他的爱,我非这么做不可。
- 世界上只有这个人会爱我(了解我)。
- 只有我是真的了解他。
- 爱情是我的全部。
像这种“只有这样”、“唯有这个人”、“只有我”的狭隘看法,以及“非做…不可”的义务感、强迫感,就是导致爱情上瘾症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从爱情上瘾症中走出来,就必须舍去这些想法。与其说舍去,不如用放手来形容比较贴切。
用言语来形容放手的感觉也许有些困难,但绝不是要你去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来取代,例如再也不跟他(她)见面,或者放弃自已,认为自已不可能拥有幸福的爱情;或是压抑自己的欲望。这些极端的想法只会再一次让你陷入另外一种强迫性之中,而不是真的放手。所谓的放手,是要你将一直以来紧绷的力量放松。
现在让我们试着用前面曾提到过的理情疗法,来改变你一直以来的思考模式。
- 只有爱情才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还有很多种满足自己的方法,恋爱只是其中一种。
- 我非得到他的爱不可。如果他能爱我,那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其他人也可以为我带来幸福。
- 不这么做就不会被爱。这么做可以让对方开心,我也觉得很高兴。但是人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因此他如果不开心,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是没办法强迫的事情。凡事以不要超过自己的限度为宜。
诸如此类,将旧有的思考模式改成新的想法。
对于紧抓着对方,过度照料对方,非得控制对方一切不可的共依存症者来说,这个“放手”就显得特别重要。一定要学习对恋人放手,视对方为一个成年人,他有自己的行动自由,也如同成年人
一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爱一个人就会想帮他做些什么,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这只是两人相处的一部分,而不是过度插手帮助他做好每件事,你不可能把对方所有的事都扛在自己的肩上。你要知道,这种过度保护的爱情并不是真正的爱(这根本不是为了对方好),对方也许会有很痛苦的时候,但是他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默默地守护在他身边,看着他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必须割舍过去。
就如同第六步骤中所说的,有些人在了解到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后,会陷入过去而走不出来,例如开始怨恨自己的父母等等。但是过度沉浸在过去,将所有问题都推给别人,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了解过去是要你看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不是要你停留在那里。当你面对过去,弥补遗憾的同时,要以不压抑、不放弃的自然态度将过去的一切抛开。
6.1.9 第九步 不走回头路:不对诱惑低头
当你依照爱情上瘾症的康复步骤,一步步往前迈进时,你的状况也会逐渐发生变化,无论心理或行为都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然而在某个瞬间,你的心里会突然出现想要回到过去的念头。这是因为某种想要回到从前的念头随着浪潮般周期性的波动,会突如其来地袭上你的心头。
因此你这个时候会有很想要走回从前的举动,脑子里充满了想要来段刺激的邂逅、想要为某人付出、想要拯救对方的想法。你可能会忍不住打电话给你好不容易才分手的狠心情人,或者因为想要追求性爱而在街头晃来晃去。
又或者,事情也有可能这样,当你们彼此间的关系从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变成健康的人际关系时,你会突然发现对方丧失了原本的魅力,渐渐不想和对方相处或者说话。这是因为你康复后,从前的那些沟通模式,如吵架、默默地顺从对方、恳求对方、威胁对方、奉承对方、性交等存在条件已经发生改变,所以这些旧有的模式也会随之崩塌。
以上这些情况都是康复的必经过程。在这段过程中或许会有股空虚感向你袭来,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你不断地追逐爱情或者是性,把所有的精力都耗费在上面的缘故。这是“上限”(请参考第二章)机转的作用使然,导致你害怕幸福,下意识地想破坏这些即将到来的幸福。也可能是因为恐惧,恐惧一个你从没体验过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你绝不能就此认输,因为这种感觉正是你进步的表现,你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就像戒毒过程中会有的禁断症状一样,这期间你也许会很痛苦,但是只要熬过这段时间,真正的康复就到来了。这段时间的痛苦,也许会让你觉得比以前的状况还差,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这些痛苦正是那些不健康的东西从你身上离开的表现。
这种想要走回头路的周期也许会不断地重复。就像是一连串的考试,考验你是否真的完全理解上课的内容一样。知道这是考验之后,你就可以有心理准备,下定决心不走回头路。
6.1.10 第十步 相信自己的力量: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前面已经详细地解释过你该怎么做,在纸上写下自己一直以来的行为模式,或者是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协助。不论哪一种,选一个你自己觉得比较容易做到的,现在就开始。你可以定一个期限,例如从今天开始,努力一个月看看。你不必感到焦躁,也不需要用一些严格的规定束缚自己。用一个你觉得最舒服可行的方式,慢慢地逐步加快你的速度。
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因为它可以记录你做了些什么、想些什么、感觉到什么。这样一来,你就知道自己是否在成长,也可以预防自己重蹈覆辙。而这本日记也可以成为你的专用指导手册。
对于未来的挑战,你不用感到害怕。你要知道,你并不是孤单的一个人,世界上还有数不清的人和你一样痛苦、挣扎、探索着如何重见光明。千万不要忘记这点。
眼前的路会通往哪里没有人知道。你也许会和现在的恋人分手,或者改善两个人的关系,这些都很难说。与其担心未来的结果,不如把精力集中在如何让自己康复上,结果就留到以后再说吧。康复的过程中,你的心理必然会有很大的转变。到时候你如果觉得两个人之间分手比较好,你就选择分手;如果觉得改善两个人的关系比较好,就改善两个人的关系。与其考虑将来会如何,不如先决定现在可以做什么。
你的目标就是幸福。谈恋爱就要谈一场幸福的恋爱。千万不要被社会和文化所标榜的“轰轰烈烈的爱等于美丽的爱”所蒙蔽,不要让你的下意识给洗脑了。我虽然没有办法在这里写出幸福等于什么,但其实你我心中都知道,对于自已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希望你可以用心感受你要的幸福是什么。